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石室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化学.docx
《四川省石室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石室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化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石室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化学
四川省石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
化学试题
试卷说明: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Cu-64Cl-35.5S-32Na-23Fe-56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
1.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朝坛雾卷,曙岭烟沉”中的雾是一种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本草纲目》中“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用到的实验方法是蒸馏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
【答案】D
【解析】A、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反应为分解反应,故A正确;B、雾气是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C、酸坏之酒中含有乙酸,乙酸和乙醇的沸点不同,用蒸烧的方法分离,为蒸馏操作,故C正确;D、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此过程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故D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解题关键:
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难点:
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要求学生有一定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2.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分层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然后关闭活塞,将水层从上口倒入另一只烧杯
B.蒸发时,将泥三角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再放上蒸发皿加热
C.用10 mL量筒量取 7.50 mL 浓盐酸
D.称量时,将粗盐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将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
【答案】A
【解析】A、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分层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然后关闭活塞,将水层从上口倒入另一只烧杯,故A正确;B、蒸发时,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加热,故B错误;C、用10mL量筒只能量取7.5mL浓盐酸,精确不到0.01mL,故C错误;D、称量固体,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则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故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以及物质的称量检验等基本实验操作,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解题关键:
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以及基本操作要点。
易错点C选项,精确度易忽略。
3.向100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所得液体属于纯净物
B.该红褐色液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中分散质粒子只有Fe(OH)3
D.上述实验过程中,溶液变成红褐色之后,持续长时间加热可以使溶液颜色加深
【答案】B
【解析】A、所得液体是氢氧化铁的胶体,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该红褐色液体是氢氧化铁的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C、所得液体中分散质粒子除有Fe(OH)3胶体粒子外,还有末水解的Fe3+、Cl-等,故C错误;D、上述实验过程中,溶液变成红褐色之后,持续长时间加热产生Fe(OH)3沉淀,故D错误;故选B。
4.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不锈钢抗腐蚀性较好
②钛合金可用于飞机、火箭的制造
③司母戊鼎是铁合金
④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缺铁会引起贫血
⑤青铜、不锈钢都是合金
⑥形成合金时金属与金属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
5.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NA个原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B.1molNa2O2中含有4NA个离子
C.0.1molCu与足量硫粉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D.25℃,1.01×105 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答案】D
【解析】A、氢分子是双原子分子,含有NA个原子的氢气是0.5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故A错误;B、由Na+和O22-构成,1molNa2O2中含有3NA个离子,故B错误;C、2Cu+S=Cu2S,铜由0价升高到+1价,0.1molCu与足量硫粉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1NA,故C错误;D、25℃,1.01×105Pa,SO2是三原子分子,64gS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原子数为3NA,故D正确;故选D。
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不合理的一组是( )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的方法
A
Mg(Al)
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Cu(CuO)
稀盐酸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NaCl溶液(Br2)
CCl4
萃取、分液
D
Na2CO3(NaHCO3)
无
