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教材.docx
《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教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教材
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
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
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徵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
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
文徵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
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
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
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文徵明享年90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
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
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
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
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徵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
后来文徵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
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启蒙老师。
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徵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徵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徵明说:
“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
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这些话影响了文徵明一身。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
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滕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
文徵明的处世思想,导致他为人、治学、从艺等方面部有一种较为明显的特征。
他的为人可谓高风介行,时时举止端庄,处处风流儒雅。
这种处世思想多少影响了他的书法审美观。
他的书法审美属于“优美”的美学范畴,主要体现出“法”“精”“润”“雅”“清”等方面的特征。
文徵明认为书法的好坏,首先得合乎法度,不可任笔漫书。
他在《跋李少卿帖}中一再肯定书法中“法”的存在,他说:
“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
他在《跋怀素自叙帖》中也说:
“藏真书如散僧入圣,虽狂怪怒张,而求其点画波发有不合于轨范者盖鲜。
”这种书法审美观与他的处世思想是很有关联的,他一生为人谨慎,行止得当,生怕有所过失。
文徵明自己在书法方面也非常讲究用笔合乎法度,从不任笔漫书,以免为后人留下笑柄。
他在《题欧公二小帖后》中说道:
“欧公尝云: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日便为故事’。
且谓古之人皆能书,唯其人之贤者传,使颜公书不佳,见之者必宝也。
”他这样看待书法难免会有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他本人艺术能力的发挥往往有所束缚,以致他的书法“法度有余而天趣不足”。
文徵明非常欣赏书法中的那种“精细”之美。
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就要做到精细,要能经得住人们的细细品味和推敲。
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大家祝允明本以其草书名世,但文徵明却很欣赏祝允明的那种精绝的行楷。
他在《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中说道:
“今世观希哲书,往往赏其草圣之妙,而余尤爱其行楷精绝。
盖楷法既工,则稿草自然合作。
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圣名世,所谓无本之学也。
”他的这种审美观在绘画方面也有所表现。
他在《题沈石田临王叔明小景》中这样评价沈周的画:
“石田先生风神元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
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
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页,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
”正是由于他注重精工与细绝,所以他的书法也以小楷和小行书见长,他以一生的精力追求书法中的“精绝”之美。
他许多小楷、小行书名作都是七十岁以后所写的。
他在八十九岁高龄时书写小楷《四山五十咏》,仍然笔力不减,笔笔精到,堪称书坛一绝。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这样评价文徵明的书法:
“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唯少尖耳,亦有作率更者。
少年师怀素,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
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唯绝不作草耳。
”
文徵明对书法的审美还体现在“润”“雅”“清”等方面。
他的书法,大多用笔细腻、精致、不激不励、温文尔雅,追求高格调,体现恬静美,以韵取胜,周之士评之:
“圆劲古淡”“法韵两胜人”。
文徵明的这种审美观还体现于他的画、诗等其他艺术之中。
他在题唐子畏《江南烟景卷》中也说:
“子畏画本笔墨兼到,理趣无穷,当为本朝丹青第一。
白石翁遗迹,虽苍劲过之,而细润终不及也。
”文徵明的画,大多线条精炼,意境幽远。
方薰这样评价文徵明的书画:
“衡山太史书画办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
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别敞迳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
”如他所画的《石湖清胜图卷》、《石湖图卷》等作品,描绘的是石湖风光。
文徵明专门记石湖之游,咏石湖或怀想石湖的诗词达三十多首(根据《文徵明集》统计)。
我们看他的《石湖清胜图卷》,图中石湖烟波万顷,水天一色,悠远无尽。
湖边的村落协调雅致,人们的生活安静祥和,树木葱葱,山峦起伏,如诗如梦,这不正是文徵明所追求的闲、静、幽、雅之境吗?
这意境在他诗句中表现为“萧然白雨醒烦暑,无赖青山破晚愁。
满目烟波情不极,游人还上木兰舟”。
从文徵明的书论、书作中所体现出的书法审美观,确实能验证“字如其人”的观点。
正如王时敏在《题文待诏仿赵承旨》中对文徵明的评价:
“文徵仲先生高风介行,坊表不渝,先正典型,表见于纪载者不一。
其诗文翰墨,师授皆有渊源,毫芒必循矩度,德艺兼优,允称金舂玉应。
旁及画道,博宗古人,于赵文敏尤所雅慕。
长缣巨帧,每多仿效,然但采掇其高华,而挺劲孤峭之致仍自己出,更有加于人一等者。
”
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册,纸本,纵25.5厘米,横9.8厘米。
《莲社图记》册为文徵明1530年作。
钤印:
文征明印、悟言室、停云。
溥儒题“此卷结体精密而有宽绰之致,侣不经意而有山阴家范,公书中之上驷也。
宝之当何如哉?
