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山区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
《昆明西山区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西山区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西山区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昆明市西山区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8年8月1日在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议程的安排,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就我区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西山区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区经济运行呈现“开局良好、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8.75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04亿元,增长12.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4.54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86亿元,增长2%;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8.22亿元,增长13.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005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532元,增长9%。
西山区2018年上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人代会目标
市级下达目标
上半年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
10%
11%
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
13.1%
12.6%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7%
510亿元
3.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
10%
2%
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
11.5%
13.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
7.9%
8.7%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
8.2%
9%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落实“137”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年度稳增长政策56条,着力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末的0.6:
25.1:
74.3调整为上半年的0.6:
17.9:
81.5。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量发展。
五大增长极持续发力。
楼宇总部经济稳步发展,昆钢大厦获评昆明市楼宇总部经济论坛首批甲级写字楼。
形成万达广场、南亚第壹城、爱琴海等多个商贸聚集中心,“五区两带多点”的商贸发展格局进一步显现。
加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组织云投中心申报昆明国际金融小镇示范点,加快推进昆明金融产业园西山片区建设,入园金融企业累计24户。
有序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大健康企业数量逐步增加。
文化旅游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历史文化资源,提升茶马花街、彩云里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品质,制作“一部手机游云南”西山区版块,呈现西山大美风光,持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654”工程,万达城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家,同比增长60%,全区累计接待游客人数973.40万人次,旅游收入144.33亿元,同比增长37%。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达1.23亿元,同比增长133.2%。
工业发展稳步增强。
加快实施“腾笼换鸟”举措,着力推进园区建设发展,初步形成以精细磷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组织2户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2户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新增民营企业3806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18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
高原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凸显。
粮食播种面积3.5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5万亩,花卉园艺种植面积1.17万亩,食用菌种植65万棒,肉类总产4272吨。
积极推进水果园区提升建设,引进甜柿、鲜枣等果树新品种8个,实施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示范220亩、老果园提质增效示范4000亩。
都市农庄建设顺利推进,在建、拟建的12个都市农庄项目中,已有10家获市级批复。
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英茂糖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均达亿元以上,44户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66.82亿元,增长8.5%,带动农户11.76万户。
(二)改革创新任务持续推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上半年,逐步消化商品房存量,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3.18万平方米;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完成债券置换2794万元;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2020户企业减免所得税1075.1万元。
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许可7项(含部分取消),承接行政许可4项(含部分承接)。
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将23个部门50项涉企证照事项全部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共办理营业执照3736户。
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公布第一批改革事项清单35项,共接件8256件,办结率100%。
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
推进国企改革,完成西发展集团公司组建工作。
推进农村农业改革,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耕地测绘10.69万亩,187个居民小组完成第一轮公示,持续推进土地、林权流转改革,新增土地流转1000亩,新增林权流转1030.44亩。
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科技创新方面,巩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区”成果,上半年,共征集2018年科技计划项目57个,发明专利有效量532件,6家企业正在申报市级众创空间认定,54家企业拟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全面推进“质量强区”战略,组织9家企业14个产品申报云南名牌、16家企业28个产品申报昆明名牌。
融资创新方面,全区实现融资9.78亿元,“西山区环卫一体化PPP项目”成功列入财政部PPP信息平台管理库。
政务服务创新方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区网上平台综合办事系统办件438件,法律援助中心窗口启用了“智慧西山法律咨询机器人”。
(三)城乡建设加快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乡环境有效提升。
坚持规划引领作用,编制完成《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西山分区大纲、海口片区总体规划,正在修编西山区教育布点规划、昆明金产园区西山片区控规和长坡园区控规,海口控规、团结片区分区规划正上报市级审批。
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房300套,推进3159套回迁安置房建设,确定螺蛳湾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新的社会投资人。
“三旧”连片开发工作稳步推进。
落实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工作,累计整治拆除违法违规建筑292宗,实施“七改三清”建设项目22件,开展2018年5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24项。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其中建筑与小区类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
补建和改建23条“有路无灯”、19条“有灯不亮”的道路照明设施。
城乡清洁工程不断深入,垃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着力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城市形象,更换种植金马碧鸡广场、日新路等主要道路和20组立体花卉植物造型时令鲜花160.58万盆。
推进“厕所革命”,累计开放免费公厕545座,新建4座,提升改建8座。
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路网建设方面,配合市级做好地铁1号线西北延、地铁5号线、昆楚高速扩容工程建设以及南二环提升改造工作,地铁1号线得胜桥站点已完成天桥拆除工作,地铁5号线部分站点已开工建设。
市级白皮书涉及我区的12条道路新建任务中,已完成1条道路新建,正在推进5条道路建设前期工作。
完成西山319号路等10条道路及两个节点综合整治;水网建设方面,完成明朗水库加固扩建主体工程、大坝等水库干支渠防渗工程,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完成311.85亩的土地征用,推进2018年“五小水利”工程42件;能源网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文笔山风电场项目建设;互联网建设方面,新建移动基站14座、改造移动基站6座,改造联通基站18座,改造电信基站11座,新装光速宽带300条,新铺设光纤47公里。
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启动“鹰眼”视频监控综合应用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昆明市智慧化城市管理综合运行系统平台”处理城管案件49.37万件。
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五员进网”工作机制。
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成效明显,政府治理、社区调节和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已基本形成。
