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8级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1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
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
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
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
“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
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
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
“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
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
“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
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
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一个。
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
(摘编自冯蕾《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材料二:
2013上半年消费者购买国产智能电视的关注因素
材料三: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品牌的“弱点”。
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买过来。
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名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产地竞为杭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企,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相匹配的品牌效应。
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
从熊猫彩电、燕舞录音机、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
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一幕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
如何才能打造更多树得起的中国品牌?
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答案: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此次《行动计划》从实施层面加以推进。
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
(摘编自王石川《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材料四:
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
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
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
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
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
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
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
不久前,老牌化妆品牌百雀羚成为有关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IFSCC)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也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
(摘编自何鼎鼎《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个“中国品牌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这对中国制造而言,它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
B.当前,我国品牌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
日益加深的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品牌必须以质取胜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C.《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满足消费者所需,形成有品质的中国品牌的有效途径。
D.大众在购买国产智能电视时,对品牌的关注度处于第三位,略低于质量和价格因素,但高于售后、外形等因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里巴巴、华为、百雀羚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表明了国产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消失。
B.从材料二看,六个关注因素是各自独立的,但若“品牌”产品做到质优价更廉,则其关注度将会占据绝对优势。
C.中国游客从日本买马桶盖的事例,反映了国货相比国外品牌不仅是质量不行,还有知名度不够、价格高等问题。
D.在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而外国品牌只增加1.5%,说明本土企业占据了优势。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焰火
邹世奇
又快过年了。
小妮站在东厢的廊下,仰头望着夜空,很久以前,有人曾在那里升起一朵绚烂的烟花。
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
那时候,小妮和父母住在四合院的西厢和北厢,东厢和南厢住着一位阿婆。
每年一进腊月,阿婆便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她的儿子、儿媳都在省城工作,她要去省城和他们一起过年。
小妮初二那年腊月,阿婆破天荒地没有去火车站买票。
原来阿婆的孙子考上了北大,他们一家要回来过年了。
大年三十傍晚,小妮随爸妈去城外给先人送过亮,回来看见阿婆的门关着,里面电视开着,有客人,言笑晏晏的。
第二天是年初一,一大早,小妮就被鞭炮声吵醒,隔着木格窗子,看见外面下雪了!
小妮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来到院子里。
她看到了什么?
一树被雪覆盖的腊梅花下面,一个少年正用手指轻轻拨去积雪,深嗅那雪中腊梅的清香。
他穿着蓝色的休闲装,系着灰色的羊毛围巾。
感觉到有人看他,便朝小妮扭过头来。
小妮也忙低头看自己:
粉色短款羽绒服,牛仔裤,粉色毛毛拖鞋——真土气啊,她觉得脸发起烧来。
少年朝小妮笑了笑,干净透明。
那一天,小妮任爸妈怎么唤都不肯回屋,她收集积雪做了很多只雪鸭子,每一只都比茶杯大不了太多,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从雪地里排到院中的石桌上,从屋檐下排到白色的冬青树上,好像小鸭子们列队在走。
终于,阿婆家贴着“福”字的棉门帘一挑,嗅腊梅的少年——阿婆的孙子,小妮叫他小哥哥,出来了,看见雪地里的小鸭子,眼睛一亮,朝小妮笑了起来,说:
“心思好巧的小妹妹。
”小妮藏起冻得通红的双手,也笑了。
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做手工却是小妮的强项。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这一走就要一直走到初七爸妈上班为止。
这一年,走亲戚格外令人厌烦,连小妮喜欢的糍粑、糯米蒸饭、粉蒸肉都变得油腻而驹甜。
好不容易到了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亲戚们来自己家了。
小妮提前几天就在心里雀跃,然而初五一大早,她眼看着阿婆一家人锁上门出去了,小哥哥还回头对她笑了笑。
小妮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
又是乏味而耗神的一天。
到了晚上,小妮帮妈妈打扫请客后一桌的狼藉,隔窗听见阿婆一家也走亲戚回来了。
过了一会儿,院子里响起了爆竹声。
鞭炮一响,在小妮耳朵里就有了召唤的意味。
她飞快地把洗净的盘子放进碗柜,冲进了院子。
天上新月如钩。
不甚亮的院子里,小哥哥正用一根燃着的线香,探着身子去点地上竖着的一根大爆竹。
爆竹的引信被点燃了,“嘭”一声升起,在高空绽开一束七彩的礼花,“噼辞啪啪”地向四周绽放,越变越繁复,越变越绚丽,流光溢彩,光芒四射。
随后,于极盛处渐渐黯淡、消逝,最后只剩下一束青烟,在漆黑的夜空保持着一朵烟花的形状,久久不肯散去。
小妮一直仰头看着,直到小哥哥碰碰她:
“你来放。
”小哥哥手中一支细细的焰火棒。
小妮退后一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不,我不敢。
”小哥哥微笑我知道你不敢,这个不怕的。
”
看见小哥哥眼里的鼓励和期待,小妮一下子来了勇气,接过那根小棒,伸长了胳膊远远地持在手中。
小哥哥用线香点燃了它,绽开一呆金黄的、毛萆萆的烟花,安安静静,小巧玲珑。
小妮不再害怕,把这朵小小的烟花举到眼前,好奇地看它,像看着一簇小小的希望,喜悦充塞了内心。
那个夜晚,那种焰火棒,小哥哥给她点燃了一支又一支。
第二天是初六,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傍晚回来时,只有阿婆在院子里打扫昨夜的爆竹残迹。
她知道,小哥哥和他的父母已经回省城了。
又是一年春节。
阿婆照例收拾好一切,去省城和儿子、孙子一起过年。
和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她把房子卖给了小妮家。
