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515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docx

做一个新闻工作者

新闻记者培训大纲

——文/孙彪

一.什么是新闻

二.新闻的特点

三.新闻的五要素

四.新闻的分类

五.新闻记者的礼仪风范

六.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七.记者采访时的用语

八.新闻写作前准备工作

九.要写好一篇新闻稿,要注重几个角度

十.怎样选好新闻稿件的主题

十一新闻标题的写作

十二.新闻稿件的写作

十三.新闻稿的写作格式

十四.通常写法

十五.新闻稿段落分布

新闻记者培训资料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的种类很多,包括消息、通讯、特写、录音报道、电视报道、新闻纪录电影片和电视新闻记录片等各种纪实性的题材和形式,是对新近发生新闻的事实报道。

   二、新闻的特点:

概括起来有四点:

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和典型性。

新闻必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这一点必须是我们坚持的。

报道必须有事实依据,是真实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凭空臆造或道听途说,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如果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思想性就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抨击什么都是我们写新闻时要涉及到的。

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企业的中心工作,宣传建设和谐社会所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就是我们当前宣传的主旋律。

新闻姓“新”。

一般性的、常规性的报道希望大家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我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新闻不是旧闻,失去了及时性,你所写的新闻就没有新鲜感,别人就不爱看。

但对于敏感性的报道,要选择时机,力争最佳时机,最佳效果。

那么如何做到“新”呢?

首先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其次是大家关心,关注的,能满足人们的知晓欲望。

新意是靠记者和通讯员观察和捕捉,因为新闻要反映的就是生活的种种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新闻。

典型性也就是指导性、引导性。

我们常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党的政策需要宣传,社会正义需要维护,社会公德需要倡导,这就需要我们发现典型、表扬先进,促进党和政府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新闻的五要素:

 5W2H

WHO:

何人—负责人、责任人是谁?

WHEN:

何时—什么时间?

WHY:

何因—什么原因?

WHERE:

何地—什么地方、地点?

WHAT:

何事—做什么事?

具体内容?

将产生什么效果?

这个新闻发生的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

俗称:

“5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所以我们在写新闻时候要牢记这五要素,在文章中看是否交代清楚,如果自己看不懂,说明缺了项了,就该检查,及时补上。

   四、新闻的分类

按文体划分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

在具体分类中又有好多种,在新闻报道中细分为消息、通讯、调查报告、专访纪行、新闻述评和报告文学。

在新闻评论中分社论、编辑部评论、特约评论、短评、编后、杂文等。

我们常用的就是消息和通讯。

消息是新闻报道常用一种题材形式。

因其报道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教、医疗消息等,但不管写什么,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消息。

我们经常见到有,领导访问、经济指标的完成、工程剪彩、文艺体育活动等。

五、新闻记者的礼仪风范

礼仪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既是吸引他人进入社交状态的重要因素,又是新闻记者取得采访对象认同的一个前提。

所以,记者应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把礼仪作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一大课题,努力树立良好的礼仪风范,获取最佳采访效应。

一个记者整洁端庄的仪容仪表,不仅是稳健、坦诚、平易和自信的表现,而且对强化采访对象的认知效应具有不小的作用,讲求仪容仪表,获取采访对象的认知。

因为,人与人首次见面的第一感受和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这种首因效应作为外表特征留给对方的反映,首先是通过容貌、穿戴、气度等引发产生的。

首因效应好,能引起对方的交往愿望;首因效应不佳,就会造成情感认知障碍,直接影响双方的接触、交流。

对新闻记者来说,良好的仪容仪表既是自身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彰显,又是与被采访者建立融洽合作关系的基础。

  为了更多地获取采访对象的认知,有经验的记者会因采访对象、时间、地点、场合不同,而有所区别地“包装”自己。

如走进会场或军营时,就要着装严整,仪容庄重;走到田间或车间时,则要整洁朴素,表情随和。

如采访外宾,则要衣着整齐,干净卫生,要是领带歪斜,皮鞋蒙尘,衣着不合时宜,很容易引起对方反感。

这就是要研究不同采访对象在不同环境中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与情感认同点,并以此来调整和修正自我“包装”,进而有效地强化采访活动中的认知效应。

  注重言行修养,赢得采访对象的尊重。

  言行彬彬有礼,既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反映,也显示着新闻记者的品质修养。

特别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采访对象的情绪,这就要求记者有礼有节,亲切大方,尽量通过对话中的情感交流,拉近双方的距离。

对此,一要讲究提问艺术,多用商讨式的祈使句,如“请您谈谈好吗?

”“能说说您的看法吗?

”,这在有助于解除对方紧张、局促、防范的心理意识的同时,能尽快赢得采访对象的配合。

如果语气过于尖锐泼辣,甚至生硬、尖厉、粗暴,不但不能使采访对象敞开心扉,还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二要平易近人,平等对话,让对方感到你是知音,是值得进行交流的人;三要察颜观色,随机应变,在采访对象高兴时可乘兴追问,疲惫时要适可而止,悲痛时予以安慰,拒谈时暂不强求;四要尊重隐私,对采访对象的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信仰政见不宜主动询问,如确须了解,也要讲究提问方式与场合。

要做到以上几点,记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并在采访前认真做好准备,以保证提问准确及时,思维清醒敏捷。

如果提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出语肤浅,信口开河,不仅使对方难以配合,也会失去信任与尊重。

  在此基础上,记者还要注重把握体姿,通过能使对方产生良好印象的站立、就座姿势,以及目光手势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情感因素,向对方传达一种知书识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礼仪信息,赢得对方好感。

但是,保持体姿也要适度,太过分了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时时处处礼貌待人,取得采访对象的合作。

  同时,记者在采访前还要尽力了解采访对象的经历、职业、年龄、专长、习惯等,以便在采访时心中有数,防止言语失误。

尤其采访工作较忙的政界领导、企业经理及知名人士时,要事先有约。

如对方因连续工作而身心疲惫,或将参加重要活动,记者要主动将采访时间后延,非采访不可的,也要征得对方同意。

当然,在前往采访时,对知名人士献上一束鲜花,给前辈长者捎去一些水果,也不失为礼貌待人、表达感情的有效方式。

记者在讲求礼仪礼貌方面需做到的还有很多,如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在重要会议上打开手机等,这些看似“小节”的礼仪,其实体现着记者的综合素质,是采访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六、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1、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2、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

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

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

官员

二级信源:

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

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

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3、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像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

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

“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

——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

(他的兴趣是什么?

4、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特点:

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特点:

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

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最好的提问应该是“闭合式”和“开放式”很好的结合:

(1)善问是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2)善问才能取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3)善问能提高采访效率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

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

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

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反问又称激将法。

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

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提的问题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

提的问题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要让信源感到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社会影响和威望,感到他是作为专家被采访的;

要让信源感到他在为社会公众事业服务;

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他不回答你的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

要让被采访者感到在伸张正义,要让被采访者感觉到他的意见对公众很重要;

要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

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

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

按问题重要性排列,以防采访时间到了,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问;

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记者与被采访者已经建立了某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即使在这个时候,被采访者决定终止采访,记者也已经获得了所需要的基本重要信息)。

采访问题的设计:

你的读者会问什么样的问题?

而不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最新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公众最感兴趣的事实?

问题要简短、直截了当、具体;

不要提模糊、抽象、概念性的问题。

问题越具体、越能获得具体的数字、事实;

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不问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不问令被采访者难堪或显示他愚蠢的问题

不要问有成见或偏见的问题

为了争取被采访者的信任和尊重,衣着要得体。

比如,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