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3211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docx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简陋的机场

(印度游记之一)

(2009-07-1018:

00:

41)

本人前一阵子专程飞赴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现代金砖四国之一的,有点神秘色彩的——印度国。

在我过去的记忆中,印度也有着近5000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史前2000年的前后,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这与中国当时的黄河流域文明程度相差不多。

只是印度当地人不会打仗(这个老是吃败仗的纪录,现在还保持着)。

在公元前14世纪,印度被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占。

后来的历史上,印度又老是被他国侵占。

特别是有将近800年的一段历史被来自西亚的伊斯兰民族所长期侵占和统治。

我在加拿大温哥华读书的女儿,听说我要去印度,紧张得很,希望我放弃此次印度、尼泊尔之行,并多次问我“为什么要去印度那个破国家?

”我说:

“人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在也是一个大国,破什么?

”她说:

“印度人特别脏,不讲卫生还偷东西!

”我笑道:

“这是因为你过去住的地方,印度人太多的缘故;再加上印度人曾经偷过你的东西,是你对印度人有偏见吧!

曾有中国人在东京偷过东西,影响很坏,但不能说中国人就是小偷吧!

说实话,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居住的亚裔人中,除了中国人之外,印度人是最多了!

印度人不讲卫生的鄙习和身上有一股异味,的确让人头痛。

因印度与中国的时差为2.5个小时,飞行了近七个小时,我们于当地时间凌晨2点半钟,到达了印度首都新德里国际机场。

客观地评价,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新德里国际机场的各方面条件的确很差。

打比方说,就像我们上海八十年代的虹桥机场,或者是比八十年代初的广州白云机场还差一点。

提取行李的运输带是比较落后旧式的那种的,且也只有4条。

半夜里,入境的人数不算多,但却排起了长长的蛇队。

混在一群印度人中,在等待入境处通道里,一阵阵的异味是一种对中国人的耐力考验。

还算顺利,在门口,我总算找到了印度导游。

这是一个标准印度人的模样。

个头小,皮肤黑,大鼻子的一个印度青年。

他自称中文名叫“发展”。

我们一行七人,有八件行李。

其中是我带了两件,主要是吃的。

因为,都说印度的饮食不习惯、不卫生,就特地让人多准备些吧!

在将行李车提到旅行车时,忽然来了十多个印度小青年,纷争要帮助我们放行李。

面对着人比行李多的局面,我对其他的团员大笑起来,“看来印度人真得多,一个人只能提到半个行李!

看看他们,究竟会是怎么弄的?

我问导游“发展”说,我们的小费如何给呢?

“发展”说,我来处理!

几分钟的小事情,但可以从中看出,印度人的就业问题很大。

因为,这是在半夜三更里。

竟还有那么多人来抢各种“小生意”。

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了!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司机助理

(印度游记之二)

(2009-07-1100:

24:

01)

来接我们的车子,是辆约八成新的日本“考司特”20人座的客车。

在我走过的那么多国家里,像公务团的接待,最多是导游(或接待者)再加一名专职司机吧!

上车后,我坐前排位置,看到驾驶员旁的副驾驶座位上,还坐着刚才那个帮助我提行李的一个小青年。

因去宾馆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我就好奇的问导游“发展”,“怎么还需要带上一个副导游呢?

导游解释说,在印度,驾驶员的每月工资相当于人民币800元,一般情况下,老板在客车上再配一个副手,帮助提行李、擦车等做些杂事。

我说,可能是因为人口太多,一碗饭分着吃吧!

我的观点,得到我们一行人的赞同。

我们称之为“司机助理”。

导游说,我们现在已经驶在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了。

我奇怪地问,怎么,高速公路上有红绿灯和岔道口的!

同行的朋友说,你看还有黄鱼车呢!

