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316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ocx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中关村为例

【IIg:

~fel'->'JF】

培育区域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北京中关村为例

●吉亚辉,张营周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730070)

内容提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拳

文以北京中关村为例.借鉴美国硅谷的经验,运用区域创新环境理论,分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认为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是

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境因素,并提供了一些培育区域创新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

创新环境;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区

中图分类号:

F12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4161(2006)06—0015—04

中共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必须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

能力."自主创新恰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中国要从大国迈向

强国,核心问题是能否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来支撑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创新与技术改变的系统方法强调一个观点,即多数

的创新活动并不是分散在各地的合作,而是聚集在高科技创新

的区域,且不同的集群形态需要不同的政策予以提升其创新与

竞争力.因此我们就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典型代表中关

村为例,从影响区域创新环境的因素出发,借鉴美国硅谷的经

验.来阐明一个区域创新需要什么环境,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

1.中国中关村与美国硅谷的对比分析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被认为是中国高科技的圣地,区内集聚

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73所高校和以中科院等为

龙头的232个科研机构.2004年区内企业总数达到14000家.

销售收入达到了3692亿元,技术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

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15.2%,19,4%,59.1%.在9280种产品

中.拥有专利的产品有2010种,占总量的比重为21.7%.与上年

基本持平.

美国硅谷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杰出代表,是人类创造

的一个奇迹.区内集中了近万家的高科技公司,其中约6o%是

以信息为主的集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业公司;约

4o%是为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公

司.包括金融,风险投资等公司.1998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

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相当于中国GDP总值

的1/4左石.如果把硅谷视为--一个国家,其经济实力可以排在

世界第12位.2004年,硅谷当地前100家上市公司的总收入达

N336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

硅谷何以取得如此惊人的业绩,关键在于硅谷具有惊人的持续

不断的创新能力.

近十年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虽发展迅猛,但经济增长速度

逐年下降,从最初年增长50%降到现在年增长率约为30%.出

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区内企业主要靠贸易,代理,模仿,投机等,

而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拥有专利的产品不多.据首次向社会发

布的中关村指数:

2004年中关村经济增长指数高速增长,经济效

益指数平稳上升,企业发展指数与总指数保持一致,人力资本指

数保持上升趋势,而只有技术创新指数波动较大,2004年多个月

份低于2月份的100点(见图).可见,中关村已经到了亟须

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个转折关头.

2.影响中关村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中关村的创新能力为什么远远落后于硅谷?

关键是中关村

缺乏一个区域创新的环境.区域创新环境是指在特定的区域

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产生创新的机构或组织),非

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

度及其政策的总和.它的构成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

设施环境,

(2)创新资源环境,(3)政策与制度环境,(4)社会文

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与创新资源环境属于区域创新的硬环

境,而政策制度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属于区域创新的软环境j.

102O0

101O0

l000O

9900

g800

970O

*..0

.6∞

94OO

63,/\

…\//\…

V一\/\厂.

~~\/\/

V9648y9848

资料来源:

《细品中关村指数》(《数据》2o05年第6期).

图2004年2—11月中关村技术创新指数折线圈

有人认为中关村的创新能力落后于硅谷是因为基础设施严

重不足.土地短缺.房地产价格昂贵,道路交通拥挤,加大了企

业的生存成本,严重影响了中关村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看法

是肤浅的.据圣何塞劳工联盟的资料显示,事实上,硅谷除了创

新资金以外,什么都缺:

道路,办公室,甚至是优秀的工程师与经

理.硅谷的企业花在找办公室的时间比寻找资金的时间还要长.

硅谷比中关村的基础硬件也并不强,但这并不影响世界各地的

人才流向硅谷,并不影响硅谷的持续的创新能力.诚然,地区基

础设施强化了潜在的创新,影响了厂商的区位选择,对创新有一

定的影响作用,但它并不是影响区域刨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有人认为中关村的创新能力落后于硅谷是因为缺乏人才,

这种观点是偏颇的.一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人

才是不行的,但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并不意味着区域创新功能

的实现,这需要区域内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即学习能力和创

新动力的不断增强.否则,大量人力资源在地域上的集中,只能

是"沉淀资本"的积累.例如,从技术人才的角度说,美国硅谷有

3O万人左右,台湾新竹仅有8万人.中关村有约5O万人,为中国

第一智力密集区,我们的技术人才并不少,然而中关村的技术创

新能力与新竹相比有一定差距,与硅谷相比差距更大.国家中

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组副组长,科技部科技促进发

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也认为"我们现在有人才,很重要的是给他

们提供舞台.''.

