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693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docx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报告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柔态抗裂复相增强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研究报告

一、前言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设高潮以来,混凝土结构与砖混结构的工民建设施得到了大量应用,由于使用年久、维修不当、使用复杂乃至建造质量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尤其近十年来我国频遭地震、台风等极端灾难,主要采用砼基结构建筑灾害不断,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在设计使用寿命期内正常发挥其功能,对出现的损坏进行及时增强与加固是非常必要的步骤。

目前,混凝土结构加固的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加预应力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粘钢加固法以及增设指点加固法等。

在增大截面加固法中,主要用的加固材料有高强混凝土、流态灌浆材料、聚合物砂浆等,其中聚合物砂浆因具有粘结强度高,韧性优良,收缩率小,抗渗耐腐蚀性能好等优点,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大。

水泥是混凝土主要材料之一,与混凝土搅拌中的拌合水和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发生水化反应,使混凝土的硬度持续增加。

但随使用时间的延长,水泥中的硅酸二钙水化中增加的强度不足以抵消混凝土老化而损失的强度,因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后的混凝土工作性能也会持续降低,出现裂纹、起皮、脱落现象。

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结构载荷不合理、施工的计量波动、使用环境复杂,水泥混凝土水化后有大量的氢氧化钙晶体,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环境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使混凝土表面PH值呈现中性,深层的混凝土呈碱性和热胀冷缩的变化,出现分层和地基下陷现象,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弯曲强度,在一定应力载荷的作用下混凝土表面就出现了裂纹、起皮和露砂石,最终分离开来。

出现这种现象后会导致混凝土构件的寿命缩短、安全性能降低、影响使用功能。

随着人居安全意识的增强和混凝土加固需求的逐渐增多,加固用聚合物砂浆的用量迅速扩大,各研究设计公司纷纷开发、研究聚合物砂浆。

如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发明了一种用于混凝土加固修复的水泥聚合物砂浆(专利号:

200810224611.9),其28d抗压强度大于50MPa,28d抗折强度大于10MPa,粘结强度大于1.5MPa;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发明了一种高性能结构加固砂浆组成物及其配制工艺(专利号:

201110163068.8),其28d抗压强度为59.1MPa,28d抗折强度为12.3MPa,粘结强度为1.9MPa。

建筑工业行业标准JG/T289-2010《混凝土结构加固用聚合物砂浆》于2010年正式实施,为指导加固用聚合物砂浆的研发设计、生产标准提供了依据。

但市场上现有产品基本上为行业标准中所列Ⅱ级产品,因Ⅰ级产品的指标高、研发投入大,常规的生产工艺、配比级配、聚合物改性方法难以达到性能指标要求,鲜有公司生产和研发。

基于建筑材料的前瞻性研究模式,针对建筑加固的高端领域,我们经过相应的技术积累和初步研究后,通过微纳级粉料成核技术、抗微-宏观开裂技术、超低Ca/Si率技术、复相增强技术等关键创新的超叠加效应,提出研制低Ca/Si率柔态抗裂复相增强加固材料,填补《混凝土结构加固用聚合物砂浆》中Ⅰ级产品空白,属于创新型科技产品。

通过柔态抗裂复相增强加固材料在混凝土结构外围增强加固后,可以延长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周期,提高安全性,使混凝土建筑物达到安全使用功能,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

二、配方设计与筛选

1、配方设计原理

本项目主要研究一种柔韧性好、抗微-宏观开裂、抗渗压力高、强度及粘结力强的复相增强加固材料,即低Ca/Si率柔态抗裂复相增强加固材料,以行业标准JG/T289-2010中Ⅰ级产品的规定为检测指标。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聚合物砂浆》中Ⅰ级产品技术指标要求28d抗压强度大于75MPa,28d抗折强度大于12MPa,要达到这些强度指标,常规胶砂-聚合物模式很难达到,必须要采取多种小分子化合物及大分子聚合物配合改性、促进水泥水化率、优化复合纤维掺入形式等措施,随之伴生的脆性大、柔性差、易开裂、收缩高等缺陷要通过合理的物理化学手段加以规避或减轻。