(“黄鱼车”是上海对人力三轮车的俗称。

真是奇怪了的独特的高速公路!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豪华宾馆的穷邻居

(之三)

(2009-07-1200:

33:

46)

我们下榻的宾馆,是新德里国际洲际宾馆。

入住宾馆时,已是清晨五点了。

简单的洗漱,去吃自助式早餐。

毕竟,国际连锁的五星,自助早餐还算可以。

七人团中,有三人没有起来吃早餐。

用毕早餐,团长与我们一行共四人,沿着宾馆很大的园子和泳池及花草树木,绕了一圈。

因宾馆的地基比周围的地基至少高出5米左右。

所以,放眼望去,周边是很清楚。

当我们走到一处围墙边上,让我们一行人大吃一惊:

在宾馆围墙下面隔着一条宽约1米半的土道,土道的另一边是一排成人进出须低头的极为简陋的土房;在土道上,有两个妇女用半勺子水正在洗刷锅子,很费力地洗了好半天,还是黑的水;另一个男子正在一个烧柴的炉子上,用两只手脏兮兮的手,正在做着“印度饼”;几个小孩就坐在土道上玩耍。

这种土房子黑咕隆咚,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更没有卫生间的。

印度的首都竟还有这种贫民窟的!

而且,还是与五星级国际酒店为邻!

后来我们说,出去走一圈吧!

信步出了宾馆大门。

周边的马路上,尘土飞扬,到处是垃圾,宾馆的三面都被简陋的贫民窟所围。

贫富差异如此之大,令人吃惊不已。

印度,让人惊叹!

以人口为计算,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主国家,有着11亿多的人口,300多个大小民族;有着2000多种语言,其中50多种语言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国家认可的官方语言就达19种。

从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及1950年独立以来,民主体制还一直保持着,的确不易啊!

我在吃惊的同时,也对这个国家有着另一种的敬佩。

据说,再过几年,印度的总人口超赶中国了;而印度的国土面积仅为300万平方公里,又是一个农业国。

目前,对外的依赖程度,大概只有2%左右(进出口贸易量),而中国已经达到近20%左右了。

在这里,尽管贫富差距很大的,但穷人与富人的冲突,好像也不是十分明显的。

印度,的确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五星宾馆的停电之恼

(之四)

(2009-07-1309:

20:

35)

印度的五星宾馆,一般不像中国的五星级宾馆基本都是高楼大厦式的,以高大挺拔,客房豪华与舒适及硬件的配套设施见长。

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的五星宾馆外立面基本都是花岗岩、大理石及大堂用豪华的进口材料,向超豪华趋势方向发展。

但,没有差异化的特色。

印度的每个五星宾馆,基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设计和独特的布局,大都只有几层高,但风格差异很大,每个宾馆都是别具一格的。

在软件与服务微笑方面,我认为水平还是可以的,甚至总体比中国大陆的五星级宾馆还要好些。

每个五星宾馆的游泳池基本都安置在室外,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关。

泳池四周那绿树红花的陪衬,颇有情调;四周的沙滩椅,也有显得有几分的浪漫。

不过,不论是在印度新德里还是在其他城市的五星宾馆里,每天总会遭到几次突然的停电“袭击”,让人感到极不方便。

全国的电力供应明显不足。

有一天,我正在方便,突然一片漆黑,人在卫生间没有了方向感。

还有一次,正在洗澡,也停电了好长时间。

面对周围的一片漆黑,顿时让人感到了孤独与无奈,只好瞎子摸笼头,先关上笼头再说;再摸索着马马虎虎地擦身,然后,一步一步地摸墙找到了睡床。

据说,印度的煤和石油比较短缺,宾馆断电时常发生。

好在五星宾馆,一般在十来分钟就能启动自备发电设备来解决断电之恼。

不管有否自备发电设备,老是断电,总会让客人感觉不舒服的。

发展中国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多!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印度的“敢死队”

(之五)

(2009-07-1409:

36:

04)

到印度的第一天上午,公务活动的路上,所看到马路两边都是人。

许多马路两边人群的拥挤程度,几乎超过了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

在每个公交站点上,人群多的几乎像是在搞集会。

这是人口拥挤的大城市交通不发达,地铁没有建造的必然现象。

有趣的是,每辆公交车到站,一批一批的人往里挤,也不见有人争吵;外面的人,挤不上,里面的人便伸出手拉一把。

每辆车子里的人,都像装在罐头里的沙丁鱼,密不透气。

还有许多人实在挤不上公交车子,就站在车子的门口踏板上;司机也无法关门,照样起动开车。

在险象环生之时,你可以看到里面的人会伸出手来,帮助挤在门口的人来个手拉手!

还有的人,干脆坐在汽车前、后的保险杠上。

真的好危险啊!

德里乘公交车的“敢死队”,让人敬佩印度人的胆量和勇气。

这让我想起了南朝鲜的奥运会上有一支歌,大概叫“handinhand”!