(四)民生短板加快补齐,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提升。
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1.44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8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59人,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3.34%。
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基本社会保险参保97.07万人次,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均保持在96%以上。
分配保障性住房3969套。
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因讨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56起。
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医疗、临时救助等“四项制度”和重特大疾病救助政策。
配合开展创建“云南省第十届双拥模范城”工作。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47亿元。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三名工程”,累计引进名校5所、引进培育名师13人、名长8人,新增区级学科工作室16个,1所幼儿园晋升省一级三等园、完成2所幼儿园晋升省一级二等园的区级初评、推动昆一中西山学校等4所学校晋升等级。
实施教育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成团结民族中学排危新建等6个项目主体工程,推进书林二小等6所学校配套项目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共1263名教师参加“国培”,合格率100%。
健康事业稳步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区公办医院(含国有企业办)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积极推广“医联体”、“医共体”模式,区人民医院同省、市6家医院进行了松散型医联体合作。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初步形成以各级各类医养机构为主、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模式。
完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4+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签约服务群众2.4万人。
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117家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了中医科。
加强妇女儿童预防保健服务。
组织开展“春城体育节”等11项体育赛事和培训活动,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
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惠民演出、“三月三”民间艺术节等活动。
推进西山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完善智慧图书馆数据。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实施文物保护修缮3项。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举办科技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昆一中西山学校获云南省“科普示范学校”称号。
安全和谐局面更加稳固。
巩固“平安西山”建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理念,以“有硬件、有队伍、有机制”为抓手,全面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持续实施“三网”建设,配置人脸识别前端设备1197套,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大幅提升,全区刑事警情、“两抢”警情、盗窃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3%、50.9%、50.8%,刑事警情体量稳定保持全市主城区最低水平。
顺利完成“迎南博保稳定护安全”专项工作,护卫“平安南博”。
精准帮扶不断深入。
切实做好3个涉农街道15个社区534户困难户脱困工作,着力抓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2018年区内计划投入精准帮扶资金1159.5万元,用于道路硬化、水利工程等8个项目建设,其中3个项目已建设完成,其余5个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
持续加强对寻甸、东川的帮扶力度,已兑现帮扶资金300万元,助力寻甸县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
(五)生态保护持续推进,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加强滇池保护与治理,巩固河长制,逐步实施河长述职制度,推行湖长制,实现入湖河道精准治污六级责任体系,对重点河道清淤除障2.8万立方米,建立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五采区”植被修复,完成6个矿山植被修复面积625亩。
连续四年森林防火零火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1.97%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56.02%以上,建成区新增绿地15公顷。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扎实开展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上半年,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100%,削减化学需氧量1.9万吨,氨氮1532.43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33%以上。
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4318家企业清查建库上报市级审核工作。
二、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推进情况
2018年财政性投资项目共32项,计划总投资32.44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16.89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9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1.78%。
其中:
农林水建设项目6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2.1%;道路建设项目13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22.38%;社会公共事业及民生项目7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0.7%;生态环境建设项目6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5.07%。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全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面对外部不利环境,一些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稳定发展仍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一是投资增长压力较大,项目储备不足,项目落地难、推进难的问题依然存在,项目对投资的支撑严重不足;财税增收、工业增长乏力,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传统支柱产业的后劲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以滇池、草海为代表的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任务重。
四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精细化管理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五是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离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任务仍然较重。
四、下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坚持扩大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长支撑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重点项目包保责任制、项目推进会办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程序运用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大项目建设。
年内力争实现土地收储4000亩,实现土地供应2700亩。
加快推进2018年32项财政性投资基本项目建设。
实施经济提质增效“357”工程,主攻五网基础设施类、城市更新改造类、“三旧”连片开发类、文化旅游大健康类、招商意向投资类等五类百亿投资项目;抓好草海片区、金产园区、彩云湾片区、长坡园区、海口工业园区、西山风景区、团结片区等“七大片区”建设。
力促滇池未来城、白沙地项目落地开工,万达城、海伦中央广场、泛亚港鑫国际汽车城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顺应居民需求新变化,培育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市场载体建设,加强商业网点的建设和管理,着力构建商业聚集核心圈,完善产业流通体系。
促进医药、汽车销售、餐饮住宿、批发零售消费升级,积极培育信息、绿色、时尚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
策划举办一批美食节、购物节等主题活动,打造特色街区3条以上。
促进内培外引取得实效。
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实施重点签约项目领导联系推进制,推动昆明商洽会、北京招商推介会签约的25个项目落地西山。
积极培育外贸新增长点,重点关注云南文化国际投资、云南天聚华工等主要外贸企业,加大对外贸企业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2018年签约引进一批500强企业,引进市外到位资金97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以上。
(二)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升经济质量效益
加速服务业倍增发展。
深入推进“5+X”经济增长新模式,培育发展大文创、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大数据等新兴产业。
充实完善“654”工程项目库,打造“三个一”文化项目,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15%。
持续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抢抓地铁经济,促进全域旅游升级发展,力争实现旅游接待人数增长19%,旅游收入增长20%。
制定出台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力争年内新增税收亿元楼宇1幢、千万元楼宇3幢,新增商务楼宇5幢,新培育总部企业5家。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4%以上。