普通水泥加固砂浆对旧混凝土的粘结是通过机械锚固的方式达到目的,即水化浆料渗透到旧混凝土的表面空隙中,逐渐固化,最后像钥匙嵌在锁中一样将砂浆嵌入材料表面,由于无法有效的渗透到光滑、致密的混凝土基面上并形成良好的机械嵌固,使得普通水泥加固砂浆与老旧混凝土的粘结力不足,对于标准要求的粘结强度大于1.2MPa难以达到;同时,普通水泥砂浆的内部存在大量的微小空隙,且有大量贯穿孔,其抗渗压力较小,就是专业的防水砂浆抗渗压力也才1.5MPa左右(满足行业标准JC/T984-2011《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远远低于该产品要求的2.5MPa指标。

本课题将采用三大技术理论,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上述关键技术问题。

三大技术理论具体为微纳级粉体材料共核结晶技术、无机纤维与有机纤维复合技术、大/小分子化学改性技术。

1.1、微纳级粉体材料共核结晶技术

目前市场常见的无机胶凝材料有水泥、石膏和灰钙三种,本项目选用硅酸盐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

硅酸盐水泥由多种熟料矿物和石膏共同组成,熟料矿物主要为硅酸三钙(C3S)、硅酸二钙(C2S)、铝酸三钙(C3A)和铁铝酸四钙(C4AF)等,加水后,石膏要溶解于水,C3A和C3S很快与水反应。

C3S水化时析出Ca(OH)2,故填充在颗粒之间的液相实际上不是纯水,而是充满Ca2+和OH-离子的溶液。

水泥熟料中的碱也迅速溶于水,因此,水泥的水化在开始之后,基本上是在含碱的氢氧化钙和硫酸钙溶液中进行。

其钙离子浓度取决于OH-离子浓度,OH-浓度越高,Ca2+离子浓度越低,液相组成的这种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各熟料的水化速度。

据认为,石膏的存在,可加速C3S和C2S的水化,并有一部分硫酸盐进入C-S-H凝胶。

更重要的是,石膏的存在,改变了C3A的反应过程,使之形成钙矾石。

硅酸三钙在水泥熟料中的含量约占50%,有时高达60%,其在常温下的水化反应,大体上可用下面的方程式表示:

简写为:

上式表明,其水化产物为C-S-H胶凝和氢氧化钙。

C-S-H有时也被笼统地称之为水化硅酸钙,它的组成不确定,其CaO/SiO2(摩尔比,简写成C/S)和H2O/SiO2(摩尔比,简写成H/S)都在较大范围内变动。

C-S-H胶凝的组成与它所处液相的Ca(OH)2浓度有关,当溶液的CaO浓度小于1mmol/L时,生成氢氧化钙和硅酸凝胶。

当溶液的CaO浓度为1~2mmol/L时,生成水化硅酸钙和硅酸凝胶。

当溶液的CaO浓度为2~20mmol/L时,生成C/S比为0.8~1.5的水化硅酸钙,其组成可用(0.8~1.5)CaO·SiO2·(0.5~2.5)H2O表示,称为C-S-H(Ⅰ)。

当溶液中CaO的浓度饱和(即CaO≥20mmol/L)时,生成碱度更高(C/S=1.5~2.0)的水化硅酸钙,一般可用(1.5~2.0)CaO·SiO2·(1~4)H2O表示,称为C-S-H(Ⅱ)。

因此,水泥的主要水化产物为氢氧化钙、C-S-H凝胶、水化硫铝酸钙和水化硫铝(铁)酸钙以及水化铝酸钙、水化铁酸钙等。

本课题采用微纳级粉体材料共核结晶技术,降低胶凝材料的C/S比,将水化产物氢氧化钙转化为C-S-H凝胶,从而提高产品各项性能。

微纳级粉体材料主要采用nano-SiO2、微硅粉、超细粉煤灰等微纳级硅质材料,其主要作用如下:

纳米填充效应:

