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5178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docx

浦发银行个股分析报告

 

证券投资学课程论文

浦发银行(600000)

个股分析报告

 

院系名称:

经济管理系

小组成员:

------------------

完成时间:

2011年12月

 

报告目录

 

一.银行业板块行业分析

1.1银行行业现状分析………………………………………………………………3

1.2银行行业的基本特征分析………………………………………………………3

1.3银行行业的前景分析……………………………………………………………5

二.浦发银行的基本面分析

2.1浦发银行在行业中的地位………………………………………………………6

2.2浦发银行的区位分析……………………………………………………………7

2.3国家政策的扶植…………………………………………………………………7

三.浦发银行的股利政策分析

3.1浦发银行历年的股利政策………………………………………………………7

3.2浦发银行收益面分析……………………………………………………………8

3.3浦发银行留存收益比例分析……………………………………………………9

四.浦发银行的管理模式分析

4.1浦发银行经营模式分析…………………………………………………………9

4.2浦发银行的财务政策分析………………………………………………………10

4.3浦发银行的产业结构分析………………………………………………………10

五.浦发银行的技术分析

5.1浦发银行技术分析指标………………………………………………………11

5.2浦发银行股票形态分析………………………………………………………12

5.3浦发银行股票成交量分析……………………………………………………14

六.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6.1盈利能力分析

6.1.1净资产收益率分析…………………………………………………………16

6.1.2每股收益分析………………………………………………………………17

6.2偿债能力分析…………………………………………………………………17

6.3营运能力分析…………………………………………………………………18

6.4行业特殊指标

6.4.1资本充足率……………………………………………………………………18

6.4.2不良贷款率……………………………………………………………………18

七浦发银行的投资分析

7.1浦发银行的公司经营状况……………………………………………………19

7.2浦发银行的经营优势………………………………………………………19

7.3对未来的投资分析……………………………………………………………20

一.银行业板块行业分析

1.1银行行业现状分析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

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9%;负债总额8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所有者权益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2%。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

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9.2%、15.6%、14.9%。

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比上年分别上升1.06、0.78、0.60、0.24、0.13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资产份额分别下降2.11、0.71个百分点。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许多银行还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良资产情况仍十分严重。

据银监会统计,到2010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合计为2.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5.19%。

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59万亿元,不良率达16.86%;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有1540亿元,不良率为6.50%。

[5]而且上述不良率的水平,已经包含了近几年各银行贷款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稀释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的资产充足率普遍较低。

中国银行在内部管理、资信评估能力和授信体制、风险控制能力等各方面都还有很多缺陷,员工队伍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有待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也还远未完善。

而且,中国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还往往受到种种外在压力和行政干扰,授信决策并不完全建立在资信因素上。

扶持地方经济、帮助国营企业脱困、发展重点产业等等还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

1.2银行行业的基本特征分析

(1)银行体系对风险的缓冲并不主要依靠资本机制,而主要依靠政府信用。

从根本上改变以政府信用为依托的风险缓冲机制。

国家继续持有国有大银行绝大部分股权以及实际控制权。

另外,由于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缺乏制度化的清算退出机制,中国的银行监管实际上不能允许出现任何形式的银行倒闭。

这种事实上的政府保险背后所依托的仍然是政府信用。

  如果说有限责任下的道德风险更多停留于所有者对债务人的掠夺,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资本要求加以抑制的话,政府信用导致的道德风险实际上是一种范围更大、更加制度化的预算软约束。

次贷危机期间,纳税人之所以对动用公共资源救助问题银行耿耿于怀,声讨大而不倒(TooBigtoFail),恰恰说明,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将金融危机的成本从金融体系转嫁给社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但在政府信用提供的预算软约束中,将危机和成本转嫁全社会则是隐蔽和顺畅的。

赢了归银行,亏了归国家,这实际上是制度化的道德风险。

(2)中国的信贷周期主要是由政府驱动,而非商业银行。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信贷周期,1984年-1986,1992年-1994年,以及2008年-2010年,都是由政府推动完成的。

数据分析发现,在这三轮信贷扩张中,国有部门的净值(或所有者权益)的波动幅度远小于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贷款的波动幅度,且基本上独立于前两者。

相比之下,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内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贷款的相关性更高,且具有明显的前导性。

政府行为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导致投资和信贷周期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在信贷供给方面,银行也倾向于更积极地满足体制内的信贷需求。