真叫穷人手拉手,穷人帮穷人!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不像上海人,呆在车里面的人,总是埋怨门口吊车的人。

有时里面的上海人,还会来句,“乡下人,拎不清!

”对比之下,印度人还是比较宽容些呵!

本人在此,向乘公交车谋生的、广大的、日以继日的印度“敢死队”队员们致敬!

祈祷他们每日平安!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新德里的“南京路”

(之六)

(2009-07-1509:

56:

58)

新德里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并不在市中心城区里,而建在与另一个邦的接壤附近。

我们的车子在新德里的城中行驶速度,时速大致为10—20公里左右。

城市的道路一般为单向双车道;在城市的道路上,什么车子都可以行驶,有动物拉的牛车、驴车;人力的三轮车、自行车;机动的拖拉机、摩托、各种汽车。

按规定,卡车一律是晚上进城的。

在新德里的“南京路”两边(我也不知道怎么称呼这条路),一群一群男男女女的印度人或站着,或坐在地上,或躺在地上,很空闲的;小商小贩活跃其中。

为了防止人们乱窜马路,当局就在马路中间,树立了高达两米以上的铁栏栅和铁网。

世界上一些名牌专卖店,就在马路两侧,但当地人们好像也没有把这些名牌当一回事;就在店门口的边上,或旁边,想坐就坐,累了就躺下来再说,也没有看到什么“城管大队”来管理。

地面上的垃圾,十分可观。

周边还有不少野狗,也躺着,站着,凑着“赶集”的热闹。

现代化的广告诉求形式,现代化时髦的装修格调与印度人的习惯融合起来,很是奇怪!

让我感觉到,好像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挤满了唱着各色调子的农民工在“赶集”。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人口大国将超中国

(之七)

(2009-07-1618:

33:

30)

印度人实在是多,不论走到何处,都是一群一群,见首不见尾的。

印度人口目前与中国人口总数之差只有一步之遥了。

按目前的印度出生率,大概只需4年左右的时间,印度的人口总数就要赶超中国了。

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化、透明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实现人口计划生育。

而按印度宗教的理论,生小孩是上天给你的礼物,不能不要,且越多越好!

这样一来,面积相当中国的三分之一,海岸线大概也只有5500公里,也为中国一万八公里的三分之一;要养活这么多人,真的不容易。

在印度的马路上,印度进口的车很少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

印度进口主要的商品是石油等燃料。

印度实现12年一贯制的中小学教育制度。

富人家庭特别看重小孩的教育和培养。

这几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比较快,GDP增加值一般保持在7—8%;而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为国家GDP的4%左右;比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高出近40%;着实很不错了!

而我国不到3%的教育投入,其中的浪费和水份不会少。

印度的服务业发展迅速,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

所以,消耗和环境污染恶化情况比中国少些。

这方面比起中国来要有明显的优势。

在中国加大工业方面的投资和低产出的高消耗的项目时,在靠拼比消耗,靠环境污染和低工资换取出口定单之时,印度政府以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外包业务服务于全球。

所以,对印度人的成功,我们应当有所借鉴。

尽管,印度的目前总体经济水平相当于我国的八十年代中期,但一旦中国的改革开放停顿下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危险就会比印度大得多了。

我们不能自薄,也不能自满。

印度人,正在想法超越我们。

网上,一直在传说印度已经有几条航空母舰的订单在下。

印度人欲想控制印度洋,且周边没有其他国家来抗衡,或是威胁印度。

而中国的外海域的第二岛链,几乎都是美国海军基地。

而且还有日本的海上舰队与中国海军抗衡,特别是日本海军的总吨位比中国海军要高出许多;许多大型军舰,几天就可以变成航母;我们还有台湾问题没有解决。

由于中印地理之间的主要屏障是喜玛拉雅山脉,中印冲突的风险,不会很大。

而日本人在美国的默许下,中日对抗的风险不少。

唉!

