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3219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docx

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题

四川省拟任县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

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概括。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源谁是派生的问题。

二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也是本体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或根本依据。

第二个方面,也是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实践性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在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5、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本性和灵魂。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①就是指它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②它不把任何现存的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③不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作任何妥协④不同一切迷信和谬误作任何妥协⑤它要把自己的理论彻底地付诸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的进程。

7、物质概念是一切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恩格斯认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10、意识的起源:

①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也是社会的产物③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11、辩证唯物主义把意识的本质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这种物质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2、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意识的本质进一步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3、意识的作用:

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不同的意识,其能动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

(人的主观能动性)

1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1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或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注定要失败。

16、肯定主观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积极的工作态度与求实的科学精神的统一。

18、辩证法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其理论内容来说,是因为它反映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辩证性质。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科学。

19、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或叫宇宙观)。

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的看法不同。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0、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①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②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③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

2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2、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为契机和前提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3、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24、实践的基本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性③能动性。

25、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社会实践③科学实验。

26、认识主体是人,认识客体是客观事物。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27、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8、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9、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体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认识具有表面性、具体性、直接性的三个特点。

30、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深刻性、抽象性和间接性。

3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所以又叫客观真理。

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2、每一具体历史阶段上的实践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具有有用性,凡是有用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34、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需要而言的某种积极效用或积极意义。

3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

36、社会意识:

是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7、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简称唯心史观。

39、人口因素:

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等。

39、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作用,二者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但它们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0、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41、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具体表现为: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更替。

4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艺术等形态和人们的习惯、社会心理、民族感情等。

43、从意识主体的看,意识可分为社会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看,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44、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①具有历史继承性②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③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45、社会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46、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7、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从表面看,社会历史似乎是受偶然性支配的,而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必然性支配的。

48、关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①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②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如同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的一种总的合力③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及其趋势归根到底体现经济运行的必然性。

49、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过程的真正主体。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行动,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才能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吸引群众参加才能取得重大的成果。

5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1、所谓社会进步:

包括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即旧的较低级的社会形态被新的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二是指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演变发展,即同一社会内部,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进行某种改革或调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活不断进步。

52、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其前进运动的具体道路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甚至历史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停滞和倒退,然而这并不能改变社会进步的总的历史趋势。

5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其它动物的根本属性,离开社会,离开实践,人就不成为人。

54、历史发展同样也必须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

一般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55、马克思恩格思明确地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规定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和价值目标。

56、生产方式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

它包括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7、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基本构成要素:

①劳动对象、②劳动资料③劳动者。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5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包括①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关系②产品的分配关系、③交换关系④消费关系⑤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

5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这是一条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

60、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是要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经济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们对规律只能发现、认识、研究和遵循,而不能改变或废除,更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规律。

6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6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为商品的自然物体本身所具有,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任何商品都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63、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方面,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6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65、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6、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价值量的确定以简单劳动为基本尺度,把复杂劳动折合为一定倍数的的简单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68、从质的方面看,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从量的方面看,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从价值的本质看,反映着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69、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由别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

70、货币的本质在于:

①货币是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71、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或称购买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72、通货膨胀是指:

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

货币供应量少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物价下降,引起货币价值供应量上升的现象。

7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74、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

75、价值规律在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①调节作用②促进作用③分化作用。

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是:

一是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态,否定平均主义;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性削弱的情况下,发生两极分化。

76、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G—W—G′)。

7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78、劳动力及其作为商品为特点:

①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②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79、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就资本的特殊性来说,资本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或者说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0、资本的划分: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使价值增殖。

81、剩余价值并不是由投入生产的全部资本带来的,而是其中的可变资本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出来的。

82、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83、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84、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85、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前者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后者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86、从货币资本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依次经历三个阶段、三种形式、执行三种职能:

一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是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形式,是在车间里生产出商品;三是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形式,收回成本并把商品价值的增值实现为利润。

体现了购、产、销的统一

87、C:

不变资本价值;M:

剩余价值;V:

可变资本价值。

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带来;

利息是市场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88、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89、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90、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自身扬弃的结果;③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实现共产主义。

91、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

92、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身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②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93、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承担历史使命,是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其阶级特点决定的。

无产阶级的特点:

①最先进的阶级②最革命的阶级③最有组织性和团结性的阶级④是其他劳动阶级的唯一的天然代表⑤无产阶级的范围,不仅包括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还包括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

94、无产阶级运动就其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

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就其内容来说仍然是国际性质的。

95、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和首要标志。

暴力革命是主要方式,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96、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提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要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国胜利论)。

并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实践得到检验。

97、1921年,苏维埃俄国的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新经济政策代替。

政治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①党内实行"工人民主制"②建立党内的监察体制③实行党政分工,正确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范围④整顿和改组肃反机关⑤精简机构。

98、(列宁)就执政党如何实现自己领导:

①党通过苏维埃国家机关来实现领导②通过选拔、教育和调配干部来实现领导③通过国家机关党组织的活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领导。

99、(列宁)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①必须由"战斗命令制"改为实行"工人民主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党内一切机关要实行普遍的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

②党内实行集体领导制度。

③设立党的监察机关。

100、列宁讲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基本内容是指发展物质生产和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

101、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

列宁说:

“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过渡时期就愈长”。

毛泽东思想

10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大约1927年。

103、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04、党的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105、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06、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7、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6个方面。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③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④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关于党的建设

1981年11届6中全会将这六个方面的立场、观点、方法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08、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

109、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110、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有许多特出的优点:

①中国无产阶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三种压迫,最具革命性②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革命舞台,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比较有觉悟③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112、中国资产阶级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

买办资产阶级总体上是革命的对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参加当时的反帝国主义战线。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压迫能够参加革命;经济上和政治的软弱性,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113、中国革命的性质:

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也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114、新、旧民主革命相比,“新”在哪里:

①时代不同②领导权不同③前途不同

115、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

是领导权不同。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116、中国革命的步骤:

分两步。

①民主主义的革命。

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民主主义的中国②社会主义的革命。

是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1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18、中国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19、武装夺取政权的主要内容:

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地区,要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基本阵地。

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以农村工作为主,城市工作为辅,城市工作配合农村的武装斗争。

党在城市工作的方针:

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

122、新民民主主义: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

123、新民民主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12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或三大经济纲领: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125、新民主主义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文化方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6、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127、人民战争的三个结合:

作战兵团与地方、正规军与游击队、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

128、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②党指挥枪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④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⑤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三大原则⑥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三大任务。

129、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①无产阶级领导权是统一战线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②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③实现党对同盟者领导的重要条件。

130、独立自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中心环节。

131、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

①又联合又斗争②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③有理、有利、有节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32、制定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①要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党的政策策略②要有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③要走群众路线④要有所区别⑤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3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134、人民内部的矛盾:

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

用民主的方法并不排斥强制性措施。

135、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36、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137、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

138、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③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④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⑤民主原则

139、实事求是:

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