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4993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docx

公园作文之包公园英文导游词

包公园英文导游词

【篇一:

包公园导游词】

第一讲包拯生平简介

(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

包拯是北宋人,字希仁,北宁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生于合肥肥东包村。

其父包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当过福建惠民县知县,任京都的七品虞部外郎,掌管国家的冶炼的生产。

母亲张氏。

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及父母美德的影响,加上他聪明睿智,敦厚诚实,严守父教,刻苦攻读。

乡试中,他名列前茅。

但包拯不骄不懈,谦虚谨慎,尊重师长和学友,受到乡邻们的赞扬和好评。

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朝廷开科,已29岁的包拯,进京赴试,高中士,初授大理评事,任建昌知县,建昌就是今天的江西永修县。

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为侍奉父母,他辞官归里。

数年后,双亲相继过世,包拯为他们送葬并结庐守孝三年。

景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拯,方在乡邻的劝说下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池州.江宁等地的知县.知府;任过监察御史.贺契丹正旦史、河北都转运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最后官至枢密副使,成为宋仁宗最高行政领导核心之一。

包拯在主持京师开封府政事之时,下令废除陈规陋制,允许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诉伸冤。

这个措施深受开封老百姓的拥护,百姓称他为“包青天”。

包拯于嘉佑七年(1062)病逝于开封,享年63岁。

第二年八月,葬于合肥城东郊公城里东村(今合肥市大兴集)。

包拯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称包公。

有关包公铁面无么,不畏权贵的故事、戏曲、小说,在民间流传很广,诸如《秦香莲》、《包公赔情》、《三勘蝴蝶梦》、《包公误》等等,里边所写的事情都不是历史上的真事,然而,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个忠臣,他反对脏官,但忠于皇帝;他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为老百姓做了不好事,所以历代的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他。

客观地说,这些传说与舞台上的包公形象,写得太神了,其中虽有不少溢美夸大之辞,有些纯属虚构,但它无不倾注着百姓的理想和愿望,但诸如《判牛舌案》《陈州粜米》《出使契丹》《打赃官大开府门》《怒斥国丈》等故事,还是有史可据的。

第二讲包公祠(解说词)

(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包公文化旅游区已经到了,现在请大家跟随着我,游览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第一个景点:

包公祠。

包公祠是祭祀北宋名臣包拯的专祠,它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

“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

包公是个孝子,29岁考中进士后,因父母年老体弱,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父母,直到39岁才出任天长县知县。

包公一生,严于律己,为官清下廉洁,所以,宋仁宗用“孝肃”二字评价包公的一生,赐给他这个谥号。

包公祠背靠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名闻名遐迩,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

包公祠位于香花墩,据《庐文州府志》记载:

“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孝肃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

”另据碑文记载:

包河小洲上原为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其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

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白银重建的。

现在,请大家转身向后看,正对包公祠大门前的那座白底黑框墙,叫做照壁。

照壁前后正中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散发着一股清香。

照壁与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石鼓”。

它与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子,都是象征着威严和权力的建筑,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些建筑的,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

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的水面上的青石板小道,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左边的那只是雌狮,正以左脚逗着幼狮玩耍。

右边的那只是雄狮,右脚下踏着一只绣球自娱自乐。

你们大概都已注意到,这两只石狮通体早已失去莫昔日的风采,它似乎是在向大家倾诉着它经受岁月风霜侵蚀,倾诉着它遭受的磨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它们被人打翻,丢进了河中。

包公祠重修时它才被从河中捞出,立于此处。

欢迎大家来到包公祠拜谒包拯。

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石桥,迎面便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包孝肃公祠”两扇黑漆山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

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额“顽廉”、“懦立”。

“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为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形容仁德之人对社会巨大的感化力量。

整个祠的外表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台湾中香客赠送的铸鼎香炉一尊,后立新加坡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一尊。

两尊香炉内香火缭绕,不时有游客焚香谒拜。

主建筑是包公祠的正殿,正殿又称享堂,五开间,正中端坐着一座巨大的包公金色塑像。

塑像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正气凛然。

这座塑像是后来重塑而成的。

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又有慈祥之态,比较准确地再现包公的本来面貌,可惜毁于“文革”之初。

包拯尘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

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

说起李瀚章所题写的这四个字,还有一段故事:

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毁于战火。

光绪八年,也就是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二千八百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

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住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