中国人,不能放松自己呵!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新旧德里

(印度游记之八)

(2009-07-1713:

02:

16)

印度的新德里分新旧两城,中间隔着一座德里门。

并以拉姆利拉广场为界,广场的南面为新德里,广场北面为旧德里。

旧德里是座古城,历经沧桑。

曾是许多朝代的帝王的首府。

只是大约1911年,才作为印度的首都。

大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殖民当局在旧德里南面的三公里的荒地上,开始兴建新德里城。

据介绍,新德里城于1929年建成。

1947年8月新德里宣布为独立后正式成为印度的首都。

尼赫鲁总理在红堡的宫墙上升起了第一面印度独立旗帜。

1950年1月,印度完全独立。

旧德里,古建筑多;新德里,多高楼大厦。

旧德里,马路两边热闹和拥挤;新德里,绿树成荫和整洁。

新德里有一座最高的建筑,叫古都布塔,印度人自称为世界“摩天塔”。

建于八百年前的公元12世纪末,全塔高72米。

据介绍,此塔原有七层,现为五层。

塔里有很好的通风和采光,其建筑风格是伊斯兰式。

目前,此塔仍为整个德里的最高建筑。

在旧德里的许多马路两侧上,还保存像上海解放前的“滚地笼”的简陋小屋。

许多来自外地的农民居住里面,没水没电没卫生,他们也不想搬出。

据当地人介绍,其实政府也动了脑筋,想了办法。

只是前面解决了,后面自有源源不断的农民进城。

更有不少人,前脚搬进了政府提供的房子,不久他们将其变卖,拿了钱再搬了回去。

还说是习惯住马路边了,住在安静的房子里睡不着。

天天住在吵吵闹闹的马路边,听着各种声音,睡得踏实。

他们在需要方便之时,随手拿一个塑料空瓶再灌上水,然后到公园里,或花园里就地解决和冲洗。

新旧德里,终年鲜花盛开。

人们的生活水准差异很大。

但愿他们的生活水平将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明显地提高和改善。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新德里的印度门

(之九)

(2009-07-1811:

19:

35)

在新德里有一座模仿巴黎凯旋门的建筑,叫做印度门。

这个“印度门”外形几乎是法国巴黎凯旋门的浓缩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殖民当局从印度招募了几十万印度军去打仗。

印度人为此付出大约九万多条生命。

战后,英国殖民当局建了这个高48.7米,宽21.3米,拱高42米的“印度门”,并刻有13000多名阵亡军人的名字和英国指挥官的名字的慰灵碑,以此来安慰印度人。

在印度门,有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岗,好像这里的印度军人比一般的印度人高大些。

有点像中国天安门的卫兵,万里挑一的。

游人不能靠近,只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印度门的周围,游人如织;许多野狗也躺着“闭目养神”;小贩子在不停地向游客兜售小纪念品等杂物。

讨钱的人,也不停地向游客伸手。

在我给同行人拍照时,许多印度小孩子忽地挤在镜头面前,眉飞色舞地欢笑要与我们合影。

当我想来张单人照时,也来了一大帮印度孩子和青年要求与我合影。

我是来者不拒,友好地相待。

我想,政治是政治家们的事情,国与国的关系也是政治家们研究如何出牌为最佳方案的。

而像我们这种平民百姓应当彼此友善些。

人生苦短,没有必要争纷不息的。

欢笑,友善,才是应该的。

也许是我随意些,一些小贩追踪到我的车子旁。

无奈,为了社会和谐,破点小钱,也让印度小贩们高兴点。

印度门到总理官邸之间有一条街,是一条笔直宽敞的道路。

在印度门的周边不远处,有几座公园,现代美术馆,运动场等。

据说,每年的1月26日的印度国庆阅兵式,就在这里举行。

印度门,是殖民帝国的历史痕迹;曾是印度人的伤痛,也是让现代印度人自豪的见证。

历史的东西,很难一时作出客观的评价;不同朝代的人,自有不同朝代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作出不同的评价;更何况是外国人呢!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独特的高速公路

(游记之十)

(2009-07-1912:

29:

54)

到印度的第三天,按照原定的计划,我们将去距新德里约240公里处的拉贾斯坦邦的首府——斋普尔城。

导游“发展”多次强调,路程需花费大概6个多小时。

我问,240多公里怎么会要6个多小时呢?

是否考司特是一台破车?

是否为了省钱,而不走高速公路?

导游说,这台日本考司特旅行车是整个德里的两台最好的车子之一了(我无法考证);是走高速公路,但一路上是很难走的。

好吧!

