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19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docx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1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研究

摘要:

机器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和主要技术手段,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高技术,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业机器人产业成为了国家新兴产业战略发展的新选择,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引擎,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本文提出产业园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基于产业园研究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战略环境分析理论、产学研结合理论为理论基础,为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合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园现状,借鉴产业的发展经验,为产业园的建设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其次,结合上海市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政策优势,对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分析,效益分析,为产业园的建设提供更多的保障因素。

再者,结合产业园的总体目标、产品定位、产业定位和战略定位,产业园建设进行分区和分阶段进行:

打造“一主一辅一配套”的功能区,产业园区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期逐步完成。

最后,结合产业园的规划,对产业园的空间布局、结构设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运营管理机制进行具体的规划。

关键词:

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规划;方案设计

1绪论

机器人产业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产业,其科技含量极高,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

机器人产业可以进行多种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和嫁接,带动上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模与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是其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同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城市和区域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样,机器人产业在我国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从国家第七个五年规划纲要开始,政府就开始召集机器人行业所涉及到的专家对工业机器人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正式将智能机器人作为国家的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通过科技工作者二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在多个机器人子领域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如空间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总共建成了20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从事机器人产业开发和研究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完成了100多项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拥有工业机器人约4000台。

2006年,政府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未来我国会将智能服务机器人作为发展方向,并建议研究制造工艺、设计方法和智能控制等共性基础技术,同时提高资金投入。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机器人产业园(基地)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重要发展载体和组织途径,己经成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机器人产业园的竞争力也逐渐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目前,昆山、徐州、唐山、武进等地区均已建立了机器人产业园或机器人产业基地。

但是,我国众多机器人产业园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前期的顶层设计没有安排好,必然对后来产业园的运营产生影响。

具体问题为,第一,机器人产业园的发展呈现“大跃进”的局面。

当前我国的机器人产品生产企业数量不多,企业年产值与国外企业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若盲目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可能会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到最后,为了维持产业园的生存,会盲目吸引国外机器人研究企业入驻,而这会抑制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第二,我国机器人产业园参与主体多样,有政府、企业、还有自发形成等等。

在参与主体的不同情况下,国内产业园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与国外的产业园相比,我国产业园缺乏相关规范的标准,人才匮乏,产业园定位雷同,产业园内的相关配套产业跟不上,最终导致企业没有动力入驻,难以形成扩散效应。

尽管我国在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的过程中暴露了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从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机器人产业必将是朝阳行业,与生物工程、3D打印一道带动新的一轮全球经济增长。

当前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需要根据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建立起我国完备的机器人产业园发展模式,并形成主导产业突出、辅助产业完善、配套服务机构健全的机器人产业园区,更有效地发挥园区的引领效应与集群效应。

上海市作为全国科技较发达地区,也有众多国内外知名机器人研制企业把总部设在上海,但是区位比较分散,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些机器人研制企业的引领效应和品牌感召力。

因此,上海市很有必要以先进的模式或新的途径来发展国内的机器人产业。

如何基于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建设和发展具备网络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机器人产业园,就成了上海市政府和宝山区领导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机器人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统计,2010的全球销售约115,000台工业机器人,在2011达到150,000辆,同比增长30.4%,同时,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年销售额占世界的一半,平均年销售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球很多,达到24.3%。

并有业内人士预测,2014年中国市场的机器人销量増长得将会更快,预计会成为全球使用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必将会带动机器人产业园的兴起。

研究机器人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必然可以为当前机器人产业园发展混乱的现状找出一条更为行之有效的出路。

同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符合当前中国产业规划的大趋势,通过发展机器人产业,可以为国家增加一个经济支柱产业。

探寻一条具有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发展特色的园区开发、管理及经营模式,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园发展最迫切的需求。

2理论基础

2.1产业园研究理论

产业园是指政府规划出一片区域,让某一特定行业类型的企业入驻,给予入驻的企业一定的倾斜政策,该区域内的企业接受产业园开发商或产业园管委会的统一管理,企业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配套服务,如税收减免等。

产业园是产业地产中的一种,上世纪20年代,美国和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批产业地产。

随着从二战结束后,产业地产的开发成为很多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为了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产逐渐开发。

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产业园,如农业观光产业园、物流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等等。