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

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过一会儿大家会看到。

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

此外,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

那两侧的堂柱上,书有合肥知县陈斌题写的一幅楹联: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两边的堂柱上各有两副对联,东边为陈州百姓所写的“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西边的一副是清代嘉庆年间合肥知县左辅所撰: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从得并姓名尊。

1.三口铡刀

包拯塑像的左面陈列着三口铡刀。

从铡刀上的纹饰大家应当认识它们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

最前面的龙头铡,专侧皇亲国戚中的违法分子,这就是所谓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中间的虎头铡,专铡贪官污吏;最后面的“狗头铡”,专铡劣绅恶霸。

这三口铡刀,是包公执法严明的象征。

说起这三口铡刀,还有一段来历。

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碰上的第一个案子便是“百寿图”案。

案件起因是右丞相庞吉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做一次寿,借此受文武百官的寿礼及市井商号的贿赂。

这年秋季庞吉又要做寿,左丞相展文祥用上好宣纸亲笔题写了一首打油诗:

“指日高升是何因。

官极位显不为民,诈取双寿吸民膏,财欲熏心法外人”,起名为“百寿图”,亲自送到庞府,想借此嘲笑庞吉,为同僚们出口怨气。

当这幅百寿图悬挂在寿堂中间时,庞吉才发现展文祥是在骂自己,恼怒万分,撕碎“百寿图”,当声将展文祥拿下。

随即同几个奸臣同党密谋,以贪赃枉法的罪名,把展文祥打入牢房。

展家不服,直接告到宋仁宗御前,于

是,宋仁宗将这件公案交给包拯审理,要包公判断出个是非来。

由于庞吉是右丞相,展文祥是左丞相,哪个官职都比自己大,包拯知道要处理这样的大案没有特权和重刑,是制服不了奸臣的士!

弄不好,不仅会身败名裂,甚至边脑袋也会搬家。

于是,他将自己的苦衷向八贤王倾诉。

八贤王立即为包拯请得三道御札。

大家别小看了八贤王交给包拯的这三道御札,正是这三道御札使包拯有了先斩后奏的大权!

包拯回到府里,心想:

这三道御札明明是三道圣旨,八贤王为什么偏偏说是三道御札,这不是提醒自己在“御札”,二字上做文章么?

包拯和他的谋士公孙策一商量,于是借“札”与“铡”同音,就把这三道御札打造成三道先斩后奏的御铡。

由公孙策领命设计监造,然后抬上金銮殿,仁宗一看,龙头铡把双须扎,刀光阴森令人怕;虎头铡上头顶王,梨木台床黄铜镶;狗头铡上尖嘴巴,榆木台钉似马牙,高兴地说:

“包爱卿,这三口御铡造得如此之好,我大宋朝指日便当中兴。

朕再赏你三身御服,晓喻满朝文武,今后不论是谁,都得遵守国家法纪,若有犯者,定铡不饶!

有了仁宗的这一番金口玉言,这三口铡刀就成了有权先斩后奏的御铡,它使包拯如虎添翼,威坐开封,不但断了庞、展两家的案子,而且以后一直用它铡贪官,斩国戚,除劣绅,为民申冤除害,留名青史。

2.包公像与廉泉

三口铡刀旁边,沿墙竖有李鸿章亲笔撰写的《重修包孝肃公祠记》碑文。

这块石碑原竖立在享堂的后墙正中。

为了游客参观游览方便,近年才移至此处。

包公塑像的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头,上面刻“宋包孝肃公遗像”。

石刻上的包拯遗像,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包拯面如铁、气如虹、铁骨铮铮的包青天形象。

这方石刻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请工匠以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画像为蓝本雕刻而成的。

它与正殿正中的包拯金色塑像在制作和技法上有所不同,两者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包拯的多方面的人格魅力。

石刻上的画像据说是包拯的真容。

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书生气派。

因身材较矮,显得帽翅格外长。

过去,包家子孙在介绍画像的来历时,常常谈及一个传说。

说包拯在开封府时,经常要深入现场办案,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

后来,仁宗皇帝知道这事,就赐给他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别的官吏要长三寸,并下令:

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

但是,包拯爱民如子,不忍加害于民,所以每逢他步行办案之时,就由随从高声吆喝:

圣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杀。

百姓听到后,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

如今在一些纪念包拯的专祠、庙宇、殿堂里,以及戏曲、小说中,包拯的形象,为什么都是黑的呢?

