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20284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47 大小:8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1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docx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

(一)诸论

1.兴奋性:

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

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

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

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

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

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

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

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

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

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

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

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

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

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

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

1.通道:

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

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

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电位:

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7.局部电位:

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8.终板电位:

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9.局部电流:

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0.极化:

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2.反极化: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3.复极化:

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4.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5.兴奋-收缩耦联:

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6.等长收缩:

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17.等张收缩:

收缩时,肌肉只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8.单收缩:

当骨骼肌复制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9.不完全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较低,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这个过程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20.完全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较高,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这个过程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21.调定点:

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三)血液

1.红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家偶偶血细胞比容。

2.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哄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3.血液凝固:

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4.红细胞叠连:

在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哄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5.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6.血型:

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四)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3.射血分数:

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简称心输出量。

5.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6.心率:

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7.工作细胞:

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能,称为工作细胞。

8.自律细胞:

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组成心内特殊传到系统,这类细胞大多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称为自律细胞。

9.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制,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前者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等;后者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10.期间收缩:

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11.代偿性间歇:

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12.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为容积速度。

13.血压:

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1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指心跳停止、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5.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液指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脉搏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18.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19.中央静脉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20.微循环:

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1.有效率过压:

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五)呼吸生理

1.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外呼吸:

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内呼吸:

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牵张反射:

即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5.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

6.氧容量:

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7.氧含量:

在10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8.血饱和度:

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即血饱和度。

9.氧解离曲线:

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比顺应性:

单位肺容量的顺应顺。

11.用力呼吸量:

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吸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12.V/O比值: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13.P50:

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氧分压。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

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称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2.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基本关节率:

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除极电位。

4.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由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

5.胃粘膜屏障:

由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6.胃排空:

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分节运动:

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8.容受性舒张:

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肌肉的舒张。

9.跨细胞途径:

肠腔内物质由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细胞,再由细胞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间细胞的过程。

10.细胞房途径:

肠腔内物质通过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外间隙的过程。

11.主动转运:

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消耗能量。

12.被动转运:

物质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

1.能量代谢:

生理学中通常将深谷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

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

5.基础代谢:

指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的能量代谢。

6.基础代谢率:

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7.体温:

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8.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的消耗能量的作用。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人的为125ml/min。

2.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3.有效滤过压:

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过平衡点。

从肾小球滤过率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肾血浆流血。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6.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租用:

指肾小管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中。

7.肾糖阈:

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8.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

当血糖浓度升至300mg/ml时,令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此时每分钟葡萄糖的滤过已达两肾葡萄糖重吸收极限。

9.球-管平衡:

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10.水利尿:

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11.渗透压利尿:

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加。

12.浓缩尿:

尿液渗透压>血液渗透压,表现为浓缩尿,又称高渗尿。

13.稀释尿:

尿液渗透压<血液渗透压,表现为低渗尿,又称低渗尿。

14.清除率:

两肾在1min之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

这个被完全清除了的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5.尿滞留:

如果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盆N)或骶段脊髓受损,排尿反射也不能发生,膀胱变得松弛扩张,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导致尿滞留。

16.尿失禁:

若高位脊髓受损,骶部排尿中枢的活动不能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虽然脊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时可出现尿失禁。

(九)感觉器官生理

1.感受器:

是指分布于体表的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or装置。

2.感受器官:

机体内一些机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就构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

3.简化眼:

与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

4.近点:

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近点。

5.远点:

通常将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6.近视: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

故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

因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像。

7.远视: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遮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所致,故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因而不能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

8.视力:

眼对物体细分结构的分辨能力或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9.视野:

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0.听阈:

指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用以衡量听力的好坏,称为听阈。

11.耳蜗微音器电位:

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至的电位变化。

称为耳蜗微音器电位。

12.感受器电位:

在换能过程中,先在感受器细胞或传入神经末梢产生一种过滤性的电位变化,在感受器细胞产生的膜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

(十)神经生理

1.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

2.E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神经递质:

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4.调质:

有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

5.调制作用:

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6.受体上吊:

当神经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将逐量进加,亲和力也逐渐升高,称为受体上调。

7.M样作用:

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这些作用统称为毒蕈碱作用,简称M样作用。

8.突触前抑制:

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而导致突触传递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抑制。

9.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与中间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

这种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后抑制。

10.丘脑投射:

丘脑各核团发出纤维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11.特异性投射系统: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系统。

12.非特异性系统: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3.上行激动系统:

感觉传导通路经脑干网状结构时,发出侧支多次还神经元,经多突触联系形成的上行系统,其上行冲动在丘脑换元后通过非特异性投射,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以维持觉醒。