加热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镁和铝均能和盐酸反应,不能除去铝,应用热碱溶液将铝溶解,Al与NaOH溶液反应,而Fe不能,则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可除杂,故A错误;B、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Cu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B正确;C、NaCl溶液中Br2,Br2在苯或四氯化碳中溶解度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通过萃取、分液可以得到较纯的NaCl溶液,故C正确;D、Na2CO3中NaHCO3受热后能分解,生成碳酸钠,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常考考点,解题关键:
掌握物质的性质、性质差异及发生的反应,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难度中等,易错点C选项,学生对萃取分液概念易混淆,造成应用困难。
7.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B.实验过程中剩余的钠应当放回原试剂瓶
C.配制硫酸溶液,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D.不慎将酒精灯打倒着火时可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C
【解析】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最大程度减小对眼睛的伤害,故A正确;B、钠属于易燃物品,实验过程中剩余的钠应当放回原试剂瓶,故B正确;C、量筒不能用来稀释浓硫酸,故C错误;D、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酒精燃烧时,自来水不但不能灭火,而且能扩大燃烧面积,应该用湿抹布盖灭或沙子盖来,故D正确;故选C。
8.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NH4+、K+、Cu2+、C1-
B.有SO42-存在的溶液中:
Na+、Mg2+、Ca2+、I-
C.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
HCO3-、NH4+、NO3-、K+
D.在强碱溶液中:
Na+、K+、CO32-、NO3-
【答案】D
【解析】A、Cu2+在溶液中呈蓝色,故A错误;B、有SO42-存在的溶液中Ca2+会形成白色沉淀,故B错误;C、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与HCO3-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C错误;D、在强碱溶液中,Na+、K+、CO32-、NO3-不反应,无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故D正确;故选D。
9.某实验小组只取下列仪器或用品:
铁架台(含铁圈等)、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蒸馏烧瓶、火柴、滤纸、漏斗。
只应用上述仪器或用品不能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A.蒸发B.萃取C.过滤D.蒸馏
【答案】D
【解析】A.蒸发用到三角架、蒸发皿、玻璃棒,提供的仪器能满足该操作,故A不选;B.萃取需要铁架台、铁圈、分液漏斗、烧杯等仪器,提供的仪器能满足,故B不选;C.过滤需要铁架台、铁圈、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提供的仪器能满足,故C不选;D.蒸馏需要铁架台、铁圈、铁夹、石棉网、酒精灯、蒸馏烧瓶、火柴、冷凝管、牛角管以及锥形瓶,提供的仪器缺少冷凝管、牛角管以及锥形瓶,不能进行试验,故D选;故答案为D。
10.小王同学在做实验时引发了镁失火,她立即拿起二氧化碳灭火器欲把火扑灭,却被实验老师及时制止。
原因是CO2可以支持镁燃烧发生以下反应:
2Mg+CO2
2MgO+C,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
A.Mg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2价,所以MgO是还原产物
B.由此反应可以判断氧化性CO2>MgO,还原性Mg>C
C.CO2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发生氧化反应
D.Mg原子得到的电子数目等于碳原子失去的电子数目
【答案】B
【解析】A、镁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MgO的+2价,镁为还原剂,所以MgO为氧化产物,故A错误;B、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所以氧化性CO2>MgO,还原性Mg>C,故B正确;C、二氧化碳化合价由+4价降低到C的0价,二氧化碳为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D、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镁为还原剂,Mg原子失去的电子数目等于C原子得到的电子数目,故D错误;故选:
B。
点睛: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于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对概念理解要准确,注意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相关概念,难度中等。
11.电解饱和NaCl溶液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反应之一。
20℃时,饱和NaCl溶液的密度为ρ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高于20℃时,饱和NaCl溶液的密度大于ρg·cm-3
B.此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58.5c/(1000ρ)%
C.20℃时,浓度小于cmol·L-1的Na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20℃时,饱和NaCl溶液的溶解度S=5850c/(1000ρ-58.5c)g
【答案】B
【解析】A、温度高于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氯化钠增大,所以饱和NaCl溶液的密度大于ρg·cm-3,故A正确;B.依据C=1000ρω/M可知,ω=
故B错误;C、20℃时,等体积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物质的量达到最大,所以密度小于ρg·cm-3的Na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D、20℃时,1L饱和NaCl溶液中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为58.5cg,溶液质量为1000ρ,则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S=
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的计算,解题关键: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饱和溶液中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题目难度中等,易错点B选项,100%易处理不当,难点D选项,溶解度的计算。
12.某氯原子的质量为ag,12C原子的质量为bg,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是12a/bB.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是aNA g/mol
