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9023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docx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上

 

改善教学设计结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新北区“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备课本

 

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任教学校西夏墅中心小学

任教科目科学

任教班级五年级

任课教师金卫洪

校内职务后勤部副主任

 

新北区教研室

 

教学工作计划

在完成前教学内容的同时,为使教学更富成效,本学期,我拟作如下工作(包括班级情况分析,学习工作目标、提高质量措施等。

一、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学生知道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光与色彩”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以及有关眼睛的构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识。

“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认识磁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

“呼吸和血液循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过程及常见呼吸疾病的产生和预防的初浅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强健康及保护的意识。

“解释与模型”5个单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⒈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⒉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⒊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⒋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⒌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学生情况分析:

⒈整体学习状况:

五年级现有五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⒉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⒊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基本措施:

⒈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⒉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⒊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⒌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⒍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⒎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⒏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⒐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⒑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教学进度表

计划周次

单元(课、章)

教学内容

节数

完成周次

1

白天和黑夜

期初复习课(常规)/太阳和影子

1

2

太阳钟(2课时)

2

3

昼夜交替/看月亮

2

4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单元小结

2

5

光与色彩

光的行进

1

6

照镜子

1

7

研究透镜

2

8

七色光/单元小结

2

9

电和磁

简单电路1

2

10

简单电路2/简单电路3

2

11

导体和绝缘体

2

12

研究磁铁

2

13

电磁铁(2课时)

2

14

单元小结(完成实验册)

2

15

呼吸和血液循环

测量呼吸和心跳

2

16

肺和呼吸

2

17

心脏和血液循环/单元小结

2

18

自由研究

解释

2

19

建立模型

2

20

完成实验册(综合测试)

2

21

22

 

《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

个人设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了解与白天和黑夜相关的科学知识。

单元目标要求

本单元要达成的目标有:

⒈能针对问题,通过多种方法收集证据;⒉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解释;⒊了解与白天和黑夜相关的科学知识;⒋敢于大胆想象;⒌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都有所提高。

单元设计意图

本单元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变化;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

本单元从观测太阳开始,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和月亮周而复始的运动和变化,从而认识太阳与月亮相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常见现象里往往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知道了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对月相变化也有探究的兴趣。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1.太阳和影子

教时

1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3、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4、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5、知道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重点

难点

重点:

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难点:

连续一天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数据性实验的记录和分析

1、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2、集中数据,分析数据

3、寻找数据中的规律

指名回答

一、观察太阳及影子,谈关于太阳和影子的关系。

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

2、质疑:

太阳和影子之间有些什么关系?

1、画影子,引起学生的质疑:

究竟画怎样的影子?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影子和太阳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各自认识。

(没有太阳就没有影子,没有光线不能形成影子)

二、用“立竿见影”的方式来观察影子,测量影子的长度,记录影子的方位等。

1、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太阳及影子。

强调:

不可以直视太阳,以免伤害眼睛。

2、建议:

为了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影子,我们选用一个固定不动地竿子。

教师示范:

把10厘米长的小木棒插进地里。

指导学生准确测量并记录。

3、回到教室,等待时间,质疑:

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会怎么动?

朝哪个方向?

为什么?

1、学生到户外观察太阳及影子。

2、讨论交流观测结果

3、进一步观察测量影子,初步认识到影子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

先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质疑。

拓展延伸

1、课后请大家继续今天的观察,争取能观察到一天中太阳和影子的变化关系。

2、今天这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方法?

会不会自己概括一下今天你所学到的内容。

观察与思考。

板书设计

太阳和影子

太阳的运动规律:

东—南—西;

太阳的位置:

低——高——低。

影子的运动方向:

西—北—东;

影子的长度:

长—短—长;

温度低——高——低

反思

学生对太阳和影子已有一些认识,只是没有系统梳理,通过实地的观测探讨,把太阳高度的知识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结合起,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讲太阳高度时,要重点突出这个概念,因为很容易让人把太阳高度理解称一个距离,其实它是一个角度,是太阳高度角,这个角最大90度,最小0度。

不足:

这节课要是在时间的架构上以及课堂气氛的把握上更紧凑些就更好了。

课题

2.太阳钟

教时

1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

3、能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4、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

重点

难点

重点:

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难点:

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1、回忆上一节课的太阳和影子的变化关系。

2、阅读资料,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学生独立回答。

讨论后回答。

学生独立回答。

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一、介绍古代计时工具――日晷。

1、问学生时间,古人没有钟表怎样知道时间?

