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谈话.docx
《高难度谈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难度谈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难度谈话
《高难度谈话》
75人次
课程介绍
学员心得
课程介绍
学员心得
前言
你好,欢迎来到“干果儿读书会”,学知识,结硕果。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高难度谈话》,由美国的三位作者共同著作,分别是道格拉斯·斯通、布鲁斯·佩顿、希拉·汉,说起那道格拉斯·斯通,他还是美国知名的沟通专家,他曾深入参与1980年美国伊拉克人质冲突谈判,结束南非种族隔离谈判,并被哥斯达黎加总统奉为座上宾,鲁斯·佩顿则是畅销书《谈判力》的作者之一,而希拉·汉既是三一咨询集团的合伙人,《高难度谈话》一书的成功让她成为了一位如同奥普拉一样炙手可热的节目明星。
这本书中文版8万字左右,我会用大约21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
破解高难度谈话中的三个层次对话结构;解决高难度沟通公关危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争吵,不论对方是谁,我们总觉得自己有理,对方有些不可理喻,殊不知,你已经掉进“高难度谈话的陷阱”中。
在公关谈判的时候,你同样也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想要对方赞成你的意见,妥协你的要求,可对方却和你意见不一致,你们发生了争执,谈判根本无法进行下去,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是放弃谈判还是向对方妥协?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时,就已经陷入了高难度谈话之中。
然而,所谓当局者迷,当你身陷高难度谈话时,你的思想和心绪已经完全被谈话的细节和焦虑所占据,自然也就很难发现高难度谈话的结构模式,一旦你了解这一结构模式,你的谈话技巧就会扶摇直上,哪怕是遇到最棘手的谈话,你也能从容面对,妥善处理。
这本《高难度谈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一场重要谈话都要从双方关系出发,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谈话失败的原因,还为我们提供了有效可靠的谈话方法,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要点出发,帮你破解高难度谈话中的玄机:
第一:
高难度谈话的三层对话结构
第二:
向学习型姿态转变
第三:
创造学习型谈话
------------------------------------------------------------------------------
第一部分:
高难度谈话的三层对话结构
我们平时对别人所说的每一段话,都包含了我们的情绪内在,还有字面意思和弦外之音,如果想真正弄清楚对方的意思,就需要分析每一段话的结构,那么,我们就来学习高难度谈话的第一个要点:
三层对话结构。
在与他人谈话过程中,我们会为某一个观点争论不休,总想让对方赞成自己的观点,如果对方说出一个和自己相反的观点,我们就会举出大量事例来说服他,但是对方也会举出各种例子证明他们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从而让双方都陷入到不愉快地谈论中,最后结果可能是不欢而散,也可能发生更强烈的争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就要学会运用高难度谈话中的三层结构来分析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三层结构的第一个结构就是“发生了什么”的对话结构,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一结构。
麦克是马利是朋友关系,一天,麦克遇到了工作上的麻烦,急需做一个财务手册,因为客户想要隔天就拿到,麦克公司的设计师又正好外出,他只好向朋友马利求助,马利曾做过设计师,这份财务手册在他手里不算什么,第二天一早便做好交给了麦克,麦克没有仔细过目,直到下午出账后才发现手册上有一个数据误差,他赶紧打电话给马利,希望马利把这个误差改过来,但接到电话的马利却相当生气,明明早上他让麦克看过手册,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为什么到下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何况这种手册一旦出账很难修改,两个人开始为了这一点小事争论,麦克说马利太不细心,搞砸了事情还跟他争论,但是马利呢?
他说的也很有道理,他已经付出了自己额外的工作时间,本来如果麦克早上认真查看的话,那种小误差还可以修改过来,可是下午手册已经出账,重做一遍又相当麻烦,并且他认为这么一点误差又不会影响到什么,何必那么计较?
两个人为此事争的面红耳赤,依然没能说服对方,最后还是马利向麦克妥协了,因为他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便重做了一遍,但他的心里却十分不愉快,他与麦克之间有了一些隔阂,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
我们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彼此都太较劲了?
可当我们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争论?