14.痛觉: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常伴有情绪反应和防卫反应。

15.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6.脊髓休克:

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7.牵张反射:

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侧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

18.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9.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坚硬,这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十一)内分泌

1.内分泌系统:

由经典的内分泌腺与分布在功能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共同组成,是发布信息调控机体功能的系统。

2.内分泌:

是指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3.激素:

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4.激素的允许作用:

激素之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沿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称为允许作用。

5.下丘脑条件肽:

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6.神经分泌:

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7.远距分泌:

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远处靶组织发挥作用。

8.应激反应:

机体遭受来自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时,除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无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9.应急反应:

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十二)生殖

1.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2.卵巢周期:

是指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或功能上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3.月经:

在青春期,随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脱落,产生流血现象,称为月经。

因此,女性卵巢周期在子宫表现为子宫周期,又称月经周期。

第一章绪论

三、选择题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E)

A、人体与环境关系B、人体细胞功能C、人体功能调节

D、各器官的生理功能E、人体功能活动规律

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B)

 A、物质代谢B、新陈代谢C、适应性D、应激性E、自控调节

3、机体不断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以供给机体需要的过程,称为(D)

 A、吸收B、新陈代谢C、物质合成代谢D、异化作用E、消化

4、下列关于刺激和反应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

A、有刺激必然产生反应B、产生反应时,必然接受了刺激

C、阈刺激时,必然产生反应D、有刺激时,不一定产生反应

E、有时反应随刺激强度加大而增强

5、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D)

A、反射B反应C、抑制D、兴奋性E、兴奋

6、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E)

 A、神经活动B、肌肉收缩C、腺体分泌D、反射活动E、动作电位

7、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D)

A、有效刺激B、阈刺激C、阈上刺激D、阈下刺激E、阈值

8、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指标(B)

 A、基强度B、阈强度C、阈时间D、利用时E、时值

9、阈值越大,说明组织兴奋性(D)

 A、兴奋性越高B、兴奋程度越低C、兴奋程度越高D、兴奋性越低E、没有兴奋性

10、机体的内环境是指(E)

 A、组织液B、血浆C、淋巴液D、细胞内液E、细胞外液

11、内环境稳态是指(B)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C、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D、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E、细胞内液的物理性质相对稳定

12、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B)

A、正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C、神经调节D、体液调节E、自身调节

13、机体功能调节中,最重要的调节方式是(A)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反馈调节E、前馈调节

1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A、反射B、反应C、适应D、正反馈E、负反馈

15、阻断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是(A)

 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自身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

16、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

 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

17、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D)

 A、膝跳反射B、减压反射C、排尿反射D、望梅止渴E、吸吮反射

18、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A、适应性反应B、旁分泌反应C、稳态反应D、非自控调节E、前馈调节

19、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部分的信息称为(D)

 A、偏差信息B、干扰信息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E、自控信息

20、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C)

A、血液凝固B、排便反射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ADH释放增加

D、排尿反射E、分娩反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三、选择题

1、人体内O2、CO2、NH3进出细胞膜是通过(A)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

2、以下属于被动转运的是(E)

 A、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和入胞E、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3、物质在膜蛋白质帮助下,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是属于(B)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E、出胞

4、参与细胞易化扩散的蛋白质是(E)

A、受体蛋白B、通道蛋白C、泵蛋白D、载体蛋白E、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5、与单纯扩散的特点比较,易化扩散不同的是:

(C)

 A、顺浓度差转运B、不消耗生物能C、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D、是水溶性物质跨膜转运的唯一方式E、是离子跨膜转运的唯一方式

6、离子被动跨膜转运的动力是:

(C)

 A、电位梯度B、浓度梯度C、电-化学梯度D、钠泵供能E、自由运动

7、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产生饱和现象的机理是(D)

 A、跨膜梯度降低B、载体数量减少C、能量不够D、载体数量所致的转运极限E、疲劳

8、氨基酸进入一般细胞的转运方式为:

(A)

 A、易化扩散B、入胞C、单纯扩散D、吞噬E、主动转运

9、关于主动转运,错误的是:

(B)

 A、又名泵转运B、依靠载体蛋白的协助C、逆浓度差或电势差进行

 D、消耗能量E、主要转运无机离子

10、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D)

 A、2个Na+移出膜外B、2个K+移出膜外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E、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11、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D)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E、膜上ATP的作用

12、Na+跨膜转运的方式为:

(C)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D、主动转运E、主动转运和单纯扩散

13、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

(C)

 A、维持细胞内高钾B、防止细胞肿胀C、建立势能储备

 D、消耗多余的ATPE、维持细胞外高钙

14、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属于(D)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

15、消化腺分泌消化酶的过程是(E)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E、出胞

16、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