也有人认为中关村创新能力落后于硅谷是因为缺乏技术,

其实他们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技术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技术的差距是发展结果的表现.萨克森

宁在《地区优势:

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认

为.尽管128公路与硅谷开发相近的技术,在同一市场上活动,

结果却是后者蒸蒸日上,前者逐渐走上衰落.其实美,日,欧的

技术水平也是各有千秋,但缘何在美国产生"硅谷"?

可见技术

并非决定创新的关键性因素.

还有人认为中关村创新能力落后于硅谷是因为缺乏资金,

这种观点同样也是不成立的.中关村与硅谷相比,确实缺乏雄

厚的资金,但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雄

厚的资金就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吗?

2O世纪8O年代日本的资

金是很丰足的,技术也不错,但没能像美国硅谷一样处于世界先

进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见,中关村创新能力不足并不

是简单缺乏资金的问题.

究其原因,中关村的创新能力落后于硅谷是因为缺乏一个

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软环境,即缺乏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制度环

境和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智力密集,

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因素并不与创新过程发生必然

联系,创新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产生技术的过

程,因此必须重视创新网络和社会文化等区域创新环境的建

构.

3.营造有利于中关村技术自主创新的软环境

3.1营造一套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存在可以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

问题和约束人们的竞争和合作方式,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和交

易费用,提高对创新的奖励.

3.1.1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制度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如何培养人

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制度,是提高创新

能力的关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谁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谁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谁便拥有

了绝对的优势,谁便拥有了创新的能力.对智力密集的高科技

产业来讲,尤为如此.硅谷的经验非常独到,中关村应该借鉴硅

谷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制度,以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

高.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都意识到本世纪是一个"以人为本"

的时代.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强调个

性化,为员工提供尽可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调动

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个人潜力,为公司创造出最好的工作业绩.

建立合理的人才利益分配制度,激励每一个员工.硅谷所

采取的给予慷慨的购股选择权和授予股份的做法是让员工拼命

工作和不断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原动力.硅谷的企业家们摒弃传

统的企业模式,力图把企业建成不存在社会差别的共同体,把共

同的目标转化为每一个成员自己的个人追求.员工既是劳动

者,又是所有者.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强化了员工对

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不断加入,

并激发了硅谷人的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

转变观念.逐步消除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区域内技术人才

的流动与衍生,使技术扩散速度加快,而衍生对区域内无意识的

集体学习的研究合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它甚至于比有

意识,正式的合作更频繁且更重要引.科学家,工程师等知识

工作者的流动是知识外溢的主要途径.在经济活动的空间集群

研究中,知识外溢的重要性常常被争论,对于单个企业来讲,技

术人员或携带技术专家的离职,是一种资源的流失,会对本企业

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对于整个区域来讲,却是十分有利的.一

个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高素质管理者,"跳槽"到另一家企业,在

压力作用下更可能创新.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激活了资源,实

现了知识技术转化的高效率以及增加了技术市场转化过程中成

功的可能性,使技术和知识像"飞毛腿"一样扩散,极有利于企业

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放远眼光,转变观念,逐步消除对人才

流动的限制.

在人才的教育制度和培养机制上,硅谷也与众不同.为了

争夺人才,硅谷中的公司高招频出,甚至实行了"抢购青苗"的人

才战略,建立健全了"人才青苗"培养引进体系.美国硅谷周围

着名的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大学等孕育了硅谷独特的创新文

化,这些大学以其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成为硅谷人才培养的大

本营,使之不断前进.特别是斯坦福大学办校时就立下"赋予学

生以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办学宗旨,鼓

励学生自主创业,使产,学,研有机结合.

3.1.2完善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能保障激活知识的创造力.政策和法规是

保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创新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首要条

件.中国应加快有关促进科技创新的立法以及配套的法律制度

建设.

DouglassNorth(1981)在他的学位论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

述:

是什么决定了新技术和纯科学知识的发展速度?

技术变革

情形中,社会从发展新技艺中获取的比例一向都不低,但我们可

以预期,若不建立增加私人从发展新技艺中获益比例的制度,创

造新技艺的进程就不会快……,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虽不断地

发展新技艺,但步伐并不大,还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原因是对发

展新技艺的刺激时有时无.创新往往被他人所复制,但复制既

不用花费大成本,也不用向发明者或创新者付费.直到相当近

的时代都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知识产权制度,这就是技术变革

缓步前行的原因-一.

硅谷正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才在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

我国在培育创新的制度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005年6月,国际唱片协会发表了2004年年报,认为中国是世

界上31个盗版销售额超过正版销售额的国家之一.盗版行为

已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但有人认为,盗版帮助了

中国的电脑硬件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盗版软件的猖獗,中国的

硬件市场是不会取得快速发展的,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

为.国内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高科技成

果易被他人剽窃,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理性行为是去模仿别人

的技术成果,而不是通过投资去开发技术,结果扼杀了企业创新

的动力,致使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的速度减慢.这就是中关村企

业为什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所应做的是

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健全知识产权

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去支持技术的创新.

