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逊克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逊克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逊克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逊克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逊克县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阅读理解(共1题;共6分)
1.(6分)(2017高二下·临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正是初夏时节,阳光有些恍惚,有些摇摆。
它醉醺醺地穿行于山野巷陌间,(透露/流露)出对盛夏的一丝幢憬。
山色朦胧,田野青葱。
______。
绿,由高及低,错落有致。
远山是梦里的黛绿,禾苗是清翠欲滴的新鲜。
溪畔的马鞭草、向日葵、矢车菊、金盏菊尽情绽放,(肆意/随意)绚烂。
民居簇新,树影婆娑,庭前的竹子修长而涓秀。
乡村戏台边,怒放的蔷薇(渲染/浸染)着一种自由和热烈的气氛,没有人可以阻挡它肆无忌诞地倾诉。
一条苔痕斑驳的石板路通向村头的水塘。
________________。
(1)
文中划线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恍惚 错落有致
B.簇新 清翠欲滴
C.涓秀 树影婆娑
D.斑驳 肆无忌诞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透露 随意 渲染
B.透露 肆意 浸染
C.流露 肆意 渲染
D.流露 随意 浸染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
B.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塘中浮萍零落,荷花含苞;塘边农妇捣衣,孩童嬉水
C.远山与青青田园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D.青青田园与远山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塘中浮萍零落,亦有含苞的荷花;塘边农妇捣衣,还有嬉水的孩童。
二、语言运用(共2题;共4分)
2.(2分)(2017·江苏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瓦尔登湖》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
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华美的文辞和________的意境,也不是因为它构设了________的故事。
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________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A.深刻 危言耸听 矜持
B.深邃 危言耸听 矜持
C.深刻 耸人听闻 执拗
D.深邃 耸人听闻 执拗
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出了新的装饰墙,会使我们的城市建设更美好。
B.最近荆州大量出土的文物,说明了我国古代楚王雄霸一方的传说并非子虚乌有。
C.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高屋建瓴,内容丰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D.我们常把人生比做一次旅行,辛劳和苦难算做是我们不能不花的旅费。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6分)
4.(6分)(2018高一上·牟定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
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
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
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5.(20分)(2017高一下·台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贾母因笑道:
“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
“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
“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
“无字。
”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上说: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
“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
“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
“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
(1)
文中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2)
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前文回答贾母的话不同(她回答贾母的话是“只刚念了《四书》”),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3)
宝玉对《四书》以外的书籍的评论,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思想性格?
(4)
“摔玉”是宝玉出场后的一个惊人之举,宝玉“摔玉”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举动有怎样的意义?
四、古诗文阅读(共4题;共44分)
6.(14分)(2017高三上·靖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
年十五,书无所不通。
年二十,举进士甲科。
改奉礼郎。
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未上,丁太夫人忧。
未除,丁天章公忧。
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
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籍请公按视。
公为画策:
“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
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籍移麟州,如公言。
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
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
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
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
公曰:
“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
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后数日,吕惠卿进讲。
因言:
“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
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
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
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
”上问公:
“惠卿言何如?
”公曰:
“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
且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对宾客,辄指言之曰:
“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
然神宗知公最深。
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
”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太夫人忧 忧:
父母丧事
B.籍请公按视 按:
追究
C.复其税役十五年 复:
免除
D.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晏:
安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
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
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
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4)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7.(10分)(2015高一上·厦门期中)翻译下列句子。
(1)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10分)(2016高三上·杭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
依旧,还是。
此处作“一派”讲。
②鸣艣:
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③南徐:
州名。
即今江苏镇江市。
(1)
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 ”句意。
(2)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9.(10分)(2016高二上·柘荣期中)语境默写
①《逍遥游》中,《齐谐》记载鹏鸟飞上九万里高空,要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②《逍遥游》中,对列子驾风而行的自由轻妙赞赏有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语十则》中,用“云”作比喻,形象地表述对“富贵”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④《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________,________。
⑤《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3题;共8分)
10.(3分)(2016高三上·天津期末)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11.(2分)(2017高一上·长春期末)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青春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把青春融入生活,你就能领会青春的真谛。
青春并不是华丽的外衣,人生并非花团锦簇,青春的笑容也必都会和眼泪融在一起。
几次挫折便是生活的全部吗?
走出失败的阴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失落意味着不再拥有,当你感叹夕阳西下的时候,朝阳正从你的背后升起。
推断存在的问题:
①青春融入生活,不一定就能领会青春的真谛。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12.(3分)(2017·芜湖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少数民族的竹乐器中,①________,既有横笛,又有竖笛;既有长笛,也有短笛。
②________,笛子既有用嘴吹奏的,也有用鼻子吹奏的。
用途广泛,既可单独吹奏乐章,也可用来伴奏;既可用于恋爱场所,也可用于宗教场所。
总之,③________,对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六、写作(共1题;共5分)
13.(5分)(2018·深圳模拟)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口音以及个子矮小,常常被人欺负。
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
“你总要管一管,去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
”母亲瞟了孩子一眼,问了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负别人?
”
母亲和外婆的最大分歧在于,母亲坚持认为不要给孩子任何可以依赖的幻想,要告诉孩子真相——你不是最优秀的,你不是最好的,这个世界上有比你更强的人,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要自己争取,即使身为孩子的母亲,也没有义务为孩子提供所要的一切。
你有本事,就自己去挣;没有本事,就不要抱怨。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语言运用(共2题;共4分)
2-1、
3-1、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6分)
4-1、
4-2、
4-3、
5-1、
5-2、
5-3、
5-4、
四、古诗文阅读(共4题;共44分)
6-1、
6-2、
6-3、
6-4、
7-1、
7-2、
8-1、
8-2、
9-1、
五、语言表达(共3题;共8分)
10-1、
11-1、
12-1、
六、写作(共1题;共5分)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