2、出示挂图――日晷,引导学生观察其组成部分与工作原理。

学生回答,别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修改。

指名回答

二、制作日晷,并观测

1、指导学生讨论:

如何制作日晷?

2、介绍具体制作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制作比赛,看哪个小组制作得又准又漂亮

3、示范观测活动,学生用上一天时间观察记录,并制作完成。

观图,解图(日晷组成:

固定的刻度和小棒。

日晷工作原理:

太阳照射到小棒上投下影子,有规律的划分刻度,反之往后根据影子指向得出时间。

小组合作

拓展延伸

介绍手掌日晷的操作方法。

当堂进行尝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当堂进行尝试。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

板书设计

太阳钟

日晷

 

课题

3.昼夜交替

教时

2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重点

难点

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了解一些白天和黑夜的形成原因的知识。

课外找一些相关的资料。

小组讨论后当堂交流。

昼夜初探

1、说说对昼夜的认识。

了解人类各个时期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2、引导了解古今中外对昼夜的认识变化。

学生自学,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资料。

阅读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变化的认识变化

指名交流

二、做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模拟昼夜变化的情况,用投影表示太阳,用地球仪表示地球。

那么“地球”是怎么转动的呢?

先思考地球的转动方式,然后协助教师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内讨论,全班汇报

三、了解世界上各国因为地域的原因导致昼夜不同,时间不同。

1、分发给学生小地球仪,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提出要求,当中国处于早晨的时候哪些国家处于傍晚?

当中国处于深夜,哪些国家处于正午?

哪些国家和中国相差大概6小时呢?

2、介绍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与中国北京时间的时差情况。

学生按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的合作

教师提出问题,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

利用地球仪和投影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昼夜的变化,还可以借助图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形式清晰而深刻的概念。

课题

4.看月亮

教时

1

日期

9.15

教学目标:

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相,给月亮记日记。

2、知道月相变化规律。

3、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

重点

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

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

学生展示画图

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

1、指导观察月相仪

2、探讨月相的变化及成因

观察月相仪,探讨月相变化成因

先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指导观察月相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要是我们想知道这些不同的月亮分别处于什么时候,得进行观察,长期观察。

如何进行观察呢?

交流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

小组探讨后指名交流

交流月相变化情况,总结其规律。

1、大家对月亮的变化有了哪些了解?

2、通过观察总结,你发现月亮的变化有着怎样的规律。

3、指导观图,认识各个时候的月相名称。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别的小组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

(农历每一个月的的月相变化是:

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

师生共同学习交流:

拓展延伸

我们了解了月亮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交流到通过它的变化让我们的古人了解晚上的时间。

板书设计

看月亮

农历每一个月的的月相变化是:

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

课题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时

1

日期

9.17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能观察记录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

重点

难点

重点:

知道昼夜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难点:

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

回忆上一节课中讨论的昼夜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回忆。

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一、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1、谈话:

花儿到了时候自会开放,我们睡到早晨自会醒来,这是为什么呢?

2、引导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浆草、牵牛花等植物的图片。

思考:

这些植物在一天中会有什么变化?

是什么影响他们的变化

3、教师小结:

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受到节律的支配,按24小时变化着,我们称之为生物钟。

4、组织讨论:

我们能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改造植物?

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发言。

2、学生观察,并小组内讨论。

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二、了解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1、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书中的哪些动物白天活动?

哪些动物晚上活动?

2、能不能联系动物的饮食情况想想看为什么有的动物喜欢白天活动?

有的动物喜欢晚上活动?

3、我们能不能也像改造植物一样改造动物的生活习性?

1、讨论并归纳出:

植物受到光线、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改变光线或温度也许可行。

2、讨论得出:

动物各具特点,每一种动物都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1、教师小结:

我们只有充分的认识他们才能改造他们,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2、我们该怎么样来认识它们呢?

你打算认识哪种动物的活动情况?

3、教师进一步指导观察方法及强调注意事项。

小组确定选择哪种动物研究。

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方法。

小组讨论,确定观察对象。

教师对方法的进一步指导。

板书设计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植物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