其中有风险规避的考虑,毕竟,国有部门与国有银行同属于体制内,肉烂在锅里,一旦形成不良,体制敏感性不会那么高。

另外,即使从正常的商业标准看,体制内的借款人大多为政府背景,往往带有垄断性、资源性以及基础性行业的性质,违约风险相对可控,属于“优质客户”,银行没有理由不优先支持。

除此以外,银行信贷的配合还源自宏观政策的号召和引导。

当政府认为必要时,它可以直接要求银行全力配合政府的投资计划。

2009年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当年银行放出的大量信贷就是证明。

  这是一种制度化的道德风险:

体制内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同时大量借贷,盲目扩张,债务质量恶化,风险向银行转移;接下来,银行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向存款人转移。

最终所有这些风险都汇聚为国家风险,并且全部系于公众对政府信用的信心。

在这里,道德风险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也是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

(3)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特点是抑制有余,创新不足。

  金融抑制的典型表现是利率的非市场化。

非市场化利率机制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资源配置扭曲十分巨大。

人为压低存款利率,进而压低贷款利率以及保证银行利差水平,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用存款人来补贴借款人和银行,当通货膨胀率处于较高水平时,这种利益输送更接近于掠夺。

人为的低利率还使得贷款更加稀缺,相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以及体制内借款人更容易获得贷款。

这一融资上的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不仅制约了正常的风险定价,滋生资产泡沫,导致资源错误配置,也使得体制内外的差距持续扩大。

  金融抑制的其它表现当然也包括信贷额度控制。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正式宣布,放弃长期实施的商业信贷额度管制制度,但额度控制从未真正取消。

类似的情形一直不断出现,尤其是宏观调控时期。

除传统意义上的额度控制外,监管当局针对特定借款人、特定产品、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等的额度控制实际上更加制度化和经常化。

这些以监管形式出现的额度控制,往往成为影响银行信贷活动的决定性力量。

  利率和额度管制双管齐下,既管住了价格,也管住了规模。

这使得现有的银行体系在发挥融资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巨大的利益输送管道。

这在逻辑上顺理成章:

利率管制形成的租金不是谁都可以享受到,租金的分配必须按照配额的原则“有序”进行。

  毫无疑问,在一个金融机构被层层捆绑和直接操控的金融体制下,真正的创新无从谈起。

(4)金融监管与金融管制之间界限不清。

  这可能是当前中国金融体制中最隐蔽的问题。

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存款人、投资者以及金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而金融管制却另有目标,它很可能着眼于贯彻落实特定的产业和信贷政策,实施行业和部门保护,甚至纯粹是为了设租和寻租。

金融监管可以与市场机制并行不悖,而金融管制却注定会扭曲和抑制市场机制。

另外,尽管金融管制的本意并非是要损害存款人、投资者以及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结果往往如此。

  现阶段中国金融的突出特点是监管与管制并存,界限模糊不清。

以银行部门为例,当前银行监管的重点是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性,这实际上是一种颇具父爱主义色彩的监管理念。

在资本市场,金融管制的色彩更加浓厚。

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沦为国有企业的提款机。

(5)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金融体系仍将是以银行系统为基础的间接融资体系。

  这是前面几个特征的逻辑延伸。

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必然意味着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

问题在于,由于制度上的约束和障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遇到瓶颈。

如果金融制度的核心主旨不是纯粹为了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不是为了促进公平竞争,发展空间必然有限。

中国股票市场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堪为明证。

尽管早期的制度设计致力于把股市办成真正的市场,但事实上一开始还是被视为第二银行,肩负起了为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的神圣使命。

负责选择上市公司和投资产品的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而只能是政府部门。

反过来,因为不是按照保护投资者的主旨来选择上市公司和产品,上市资格必然包含巨大的政策租金,为了分配租金,又必然会要求实施进一步的管制和抑制。

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没有真正的改革,以上这些根本性的制度约束不会消失,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的长足发展也不会真正到来。

既然真正的大众资本主义无法经由股票市场来实现,那么能够存在就只能是附着在银行体系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一个庞大的银行体系,政府是银行体系最大的也是真正的股东。

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这种局面很可能会长期存在。

银行体系以及间接融资,仍将在金融资源配置领域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

1.3银行行业的前景分析

未来几十年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会快速发展,加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因素,中国银行业将快速成长,预计每年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以上。

