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第一课《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
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
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
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
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
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
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
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
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
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
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
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
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
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
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
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
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
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
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
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
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
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
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
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
多发生在根和茎部。
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
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
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
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
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
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
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
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
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
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
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
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
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
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
仔细观察,会发现:
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
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
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20~30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
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
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
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
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
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
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
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
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
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
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
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
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
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
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
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
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
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
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这些物质可通过表皮细
第二课《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
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
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
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
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
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
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
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
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
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
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
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
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
怎样控制变量?
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
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
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
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
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
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
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
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
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
怎样操作?
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
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
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
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
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
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
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
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
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
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
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
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
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
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
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
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
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
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第三课《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
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
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
(“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
”“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
”)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
具体方法见教材。
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表达与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
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第一课《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教学准备:
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
师:
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谈一谈.
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
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二、回顾反思
师:
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
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
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
(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
)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
师:
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
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
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
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
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
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
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
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
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
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
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
(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
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
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三、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四、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课后反思】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第二课《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
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
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
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
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3)学生实验:
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
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
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
(2)知识链接:
阅读课文第17页。
了解什么是光源。
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
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
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
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
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
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
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
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
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
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
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
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
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
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
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
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
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
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第三课《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准备:
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