3.1.3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投资渠道

高科技产业的特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要求建立一

套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投资渠道.

硅谷主要是通过风险投资来解决高投入,高风险,从而实现

高回报的.风险投资是通过筹集各公司和个人的资本,投入到

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并以一定方式

参与企业管理,最终通过出售股份获取高额收益来运行的.福

里斯特认为,"西海岸的风险资本,往往比较充裕.的确,这就是

在这方面占首位的硅谷之所以能够起飞的一个原因..1.''.萨

克森宁也说,"风险资本产业是这个新兴行业崛起的经济引

擎".风险投资不仅给新创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而且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要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

系网帮助高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提供增殖服务.

对于刚成长的公司而言,这样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企业

迅速进入良性发展.没有人能够否定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

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是不会

获得如此高速的发展的.

中关村的情况又怎样呢?

种种迹象表明,中关村正在失去

其创新能力.据统计,2002年,上海的风险投资总量已经超过中

关村;2003年,深圳超过中关村.2004年1月,中国最具影响力

的创投研究与顾问机构清科公司总裁倪正东在第四届中国创业

投资年度论坛上宣布:

从投资区域看,2004年的投资仍集中在经

济发达的三个大区:

北京及周边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

洲;就省,直辖市而言,上海是2004年创业投资最热的地区,无

论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额都高居榜首,北京在投资案例数量和

投资额上都排在第二位.风险投资的额度直接影响技术产业

化,技术创新的多少又直接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兴趣.因此,中

关村在没有巨大金融市场和风险投资支持的情况下,要快速发

展高科技产业是十分困难的.要解决中关村的问题,必须完善

国内的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提供一

个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加快产权,股票等市场的发育,促进风

险投资业的发展,为高技术产业融通资金,分散风险,成功解决

高科技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与原有金融行业的内在规定之间

的矛盾.通过资金注入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优惠信贷政策,风

险补偿政策等提高风险投资的回报率.把更多的社会资金吸引

到高技术产业中来.

3.2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区域居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念,区内劳动力资源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

会风气等内容.它代表的是本地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环境,直接

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

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在社会文化因子中,长期的协作,彼

此的信任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3.2.1培育行为主体的创业精神

行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包括人们对创新的接纳,认可程度,敢

于冒险的热情与勇气等,是人们创新的原动力.科学的发现和

创新其实是个标新立异的过程,所以外向型或扩张型的文化使

些国家和地区成为科学上生气勃勃的创新者,这种文化鼓励

冒险,鼓励进取,鼓励标新立异等.在我国,我们的文化是儒家

文化,也称中庸文化,这种文化是利于守旧而不利于进取的文

化,譬如重官轻民,重文轻技的价值观;抵制新事物,抵制变革的

中庸之道;不愿冒险,小富即安的风险观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坚固社会结构,极大地窒息着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

有意识的培育行为主体的创业精神.

硅谷内的创业精神比较独特.第一,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

思维方式.不管是新人区的创业者,还是区域内的老居民,似乎

都在"赌博".每个人都努力创办新公司,都想成为亿万富翁.否

则就被视为异类.第二,区域内劳动力在区内公司问频繁的流

动性.无论是公司内部的高级工程师,还是一般技术人员,呆在

个公司的时间平均是3年,一旦一个人呆在某一个公司的时

间超过3年,就会被看作保守者或者是无能.第三,超越权威的

意识很强.硅谷人一点也不迷信权威,从不试图去创造一个不

败的"神"的形象.他们认为,科学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权

威的过程,在市场中没有永恒的权威.第四,硅谷人极其看重现

在和未来,并对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我们总偏重于研究过

去,厚古薄今,对现实还研究得很不够,更谈不上对未来的探索.

正是硅谷的这种独持思维方式和创业文化,提供了无休止衍生

公司的土壤,从而也提高了硅谷创新的持久力,使硅谷以一个不

同寻常的速度发展.

3.2.2形成一种开放的思想文化氛围

开放的思想文化交流氛围是指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

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

播,学习并支持创新.因为创新主体能够自由思维,自由决策,

比较容易地获得创新所需的社会资源.这种文化氛围正是中关

村所缺乏的:

传统文化的保守,集体主义对个性的扼杀,使人不

敢求新求异.