乙未(1955年)秋七月旅夜题”。
释文:
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图,追写当时事,按十八贤行状,沙门惠远初为儒,因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惠持,俱弃儒落发,太元中至庐山时沙门惠永先居香谷,远欲驻锡是山,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村木委,积江州刺吏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殿是为(神)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时有彭城遗民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淦、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缘来依,远师复有沙门道昺,昙当,惠敲,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驮跋陀,罗佛驮耶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时陈郡谢灵运以才自负少所推与及来社中见远师,心悦诚服,乃为开池种白莲,求预净社远师以其心乱拒而不纳陶谐,时弃官居栗里,每来社中,或时纔至远便攒眉回去,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得道士陆修静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远相善,远自居东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陆道士忽行过溪,相持而笑,又尝令人沽酒引渊明来,故诗人有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沽酒过溪俱破戒,彼何人?
斯师如斯,又云:
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去还来者皆其事也,此图初为入路与清流激湍,兰带曲折,踰石桥溪,回路转石岩,一又缭而上,石嵓一二岩之间有方石,池种白莲花,岩之傍有石梯,庋山迤逦而去不知所穷,当图穷处,横为长云蔽覆,树腰岩顶,其高深远近,盖莫得而见也,傍石池有高崖悬泉,下潴为潭,支流贯池,下注大溪,激石而湍浪者,虎溪也,岩之外,游而来者二人,一人登岭出半身者宗炳也,一人蹑石磴而下者,昙顺也,岩中为经筵者六人一踞床凭几,挥尘而讲说者道生也,一人持羽扇目注悬猿而意在深听者雷次宗也,一人合掌坐于床下者道敬也,一人相向而坐者昙诜也,一人执卷跪听于其后,童子一舒足搔首有倦听之意,莲池之上,环石台坐而笺经校义者,五人石上列香垆笔砚之具,一人凭石而坐者刘程之也,一人手开经轴倚石而回视者,张诠也,一人正坐俯而阅经者惠敲也,一人回坐拱手,傍视而沈思者,惠持也,一人持如意立其后又童子跪而司火持鉠向炉而明,一人俯炉而方烹捧茶盘而立者,一人傍有石置茶器,又一岩中有文殊金像,环坐其下,为佛事者三人,一人执炉跪而歌呗者昙常也,一坐而擎拳者,道昺也,一人执经卷而坐者周续之也,临溪偶坐者一人皆梵僧,一人袒有持锡者,跋陀罗也,一人举如意据膝而坐者耶舍也,童子一卷发,胡面持羽扇立其后,一人露顶坦腹,仰视悬泉,坐而濯足者,张野也,童子持巾立其侧,又蹲而汲者,一人石桥之傍峭壁崛起,前有僧与道士相捉而笑者,远公送陆道士过虎溪也,一人貌怪雄视,捉巾缾而立者,捕蛇翁也,童子负杖却立而待,一人乘篮与者渊明之回去也,渊明有足疾,尝以竹篮为舆,其子与门生肩之,前者若欲憇而不得,后者若瓦负而忘倦,盖门人与其子也,童子负酒瓢从之,一人持贝叶,骑而方来者,谢灵运也,傍一人持曲笠,童子负笈,前骑而行,凡为人三十有八,马一,猿一,鹿一,器用草木不复以数计,人物洒落,泉石秀润,追千载于笔下,萃群贤于掌中,开图恍然,若与之接挥尘而谈者如欲悬河吐屑,肆辩而未停,默坐而听者如欲屏息杜意,审谛而冥冥沈思者,如欲钩深味远,叩玄关,宅灵府而游乎,恍惚之庭,梵呗者如欲转喉鼓舌,而有云雷之响,与海潮之声,行往来如御风而遐举,坐临水者如骑鲸将去,笑执手者,轩渠绝倒,达于衣冠,盖其心手相忘,笔与神会,而妙出意表,故能奴隶,顾陆童僮张吴跨千载而独步,非十八人者不足之趣,(人)岂非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其臭味相似,故形容之工,若同时而共处者也,旧时于余为从兄实山林莫逆之交,为此图凡三十八日而成余得之游,居寝飰其下,客来观者或未却莲社事,因记其后,览者当自得之也,图成于元丰庚申(108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越明年,辛酉(1081年)正月二十六日龙眠李冲元,元中并记。
长洲文徵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