我们总觉得自己很明白发生了什么,是对方搞不清楚状况,于是不停地和他们争论,想让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可偏偏对方非要和我们争个头破血流。
在争执过程中,我们从来不在意对方说了什么,一直强调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我们的情绪也是相当强烈的,我们会不断地感受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情绪,比如他是生气的,他是愤怒的,再比如,我感觉自己很委屈,我觉得我很悲伤等等。
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谈话中已经泄露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情绪的表达,可以被称为情绪对话。
我来举个例子,你们公司在这个月十五号刚发放过工资,你想问你平时关系不错的同事借一千块钱,本以为他能欣然答应,但他却以家里急需用钱委婉拒绝,你觉得他在故意搪塞你,当你想起上次借给他一万块钱帮他渡过难关的事,不免有些心酸,你是否应该将此事说出,希望他也能帮你渡过这次难关?
在这个事例中,你的情绪是愤怒的,在谈话中,你已经向你的同事传达出你的质疑和愤怒,并且对方也能感受的到。
像这种情绪对话,我们经常会遇到,比如你的同事窃取了你的创意,你是否应该告诉老板?
你的妹妹至今仍然与你的前任男友保持联系,这一做法已经严重伤害了你,你是否该告诉你的妹妹?
当强烈的情绪产生时,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选择尽量控制情绪,让自己保持理性。
一方面,太过沉浸情绪,会影响你的判断力,另一方面,宣泄情绪也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危机。
由此可见,各种情绪对话不只是扰乱人心的副产品,同时也是构成对话矛盾的一个主要因素。
假如说,麦克不在谈话时流露出气愤和受伤的情绪,或者马利没在话语中流露他的失望和不满之情,说不定他们的谈话会以一种更和谐的方式结束?
假如,我们把情绪从谈话中剔除,也不去争论谁对谁错,是不是谈话就能顺利进行?
那也未必,麦克可能对马利本身就有些看法,对他的工作能力不十分认可,他说出那些不信任的话,可能就伤了麦克的自尊,所以我们还要考虑第三层对话结构“自我认知对话”。
在这三层对话结构中,自我认知对话可能是最敏感,最难以应付的一种“对话”了。
与此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一个管理情绪的大好机会。
作者认为自我认知对话谈论的是——我们是谁?
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那么,对方所说的话是如何影响到我的自尊、形象及认知呢?
它会对我的将来会造成什么影响?
我究竟怀疑自己什么呢?
简单来说,高难度谈话在开始之前、之中、之后,自我认知对话的焦点始终都是:
我在对方眼中是怎样的人?
你也许会想,“我不过是想要求老板给我升职,为什么和我是怎样的人扯上关系?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只要当谈话者感到谈话陷入了困境时,大都是因为谈话的内容涉及到了你自己,你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努力又认真,在某个岗位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老板应该给你升职加薪,可当老板却委婉拒绝时,你就会失望、焦虑。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升职加薪似乎只是和钱有关系,然而真正让你焦虑的却是老板的拒绝,他会让你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工作努力的人,你觉得他对你的看法和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你的内心就会开始失去平衡。
我失衡可能会导致你失去信心,无法集中精力继续谈话,还会让你有种天崩地裂的感觉。
因此可以说,人们是如此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给对方留颜面的拒绝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
第二部分:
向学习型姿态转变
一旦我们明白了来自上述三层的对话结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在每层对话中都会避免不了的错误,那么,我们接着讲这第二个要点:
向学习型姿态转变。
如果我们想实现自己的谈话目的,就要停止争论谁对谁错。
但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变得“斤斤计较“,十分在意对方是否与自己意见一致,如果不一致,便会开启口水大战,直到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为止。
比如,我们应当投入多少资金在广告宣传页上?
手册是不是真的没有达到专业标准?
这些带有话题性的争辩就变得顺理成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总会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
面对分歧,我们应该如何从宽容的角度出发?