银行业将由此迎来新的成长空间。

“十二五”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国际和国内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传统的经济模式、发展方式、经营结构和管理体制将很难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加快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型,进一步扩大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继续强化和改进金融监管,从而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中国银行业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公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竞争会日趋激烈。

由于其规模、网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四大国有银行在对公业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但另一方面,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对公业务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

银行必须能深刻理解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需要,为客户量身订做整体资金解决方案,从而既全面地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也可以从票据、外币、中间业务等费率放开的业务上间接地向客户让利,降低客户的总体资金成本。

产品创新的能力离不开银行内部机制的灵活性,也对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包括准确、实时衡量资金成本和风险水平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一些较优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2.相比之下,个人业务,尤其是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将会成为我国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在中国都尚处于发展初期,将面临一个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阶段。

按揭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还会促进我国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其规模、品牌以及政府的隐含担保,在个人业务的竞争中同样占有优势。

但个人业务市场的扩张也将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契机。

个人业务所需要的网点覆盖率,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网络密度。

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集中,银行的网络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也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所以中小银行可以把网络建设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从而以较有限的投入弥补其在网络上的不足。

发展住房按揭、信用卡业务,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业绩会有更明显的作用。

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银行规模较小、历史包袱较轻,同样规模的业务起的作用更明显;另一方面,按揭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将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且对网络覆盖率要求较低,这些银行尤其是其中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在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

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望完成经营模

式上的转型,成为公司、个人业务并重,甚至以个人业务为主的银行。

住房按揭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虽然对网络覆盖率的要求较低,但同样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

住房按揭是典型的成本置前、回报置后的业务。

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该项业务的引入在各国都需要有大量的前期投资,用于建立基本的IT处理系统、打造品牌、形成收卡网点规模等等。

而且在信用卡业务上,用户往往倾向于只使用少数信用卡,使该项业务有明显的“首发者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所以更增加了对前期投资的要求。

3.混业经营将在中国银行业逐渐起步,保险和基金产品的销售代理、理财服务等方面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会增加。

在一些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中间收入往往是银行收入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银行各项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可是,中国对银行的混业经营仍有许多的限制,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经营水平和监管水平来说,这种限制是合理的,但是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自然会因此而受到限制。

另外,中国客户对中间业务收费的认同度普遍较低;而且由于现阶段的利率管制,银行存贷利差较大,着重争夺存贷款业务是这种条件下的理性商业行为,从而使银行有可能会把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的筹码而免费或低价提供。

而且,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如保险和基金产品推广),往往也意味着现有客户投融资渠道的扩展,可能会冲击银行的现有业务。

综上所述,中间业务收入在近期内不会成为银行业务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4.中国银行业的继续增长主要反映在规模的扩大,资产收益率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提高。

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约为0.18%,而根据五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的信息,其资产收益率大约在0.3%到0.7%之间。

我国银行资产收益率偏低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利率管制和中间业务发展上的种种困难,制约了银行在一定资产规模下的利润增长空间。

第二,银行的税收负担相当沉重,其中包括5%的营业税、按总收益缴纳的附加费和33%的所得税。

此外,银行对呆账的核销也受到税务部门的严格控制,从而间接地提高了税率。

第三.四大国有银行和许多中小银行需要消化大量不良资产,中小银行还普遍要在网点等方面大量投资。

另外,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约束力方面还普遍不足,资本回报的观念还不够。

追求规模、过度竞争是中国许多行业的普遍问题,这种倾向在银行业也同样存在,低资产收益率便是其自然后果。

上述因素在近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仍将限制我国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水平。

二、浦发银行的基本面分析

2.1浦发银行在行业中的地位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浦发银行)是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1993年1月9日开业、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

600000)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

目前,注册资本金143.48亿元。

良好的业绩、诚信的声誉,使浦发银行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中备受关注和尊敬的上市公司。

秉承“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经营理念,浦发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增强。

至2010年12月底,公司总资产规模达21,62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1,46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6,387亿元,实现税后利润190.76亿元。

目前,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6座重点城市,设立了34家直属分行,655个营业机构,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员工达24674名,架构起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格局。