C.W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W/(aNA)molD.Wg该氯原子含的电子个数为17W/(aNA)
【答案】D
【解析】A、该氯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故A正确;B、氯原子的质量为ag,故其摩尔质量为aNAg·mol-1,故B正确;C、氯原子的质量为ag,故其摩尔质量为aNAg·mol-1,故x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
故C正确;D、Wg该氯原子含的电子个数为
,故D错误;故选D。
13.PbO2、KMnO4、Cl2、FeCl3、Cu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Cu+2Fe3+=Cu2+ +2Fe2+B.10Cl- +2MnO4- +16H+=2Mn2+ +5Cl2↑+8H2O
C.2Fe2+ +Cl2=2Fe3+ +2Cl-D.5Pb2+ +2MnO4- +2H2O=5PbO2+2Mn2+ +4H+
【答案】D
【解析】A.铁离子氧化性强于铜,反应可以发生,A正确;B.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强于氯气,反应可以发生,B正确;C.氯气氧化性强于铁离子,反应可以发生,C正确;D.二氧化铅的氧化性强于高锰酸钾,反应不能发生,D错误,答案选D。
14.如图所示,①和②为两个体积相同的固定容器,图中“
”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中的H2为1mol,则②中所含原子总数为3.01×1023个
B.①和②中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8
C.H2、O2均能发生化合反应,但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D.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①和②中H2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若H2为1mol,则O2为0.5mol,故O原子数目为6.02×1023个,故A错误;H2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所以其物质的量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1∶8,故B正确;H2能发生置换反应,如H2与CuO反应,O2也能发生置换反应,如O2与H2S反应,故C错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①和②两容器体积相同,但气体分子个数不同,所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不可能均相同,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
15.废水脱氮工艺中有一种方法是在废水中加入过量NaClO使NH4+ 完全转化为N2,该反应可表示为2NH4+ +3ClO-=N2 +3Cl-+2H+ +3H2O。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中氮元素被氧化,氯元素被还原
B.还原性NH4+ >Cl-
C.反应中每生成1molN2,转移3mol电子
D.经此法处理过的废水不可以直接排放
【答案】C
点睛: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氧化还原反应中基本概念的考查,解题关键:
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题目难度中等,易错点选项D,学生只想到NaClO使NH4+完全转化为N2,考虑不到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16.下列有关铝及重要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备Al(OH)3悬浊液:
向1mol·L-1 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mol·L-1 NaOH溶液
B.将氧化铝加入浓氨水中:
Al2O3+2NH3·H2O=2AlO2—+2NH4++H2O
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H2O=Al(OH)3↓+3NH4+
【答案】D
【解析】A、Al(OH)3能溶于强碱NaOH溶液,但不溶于弱碱溶液,所以用氨水和AlCl3制备Al(OH)3悬浊液,故A错误;B、氧化铝不溶于浓氨水,故B错误;C、Al在加热时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的熔点高,像网兜一样包裹在Al的外面,则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熔化但不滴落,故C错误;D、氨水的碱性弱,不能溶解Al(OH)3,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H2O=Al(OH)3↓+3NH4+,故D正确;故选D。
17.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2O和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前者1:
1后者1:
2
B.Na2O和Na2O2都是碱性氧化物
C.不管是单质钠还是钠的化合物,其焰色反应的颜色都是黄色
D.将Na2O2和NaHCO3固体混合加热到2000C,完全反应后,趁热放出的气体为混合气体,则Na2O2和NaHCO3两者的物质的量关系:
Na2O2≥NaHCO3
【答案】C
【解析】A、Na2O和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前者1:
2后者1:
1,Na2O2中O22-是原子团,故A错误;B.Na2O是碱性氧化物,Na2O2是过氧化物,故B错误;C、不管是单质钠还是钠的化合物,其焰色反应的颜色都是黄色,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与价态无关,故C正确;D、NaHCO3固体混合加热到2000C,完全反应后,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先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趁热放出的气体为混合气体,说明过氧化钠不足,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和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则根据方程式可判断,Na2O2和NaHCO3两者的物质的量关系:
Na2O218.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氢氧化铝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盐酸溶液
氢氧化铝均溶解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
B
向某溶液中先滴入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显红色
原溶液中一定有Fe2+
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钡