水泥石由未水化的水泥颗粒、水化产物及毛细孔等组成。

毛细孔是水泥石中未被水泥颗粒及水化产物所填满的空间,毛细孔越少,水泥石越密实,强度也越高。

微纳级粉体材料可以填充水泥基材料内部的毛细孔,使混凝土内部结构更加密实。

水泥颗粒相当于“粗骨料”,而微纳级粉体材料起很好的微填充作用,能降低水泥基材料中总孔隙率,有效细化空隙,降低临界孔径,从而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密实度和耐久性。

化学活性:

微纳级粉体材料尺寸较小,表面能较大,具有很大的化学活性。

微纳级粉体材料加入到水泥基材料中,不仅能够直接参与水泥水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与水化产物发生二次水化反应,促进水泥水化的进程。

微纳级粉体材料与水化产物Ca(OH)2发生反应,生成C-S-H凝胶,从而起到降低Ca(OH)2含量和细化Ca(OH)2晶体尺寸的作用。

晶核作用:

纳米材料的晶核作用,对水泥水化起到了催化作用,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在水泥浆体中,由于纳米材料表面活性键较多,掺入到水泥浆的纳米材料可以作为水化过程中“现成”的“晶种”,使水化过程不必存在一个“形成C-S-H稳定晶核”的过程,而直接在纳米材料的表面继续生长,形成的C-S-H相,把松散的水化硅酸钙凝胶变成纳米颗粒为核心的网状结构,形成整体、均匀、致密的二级界面的最佳状态。

优化界面过渡区结构:

微纳级粉体材料能够显著降低Ca(OH)2在水泥浆与骨料界面处的密集分布和定向排列,有助于改善界面的综合性能,从而提高砂浆的强度和耐久性。

1.2、无机纤维与有机纤维复合抗裂增强技术

纤维抗裂技术是混凝土和砂浆行业应用最常规的技术,目前用于干混砂浆、提高抗裂性的纤维主要为抗碱玻璃纤维和诸如聚苯烯纤维、聚苯烯腈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等有机合成纤维,主要作用是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裂性、耐磨性和抗冲击性,在某种条件下抗压强度还有所降低。

本课题采用无机纤维与有机纤维复合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裂性、耐磨性和抗冲击性,对砂浆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本课题无机纤维选用玄武岩纤维和水镁石纤维为主,有机纤维选用PP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为主。

将多种不同长度、不同直径、不同种类的纤维通过高效分散剂将其均匀无序地分散于水泥砂浆机体中,在水泥砂浆中体现如下作用:

抗裂作用:

多种纤维纵横交错,各向同性,均匀分布,这些复合后的纤维如数万根微“钢筋”植入于水泥砂浆的基体中,这就使得微裂缝的扩展收到了这些“微钢筋”的重重阻挠,微裂缝无法越过这些纤维而继续发展,纤维所起的“承托”作用,降低了水泥基材料表面的泌水与集料的离析,从而使水泥基材料中微孔隙含量大大降低。

纤维掺入后,会减少水泥基材料中的初生裂缝,明显的阻裂效应对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抗渗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作用。

均匀分布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纤维,可最大限度减小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基材料可能出现裂缝的宽度和长度。

增强作用:

水泥基材料中均匀随机分布的纤维能改善材料基体的内部结构,提高其连续性及整体性。

而且,在材料基体受力的过程中,纤维能协同基体共同受力、变形耗散一部分能量。

从而对水泥基材料的抗压强度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在水泥基体中均匀随机分布的纤维所具有的牵连作用对水泥基材料开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使基体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即抗折强度有所提高。

增韧作用:

在载荷作用下,即使水泥基体发生开裂,纤维可横跨裂缝承受帮助承受拉力,使水泥基材料具有“假延性”,从而使复合材料的韧性和抗冲击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1.3大/小分子化学改性技术

普通水泥砂浆对基材的粘结是通过机械嵌固的原理达到的,即水硬性的浆料渗透到其他材料的空隙中,逐渐固化,最后像钥匙嵌在锁中一样将砂浆抓附在基材表面,对极低吸水或不吸水的表面,由于无法有效的渗透到材料内部形成良好的机械嵌固,使得水泥砂浆没有有效地与基材粘结。