你可能会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凡事都有两面性”。
然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这样认为,我们都会执着地认为,有问题的是他们,他们很自私。
还有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罗成的阿姨有非常严重的腰病,却非要睡在破旧不平的床垫上,罗成想给她换个新的,她却执意不肯,认为罗成在强迫她。
罗成觉得阿姨思想陈旧,不可理喻,两人为此争辩,关系变得紧张,其实他们都在陈述自己的事实,却无法看到对方所想。
我们在探寻引发谈话矛盾的原因时,从来都不会想到对方。
我们之所以争辩,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陈述的事实与他人的不同之外,争辩本身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旦开始争辩,我们了解对方视角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我们会倾向于一种交易的心态来总结对话,于是对话就成了一场双方思维“底线”的对抗赛,比如,“婚姻咨询是有效的”和“婚姻咨询是在浪费钱”,争论对错只会让我们远离对方,放弃争论对错才是我们向学习型姿态转变的第一步,也是为双方解决问题共同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为对方的谈话意图做一个设定,我们认定,不良意图背后代表的是不良人品,因此,对他们本人的评价染上浓烈的感情色彩,而这一判断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之间的谈话,还有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旦我们认为自己看穿了某人的想法,当我们再评判此人的行为时,就难免戴上有色眼镜。
当你发现自己有了“我的老板控制欲过强”,或是“我的邻居简直无法沟通”此类的想法时,请你先问问自己:
为何我会产生这样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基于什么事实形成的?
我们真的应该指责他人吗?
我们错误地指责他人的不良意图时,就会激起我们自己的防御心理。
当我们说“你故意想伤害我”时,我们真正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你不够关心我”,这就是字面意义与真实意义的区别。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有个父亲因为工作过于繁忙,未能参加儿子的篮球比赛,他原本不想让儿子因此受伤,他也很想参加儿子的篮球赛,但最终加班他没能去成。
儿子非常失望,他认为父亲不在意他,父亲在意的只有工作。
当父亲解释那份工作可以满足他们一家人的生活需求,以及他的足球班及其他兴趣班的费用时,儿子才认识到是自己曲解了父亲的真实意思。
如果父亲不解释工作的重要性,儿子很可能会一直给父亲的真实意思做了一个错误的假设, 这种假设就是他自身看待父亲的一种感觉,不一定是正确的,可我们在误会解开以前,还会相信那种假设性的感觉。
在日常谈话中,如果你不想和别人发生不愉快地争执,那么就不要产生假设性的感觉,也不要轻易指责对方,因为在很多高难度谈话中,就是因为指责他人,才使对方愤怒,对方也会指责我们的种种不是,那么,我们的谈话就会陷入到互相指责的恶性循环中,谈话就无法进行。
指责的后果相当恶劣,轻者不欢而散,重则彼此仇视,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反而破坏了两个人的友好关系。
可能有的人会问,明明就是对方的错误,如果不指出来,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责任,打个比方说,你的狗丢了,这是谁的责任?
你会认为是开门的那个人?
还是说狗自己愿意跑出去?
又或者是自己没把狗拴起来?
如果你要指责,恐怕要指责一大串人,这其中也包括自己,所以说,指责某个人并不能把狗找回来,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你可以用划分责任来弥补之前的漏洞,杜绝狗再一次走失,比如你要求每位家庭成员在出门前把门锁好,还可以让他们把狗拴起来。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能令人放弃指责他人,我再来举个例子,当澡堂浴缸里的水溢出来,浸湿了楼下客厅的天花板时,我们应该将责任归于那个健忘的沐浴者,还是打电话给他的配偶?
又或者说把责任归为建造者,因为他设计的排水管过于狭窄。
如果这样的话,他们通通都有责任,你可以把每个人都指责一遍。
但此时,如果你急于修好天花板,避免更大的损失,那么你的指责就是浪费时间,指责并不能保证浴缸的水不会再次溢出,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该知道放弃指责,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杜绝同一事件再次发生才是明智之举。
--------------------------------------------------------------------------------------------------------------------------------
第三部分:
创造学习型谈话
好了,当我们了解了造成高难度谈话的原因时,就想迫切地解决这些谈话难点,那么,我们就来讲这第三个要点:
创造学习型谈话。
创造学习型谈话,重在了解他人故事,如果你能知道他背后的故事,那么,你就会理解他说这句话的动机,你就会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谈话。
我来讲一个故事,更加能说明这一点。
安妮和她的同事请她们的主管卡琳吃饭,选了一家高档餐厅,当卡琳得知她们点的一份甜品在外面卖三美元,而这里却要十美元的时候,她简直不能接受,一个劲地抱怨这家餐厅太坑人,好像她们乱花钱一样,弄得所有人都很尴尬,安妮一再解释是请卡琳吃饭,不需要她出一分钱,但是卡琳仍旧认为她们太奢侈了,原来卡琳从小的生活比较拮据,过惯了那种简朴的生活,由于她贫穷经历对她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她才看不惯那种铺张浪费。
当卡琳把自己过去那段贫穷的经历讲出来后,大家反倒能理解她,可见,了解他人故事在谈话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家不了解卡琳的过去经历,说不定认为她是个吝啬鬼呢。
在一段谈话中,和了解他人故事同样重要的还有清楚有力地表达自我。
如果你只看到了对方的背后故事,却不能清楚地说出你的感受,那么,这段谈话也同样失败。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罗成给阿姨买床垫的故事吗?