上市以来,浦发银行连续多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上市公司100强”;2010年5月获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市值500强企业第255位,持续跳升;2010年2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全球金融品牌500强”榜单,浦发银行位居76位,居中国内地上榜银行第七位,成为国内银行中品牌价值增幅最高的银行,表现出良好的金融品牌价值;同年7月该杂志发布世界银行1000强排名,浦发银行按核心资本排名第108位,按总资产规模排名第81位,稳居百强行列;2010年3月荣膺《亚洲银行家》“2005-2009亚洲地区最佳上市银行”,4月荣膺“2010年度中国最强银行”;6月荣膺《福布斯》中文版“中国品牌价值榜50强”第15位,在上榜银行中名列第6位。

 深耕金融服务的同时,浦发银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打造优秀企业公民。

2008年6月评级研究机构公布“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企业”,浦发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唯一企业入选;10月浦发银行继2006-2007年蝉联上海美国商会“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奖”,再度获评“2006-2008年度CSR持续成就特别奖”;2009年12月在“第六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评选”活动中获得“2009年度中国最佳企业公民”大奖;2010年6月获得第五届“大众证券杯”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公信力TOP10调查“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称号;7月蝉联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评级银行业第二位;同月,入选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系列;8月,获评“2010年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典范报告”奖。

2.2浦发银行的区位分析

1993年1月9日,上海第一家区域性、综合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于1999年11月20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经规范后上市的商业银行,开启了中国商业银行向国际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改革创新之路。

业务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该地区金融环境相对良好,公司在长三角的存贷款站总额的45%以上,该地区的经济增速,经济结构以及信贷增速领先全国。

虽然该地区受外贸影响个别企业出现风险,但长三角相对依然是国内金融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及上海国资委的股东背景,浦发能继续发挥其对公业务优势; 长三角地区布局完善,长期为公司提供良好质量保证的贷款及稳定的存款资源.

2.3国家政策对浦发银行的扶植

十五年来,浦发银行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经济振兴,以及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

截至2011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24552亿元,总存款8335亿元,较年初增长12.04%;总贷款较年初增长7.93%,在全国52个城市开设了30家分行、433家营业机构,员工共15123名。

未来的15年内,浦发银行将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各种有利条件,紧紧把握国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努力把浦发银行打造成为真正具有国际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

三.浦发银行的股利政策分析

3.1历年股利政策

年度

每股收益(元)

每股现金股利(元)

每10股送红股(股)

2009

1.621

0.15

3

2008

2.211

0.23

4

2007

1.26

0.16

3

2006

0.769

0.15

0

2005

0.653

0.13

0

 

从上面的表和图可以看出,浦发银行股票的每股收益从2005年到2009里有

所波动,基本处于上升,2008年到2009年有较大的下降。

每股现金股利这五年

里较稳定,波动幅度不大。

浦发银行银行所采取的股利政策基本符合低正常股利

加额外股利政策。

3.2浦发银行收益面分析

───┬────┬────┬───────────────────────

年度  │ 每股收 │ 净资产 │           分红送配方案

      │ 益(元) │ 收益率 │

───┼────┼────┼───────────────────────

2011中│  0.6900│   9.67%│利润不分配,不转增                             

───┼────┼────┼───────────────────────

2010年│  1.6000│  15.59%│以总股本1434882万股为基数,每10股派1.6元(含税, 

      │        │        │税后1.14元)送3股                              

      │        │        │登记日:

2011-06-02;除权除息日:

2011-06-03       

      │        │        │上市日:

2011-06-07;红利发放日:

2011-06-13       

───┼────┼────┼───────────────────────

2010中│  0.6100│  11.97%│利润不分配,不转增                             

───┼────┼────┼───────────────────────

2009年│  1.2470│  19.45%│以总股本883005万股为基数,每10股派1.5元(含税,税

      │        │        │后1.05元)送3股                                

      │        │        │登记日:

2010-06-09;除权除息日:

2010-06-10       

      │        │        │上市日:

2010-06-11;红利发放日:

2010-06-18       

      │        │        │

───┴────┴────┴───────────────────────

───┬────┬────┬───────────────────────

年度  │ 每股收 │ 净资产 │           分红送配方案

      │ 益(元) │ 收益率 │

───┼────┼────┼───────────────────────

2009中│  0.8560│  14.49%│利润不分配,不转增                             

───┼────┼────┼───────────────────────

2008年│  1.2150│  30.03%│以总股本566135万股为基数,每10股派2.3元(含税,税

      │        │        │后1.67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