溶液中出现沉淀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一定有Na+、无K+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在氢氧化铝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盐酸溶液,氢氧化铝均溶解,生成盐和水,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故A正确;B、检验亚铁离子,应先加入KSCN,再低价氯水,以排除铁离子的干扰,故B错误;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中出现沉淀,可能是AgCl,也可能是BaSO4,故C错误;D、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原溶液中一定有Na+,要透过蓝色钴玻璃才能确定有没有K+,故D错误;故选A。
19.将一小块铝片加入某盐酸溶液中,铝片完全溶解,在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
生成Al(OH)3的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的溶质只有NaAlO2
B.图中B点之前发生的离子反应为Al3++3OH-===Al(OH)3↓
C.A→B段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与B→C段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比=3∶1
D.溶解铝片的盐酸浓度与滴加的NaOH溶液浓度相等
【答案】C
【解析】在O→A段,还发生了H++OH-=H2O的反应,AB段生成氢氧化铝:
Al3++3OH-=Al(OH)3↓,BC段溶解氢氧化铝:
Al(OH)3+OH-=AlO2-+2H2O。
A、OB段均生成NaCl,留在溶液中,C点的溶质有NaAlO2和NaCl,故A错误;B、图中B点之前发生的离子反应为H++OH-=H2O和Al3++3OH-=Al(OH)3↓,故B错误;C、A→B段Al3++3OH-=Al(OH)3↓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为3份,与B→C段Al(OH)3+OH-=AlO2-+2H2O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为1份,体积比=3∶1,故C正确;D、溶解铝片的盐酸浓度与滴加的NaOH溶液浓度,根据题目提供条件,无法判断盐酸与NaOH溶液浓度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以图象题的形式考查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中等,解题关键:
分析图象分段分析各阶段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应用各阶段的化学反应进行判断。
易错点A选项,只写离子方程式分析时,末参加反应的离子易被忽略,易错。
20.向X溶液中加入Y试剂,产生沉淀的示意图与下图所示情形吻合的是()
A.向NH4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
B.向HCl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
C.向NH4Al(SO4)2溶液中滴加NaOH
D.向Na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O2
【答案】D
【解析】A、向NH4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先发生Mg2++2OH-═Mg(OH)2↓,再发生NH4++OH-═NH3·H2O,产生沉淀,沉淀不会溶解,图象与发生的化学反应不符,故A错误;B、向HCl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先发生HCl+NaOH═NaCl+H2O,再发生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开始不生成沉淀,图象与发生的化学反应不符,故B错误;C、向NH4Al(SO4)2溶液中滴加NaOH,先发生Al3++3OH-═Al(OH)3↓,再发生NH4++OH-═NH3·H2O,最后发生Al(OH)3+OH-═AlO2-+2H2O;若产生沉淀消耗3molNaOH,产生1molAl(OH)3,溶解1molAl(OH)3需要消耗1molNaOH,图象中横坐标中的量与化学反应不符,故C错误;D、因向NaOH和Ca(OH)2的混合液中通入CO2,先发生Ca(OH)2+CO2═CaCO3↓+H2O,生成沉淀,再发生CO2+NaOH═NaHCO3,沉淀的量不变,最后发生反应:
CaCO3↓+H2O+CO2═Ca(HCO3)2,沉淀溶解,且生成沉淀和沉淀溶解消耗的CO2相等,图象与反应符合,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图象的关系,解题关键:
明确图象中坐标轴、点、线的意义及发生的化学反应,结合反应中量的关系进行分析。
试题较难。
易错点选项C,要用定量关系沉淀铝用的碱为3份和溶解铝所用的碱为1份,前后不同,确定与图象不符。
21.下列实验操作或事实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或事实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淡黄色试液
红褐色沉淀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所有FeCl3
B
CaO
Ca(OH)2
NaOH
用生石灰制备NaOH溶液
C
足量过氧化钠投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先变红,最后呈无色
过氧化钠与酚酞溶液不反应
D
H3PO3+2NaOH(足量)=Na2HPO3+2H2O
H3PO3属于三元酸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但淡黄色试液可能含亚铁离子和铁离子,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均产生红褐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所有FeCl3,故A错误;B、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NaOH,则由实验操作可用生石灰制备NaOH溶液,故B正确;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酚酞试液变红,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最终会氧化、漂白酚酞试液,使之褪色,故C错误;D、NaOH足量,生成的Na2HPO3为正盐,则H3PO3属于二元酸,故D错误;故选B。
22.有200mLMg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其中c(Mg2+)=0.2mol/L,c(Cl﹣)=1.3mol/L,要使Mg2+全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至少需要2mol/LNaOH溶液的体积是()
A.40mLB.72mLC.80mLD.160mL
【答案】D
【解析】有200mLMg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其中c(Mg2+)=0.2mol·L-1,c(Cl﹣)=1.3mol·L-1,设Al3+的浓度为x,由电荷守恒可知,0.2mol·L-1×2+x×3=1.3mol·L-1×1,解得x=0.3mol·L-1,则将Mg2+、Al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2L×0.2mol·L-1=0.04mol、0.2L×0.3mol·L-1=0.06mol,由发生反应为
MgCl2+2NaOH=Mg(OH)2↓+2NaCl
12
0.04mol0.08mol
AlCl3+4NaOH=NaAlO2+3NaCl+2H2O,
14
0.06mol0.24mol
使Mg2+全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消耗的N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