而本课题开发的产品是通过机械锚固与化学粘结相结合的方式与基材进行粘结,即使极低吸水或不吸水的表面,大分子聚合物也能以分子间作用力与基材表面进行粘接,而不依赖于表面的孔隙率。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

加固材料加水拌合后,小分子化合物即可参与反应,调节体系的凝结和施工性能,参与水泥的水化、促进各种粉体材料的有序成核结晶;大分子聚合物在砂浆体系中成膜,形成了由“无机水化矿物-化合物”向“无机水化矿物-化合物-大分子胶黏剂”构成的复合框架体系,即水硬性材料构成的脆硬性骨架,以及大分子聚合物在间隙与固体表面成膜构成的柔韧性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想象成由很多细小的弹簧连接在刚性的骨架上,由于聚合物形成的薄膜的拉伸强度通常高于水硬性材料一个数量级以上,使得砂浆内聚力得以提高。

由于聚合物的柔性和形变能力远高于水泥砂浆的刚性结构,加固材料的可变柔性能力得以提高,分散应力的作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砂浆的抗裂能力,增强了砂浆的粘结强度。

2、配方试验设计

2.1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原料:

水泥cement:

P.O52.5,常州盘石水泥有限公司;胶粉:

醋酸乙烯酯与乙烯共聚乳胶粉(VAE),瓦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硅粉SF:

埃肯(elkem)公司,密度ρsf=2.08g/cm3;粉煤灰FA:

比表面积5.0g/m2,ρf=2.27g/cm3,S95级,江苏某电厂;聚羧酸减水剂PS:

苏州兴邦化学,减水率20%;聚丙烯纤维PF:

6mm;玄武岩纤维BF:

浙江石金有限公司;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

安徽敬业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纤维素醚HPMC:

黏度100Pa·S,陶氏化学(中国)有限公司;其他原料为工业级,市售。

仪器: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WDW-20型,上海华龙测试仪器有限公司;压力试验机,TYE-300B型,无锡建仪仪器机械有限公司;干燥箱,101-1-S型,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水泥胶砂搅拌机,JJ-5型,无锡市华南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场发射电镜:

S-4700,日本日立公司;X射线多晶衍射仪:

X’Pert-ProMRD,荷兰帕纳科公司;砂浆渗透仪:

无锡市华南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测定依据:

JG/T289-2010(I级)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拉伸粘接强度;依据GB/T50448-2008中附录A.0.2的测试方法测定流动度。

文中所述质量百分比在无额外说明时,为加固材料总质量的百分比。

表1.胶凝材料化学组成/%

Power

Chemicalcomposition(bymass)/%

LOI

CaO

MgO

SiO2

Fe2O3

Al2O3

SO3

f-CaO

Cement

0.43

64.65

1.13

20.91

2.95

5.6

2.47

0.10

Flyash

2.12

6.44

2.16

42.40

3.11

40.27

0.35

-

Silicafume

1.95

0.66

1.30

94.92

1.25

0.91

0.16

-

2.2实验设计及讨论

以我国现行的混凝土结构加固用聚合物砂浆标准的I级技术指标为依据,研制一种具有低钙硅比的增强加固材料(RPM),对比硅钙比值的变化对各关键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对该产品各技术指标按照相互影响程度分为两类模块:

a)本体强度、粘结强度和抗渗压力,b)凝结时间、收缩率和抗冻等级。

基准砂浆配比见表2,其中PS/BF=1/10。

表2.基准砂浆的配比

Compositionofrawmaterial(bymass)/%

Waterrate

/%

P.O52.5

FA

SF

VAE

PS/

PF/BF

HPMC

CS

40

2

0

0

0.15

0.5

0.05

Addto100

0.11

普硅水泥是一个碱性的胶凝系统,需要维持一个碱度以保持其结构稳定性,SiO2的掺入能与CH反应生成强度更高CSH,但随着CH的过度消耗,将对凝胶及其结晶相的稳定性产生破坏,同时也改变了水泥水化及产物的结晶生长环境。