拭目以待。

我心想。

一早,用罢自助餐就即刻赶路,我掐指一算,八点半出发,走240公里,无论如何在下午一点钟可以到达目的地的。

先是出城,离开新德里大致花了一个小时,走了20公里不到。

在高速公路的收税处,“司机助理”下车到路边的一座小房子里,支付了高速公路的税收。

据说,在印度的邦与邦之间的高速公路行驶,不收通行费或“中国式的贷款收费”,而是以通行税收形式来收取,并以车子的载重量,车型为标准来收取。

车子一旦真正上了高速公路后,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一路上,最悠闲的黄牛,随意地走来走去,漫无目标;有水牛拉的运输车,印度的水牛可能是基因变异了,背上竟有一个像骆驼一样的一个单驼峰,便于赶车的套上;偶尔,还有驴车,马车,骆驼拉车,与你并行;忽然,前面有一大群骆驼在慢慢地行车,这群骆驼大大小小的大概有40、50个,哇!

体积好大的哦!

这群骆驼有二个小孩和一个成人在赶。

等我们车子超越后,我让司机停下来,拍几张照片。

赶骆驼的人伸手向我要小费,导游说不用给的;但我还是给了。

因为,人家的骆驼给我做了“模特儿”嘛!

岂能免费。

就这样一路上,时快时慢地赶着。

车快要到达目的地之前,前方路上出现了两头大象,两个驯象人悠哉悠哉地躺在大象背上的椅子上。

而大象全身都挂的五彩缤纷,像农村将要做新娘子的“媳妇”,五花六色,色彩特别地艳丽。

我又下车拍了大象,驯象人一见我在拍照,很是敏捷地从很高的大象身上跳了下来,也要讨取些小费。

到了目的地,已是下午快三点钟了,午饭还没有吃呢!

这240公里的路程,足足花去了6个多小时。

印度的高速公路,真乃全球独特,举世无双。

也真乃和谐,人与动物平等相待;破车、动物、人力车与进口车,一视同仁,老少无欺,人与动物也是平等无欺。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玫瑰之城

(印度游记之十一)

(2009-07-2009:

23:

35)

从新德里出发,高速公路的一路颠簸,六个小时走了240多公里,终于来到了印度北方古城,印度的珠宝加工贸易中心,号称“玫瑰之城”的——斋普尔。

斋普尔建城约200来年,给我的感觉市区的设计与布局,比德里和新德里的要好,街道宽阔,满树争芳,绿草如茵,生机盎然。

马路上,也比新德里整洁和干净。

人也少了许多,显得有序。

马路两侧,基本都有固定的摊贩。

城市中,楼台叠阁,庙宇林立。

因爱好艺术的当时的国王辛格,为使城市美丽起来,下令将全城所有的房屋建筑全部涂成红色,故“玫瑰之城”由此而来。

要看斋普尔古城堡还得在中途换乘老爷吉普车,通过一条约二公里的弯弯曲曲,且十分陡峭的石头“弹格路”。

此路还坑坑洼洼,让人心肺都抖动起来。

登上古城堡,天已近黄昏。

居高临下,鸟瞰全城,古色古香,一片红色;天空,残阳如血,映衬大地更是如火如荼。

这个城市的整个建筑与布局,基本都是体现了印度的宗教与传统文化。

在斋普尔的第二个早晨,原计划去看闻名世界的“风宫”。

听说,最近那里的治安条件差些,故取消了。

回沪后,再查看一下资料,更是感觉可惜的很!

据资料介绍,“风宫”的建筑式样不凡,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宏伟壮观。

四周通风透光,就是在炎夏之日,室内总有徐徐凉风,故有“风宫”之称。

可惜,这次事先没有做好些基本功课,错过了一次机会。

玫瑰之城,只见红色;

玫瑰之城,不见玫瑰;

玫瑰之城,没有艳遇。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印度的神

(印度游记之十二)

(2009-07-2109:

19:

17)

印度教中的黄牛,是圣物,是印度人之神。

绝对不可杀,不可食。

只可以挤牛,不能鞭打。

在新德里,黄牛不多见。

而在斋普尔城,那么黄牛实在是悠闲多了。

这么多的黄牛,不是养在农场里,不在牛棚里,不在自家的院子里,也不养在草场里,而是养在马路上。

几个,或单个的黄牛,都散着四方步,毫无目标地随意走。

在路上,人与各种车子,都必须绕道而行。

有些黄牛,干脆在路中央的隔离带,或在路旁躺下晒太阳,养养神。

人必须让着这些神呵!

不管你的汽车,人们是如何喧闹的,黄牛们视而不见,掩耳不听!