2018年力争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信息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
加快工业转型提质发展。
落实西山区“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全面拓展“1231”工业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推进中烟异地技改、中以合作磷化工等项目,促进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滇凯特种玻璃二期、新能源客车二期等项目,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立足明镜制药、保元堂药业等生物医药企业,稳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促进“两化融合”,发展“互联网+工业”模式。
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年内培育扶持新上规工业企业3家以上。
提升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123456”工程,注重农业特色化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龙头企业3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稳步推进都市农庄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动能新业态。
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611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实施区级科技项目34个,专利申请授权数616件以上,新增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平台12家以上。
持续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
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完成申报云南名牌、昆明名牌工作,完善质量信用体系,推进标准化建设。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承载能力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
做好基础测绘工作,加强规划引领,完成西山区“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完成西山区教育布点规划、昆明金产园西山片区控规、长坡园区控规修编工作。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深入落实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完成5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和改善主城核心区和涉农街道办事处综合环境,扎实推进“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和“厕所革命”,完成翠云里等4个社区微改造项目,推进涉农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公厕覆盖率达100%。
实施城市景观亮化提升整治,确保主城区亮灯率达98%。
结合“世界春城花都”品牌打造的总体要求,提升改造道路2条、公园1个,建成立体绿化示范点2个,完成30公顷新增绿地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智慧园林”建设工作,持续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完成1.9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任务。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五网”建设,配合市级实施地铁1号线西北延、5号线西山段、昆楚高速扩容工程建设,年内实现西山287号路等7条道路主路通车,推进11条道路新建,完成7项道路综合整治前期工作。
推进滇中引水工程西山段征地拆迁工作,加快牛鼻村水库扩建工程征地拆迁和项目施工招投标工作,完成2018年度“五小水利”工程42件,推进团结街道集镇和长坡泛亚物流园区供水工程,实现涉农街道集镇自来水覆盖率100%、集中供水率93%。
提升西山区通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实现全区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100%,自然村有线宽带覆盖率达92%,努力实现光纤全覆盖。
提升城乡生态品质。
落实《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完成市级下达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目标任务。
深入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持续巩固河长制,全面推进湖长制,突出抓好“三大水系”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入滇河道水质全面达到Ⅴ类标准,推广“速分生物技术”整治建成区黑臭水,积极构建智慧河道管理体系,实现河长制APP“一张图”管理。
做好76.89万亩森林管护和42.53万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新增造林3300亩,义务植树79万株,确保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1.97%和56.02%以上。
持续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力争空气优良率达99%以上。
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管理,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四)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持续增长居民收入。
确保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落实好残疾人、妇女儿童和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提升发展教育事业。
推进“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建设,强化“控缀保学”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优化发展普高教育,推进昆一中西山学校、西一中创建省一级完中,继续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创建区级职业教育“名匠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各1个,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坚持民办教育“促进”和“规范”两手抓。
继续推进书林二小等学校配套项目、团结民族中学等学校排危新建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三名工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立校园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做好校园安全工作。
加快健康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健康西山”建设,巩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做好创卫复审工作。
结合“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大力发展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以及智慧健康等健康事业。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广“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模式,打造3个名医工作室,重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谋划医疗机构布点,巩固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全面推行“4+X”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加快构建“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
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发展模式,年内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点4个。
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积极组织开展惠民体育文化活动,建成健身路径8条以上,构建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健身圈。
创建一批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开发一批生态休闲、健康养生、医疗康复等旅游项目,打造一批健康养生文化等节日品牌。
推进智慧健康发展,发展“互联网+健康西山”,加快实现就医“一卡通”。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加快推进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和27项西山区特色文化项目建设。
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成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推进滇池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
深化“互联网+文化”模式,开展“西山掌上文化”APP二期项目建设工作,推进数字文化馆第二期信息服务建设。
编撰完成《西山故事》。
建设完成龙江历史文化主题小游园。
持续巩固平安建设。
加快“智慧西山”建设,打造“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
打造智慧治安防控网络,确保实现刑事案件“发三破二、发三打二”的刚性目标。
深入推进“物理隔离网、视频巡查网、群防群治网”三网建设、社会自建视频监控“联建联防”工作,完成“人像识别”和“电子围栏”系统建设,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责任和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好。
扎实开展精准脱贫。
继续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持续加强对区外县区的帮扶力度,助力脱贫摘帽县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确保全市按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坚持改革深入推进,充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旧、立新、降成本”为重点,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强化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推进机构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推进清理整治党政机关部门办企业脱钩工作。
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全面推进民生领域改革,着力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
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