SiO2可以与其他掺合料一起调节砂浆的内部产物和结构,但都具有一个较佳掺量,如下对SiO2/Nano-SiO2的用量引发的钙硅比展开试验,试验采用正交设计。

在实验设计阶段,设置固定的水泥用量40%,选定了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表L16,各因素和水平详见表3,正交试验下的强度结果见表4、图1和图2。

表3.L16(44)四因素四水平实验设计

Factor

A

B

C

D

SiO2/%

Nano-SiO2/%

VAE/%

FA/%

1

0

0

0

2

2

0.5

0.1

0.5

3

3

1.0

0.2

1

4

4

1.5

0.3

2

5

表4.L16(44)24h/28d性能影响

Tab5.Thebondingand7/28dstrengthofRPML16(44)

ABCD

抗折强度/MPa

抗压强度/MPa

7d

28d

7d

28d

1111

7

10.6

39.7

65.2

1222

7.8

11.2

41.5

67.9

1333

8.5

12.5

44.6

68.6

1444

8.8

12.7

47.1

70.1

2123

7.4

10.8

43

68.2

2214

7.6

11

48.5

69.7

2341

8.9

12.7

49.2

72.3

2432

8.8

12.6

51.6

75.2

3134

7.7

12.3

46.8

76.4

3243

8.2

12.9

49.7

78.5

3312

7.7

11.7

51.2

79.3

3421

8.9

12.4

53.4

80

4142

8.6

12.5

50.1

80.6

4231

8.7

12.4

52.2

81.8

4324

9.3

12.9

53.9

84.7

4413

9

12.1

55.7

85.2

图1.各因素对不同龄期的强度性能影响

Fig1.

各因素对不同龄期性能影响而言,从图1可以得出:

7d抗折,B≈C>A>D,其中nano-SiO2、VAE是显著因素;7d抗压,A>B>C≈D,其中SiO2是显著因素;28d抗折,C>A≈B>D,其中VAE、SiO2/Nano-SiO2是显著因素;7d抗压,A>B>C≈D,其中SiO2是显著因素。

在胶砂比约为0.67时,SiO2/Nano-SiO2是RPM的核心组分,对其压、折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粉煤灰颗粒主要为球形颗粒,粒径区间为1~10μm,主要起颗粒填充作用并少量参与水化。

从RPM砂浆的施工性考虑,选定D4为D因素的优化水平,在下文中讨论因素C的水平值。

2.3钙硅比设计对CSH的产物影响

SiO2的颗粒径约是Nano-SiO2的100~500倍,而活性和经济性是Nano-SiO2的1/20~1/100,通过两者对普硅水泥的掺量设计,可以改变普硅水泥水化CSH的钙硅比,实现RPM砂浆的性能强化;另一面,粉煤灰和SiO2的掺入能使体系早期的碱度降低并降低了水泥石中早期碱的溶出量,Nano-SiO2与High-Ca/Si的CSH凝胶作用生成Low-Ca/Si的CSH凝胶。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相同水率下低Ca/Si能提高CSH凝胶的持碱能力,维持CSH凝胶体系的稳定性。

采用SEM/X-rd分析不同SiO2和粉煤灰掺量RPM水泥石中CSH凝胶的形貌和化学组成变化,对比分析因素A1、因素A3、因素A3B2和A4B1在不同龄期下微观结构的影响变化,对应的SEM谱图分别见图2、图3和图4。

从不同因素水平下的7d龄期FESEM照片对比,可以发现SiO2和Nano-SiO2的掺入,已经很明显的调节了水泥的水化进程,7d下水泥颗粒的水化。

图2中的A1因素7d下的微观结构含有较多未水化或初步水化的粉体颗粒,已水化颗粒还没有交互形成凝胶,存在,与图2和图3中的SiO2体系相比,A1因素7d下的微观结构总体显得松散,而掺SiO2的系统已经完成了紧密的块状团聚过程。

图2.因素A1在7d(左)和28d(右)下的SEM

Fig2.

