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93905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docx

第二章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第二章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要求,继续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加速发展以公路、铁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

   超前谋划、优先布局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运输通道,加快跨区域公路、铁路建设,发展航空、管道、水运等,大力改善广大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整合运输资源,优化网络布局,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公路。

以国道主干线高速化、省际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通畅化、运输站场网络化为目标,加快现有干线网改造升级,完善高速公路网与大中城市节点的连接,进一步改善县际公路,加快通乡公路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通达深度。

“十一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建和改造通乡油路13000公里,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000公里,基本建成兰州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和酒(泉)嘉(峪关)、张掖、平凉、天水、陇南等五个省级公路辅枢纽。

 

专栏4:

公路网建设重点

   1、国主干线:

实现甘肃境内全线高速化,建成牛背至天水、平凉至沿川子、天水至定西、永登(徐家磨)至古浪、武威过境、安西至猩猩峡高速公路和嘉峪关至安西一级公路。

   2、西部通道:

实现甘肃境内高等级化,建成银(川)武(汉)通道平凉沿川子至庆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兰(州)磨(憨)通道康家崖至临夏高速公路,临夏至合作、西(宁)库(尔勒)通道敦煌至当金山口二级公路。

   3、国家高速公路网甘肃境内:

建成兰(州)海(口)国家高速公路武都至罐子沟段、青(岛)兰(州)国家高速公路西峰至长庆桥段、静宁司家桥至定西段。

开工建设兰(州)海(口)国家高速公路临洮至武都段和连(云港)霍(尔果斯)国家高速公路兰州过境段、(北)京拉(萨)国家高速公路兰州过境段。

   4、省域公路网主骨架:

建设金(昌)永(昌)、陇(西)渭(源)高速公路等重要的省域干线公路。

   5、农村公路:

完善“通达”工程,实施“通畅”工程,95%以上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铁路。

以完善干线通道、加快支线建设为重点,开工建设西北至西南新通道兰渝铁路,扩能改造陇海、兰新、包兰、兰青等干线铁路,建设西安至平凉、天水至平凉、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形成陇海与宝中、兰新与青藏铁路干支线相连接的铁路运输网络。

做好西安至兰州客运专线前期工作。

加快兰州铁路枢纽改扩建工程和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提升兰州作为路网铁路枢纽的地位,积极推进酒(泉)嘉(峪关)、天水、平凉区域枢纽的形成,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00公里,路网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3%和65%。

   民航。

加快建设以中川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中运输网络,加快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和天水、金昌机场建设,做好陇南、夏河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管道。

重点加快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工程建设,拓展天然气管道运输。

完成鄯善至兰州原油管线和乌鲁木齐至兰州成品油管道建设,开工建设兰州至郑州成品油管道。

以涩宁兰天然气管线为依托,加快沿线天然气管网及延伸工程建设。

   水运。

积极探索航电结合、梯级开发、滚动发展的路子,加快重点地区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黄河干流主要通航航道等级化。

   二、大力推进能源建设

   坚持优化结构、适度超前、多能并举,壮大能源工业基础,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十一五”期间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500万吨,力争新增水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火电装机800万千瓦、风电装机100万千瓦,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

   煤炭。

按照“稳定中部、加快东部、开发西部”的思路,加大煤田地质勘探和煤层气开发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保障能力。

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煤电、煤电冶、煤化工、煤气化等产业,建设华亭“煤—电—化—运”一体化的综合生产基地。

继续抓好以高产、高效、安全为目标的矿井技术改造,新建花草滩、红沙岗、大柳等矿井。

加快陇东煤田地质勘探及正宁南部煤炭资源开发。

   电力。

坚持水火电并举的方针,加快白龙江、白水江、洮河和内陆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

建成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三期、华亭煤矸石电厂、兰铝自备电厂,以及柴家峡、乌金峡、麒麟寺、炳灵峡等水电站。

继续做好甘谷电厂“以大代小”和部分重点城市的“热电联产”建设工程,加快平凉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一期扩建和崇信电厂等坑口电站前期及开工准备工作,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尽快核准开工。

积极做好黑山峡、苗家坝等大型水电站项目前期工作。

以750千伏电网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330千伏电网建设,加快重点城市和县城电网改造,优化省内输配电网等级,形成“五横一纵”输配电网结构,提高输电能力,保障安全运行。

围绕核燃料循环利用,推进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核电站前期工作。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加快安西、低窝铺、玉门三期风电场建设,做好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和全省风电建设规划工作,推进风电设备省内生产和提高配套能力。

加大太阳能利用开发,做好敦煌8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节流开源并重、抗旱防洪并举和开发保护同步”的原则,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活、生态和生产用水。

重点抓好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引大入秦工程的建成收尾,开工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及盐环定扬黄二期工程,继续推进黑河综合治理二期前期工作,抓好“引哈济党”跨流域调水前期工作。

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地保护。

大力实施万亩以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201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00万亩。

抓紧重点防洪城市、主要河流险段堤防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积极配合国家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

   四、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着力实施分流域治理与重大工程相配合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继续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以水权制度改革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认真做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规划及评估、申报工作,争取尽早实施。

黄河流域,要严格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建设淤地坝和小型蓄水保水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加大牧区封地育草和“三化”草地治理力度,通过饲草料基地建设、推广围栏封育和舍饲禁牧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草原植被。

