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920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docx

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集体备课定稿

集体备课记录(定稿)

科目

语文

课题

4古诗三首

年级

三年级

主备人

辅备人

内容

二次备课

教材分析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学,但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学生两级分化明显。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

1.释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

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

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

“径”,后鼻音,

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

(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石头小路。

斜:

曲折。

生:

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板书:

远景)

(二)学生自学第三、四句。

出示句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理解“坐”“爱”“霜叶”“红于”。

坐:

因为。

爱:

喜欢。

霜叶: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

比……还红。

2.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诗人眼前是什么景象?

(深秋时节的枫林晚景)枫叶比什么还红?

(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3.结合插图,谁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拓展

学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诗里的景色美吗?

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拿给爸爸妈妈欣赏。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两首秋景诗。

(板书课题)这两首古诗中,一首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另一首是叶绍翁在秋夜中的所见所闻。

两位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按照223的停顿法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

3.课件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教师重点指导生字书写。

(“赠、橙、挑”为左窄右宽的结构;“残”为左右等宽结构;重点指导“橙”的写法)

三、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赠刘景文》。

请读得好的学生领读,男女生合作读。

2.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请用笔在诗中圈出来。

(板书:

荷、菊、橙、橘)

3.课件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擎雨盖”是什么?

(学生交流“雨盖”,在这儿指雨伞,“擎雨盖”就是举起的雨伞。

)(出示荷叶图)

(2)师:

到了盛夏时节,荷花怒放,荷塘里有满塘的荷叶。

(出示一池的夏日荷叶图)但是到了深秋时节,荷塘里的荷叶已经怎么样了?

(荷叶枯萎了,荷花凋谢了)师:

这就叫“尽”(板书:

尽),全班齐读这句诗。

(3)师:

深秋时节(出示图)你又看到了什么?

(菊花枯萎了。

)是啊,菊花也凋谢了,残败了。

(板书:

残)但枝干呢?

(依旧傲然挺立在风霜中)它害怕这风霜吗?

(不怕)难怪诗人说——生读:

菊残犹有傲霜枝。

4.课件出示: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

深秋时节,荷叶枯萎了,菊花也凋谢了,这样的景色真不值得我们欣赏,可是苏轼却对刘景文说这是“一年好景”,这是为什么呢?

(最是橙黄橘绿时)

(1)深秋时节,除了橙子和橘子熟了,还有什么果子熟了呢?

(出示丰收图片)

(2)看着这硕果累累的景象,看着这成熟丰收的场面,你们知道为什么苏轼说“一年好景”了吗?

(因为深秋时节,虽然荷叶枯萎了,菊花凋谢了,却能获得丰收的喜悦,所以作者说这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象。

(3)指导全班学生一边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一边读这两句诗,有感情地读。

四、小组合作,品析诗句

师:

我们刚刚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夜书所见》。

1.自学要求:

(1)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出七言绝句的音韵和节奏。

(2)理解诗意,借助课后注释简单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体会意境,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归纳总结。

3.师生共同品析诗句。

(1)课件出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梧叶秋风)

②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萧萧秋风带来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让远离亲人和家乡的诗人倍感孤独,十分怀念自己的儿时生活。

师:

诗人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让我们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正当诗人黯然心伤时,他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2)课件出示: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挑促织”指的是什么?

(儿童逗蟋蟀。

②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想起哪些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

深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诗人看到灯火,猜想有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逗引蟋蟀。

诗人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趣事,但想到当下自己的处境,孤单的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3)配乐吟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师:

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让我们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忘了生活中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夜书所见》一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挑促织的夜景图,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两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板书]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

3.默写《三行》。

[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

1.释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

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

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

“径”,后鼻音,

读“jìnɡ”。

(4)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

(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石头小路。

斜:

曲折。

生:

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板书:

远景)

(二)学生自学第三、四句。

出示句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理解“坐”“爱”“霜叶”“红于”。

坐:

因为。

爱:

喜欢。

霜叶: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

比……还红。

2.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诗人眼前是什么景象?

(深秋时节的枫林晚景)枫叶比什么还红?

(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师归纳诗意:

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儿还要红。

(板书:

近景)

4.结合插图,谁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拓展

学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诗里的景色美吗?

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拿给爸爸妈妈欣赏。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两首秋景诗。

(板书课题)这两首古诗中,一首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另一首是叶绍翁在秋夜中的所见所闻。

两位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按照223的停顿法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

3.课件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教师重点指导生字书写。

(“赠、橙、挑”为左窄右宽的结构;“残”为左右等宽结构;重点指导“橙”的写法)

三、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赠刘景文》。

请读得好的学生领读,男女生合作读。

2.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请用笔在诗中圈出来。

(板书:

荷、菊、橙、橘)

3.课件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擎雨盖”是什么?

(学生交流“雨盖”,在这儿指雨伞,“擎雨盖”就是举起的雨伞。

)(出示荷叶图)

(2)师:

到了盛夏时节,荷花怒放,荷塘里有满塘的荷叶。

(出示一池的夏日荷叶图)但是到了深秋时节,荷塘里的荷叶已经怎么样了?

(荷叶枯萎了,荷花凋谢了)师:

这就叫“尽”(板书:

尽),全班齐读这句诗。

(3)师:

深秋时节(出示图)你又看到了什么?

(菊花枯萎了。

)是啊,菊花也凋谢了,残败了。

(板书:

残)但枝干呢?

(依旧傲然挺立在风霜中)它害怕这风霜吗?

(不怕)难怪诗人说——生读:

菊残犹有傲霜枝。

4.课件出示: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

深秋时节,荷叶枯萎了,菊花也凋谢了,这样的景色真不值得我们欣赏,可是苏轼却对刘景文说这是“一年好景”,这是为什么呢?

(最是橙黄橘绿时)

(1)深秋时节,除了橙子和橘子熟了,还有什么果子熟了呢?

(出示丰收图片)

(2)看着这硕果累累的景象,看着这成熟丰收的场面,你们知道为什么苏轼说“一年好景”了吗?

(因为深秋时节,虽然荷叶枯萎了,菊花凋谢了,却能获得丰收的喜悦,所以作者说这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象。

(3)指导全班学生一边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一边读这两句诗,有感情地读。

四、小组合作,品析诗句

师:

我们刚刚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夜书所见》。

1.自学要求:

(1)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出七言绝句的音韵和节奏。

(2)理解诗意,借助课后注释简单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体会意境,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归纳总结。

3.师生共同品析诗句。

(1)课件出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梧叶秋风)

②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萧萧秋风带来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让远离亲人和家乡的诗人倍感孤独,十分怀念自己的儿时生活。

师:

诗人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让我们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正当诗人黯然心伤时,他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2)课件出示: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挑促织”指的是什么?

(儿童逗蟋蟀。

②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想起哪些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

深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诗人看到灯火,猜想有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逗引蟋蟀。

诗人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趣事,但想到当下自己的处境,孤单的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5)配乐吟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师:

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让我们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忘了生活中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夜书所见》一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挑促织的夜景图,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两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