图3.因素A3在7d(左)和28d(右)下的SEM

Fig3.

图4.因素A3B2在7d(左)和28d(右)下的SEM

Fig4.

 

图5.因素A1-A3分别在7d下的净浆衍射

Fig5.

图6.因素A1-A3分别在28d下的净浆衍射

Fig6.

图7.因素A3B2在28d下的净浆衍射

Fig7.

2.4外部环境对L-Ca/Si加固砂浆的性能影响

RPM需要具有相应的耐冻融和高强特征,当外掺入减水剂和调凝剂后需要按照混凝土结构加固用聚合物砂浆中的测定方法,对其他指标如凝结时间、粘结强度、抗渗压力、收缩和抗冻性能进行优化调整。

通过β-半水石膏(CaSO4·0.5H2O)掺量的变化调节初凝时间至120min稳定值、长度变化的纤维调整抗折强度、通过因素C调整砂浆的粘结强度和韧性、选用UEA膨胀剂对砂浆进行收缩补偿、通过外掺憎水剂(WR)实现对抗冻性能的优化。

需要指出,在6㎜、9㎜和12㎜PF纤维砂浆抗折优化中,28d抗折分别为12.7MPa、12.7MPa和12.6MPa,对28d的抗折强度基本无差异,鉴于加固工程的特性而认为9㎜纤维更易于薄层施工。

聚合物加固Ⅰ级砂浆的配比及对应的性能见表5,各性能技术指标均达到并超过标准要求。

表5.RPM配比微调及对应的性能

Factor

VAE

/%

UEA

/%

WR

/%

Settingtime/h

Bondstrength

/MPa

Impermeability

/MPa

Shrinkage

/%

 Freezing-thawingdamagerate/%

Initial

Final

Strength

Mass

A3B2D4

1

1.5

0

2

8.5

2.2

2.6

0.04

19

2.0

A3B2D4

1

2.0

0.05

2

8.4

2.3

2.6

0.02

2

0.6

A3B2D4

2

1.5

0

2

9.1

2.6

2.7

0.04

17

2.0

A3B2D4

2

2.0

0.05

2

9.3

2.6

2.7

0.02

2

0.9

从图1和表5中可以得出:

VAE可以改善抗折和抗渗及粘结性能;UEA的掺入量为1.5%~2.0%时可以补偿收缩得到较佳的收缩率;憎水剂可以非常明显的改善砂浆的抗冻性能,使本砂浆获得稳定耐候性能。

综合如上文的所有工作,表5中的第3第4组实验分别具有优异的技术指标,其中第4组具有优异的抗冻性能,以抗冻型混凝土结构加固用Ⅰ级聚合物砂浆为例,该砂浆的最优配比见表6,在如下配比中,其7d、28d的抗折/抗压强度性能为:

8.9MPa/52.6MPa、12.7MPa/82.3MPa。

表6.RPM最佳配比

P.O52.5

FA

SiO2

VAE

PS

PF/BF

Nano-SiO2

UEA

WR

HPMC

CS

40

5

1.0

2.0

0.15

0.5

0.04

2.0

0.05

0.05

Addto100

三、配方、性能及生产工艺

1、基本配方

本课题基本配方见表7:

表7.基本配方

原料

掺量

原料

掺量

P·O52.5

400~500

PP纤维

0.5~1.0

粉煤灰

30~50

玄武岩纤维

5.0~10

硅粉

10~15

Nano-SiO2

0.4~0.6

乳胶粉

20~25

膨胀剂

20~30

减水剂

1.0~1.5

纤维素醚

0.5~1.0

河沙

450~500

2、生产工艺

该产品所有原材料均为粉剂,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首先将各种原材料按配方称量好后,下料到搅拌机内,搅拌充分后出料包装,入库即可。

具体工艺流程图如图:

 

图8.生产工艺流程图

3、性能检测

经苏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该增强加固材料的性能指标达到《混凝土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