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2256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文化外交制度经济等专题冲刺训练卷含答案

2018届高三历史专题冲刺训练卷

中国传统文化

1.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表明()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

2.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3.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体现入世精神B.主张中央集权

C.主张加强君主专制D.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4.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

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这种思想()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6.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3

0.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3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B.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D.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7.“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

“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8.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1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古人对于作为图腾祖先的动植物,集团中的成员都加以崇敬,不敢随意损害毁伤或生杀,这种对自然的畏惧心理发挥了对自然的保护作用。

在人类进入农耕文化后,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认识自然,然后去顺应自然,诸如“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谷雨前,好种棉”;“清明后,谷雨前,高梁苗儿要露尖”。

……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也曾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样的思想和境界,散见于各类古典文献及道家儒家等著述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渊源及其对自然的保护》

材料二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国家陆续颁布了一些防治大气、水、农药等污染的法规。

……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并通过征收排污费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

但这类被动的“尾部治理”措施收效亦不甚显著……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同时,70—80年代在环境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西方国家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摸清了主要污染物质的污染规律。

……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产生的渊源和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推动西方国家环境得以较好解决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应得到的启示。

(13分)

 

中西文化

1.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重义轻利”;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由此可见,两位先哲相似点是()

A.批判精神B.自由观念C.加强个人修养D.公民意识

2.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

可见两者()

A.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B.都提倡“认识你自己”

C.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D.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

3.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葭》等篇。

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

据此可知,这一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仁爱至上B.人文关怀 C.强调民本D.批判怀疑

4.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

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

这表明()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5.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B.执政官数量不同

C.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D.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

6.一般希腊城邦都禁止不婚。

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

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它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

个人的财产永远受城邦的支配,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甚至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城邦的控制。

一切都按城邦的需要来安排,为了城邦,个人要作出无条件的牺牲。

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A.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B.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C.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D.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7.在雅典,如果新法有害于城邦民主,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

控告成立的话,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陪审法庭对违宪新法可宣布将其撤销。

这说明雅典()

A.法律必须以民主为基础B.法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C.制约着法律的与时俱进D.贵族垄断国家行政权力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对传统的理解见仁见智。

在词源学上,“传”与“统”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独立的词汇。

“传,续也”。

“统,绪也”。

传统,本意是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

在西方,英文tradition(传统)源于traditio。

在罗马法中traditio是转移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传统的概念作出现代的解释:

“传统从字面上来看,凡是我们文化中从过去流传或遗留下来的内容,都可称之为传统。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特指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古老的,而且我们还赋予它们以现代的价值。

——摘编自夏锦文《社会变迁与中国司法变革:

从传统走向现代》

围绕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新中国外交

1.1945年8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

1950年2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表明()

A.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        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

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        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

2.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这一论断()

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共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语,到了1950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与此相联系,“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中国()

A.经济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D.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4.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5.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

该局面的出现()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6.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7.1964年1月,毛泽东正式明确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指出:

讲到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的背景是()

A.中日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欧共体具有了抗衡美国的实力

C.美苏冷战和中苏关系恶化D.美苏“冷战”造成两大阵营瓦解

8.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上海公报》指出:

“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这一公报()

A.遏止了苏联的扩张行径B.说明两国结盟维护和平

C.针对的是崛起中的日本D.显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9.美国作家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说,当年周恩来和毛泽东为改善中美关系而会见基辛格和尼克松时,双方的动机都来自苏联的威胁。

1977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有两个动机,其中之一是来自苏联的威胁。

那么另一个最有可能是(  )

A.推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思考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

C.取得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参加联合国下的多边外交

10.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1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

周人型则是:

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

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

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

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材料二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

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

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與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

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希腊相比中国早期国家形象的不同。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5分)

 

社会转型与制度创新

1.下面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

 

河北户(%)

占河北耕地(%)

山东户(%)

占山东耕地(%)

河南户(%)

占河南耕地(%)

10亩以下

51.4

14.6

57.4

19.8

55.0

15.2

10~50亩

41.1

49.6

37.8

52.2

38.4

49.9

50~100亩

5.8

20.3

3.9

16.9

5.0

19.2

100亩以上

1.7

15.5

0.9

11.1

1.6

15.7

A.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B.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

C.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                        D.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初步改变

2.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

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

这一变化主要是()

A.宪章运动的产物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影响

C.启蒙运动的影响D.民主政治逐渐变革的结果

3.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

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4.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

这原则()

A.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B.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

C.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D.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5.1831年英格兰南部的10个郡只有326万人口,却拥有325个下院席位,而北方的6个郡已经增长到360万人,在下院只占有68席。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两党政治正式形成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C.议会改革的必要性D.南北方矛盾的激化

6.据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它直接税。

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

上述规定()

A.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性B.实现了各州地位平等

C.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D.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

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

“其他任何国家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

联邦的安定、繁荣与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大法官之手。

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

行政权也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权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

”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美国()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B.民主制度受到了司法干预

C.立法和行政部门冲突不断D.司法权在体制中举足轻重

8.美国独立后,华盛顿总统说“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的基本原则是扩大对外贸易往来。

尽量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关系。

”19世纪初,拉美各国独立后,美国总统门罗宣称:

“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

”美国此转变()

A.表明美国开始谋求美洲的霸权地位B.体现拉美各国学习美国民主制度

C.说明欧洲殖民国家已开始逐渐瓦解D.反映美国随军力增长要称霸世界

9.17、18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但在音乐领域,却涌现出了多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

巴赫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亨德尔被贝多芬称为“我们之中的最伟大者”,格鲁克被称为“领先于时代的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德国音乐的成就()

A.使德国文化摆脱了法国的影响B.表明德国人更具浪漫主义情怀

C.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D.导致了法德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10.1873年,德意志帝国政府规定马克为唯一的支付货币,取消各邦货币发行权。

并颁布一系列教育法令,规定接受教育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1879年起,实施关税保护政策,提高进口税率。

这些措施()

A.加速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B.意识到自由放任政策的缺陷

C.促进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D.强化政府职能制约民主改革

11.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

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

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

“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

”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

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

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

”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8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

(9分)

 

1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和美国重要法律文献

中国

美国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

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9月完成拟定工作)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十四条)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九条)两部分,它采取的是对君主权力作具体规定、对议会权力作明确限制的做法。

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等。

皇帝拥有颁行法律、设官制禄、黜陟百官、总揽司法、召集和解散议院、统帅军队、宣战媾和、赏罚、恩赦和发布命令等大权。

约法指出: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约法由总统制向内阁制转变,它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暑之。

”约法规定:

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同时拥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在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件有咨询复议权时,规定有三分之二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参议院在认为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依法行使弹劾权。

宪法规定,“全国各州实行共和政体”,“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

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13个州成为统一的国家,强调联邦的最高地位,中央与州取得某种权力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宪法规定按三权分立原则组成政府机构,分别规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的权力。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

三权分立原则使行政、立法、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衡,以防止专制的出现。

宪法保留了奴隶制,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技术革新与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