长江流域,进一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防长治工程,抓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继续实施速生林工程,建设我省用材林战略储备基地。

内陆河流域,进一步实施防沙治沙和节水工程,加大沙区林草植被保护,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控制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等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管理。

继续抓好交通沿线和城市绿化。

“十一五”期间,完成包括荒山造林在内的退耕还林4300万亩、退牧还草17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0平方公里。

   五、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重点实施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工程以及县城供排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

抓住“西气东输”二线建设的机遇,促进沿线地区天然气开发利用。

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建立并完善城市廉租房制度,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积极做好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论证和规划工作,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

到2010年,城镇自来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88%和70%,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

第三章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五大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冶金有色、新材料基地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

   一、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传统支柱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再造传统支柱产业新优势。

   石油化工。

抓住国家石油战略资源开发和建设西部管道、兰州大乙烯等重大工程的机遇,努力扩大兰州、玉门和庆阳的原油加工规模,提高乙烯及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下游延伸产品。

积极利用庆阳原油资源,加快陇东石化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无机化工,调整化肥、农药产品结构,提高高浓度复合肥产能和新品种农药产量。

   冶金、有色工业。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钢铁、镍、铝、铜、铅、锌等生产能力,发展炭素制品、铁合金等配套产业,积极推进钨、钼、黄金等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后续加工产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

“十一五”末,钢铁板带比达到70%,有色金属加工率达到50%以上。

   二、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抓住国家振兴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新型采矿设备、数控机床、电工电器、风力发电设备、真空设备、军工及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提高主机成套和零部件配套能力。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提升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提高系统集成能力。

依托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建设,加强交通、水利、农机、生态和环保等领域的重点装备技术和产品开发。

发挥原材料工业比较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我省建立制造业生产和零部件加工基地。

积极推进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

   三、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制药等新兴产业

   农产品加工。

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实行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种植基地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按照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的方向,以草畜产品、马铃薯加工、啤酒原料、葡萄酿造、果蔬制品、保健食品、民族食品等为重点,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创立名优品牌,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将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啤酒原料生产、马铃薯精深加工、草畜产品加工基地。

   制药。

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和生物制药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中药饮片、中藏药、生物制品及化学制药。

推进药物资源综合加工,构筑药物种植、新药研发、药品制造和市场营销相配合的产业体系。

继续推进医药企业改革和改造,培育和扩大品牌优势,增强实力,壮大规模。

建设兰州生物医药科技园区。

 

专栏5:

五大特色优势产业

   1、石油化工。

在兰州石化、玉门油田、庆阳炼化已形成1050万吨、300万吨、150万吨一次原油加工能力的基础上,2010年力争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800万吨,其中兰州石化2000万吨、玉门油田300万吨、庆阳炼化500万吨。

乙烯生产能力达80万吨,下游产品聚烯烃生产能力113万吨、合成橡胶生产能力26.5万吨。

   2、冶金、有色。

2010年铁、钢及钢材的生产能力达到700万吨、780万吨(其中不锈钢90万吨)和72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实现翻一番,形成铝材30万吨、铜镍材20万吨生产能力。

   3、装备制造业。

201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60%的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农产品加工。

2010年马铃薯加工产品达到55万吨,酿酒原料加工80万吨,牛羊肉加工产品达到38万吨,果蔬类加工70万吨。

   5、制药。

加快优势中成药、新型藏药、生物制品开发,力争“十一五”期间全省医药工业年均增长30%。

   今后五年,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我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我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遏制城乡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国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我省转变增长方式,改造提升能源、原材料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国家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促进我省继续加快改革步伐,为促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间产业重组转移速度加快,将为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提供更新机遇。

当前,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省情认识更加深化,发展思路更加成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势头迅猛,后发展地区产业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省资本短缺、人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未来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总体判断,“十一五”时期,我省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比较有利,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迈向新阶段。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自主创新,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努力做到:

   一是突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立足省情,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实施一批能够带动全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立足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突出资源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实施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五是突出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改革攻坚,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相协调,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立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与改革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二)发展目标

   ----总量调控目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07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五年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目标。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高,服务业发展壮大。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

46:

41.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

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0%和20%以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

城市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居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目标。

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左右;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指标范围内。

   ----改革开放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行政管理体制等重大改革取得新进展,要素市场建设有新突破;市场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战略性重大工程

   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努力拓宽资金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内外资金参与,着力实施“十大超百亿工程”:

西部通道和干线公路高速化为目标的公路建设工程;西北西南大通道兰渝铁路(甘肃段)工程;大型支撑电源和骨干电网电力供给保障工程;依托华亭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能源、煤化工综合开发工程;鄂尔多斯盆地陇东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工程;大乙烯为龙头的乙烯及其深加工工程;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工程;镍、铜冶炼深加工工程;以铝工业为核心的“电—冶—加”一体化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四、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优势,在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新能源与环保等领域,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和无机矿物材料为重点,积极推进传统材料向新材料的延伸;发展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电子专用加工设备的开发,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节水农业和生物农业、生态与环保、新型建材、民用核技术等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

加快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

   五、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大集成创新力度,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设立开放式研发机构,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为实现关键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推进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六、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经营市场化为导向,依托主导产品以及专业分工与协作,促进社会化配套和地域集中,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推进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以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空间载体,培育发展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兰州金川科技园等新材料产业集群。

制订并实施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区域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