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4915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

新闻工作者手册

★新闻工作者研修教材

新闻工作者

基础知识

 

 

中国国际资讯集团研修中心

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培训部

 

新闻工作者基础知识

★编撰者言(P1)

第一章新闻的概念

一、新闻的定义(P1)

二、新闻是“信息”还是“报道”

——新闻定义为何如此难(P1)

三、新闻要素的审衡及运用(P2)

四、新闻观三题(P6)

第二章如何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一、时新性(P9)

二、重要性(P10)

三、显著性(P10)

四、接近性(P11)

五、趣味性(P12)

第三章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适时开发新闻资源(P13)

二、充分利用新闻资源(P13)

三、新闻资源开发、利用的误区(P14)

四、谈谈新闻稿的生命力(P15)

第四章新闻写作基础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P18)

二、新闻写作的几项基本知识(P18)

三、消息及其写作(P19)

四、通讯及其写作(P20)

◆附:

写作心得(P22)

第五章采访认识进程的三个阶段

一、采访认识进程三个阶段的内涵

(P23)

二、按不同的报道要求调整采访

认识三个阶段的比例(P24)

第六章采访实践进程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采访前的准备

(P25)

二、第二阶段——采访中的技能

(P29)

三、第三阶段——采访后的处理

(P34)

◆附:

一、采访全过程的六个基本步骤

(P36)

二、采访时要注意些什么(P36)

三、什么样的问题不宜提(P37)

四、给你一些更有用的建议(P37)

●问题思考与技能训练(P37)

第七章新闻标题

一、新闻标题的功用(P39)

二、新闻标题的分类(P40)

第八章记者的职责与任务

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P47)

二、忠实地报道事实(P47)

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P48)

第九章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

一、新闻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

——清华学生对另类新闻一堂课的点评(P50)

二、试论新闻工作者在公关活动中的角色定位(P58)

◆附: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全文)(P62)

 

★编撰者言:

新闻写作和采访在中高等教育中是一门较独立的学科,按正规教学一般在两年左右,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学完两年的课程显然是“天方夜谭”。

为此,我们就自身水平和能力,侧重简要介绍新闻采写的基本原理和几种新闻写作的常用文体以及在采访中主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俗话说“修行在个人”,希望我们的教学成为你们通往新闻采访写作殿堂的最近的“甬道”。

 

第一章新闻的概念

 

一、新闻的定义

说到“新闻”这个词,虽然一般读者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如果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就不那么容易了。

迄今为止,新闻界有无数泰斗都对“新闻”下过自己的定义。

遗憾的是,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简单而又公认的定义。

现不妨从众多观点中举出一些颇有代表性的定义:

1.Newsisafreshreportofevents,facts,oropinionsthatpeopledidnotknowbeforetheyreadyourstory。

(新闻就是针对人们读你的报道以前还不知道的事件、事实或观点的一种全新报道。

2.Newsisanythingtimelythatinterestsanumberofpersons,andthebestnewsisthatwhichhasthegreatestinterestofthegreatestnumber.(凡是及时的、能引起一部分人兴趣的东西,便是新闻。

而最好的新闻则是那种能够激起最大多数人最大兴趣的东西。

3.Newsisanyevent,ideaoropinionthatistimely,thatinterestsoraffectsalargenumberofpeopleinacommunityandthatiscapableofbeingunderstoodbythem。

(新闻是指人们能及时获悉的事件、观点或见解,它能吸引或影响社会上的许多人,并能为他们所理解。

4.Newsisthereportingofanythingtimelywhichhasimportance,use,orinteresttoaconsi-derablenumberofpersonsinapublicationaudience。

(新闻是对任何事物的及时报道,对于读者群体中的许多人来说,这类报道具有重要性、实用性或趣味性。

5.Ifadogbitesaman,itisnotnews;ifamanbitesadog,it's(big)news。

(狗咬人并非新闻,人咬狗才是(大)新闻。

二、新闻是“信息”还是“报道”

——新闻定义为何如此难

在《新闻知识》第10期上有文章说,随着对新闻的定义问题的研究深化,新闻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两种流派。

一种是仍然认同于“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将新闻划归于报道的属概念之下。

一种认同于新闻是一种信息,将新闻划归于信息的属概念之下。

对于这两种流派的研究现状,宁树藩教授在《信息观念与新闻学研究》中认为:

双方旗鼓相当,但后者的影响呈上升趋势。

应该说明的是,在国际上至今人们对新闻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难成定论。

新闻定义如此困难的原因大致有三:

1、新闻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新闻本源的事实到传播者的加工再到新闻作品的形成,继而到受众的接收,脱离了哪个环节,新闻都不复存在,而孤立地从任何一个环节出发所做的新闻的定义都是不全面或偏颇的。

新闻的定义需要对这一过程本质的准确的把握。

2、新闻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了事实,传播者也就失去了加工的对象;而只有事实,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事实加工出来以后,还必须有受众的接受。

