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6939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docx

精选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拔高训练十二

第1题【单选题】

世界第一个计时器是公元1088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

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一技术便失传了。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为公众报时的钟。

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

钟表制造业在欧洲发展起来。

计时器在中外的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技术水平的高低

B、是否出自社会需要

C、是否有政府支持

D、科学家的创新能力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由中国传入欧洲,并由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宋朝又被称为“天水一朝”。

学者陈寅恪说:

“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①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②各具风格的瓷窑质量闻名天下

③词的发展开始走向辉煌

④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考古发掘证明,书写用纸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时期

B、西汉早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哪种仪器可遥测地震发生的方向()

A、地动仪

B、简仪

C、浑天仪

D、司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

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

”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

A、汉朝

B、唐宋

C、元朝

D、明朝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亊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图是中国元代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

史载:

“以字就人,按韵取字,左右俱可推转摘字。

”此项发明()

A、改变了中国文明的进程

B、可提高印刷效率

C、使印刷业雇佣关系出现

D、主要运用于官方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

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沿途客商皆是以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

当年唐僧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丝绸,青瓷

B、青花瓷,活字版佛经

C、纸张,铁犁

D、土耳其地毯,吐鲁番坎儿井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筴、水利诸书。

授简讨。

分礼闱,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盖欲身试屯田法,因就间疆理数万亩。

后草《农政全书》十二卷以闻,本此。

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

博方、坐论,无问寝食。

尝曰:

“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

”……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

遂于治历、明农、盐屯、火政、漕河等,咸所究治。

材料二:

(徐光启)杰出的近代科学先驱者。

先是,二年五月日蚀,钦天监推算刻数不合。

光启受命监修历事,与西洋龙华民、汤若望等精心测验,上《历书》前后共三十一卷。

大约按地南北,差其后先,以交食不误为准。

所为农书,计十二目,而终以荒政。

其议屯田,以垦荒为第一义,立虚、实二法招徕之。

“盖棺之日,囊无余资”。

——竺可桢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徐光启处在怎样的时代?

他的科学研究最突出的是哪两方面?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竺可桢观点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管子?

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生产生活的需求。

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着地理学着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

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

魏晋时期,中国的制图学家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这为中国后世的地图绘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

随后,在法国的地形图上、在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上,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海国图志》初刊于1842年,它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是一部附有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的、五十卷本巨大篇幅的地志书,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

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

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干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

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

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

伴随着分类和统计技术的进步,地图开始多角度地展现传统实力的各个要素。

如人口地图、资源图、军备图等。

如图是根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跨大西洋移民潮所做的示意图。

20世纪初和20世纪的30年代移民潮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

二战后出现了大规模到欧洲寻找工作的场景。

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对外来移民关闭了大门,这种突然关门政策打断了传统的移民流动。

──[法]玛丽?

弗朗索瓦?

杜兰等《全球化地图》

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东西方对绘图技术的贡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依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以来的移民变化做出相关分析。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

“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

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材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

问题是:

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结合材料三,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