工业园与产业园的概念在很多时候被混为一谈。

工业为宏观概念,而产业是整个工业体系中的构成部分。

产业园指的是园区内的企业为同一产业链或相关产业链;工业园指的是园区集中的企业为工业,两者的联系可能不是很紧密,工业园只是一种量的积累。

目前,国内通常把产业园归纳为三种:

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一般工业园区。

园区自从国外引进到国内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使得其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产业园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准政府管理模式。

政府在园区设置园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管委会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着政府。

管委会行使着政府的职能,如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土地管理、房产管理、基础设施管理、企业入园服务和招商引资等。

例如重庆建桥工业园。

2.超公司经营模式。

园区的管理机构具有公司性质,对外也以公司的名义。

它以总公司的身份对园区进行规划、开发和运营。

这种模式与准政府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园区的管理机构参与园区内企业的经营,其参与方式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这个途径,即土地拍卖、幵发建设、技术和资金入股等。

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深圳蛇口工业园,也称为“蛇口模式”,其管理机构全称为“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

3.综合型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管理机构为园区管委会和当地政府,两者共同管理园区,当管理的范围各有侧重,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园区内的一些具体行政与社会性事务。

这种模式的出现是因为园区就是在整个城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园区的覆盖面积就是整个城市,如苏州工业园区。

产业园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增长作用。

具体来说有:

首先,要素规模效应。

工业园区作为增长中心,可以带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向中心集聚,以此促进区域发展。

其次,乘数效应。

经济中各个部门都是相互依赖着的,一个部门发生变化都会对其他相联系的部门产生剌激,发生乘数作用。

最后,网络结构效应。

产业园开发之后,都会形成以产业园为中心的网络化结构。

而当产业园发展后,都会带动交通网络、通信网络的密集化。

2.2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Thunen,1826),杜能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他在该书首次提出农业区位理论,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孤立国”模式和假设:

π=P-C-T(π表示利润,P表示价格,C表示生产成本,T表示运费)。

该公式可以计算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和区域,以此形成农业的区域配置。

工业区位论。

20世纪初,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1909)提出,该理论旨在探讨宏观层面上的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工业布局以及微观层面上的场址的选择问题。

另外,书中分析了工厂集中在某一区域是因为集中可以带来更多收益和节约更多的成本。

依据韦伯的理论,机器人产业园的构建可以使得机器人产业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空间的集中,做到成本节约和社会收益递增。

中心地学说。

该理论是在杜能和韦伯的区位论的影响下,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Losch,1940)根据市场和村落区位提出。

其主要阐述了区域城市规模,关系水平,功能区布局的关系,区域内厂商的布局具有空间结构的规律性,最后,用六边形对城市规模与关系水平加以总结。

总的来看,中心地学说适合于整个工业的布局,着眼于市场的开拓和优化,而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适用于单个厂商的区位和场址选择,着眼于成本和运费的最低,两种理论发展方向完全相反。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

由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Myrdal,1957)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地区会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回波效应指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落后地区的资源支持。

该理论的现实意义是,要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又要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消除两者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平衡发展。

“增长极”理论。

该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50)首次提出,是区域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

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一个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称之为增长极。

由此,可以看出增长极符合以下两个特征:

首先,在该区域内的所有产业中起主导作用,具有活力和高增长率;其次,该产业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盖尔(Gayle)指出影响发展的空间再组织过程是扩散一回流过程。

扩散效应是指对经济发展起到绝对正的影响,否则就是回流效应。

根据“增长极”理论,机器人产业完全符合其条件,可视为一种“推进型产业”,它作为一种优势的经济单元,在城市集聚形成机器人产业园区,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创新诱导上下游产业及辅助产业与服务产业的成长,从而可以使该地区具有优先增长的优势,进而带动相邻区域的共同发展。

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

进入20世纪6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Krumme)等人基于产业的生命周期思想,建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达区域和次发达区域之间的产业是有梯度的,发达城市一般引领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那些衰退的产业将会转移到周边的次发达区域,由此形成产业梯度格局。

但是从长期看,两者之间的产业呈现整体上升趋势。

梯度理论强调不同区域存在差距,应按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周期来选择适合的产业,不同区域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理论强调区域内各种资源的高效互动。

区域锋济快速而有质量的发展需要有竞争力产业的带动,而机器人产业作为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具备“增长极”的功能。

特定区域内产业布局要依据区位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做到梯度推移。

首先产生集聚效应。

集中区域内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整合形成优势产业,然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