黄牛养在路边,会不会给别人“顺手牵牛”?

黄牛们吃什么呢?

没有草,如何养?

我有点多管闲事似的。

一打听,黄牛的主人家都在附近。

到该吃“饭”时,黄牛自会回家的。

回顾四周,街上乞丐还真的不少;但不见有人有杀机,或者欲偷拐黄牛的。

黄牛,几乎是和城里的人混居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闲逛在一起,的确和谐非凡。

大概印度能与人群和现代化汽车平驾齐驱的动物之首,应当属于黄牛了。

但,太和谐也会出问题的,此事后话。

印度人不仅与黄牛和平共处,与许多的动物也是如此。

满街荡游的野狗到处都是。

有时,野狗成群集队,目中无人般地走走逛逛!

也没有听说,有人要去屠杀,或者去阉剖野狗的。

在去古城堡的一段步行道时,有一群貌似野猪的动物在闲逛。

这些现象,放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

一批中国的闲人,不正借机忙着杀狗宰猪吗?

火锅狗肉,腌猪腿,不正忙得欢呢!

黄牛,在中国的待遇是:

一、属于动物的黄牛,犁地;磨磨;当作菜牛被宰杀;

二、属于人的“黄牛”,是属于半公开的经济组织个体。

政府想打压时就打压;不想打压时也放任或散养在城市各个能让“黄牛”生存的地方。

我基本不食牛肉。

不过有时也与中国“黄牛”有所接触。

譬如,有一次,突然想去听来自北欧挪威国宝“神秘园”乐队的演奏,就去了上海大舞台。

从“黄牛”手中拿了两张,原价1280元/张,两张总共花了1000元,自认为讨到了便宜。

不想,近开演时,后面一排一位女士带了一个小孩,向家人打电话时说,她的两张退票只花了400元。

不听不知道,听了之后呛了好大一口呵!

“中国黄牛”,真牛!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亚格拉城堡

(印度游记之十三)

(2009-07-2309:

23:

10)

我们一行驱车从斋普尔城出发,花了也是6个小时,来到了距德里约200公里,距斋普尔城220公里的亚格拉城。

赴印度考察或走访,有一个旅行最佳的“金三角”,即德里——斋普尔——亚格拉——德里,三者之间距离几乎相等,形成“金三角”。

同属于印度北方的三个重要古迹集中的,有代表性的旅游城市了。

亚格拉城堡的规模比较大,这里基本上都是伊斯兰建筑风格。

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居民中有70%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

亚格拉曾是印度封建伊斯兰王朝的首都。

王朝的奠基人修造了一座波斯大花园。

规模宏伟,气势磅礴,沿街高墙和吊桥,让人感到森严和气势。

这座花园可以说是,以伊斯兰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本,局部的细节又体现了印度手工工艺的艺术。

启用了大量的大理石石雕,还动用了大量的黄金和宝石。

有些地方,游客是不能拍照的。

景点管理员跟我说了几句带有印度口音的英语,意思是,让我们跟他走,他可以详细地介绍,还可以拍摄录像和照片。

我一想不错,无非碰到了一个收取小费的“印度雷锋”吧!

他指出许多有价值的挂件和宝石的装饰品或带有黄金的装饰品,基本上都给英国人抢走了!

可恶的英国人又都将这些宝物放在大英博物馆里面了。

有时,印度人不得问英国人借回来,搞一个什么展览;或者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也向英国当局借回来做个展示。

英国人一直有着这种观点,历史的文明遗产,属于全人类的。

落后的国家和地方,是无力保护这些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应由大英帝国来收藏和保管,并研究和服务于全人类。

这岂不是一个实足的强盗逻辑。

哪天,英国王子身体不行了,我们中国人去把他的老婆也抢过来。

理由是,你体力不好,亏待了女人,还是中国男人行,能够照顾你的女人!

在一番详细介绍后,在一个别人不能拍照,不能录像的地方,我可以随意做,感觉很爽。

当然,结果,他还是要钱的。

印度人不响应“雷锋”呵!

我也赖不了。

临别,他希望我们下次再去,还是由他来作介绍。

我答,好呵!

谢谢!

印度总是梦想超越中国—落后的交通网络

(游记之十四)

(2009-07-2811:

54:

28)

   经过几天的“金三角”之旅,我对印度的交通布局和交通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