对此,民间也有一传说:

包拯父亲为官清正,直到40多岁,与他的母亲还没有生过一个儿子。

这事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派文曲星下凡做他们的儿子。

开始,文曲星不愿意,气得玉皇大帝直拍桌子。

桌子一震动,上面的一方砚台里的黑墨,泼到文曲星的脸上,所以,后来当文曲星下凡投胎,成了包令仪儿子包拯时,脸也就变成黑的了。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脸并不黑,相反,他是一个相貌清秀、白面长须的书生。

但中国的戏曲讲究脸谱,以便区分好人和坏人,区别人物的品质性格。

比如,脸上画红颜色,表示这个人忠义勇敢,像三国戏里的关云长;脸上画白颜色,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像三国戏里的曹操;脸上画黑色,表示这个忠厚耿直。

大家都看过《秦香莲》这出戏,那里面的包拯,为人正直,铁面无私,不管皇姑、国太怎样威迫利诱讲情,他宁可不做官,也要铡陈士美。

把包拯的脸塑画成黑色,就是为表示他的这种品质的。

此外,还应了民间老百姓称包拯“日理阳间,夜理阴间”之说。

享堂的东壁立有一方石刻的《包拯家训》,上面刻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

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享堂的西壁还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和他的诗作碑文。

碑上的这首诗作,就是我刚刚在介绍《包拯家训》时讲过的,包拯在临终前,看着仍挂在他床前的那首“清心为治本”五言诗,从这首五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拯的高风亮节之处。

游完包公祠正殿,现在请随我继续参观东西两厢的陈列室。

东厢房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8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意含有外城的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房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

其中陈列的《故宫南薰殿藏包公画像》为复制品,而由包拯生前好友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场铭》,因受战乱磨难,碑碎为一块,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模糊不清。

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

出了祠堂,我们看到的这座门角撰尖亭叫“廉泉亭”。

廉泉亭内有一口井,名叫“廉泉”,说起这口“廉泉”,了有一段故事。

一日早朝,仁宗还未上朝,包拯与朝中的庞太师在一起闲聊。

庞太师别有用心地说:

“包大人,做官不为己,不虑后,可羡可敬!

”包拯是个实心人,见部,便答道:

“在朝为官人对人要尽义务,何况对自己的后人呢。

在政已准备好了,把家门前的那口井留给后人。

”谁知皇帝上朝时,庞太师出列奏道:

“陛下,谁都说包拯为官清廉,我看不见得,他正值中年,就要留井给后人了。

”仁宗问道:

“包爱卿,可有此事?

”包拯回答说:

“确有此事。

”包拯的刚落音,庞太师便落井下石地说道:

“陛下,臣所奏无半点虚假吧!

单凭这一点,包拯不仅不配坐镇开封府,还须严惩!

”包拯和庞太师的一番话,反引起仁宗的深思,他知道包拯的为人,终于琢磨出包拯留井后人之意,问道:

“庞太师,朕问你,是河水清,还是井水清?

”庞太师随口答道:

“这还用问,当然是井水清。

”于是,仁宗对满朝文武大臣说:

“包爱卿做得实在好啊,他留井给后人,是想留面镜子给后人,要他们不要坏了包家祖上为官清如水的规矩。

”包拯一听十分欣慰,索性说出自己的良苦用心:

“陛下圣明,微臣留下这口井的用意不仅如此。

因为,这口井的水,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的。

”此后,这口井便称为廉井。

明朝人在包河修建包公祠时,也给这井修了个亭子,作为一“景”留下,称为廉泉。

廉泉果真像包拯所说的那样吗?

这一点不假。

后来,有一个姓臧的人来到合肥任知府,他不相信廉泉里的井水有这么大能耐,又想显示一下自己为官清正,便从廉泉的井中打了水,喝了一口。

说来还真应验,他立即头痛,越痛越厉害。

不久,就悄悄地溜走了,不敢再在合肥为官。

自此,很少有为官者再喝廉泉里的井水,原因是他们怕喝了之后,自己会出丑。

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曰:

“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石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

是说也,余窃疑?

?

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

?

目而笑谓诸曰:

?

?

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

”后来由东吴曹大铁书写,雕刻井亭内壁。

有兴趣的游客可近前仔细赏玩。

再请看,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而留下的。

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天花板中央,雕有一块圆形彩绘本质浮雕龙像。

亭顶端的那浮雕龙像,倒映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影在舞,颇有游龙戏水之景趣,故人们又称廉泉为“六角龙井”。

享堂西边有一座临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

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种呈曲线向外略倾的座椅叫做“美人靠”。

相传,过去深院闺房的小姐们也常在此休息,因为她们纤纤细腰,靠上去曲线分明,特别好看,因此得名。

离“流芳亭”西边不远处,有两块直径1?

