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9557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

《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真题.docx

中学教育学真题

2008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案

一、 不定向选择题(30分)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A、导向作用

B、教育作用

C、激励作用

D、评价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

A、传道者

B、榜样

C、管理者

D、朋友

4、新课程标准从()几个方面阐述课程具体目标。

A、理想与爱好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属于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

A、教学相长

B、“预”“时”“孙”“摩”

C、因材施教

D、“长善救失”

6、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追因法

B、临床法

C、产品分析法

D、跟踪法

7、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有()

A、教育人文化

B、教育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多元化

8、学校文化是由()几部分构成的。

A、观念文化

B、规范文化

C、校园文化

D、物质文化

9、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的合法权利有()

A、受教育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和荣誉权

10、CIPP评价模式包括的步骤有()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11、()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12、德育的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学校德育学家()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彼得•麦克费尔

13、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4、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这种教学形式叫()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

1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等几种形式

A、铺垫式

B、直线式

C、螺旋式

D、问答式

16、《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无歧视原则

17、班会的特点主要有()

A、协商性

B、集体性

C、自主性

D、针对性

18、班级管理总结一般分为()几类

A、全面总结

B、教师总结

C、学生总结

D、专题总结

1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0、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A、生成性

B、综合性

C、自主性

D、开放性来

21、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几个层面

A、培养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科课程标准

D、教材

22、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有()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凝聚功能

D、规范功能。

23、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

A、赞可夫

B、舒尔茨

C、布鲁纳

D、昆体良

2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系统性

25、《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属于()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6、德育的特点主要有()

A、观念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相对独立性。

27、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

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28、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是()

A、实质教育论

B、素质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应试教育论

29、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学习理论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探究教学

D、多元智能理论

30、德育过程是由()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来源:

考试大-教师资格

二、填空题(15分)

1、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的理论。

2、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教和佛教手中。

3、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5、()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分水岭。

6、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7、在西方,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消极悲观的观点,二是积极乐观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8、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两种。

9、班会一般有三类:

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

1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学校教育。

11、教师的新角色中,()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1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属于()教学原则。

13、一般说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的环节。

14、美国学者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

1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和()、示范性、系统性来源:

考试大-教师资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25分)

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四、简答题(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4、如何衡量一个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5、简述教师的作用。

五、论述题(30分)

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不定向选择题(30分)

1、ABCD2、ACD3、ABCD4、BCD5、ABD6、ABCD7、CD8、ABD9、ABCD10、ABCD11、C12、D13、ABCD14、A15、BC16、ABCD17、BCD18、AD19、ABCD20、ABCD21、BCD22、ACD23、B24、ABCD25、A26、BCD27、A28、C29、BD30、ABCD

二、填空题(15分)

1、终身教育

2、婆罗门

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4、埃拉斯莫斯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非专业化专职教师

7、前者

8、事实说服

9、主题班会

10、环境

1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启发式

13、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4、活动分析法

15、创造性来源:

考试大-教师资格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25分)

1、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

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3、正确。

具体看来: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4、正确。

(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5、正确。

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

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20分)

1、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2、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⑴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

主要考虑两方面:

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

⑵问题必须有科学性;⑶问题必须明确具体;⑷问题要新颖;⑸问题要有可行性。

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

5、

(1)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来源:

考试大-教师资格

五、论述题(30分)

1、

(1)顺序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

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

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

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互补性:

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别差异性:

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

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争论:

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

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

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

表现在:

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

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

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2007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一.不定向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本题总分30分)

1.西方古代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E.《雄辩术原理》 

2.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

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分支制学制 

E.壬寅学制 

3.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E.夸美纽斯 

4.中世纪教会学校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A.文士学校 

B.僧院学校 

C.教区学校 

D.大主教学校 

E.社区学校 

5.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其代表作()。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 

E.《民主主义与教育》 

6.当代世界教育改革趋势()。

A.教育民主化 

B.教育多元化 

C.教育技术现代化 

D.教育全民化 

E.教育终身化 

7、当代较有影响的教育理论有()。

A.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B.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 

D.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E.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8.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B.教育投资 

C.领导者的意志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E.文化发展水平 

9.规范文化主要有下列三种表达方式()。

A.环境文化 

B.组织形态 

C.设施文化 

D.规章制度 

E.角色规范 

10.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

A.间接性与简捷性 

B.直观性与巩固性 

C.交往性与实践性 

D.教育性与发展性 

E.引导性与指导性 

11.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是()。

A.“素质教育” 

B.“科教兴国” 

C.实施全民教育 

D.“人才强国” 

E.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E.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3.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

A.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B.精深的学科知识 

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D.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E.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14.我国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性文件是()。

A.《教师资格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E.《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15.学生的受教育权主要有()。

A.身心健康权 

B.学习权 

C.公正评价权 

D.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E.人身权 

16.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分为下列类型()。

A.研究型课程 

B.知识型课程 

C.技能型课程 

D.基础型课程 

E.拓展型课程 

17.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成分有()。

A.课程目标 

B.实施建议 

C.前言 

D.附录 

E.内容标准 

18.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

A.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B.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C.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D.课程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内容 

E.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19.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有()。

A.自主性 

B.实践性 

C.逻辑性 

D.开放性 

E.生成性 

20.普通高中课程有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A.学习领域 

B.学习学科 

C.学习单元 

D.科目 

E.模块 

21.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社区教育 

C.社会环境 

D.家庭教育 

E.学校教育 

22.教科书的使用要求主要有()。

A.整体把握教科书 

B.重点设计教科书 

C.充分利用教科书 

D.及时引进新知识 

E.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23.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E.达成度 

24.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E.卢梭 

25.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主要有()。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得当 

D.组织有效 

E.体验积极 

26.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育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E.个别教学 

27.“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E.评比竞赛法 

2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E.比较法 

2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A.目标评价模式 

B.成果评价模式 

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E.CSE评价模式 

30.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

A.调查报告 

B.研究方案 

C.学术论文 

D.实验报告 

E.选题报告来源:

考试大-教师资格

二.填空题。

(共15题,每题1分,根据所学知识将答案填在每题横线上,本题总分15分。

31.每个时代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关系,说明教育具有。

32.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

33.为提高班主任的素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文件名是。

34.我国隋唐时期选择人才的主要制度是。

35.基础教育新课程理论的基础是。

36.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是。

37.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连接起来的中介是。

38.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是。

39.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40.教师指导学生按一定规则制度练习,形成好习惯的方法是。

4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

42.道德教育的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43.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

44.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45.以叙事、讲故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来源:

考试大-教三.辨析题(共5题,每题5分,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原因,本题总分25分。

46.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4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8.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49.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50.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四.简答题。

(共4题,每题5分,本题总分20分。

5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

52.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53.简述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54.简述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

(共2题,每题15分,本题总分30分。

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