新闻的定义又必须对这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理解。

3、长期以来,我们一些错误的行为导致了人们对新闻理解的偏颇,也间接导致了对新闻下定义的困难。

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媒体成为简单的政治传声筒和个人挥霍权利的工具。

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人们对新闻理解的错位。

尽管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还束缚着人们。

虽然我们现在还很难提出一个科学、准确、人人满意的新闻定义,但有关新闻定义的探讨本身就是一种前进,它将使我们无限接近新闻的真实含义,对新闻的理解更加准确,使新闻学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固的基础上。

三、新闻要素的审衡及运用

新闻六要素(即5W1H——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和how如何)的具体内容,主要反映新闻事件(event)及其彼此关系(含event之间及其与5W1H之关系)本身的内在联系,并分解所写作的新闻结构(如导言、主体、结尾)。

在一则结构较完整的新闻中,新闻六要素应该齐全、明确,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写作常识。

但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中,每一个新闻要素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在此事件中“何地”要素可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是决定性的要素,而在彼事件中,则可能仅占附属地位,是非常次要的要素。

这就需要在设计导语时,对六个新闻要素作一番审慎衡量,准确判断每个要素的价值和地位,以便导语能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并起到良好的“导读”作用。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住住容易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毛病。

当他们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之后,总想把什么都堆砌在第一段。

针对这一点,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在《新闻的结构》一书中指出:

“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

”不少人在设计导语时,习惯于从时间或地点起篇,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至于“何时”“何地”在这篇稿件中是否属于最关键、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要素,则心中无数。

这样设计的导语,因抓不住新闻事实中的关键要素,大多是不成功的。

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

而其价值是随新闻的内容和背景的变化而转移的。

比如。

一场大水淹没了一万亩土地,并使100人伤亡。

记者在报道这条新闻时,必须在导语中突出伤亡人数(即“何人要素”),而不是突出淹没的土地。

因为人的价值比物的价值大得多。

报道失窃的新闻,一般是强调什么东西被盗。

但是,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区分、比较和辨别,强调突出不同的要素。

如果盗窃案在白天发生,光天化日之下,案犯胆大包天,令人震惊,新闻导语中应强调“何时要素”;如果盗窃者本人就是执法人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何人要素”应该被强调;如果案件发生地点是政府机关或公安部门,那导语突出的将是“何地要素”;如果窃犯偷走了东西却还留下纸条,说是为了维持最低生活而所迫,那导语应突出的是“何因”这个要素。

“5W1H”是设计导语所选用的基本“材料”。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构思导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先将六要素“一一分解”,结合新闻事件的背景,对这些要素作反复的比较、鉴别,作一番审慎衡量,然后确定其中的一、二个要素作为“先导要素”,再落笔。

有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曾建议,当记者面对六要素,束手无策,一时无从下笔,不妨以不同的要素打头,信手写下几条甚至十几条导语,然后再斟酌、“打磨”,最后确定其中最佳的一条。

而被选中的这条导语往往突出了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

这种方法后被人推崇为“导语比较法”。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要素最为关键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与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密切关系;有时也随着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

如下面两个例句:

[例一]夹杂着一声霹雳的风暴吹落的砖块,砸在一辆路过的汽车顶上,使一名年轻女子死亡,另外两人受伤。

[例二]一位来自詹姆斯敦的21岁的女子,星期五由于风暴摧毁的五层楼坍塌时落下的砖块砸坏了她的汽车而丧生。

例1突出了“如何”要素,而对“何人”要素一笔带过,侧重点是那场风暴,其消息主体主要是报道风暴及其造成的危害。

这种写法往往为综合性报纸所采用。

例2突出了“何人”要素,侧重点是那个年轻女子,消息主体也应是关于21岁女子的情况。

青年类、妇女类报纸或人物特稿往往采用这种写法。

设计导语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工作。

对新闻要素的比较、衡量、鉴别,如同是一个挑选“材料”进行“组装”的过程,设计师(记者)必须对每种“材料”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下面对六要素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逐一作个解剖和分析:

(一)何事要素

何事要素是新闻的核心。

没有“何事”,就没有新闻;没有“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及如何等要素,在新闻中就没有归宿。

光有何时(如“今天”)构不成新闻;光有何人(如“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也构不成新闻;光有何地(如“杭州武林广场”)也是同样情形;至于为何和如何,更无法单独构成新闻。

而何事虽然不能说可以单独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但其独立性比其他要素强,因而在许多场合是新闻六要素的核心。

一般来说,在新闻导语中,何事要素不单独出现,它需要与其他要素配合,相互依存,才能构成一条较完整的导语。

(二)何人要素

许多新闻涉及到人。

如果这个人为大家所熟悉,具有特别重要的显著性,或者较之发生的事更为重要,设计导语时必须以“何人”居先。

比如:

[例]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徐向前元帅今天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例]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美国应加快撤除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因为中美关系是世界稳定的基础之一,经济制裁中国只会对世界局势造成破坏。

上述两条消息是因为人物本身身份的显赫,决定了新闻价值,因此导语中对何人要素作了突出处理。

有时新闻中人物的身份较特殊,也需要在导语中突出。

试比较下面几条导语:

[例]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