首先,硅谷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硅谷的创业者在失败

时,丝毫没有羞辱感,失败了也不会遭受社会声誉的损失;而区

内的人们在对待失败时,大都十分冷静,决不会冷嘲热讽,而是

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支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成了企业生存的

需要.由此可见,创新意识是受制度和文化鼓励的.我们只有

在影响区域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上下功夫,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其次,硅谷人合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

的平等性,非正式性的特征非常明显.这种水平的,非等级化的

合作更容易加强人们之间意会知识的交流.由于意会知识在创

新过程中的特别重要性,而且意会知识的边际转移成本会随距

离的增加迅速上升,因此空间的地理邻近性及面对面的交流异

常重要¨.这种随意的,非正式的,面对面的交流使人们得以

共享理论并能迅速采取行动,从而为区域适应当今世界迅速变

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准备了条件.而128公路地区逐渐走向衰

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这里存在的制度环境和等级森严,僵化,保守

的新英格兰传统.

再有,硅谷内更难以模仿的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令人

吃惊的既竞争又合作的文化精神.人们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过

程中,全球竞争力的获得靠的是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创新需

要竞争,合作和各种相互作用.所以,硅谷发展的真理是:

竞争

促进创新,合作促进交流.竞争与合作带来双赢.区域内的合作

文化渗透到区域内的各个角落,既包括老企业给予新企业鼓励,

建议甚至金融支持,也包括各公司工程师之间非正式的交流与

合作,以及公司内部各层次人员间所保持着的非正式但却较经

常的联系与合作.思想的合作,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技术

的合作.创造出了先进的生产力;市场的合作,开拓出了更广阔

的市场.合作为企业创造着巨大的价值.通过投资方,合伙人

甚至竞争对手的合作,实现了共赢.合作精神为企业带来经济

效益的同时,也促使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吸取合作方

的优秀文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2.3塑造彼此协作的商业诚信环境

有效的,彼此协作的商业诚信环境是集群创新的关键.Hart

曾强调社会资本在促进创新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关村企

业间缺乏合作信任的基础和纽带,即所谓社会资本薄弱.由于

缺乏社会资本.加之很多服务型企业都没有职业化的操作,服务

质量没有保证,因此交易费用很高,这就造成了"万事不求人"的

现象.如果一些企业想把自己的技术变成钱.必须完全独立支

撑,搭建所有发展平台,这就不能形成相互依存的专业化经济和

发达的社会劳动分工.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交易效率不高.企

业只有靠垂直一体化和多角化经营,以降低交易费用,完成研究

与开发,制造,流通,服务等等所有环节.很明显,这其间的资

金,管理,市场变化等诸多风险都要由小公司承担,成功的概率

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因此,"中关村的技术很难变成钱","中关

村的企业长不大".而在国外发达区域,大小公司是互为平台

的,很多小企业在支撑那里的大企业;而大企业也支持小企业,

它会把许多业务打散,交给小企业分别运作.这样的平台对于

技术创新来说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它加强了企业专业化分

工,完善了技术市场的服务体系.因此中关村应着力塑造企业

间彼此协作的商业诚信环境,促进专业化分工,依此提高交易效

率,增强中关村的自主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甘肃省教育厅基金(O6ol—08)资助,甘肃省社

科基金的资助.

参考文献;

[1]丁焕峰.国外集群与区域创新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4(6):

738—742.

[2]中关村科技园区2004年经济发展综述.[EB/0L].http:

//www.

[3]美国硅谷公司利润膨胀.[EB/0L].[2005.一07—05]http:

//ejay.

8D%AE20o5%E5%B9%B4/%E4%BA%9A%E5%8D%9A%E6%95%

B0%E6%8D%AE050705一%E6%A0%87%E5%87%86.doe.

[4]北京市统计局.细品中关村指数[J].数据,2005,(6):

46—48.

[5]黄桥庆,赵自强,王志敏.区域创新环境的类型及其特征[J].中

原工学院,2004,(5):

11—12.

[6]吴学军.十一五规划解读:

大国变强国核心在创新.[EOL]ht-

tp:

//fleW

[7]许光清.中关村离硅谷有多远[J].中华商标,2004,(4):

8—11.

[8]CASTELLSM,PHal1.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

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andNewYork:

Rouflcdge,1994.

[9]钟坚.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J].学术界,2002,

(3):

224—242.

[10][13][美]安纳利?

萨克森宁.地区优势:

硅谷和128公路地区

的文化与竞争[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9.

[11][美]查尔斯.I.琼斯.经济增长导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2.

[12][美]汤姆?

福里斯特.硅海武士:

日本信息技术产业称雄世界

的故事[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6,2:

58.

[14]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

(1):

60—63.

[15][COOKEP.Knowledgeeconomics:

clusters,learningandcoopem-

tireadvantage[M].LondonandNewYork:

Routledge.2002a.

[16]王慈辑.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3.

[17]胡太山.创新聚群与地区发展一产业发展体系建构之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2002.(3):

20—27.

[作者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