56米的圆形石刻画像,左边的画像名曰“为民请命”,右边的画像名为“微服私访”。

第三讲脚印塘与浮庄(解说词)

(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眼前这片水面就是人们所说的“包河”。

放眼望去,水面上,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白色的莲花朵朵竞放。

沿河两岸,绿树掩映,风景美丽。

其实这条包河原先只是合肥城南的一段护城河。

你们看对岸,掩映在树丛中的那条高出水面六七米的路面,曲曲弯弯向东西两个方向伸延。

它就是合肥古城墙的城墙根基。

这段古城墙,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到了宋代,合肥的多任州守相继修葺,使它加长了数倍。

明初,开国功臣虢国公俞通海在弘治年间,庐州知府马金修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使古城墙周长达26里,有7个城门,把合肥变成了城坚池深的“铁打的庐州”。

清代又不断修葺,甚至征用皖属34州县的人力、物力,使城墙越建越壮观。

可惜的是,这座古城墙于1951年起,因合肥城建而被全部拆毁,所幸及时栽树形成绿化带。

城墙的拆毁,给合肥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有人可能要问,原来的这一段护城河为什么被称为“包河”呢?

据说这也有段故事,说是宋仁宗赵祯念包拯为国操劳一生,居官清廉,在包拯晚年卧病时要将半个庐州赐给他作为私产。

包拯想自己为官二三十年,不占民财,两袖清风,如今已是暮年,怎能占半个庐州为己有呢?

再说,假如接受御赐这半个庐州,说不定还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败坏包家门风的隐患。

于是,包拯坚辞不受。

但是毕竟对意难违,包拯经深思熟虑,便要了这一段护城河。

护城河保护着庐州安全,比不得田产,后代子孙既分不开,又卖不得,更富不了,包拯想拿它时时提醒自己的后代子孙永远护城爱民,不得坑害百姓。

此后,正如包拯所愿,他的后代子孙多依河而住,便有了这“包河”的说法。

传说有年大旱,包河周边的树皮草根都被吃光了,饥饿的灾民自然很想吃这包河里的藕。

当时包公还健在,亲笔写下“河藕能吃不能卖,愿者挖藕度荒”的告示叫家人贴到街上。

百姓闻知后,纷纷下河挖藕充饥,度过了灾难,逃过了生死一劫。

百姓们感谢包公的恩德,不愿意将它挖尽,特意留下许多藕根,以使它能蕃衍至今。

包河的藕与一般的藕不一样,它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每个藕都有七个孔,断而无丝,人们说:

这是因包公铁面无私,连藕也无丝。

所以合肥有句歇后语叫“包河藕--无私(丝)”。

包河不仅有藕,还有鱼,包河的鱼脊背特别黑,人们说它象征着包拯铁面无私,这也成了包河的特产。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叫“脚印塘”。

脚印塘原指包河中小岛上的一个池塘,现在这岛也被称做脚印塘。

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

脚印塘长近20米,宽近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

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

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

因为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

所以人们称它叫“脚印塘”。

这个传说,有点神话色彩,出于合肥的老百姓对包拯的敬仰。

好了,“脚印塘”的游览到此结束,下一个参观的景点是“浮庄”。

浮庄原为包公书院,重建于1983年,2000年8月,又做了修建。

占地20余亩,南与包公墓、清风阁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点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园林,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艺术特色。

它黛瓦粉墙,色彩素,黑白分明,浮庄四周绿水潆洄,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古代村庄。

所以前国防部长张爱萍把它取名叫“浮庄”。

【篇二:

合肥包公园导游词】

合肥包公园导游词

包公园前身是包河公园,位于合肥老一环南环外,庖河区芜湖路。

园区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

下面是合肥包公园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

合肥包公园导游词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合肥著名景点——包公园,现在就请大家一起随我去看看吧!

在参观包公园之前,我首先为各位简单的介绍一下包公。

包公,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府人,是真宗仁宗的两朝名臣。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合肥小包村,28岁时考取进士,但是包拯却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

他认为:

一个人在世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敬孝,那出仕为官,又谈何对朝廷尽忠呢?