如果罗成阿姨背后的故事是,那个破床垫是他老公买给她的结婚纪念礼物,整整陪伴了她四十个年头,这个故事只能让我们感动,却不能知道罗成阿姨不愿换床垫的真实原因。
如果罗成阿姨清楚有力地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那结果可能又会不同。
我们来听一下罗成阿姨如何表达不愿换床垫的感受,她从这张床垫那里得到的不仅是安全感,更是对她过世多年老公的怀念,她之所以动不动抱怨,并不是她嫌弃床垫破旧,而是她很希望亲人们能多关心她,她能明白罗成的心意,但当罗成勉强她的时候,她就会认为罗成很难相处。
从这段表达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是罗成阿姨对自己老公的爱,还有她渴望别人对她的关怀,这样一来,我们就会从她背后的故事中感受到她不愿换床垫的真正原因,更会尊重她的想法。
这时候,再让罗成去和阿姨谈话,理解就会变得相当容易。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也了解他人故事,也能清楚地讲出自己的感受,但还是无法将话题展开,比如,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明知道冷饮喝多了伤脾胃,却还要喝冷饮,明知道外面卖的饭多油多盐有害健康,却依然买着吃,当这些劝诫无法达成目的的时候,你可以引领对方谈话,从而解决某个问题。
我来举个戒酒的例子,你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最近一段时间嗜酒如命,他在一个晚上因为酒精中毒送进了医院,你非常担心他的健康,劝他戒酒,可他听不进去,在住院期间竟然要求你买酒给他,你不明白这个朋友到底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让他这样嗜酒,他又不肯向你表露,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不管他吗?
还是作为一个朋友劝导他戒酒?
我们自然会选择后者,但之前你已经劝导过很多次,都不能说服他,这时候,你就要成为此次谈话的引导者,用谈话来引导他走出来。
你光告诉他喝酒有害健康,他知道,但听不进去,这样的引导没用的,你要找到他嗜酒的原因,比如,是失恋了?
还是工作受挫?
你可以先给他讲讲你以前嗜酒的影响,他一定会对这些“故事”比较感兴趣,甚至嘲笑你傻,等你们的话题打开,你就可以了解到他嗜酒的“烦心事”,只要找到这个症结,你就可以引导他走出嗜酒的误区。
---------------------------------------------------------------------------------------------------------------------------------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
下面,让我来简单地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这本《高难度谈话》主要帮助我们解决谈话中所遇到的问题,它主要从三层对话结构,向学习型姿态转变以及创造学习型谈话这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向我们阐述了有关高难度谈话的精髓,并揭示了高难度谈话的本质。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一段对话中的三层对话的结构,也就是“发生了什么”对话,情绪对话和自我认知对话,当我们了解了谈话中经常出错的地方,就要试图向学习型姿态转变,杜绝谈话中常犯的错误,比如停止争论对错,不要预设对方意图,放弃指责等等,并创造出学习型谈话,首先要了解他人故事,其次要清楚有力地表达自我感受,还要成为谈话的引领者,共同与对方解决问题。
相信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和领悟,你一定可以把握好谈话的“弦外之音”,解决高难度谈话危机。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
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
这是“干货帮”为你解读的演讲解读书里的第12本书,祝你在演讲方面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