欣喜的小妮父母把春联和“福”字贴遍了四合院的每一扇门窗。
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没人注意到小妮的忧伤。
那年烟火璀璨的一瞬,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
几年后,小说比以前更加挺拔,轮靡也更分明了。
因为小哥哥进的是北京大学,她的成绩也从班级中游升到了全县前五。
新年过后,小妮就要高考,她想考北大,如果不行,也要上北京的其他学校,她记得小哥哥的专业和班级,相信他还会在那里继续深造。
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萆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小妮的回忆写起,引导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回到“很久以前”,沉浸在感情的氛围中,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B.小说写景简洁,有韵味,如“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既从嗔觉角度写腊梅特点,又以腊梅的“甜香”暗示小妮的心理,意蕴丰富。
C.小妮收集积雪做雪鸭子这一细节,表现了小妮的心灵手巧,这正是她的童心表现,也意外地获得了嗔腊梅的少年的称赞,双方由此有了更多的交流。
D.小说善于遣词造句,如“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中的“拖”字,用得形神兼备,“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中“亮”字表现了影响之深。
8.小说多处表现了小妮的不同心理,请找出两处并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9.文章以“小焰火”为题有何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
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
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
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
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
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
“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小不安,令人喘息。
”导觉之,谓和曰:
“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由是遂知名。
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
导问和:
“卿何所闻?
”答曰:
“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导咨嗟称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
和奏:
“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
”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
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
和谓所亲曰:
“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
”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
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
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
“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
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
若弗纠正,无以齐物。
皆可下太常夺服。
”诏从之。
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
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练:
是练祭的简称,出自《礼记•曾子问》,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B.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C.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D.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专指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
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
“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
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王导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
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
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
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
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并要求皇帝下诏予以纠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答曰:
“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导咨嗟称善。
(2)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注]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
太白:
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
天关:
古星名,又名天门。
泠风:
和风,清风。
武功:
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与月作了准备;第二句中的“穷”字,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
B.第三、四句运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写面对诗人的主动问好,太白星与诗人交谈,表示愿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C.第五句虽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用得更灵活自然,没有显出斧凿痕迹。
D.第七、八句写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着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3)《孔雀东南飞》中写焦仲卿对刘兰芝发誓不离不负,兰芝为仲卿的真挚情意所感,盼望仲卿早点接她回家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选、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 。
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 ,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 。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 );虽然对“主流”的儒家 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B.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C.一方面固然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D.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且“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B.“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C.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D.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四分五裂 摩肩接踵 迥然不同 始终不渝
B.支离破碎 摩肩接踵 大相径庭 始终不渝
C.四分五裂 纷至沓来 迥然不同 一如既往
D.支离破碎 纷至沓来 大相径庭 一如既往
20.下面是一则由筹备组某组长撰写的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符合得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同学们,一别三十载,共叙同学情。
受筹备组交代,特向大家发布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相关事宜。
时间:
2018年10月2日上午9时,地点:
某某中学会议室。
要求同学们先放下繁忙工作,抽空莅临母校,期待我们再次相逢,在此我谨代表筹备组发出诚挚的邀请,同学们务必准时参加。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哪里跌倒哪爬起,这是正确做事不服输的精神。
(5分)
材料:
坚持 进取 借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 它山之石可攻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登高而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