于是包拯遵循着父母在,子不远游的古训,在家尽孝十年,直至38岁才出任天长知县,后官至宋枢密副使。

由于包拯为人以孝字当先,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所以包拯去世后,宋仁宗赐予他孝肃这个谥号,后人尊称其为包公——包青天。

现在我们便已经来到了包公文化园的第一站——包公祠了。

大家眼前所见到的这座包公祠是合肥的另外一位名人李鸿章与1882年时出资重新修建的;所以在老合肥的口中又有着包家祠堂,李家修的说法。

走进包公祠,我们首先看到在正堂大门上书有忠贤将相,道德名家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也是对包公一生的真实写照。

进入正堂,空气中飘逸着缕缕青烟,包公坐像便端坐其中,在色正芒寒四个大字的映存之下包公坐像更显威严。

在正堂中还有一副据说是和包公真人一比一的石浮雕像,从这幅雕像上我们不难看出,包公是一位身高大约一米六的文儒书生,而且相貌丑陋,长着一副鬼见了都怕的阴阳脸,但是包公那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早已深深地映入了百姓的心中,所以戏剧舞台上包公都是身材魁梧,黑面长髯的形象。

大家再请这边看: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这便是《包公家训》,包公正是用开除家籍这样严厉的方法来约束他的后人。

在包公逝后,他

的大儿子、二儿子、长孙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清官,世人皆尊称为包公。

在包公祠中还建有包公蜡像馆,展示了包公流传于民间的断案故事,如:

铡美案、打龙袍等。

可是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请大家再随我到包公历史文化长廊去看看吧。

在历史文化长廊中我们展示了包公端州掷砚庐州审舅出使契丹等历史事件。

其中还有一首包公的亲笔诗《书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这两句话也正是包公一生的座右铭......

参观了包公祠,再请大家随我前往包孝肃公墓园去看一看吧。

进入墓园,我们穿过阙门、神门、我们便走在了神道上,在神道两侧分列了望柱、石羊、石虎、石人,神道的尽头就是包公神主所安放的享堂了。

在享堂的正后方,有一座宋代方上式的墓冢,冢前有一碑,上刻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包公的遗骨便安放于此。

包公不仅在中国被世人敬仰,称为为政者之师;在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包公更被尊为神明;在韩国,有两位中国名人备受推崇:

一是孔子,二便是包公。

最后请大家随我来到清风阁,这座仿宋式楼阁是合肥人民在1999年纪念包公诞辰1000周年时修建的,登上清风阁的顶层,合肥十景之一的包河秀色便尽收眼底了......

篇二:

合肥包公园导游词

包公园前身是包河公园,位于合肥老一环南环外,庖河区芜湖路。

园区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

全园以最权威、最翔实的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蜡像向世人展现这位生于斯、长于斯、坐镇开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爱民如子、清正廉明、不畏权贵、执法不阿、铁面无私的人格魅力。

为纪念包公千年诞辰,在包河公园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了包公文化园,简称包公园,除包公祠、包公墓外,还新建了青天阁、包公纪念馆、功德广场、水面喷泉等。

整个风景区庄严肃穆,环境优美;湖面波光涟漪,游艇荡漾;两岸垂柳婆娑,嘉木葱茏,是人们拜谒先贤、观赏游览的好去处。

包河公园因为包公祠、包公墓和清风阁而闻名。

相传包河的藕是无丝的,不过,包河由于水污染,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样的藕了。

包河公园为环城公园中历史文化景观的代表,属于环城公园中重要的一段,面积30.5公顷,

其中水面15公顷。

其南部地势基本平坦,北部因拆毁原城而成,故由水滨至环城南路呈坡状地势分布。

包公园景区内建有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

包河沿岸绿柳成行、蒲荷万柄,包河中间碧波荡漾之中,有一狭长小岛,刀上绿树繁茂成荫,花木齐争斗艳,在一片竹树荫之中,隐现着一座白墙青瓦、纯朴典雅的古式建筑,就是合肥有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的--包孝肃公祠。

包公,名拯,字希仁(999-1062),北宋名臣,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

篇三:

合肥包公园导游词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包拯吧,他可是个铁面无私、清正廉明的官员,许多动画片、电视剧都表现过他。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便来到他的故乡——合肥去游览,感受他的特殊魅力。

到了合肥,我一定要去包河公园看一看。

走进包河公园,迎面便碰到由导游带领的一群游人。

导游在向游人介绍:

我们正前方这条河,叫包河,共十五公顷水面。

水中的鱼,背部颜色较黑,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