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802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

九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17.《公输》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点亮航标灯】

1、了解墨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政治主张,以及墨家思想的集成──《墨子》。

2、了解课文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积累文言词语,能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导语设计: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

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

1.《公输》选自《________》。

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

墨子宣传“非攻”“兼爱”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其学说与孔子对立,在战国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文章逻辑性强,语言质朴,富于说服力。

关于“兼爱”和“非攻”。

墨子思想的精髓:

1、兼爱:

爱天下所有的人。

2、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他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为此,他不惜“摩顶放踵而利天下”。

2.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

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

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3、自读感知课文,给下列生字注音。

公输盘()械()至于郢()请说之()见我于王()

文轩()舆()糠糟()()犀兕()()

麋鹿()鱼鳖()鼋()罨()雉兔()

鲋鱼()梓()楩楠()()长木()

以牒为械()守圉之器()禽滑厘()

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

(2)吾义固不杀人(3)请说之______

(4)不可谓知类(5)胡不已乎______(6)胡不见我于王______

(7)文轩(8)敝舆(9)荆之地方五千里

(10)宋元长木(11)善哉(12)虽然_______

(13)以牒为械_(14)攻城之机变(15)吾知所以距子矣

(16)待楚寇矣______(17)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__________

(3)公输盘诎。

___________(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多义词语的含义。

(1)子:

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见:

胡不见我于王?

()于是见公输盘()扁鹊见蔡桓公()(3)之:

愿借子杀之()请说之()宋何罪之有?

()

荆之地方五千里()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4)为: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夫子何命焉为?

()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子墨子解带为城()必为有窃疾矣()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句子的解释。

(1)夫子何命焉为?

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不见我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为何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

5、小组合作,在完成句子词语解释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找出难解决的词语和句子,想办法解决。

6.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他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17.《公输》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点亮航标灯】

1、通过对人物形象描写的分析与鉴赏,理解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人文情怀。

2.感受《公输》语言的简洁,论辩的精妙。

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

1、从文中找出答案,了解战争的性质(不义)。

表明事情起因的句子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结果的句子吾请无攻宋矣。

2、思考:

楚王是怎样放弃攻宋的呢?

用一句话概括事情的经过和内容。

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

3、全文可分为四部分,请加以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4、文中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

1.理清战争的性质。

宋、楚两国的实力对比怎样?

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交待?

宋弱楚强,一旦开战,宋国的情况可想而知。

子墨子闻之,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形势危急)墨子不去宋国而去楚国,这是为什么呢?

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到宋国准备迎战,自己只身前往楚国,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

用今天的一句话来说,这叫做双管齐下,确保万无一失。

墨子又不是宋国人,他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去阻止楚国攻国呢?

这充分体现了墨子的政治主张“非攻”,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

2、理清课文思路。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哪三个步骤?

(1)舌战公输盘,以义相责,使之理屈词穷;

(2)舌战楚王,以智相责,使之理屈词穷;(3)模拟军事演习,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楚王。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1)墨子是怎样说服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

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

“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

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连用五个排比句,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

“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见公输——责其不义——巧设陷阱请君入瓮

(2)墨子又是如何说服楚王的呢?

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

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

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

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见楚王——责其不智——巧用比喻迂回包抄

(3)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不放弃攻宋,其实他们都认为自己确有胜算的把握。

墨子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

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

公输盘起歹心,子墨子预守备。

“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见楚王公输——较量攻防、揭露用心、陈说宋备——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小结:

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

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4)、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

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

逻辑性强。

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先发制人,保持主动。

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4.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课文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言战争,而说偷窃病:

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谈谈这三个人物给你的印象。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热爱和平不辞劳苦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

愚蠢,狡猾。

5、拓展。

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

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

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

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4、牛刀小试【收获成功与快乐】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夫子何命焉为?

翻译: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4.

(1)闻、起、行、至、见。

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班门弄斧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规5.答:

采取迂回战术。

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点亮航标灯】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导入:

大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

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胜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

1、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二圣”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2、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夫环而攻之()米粟非不多也()亲戚畔之()

3.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看注释,试译全文。

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

1、解释加点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得道()者多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2、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翻译下面句子: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补充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5、本文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举例论证:

第二自然段,攻战例子。

¢Å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Æ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Ç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

¡°环而攻之而不胜¡±。

¢È 原因何在?

¡°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三自然段,守战例子:

¢Å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Æ 战争结果如何?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Ç 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两个战例论证了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决定意义。

6、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

(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

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天下大治。

不得¡°人和¡±,亲戚畔之,亡国。

7、怎样才能得到¡°人和¡±呢?

施行仁政。

作者论述战争胜败,主要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对比论证)(从战争到治国)

“仁政”

8.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美国公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和谴责。

这正印证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牛刀小试【收获成功与快乐】1.B2.B3.C4.D

18.《孟子》两章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学目标:

【点亮航标灯】

1、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

1、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

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法家拂士()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3.结合注释,试译全文。

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

1、解释加点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其身()所以动以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则无法家拂士()()

2.古今异义词:

(1)举于版筑之间今义:

建筑、修路;古义:

捣土用的杵。

(2)举于士今义:

士兵;古义:

狱官。

3.多义词:

 

于:

1.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3.征于色(在)4.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

1.而后作(承接连词)2.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发:

1.发于畎亩(举,被任用)2.发于声(表现)

 拂:

1.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4、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启示: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7、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8、课文除了举例论证外,还用到了哪种论证方法?

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呢?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道理论证。

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述个人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国家要兴旺,应有敌国外患。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小结:

本文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请写出至少两则和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0、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

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结合课文分析:

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

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

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四、牛刀小试【收获成功与快乐】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以第二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第3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参考答案:

1.治理国家;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AD

19.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点亮航标灯】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课文中心论点,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

1、资料链接

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2、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音:

苟()得所恶()不辟()一箪食()蹴()羹()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

1.重点字词:

1、鱼我所欲也()2、有甚于生者()()

3、不为苟得()()4、故患有所不辟也()()5、如使人之所欲()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9、贤者能勿丧耳()10、一箪食()11、一豆羹()()12、呼尔而与之()()13、蹴尔而与之()14、乞人不屑也()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6、何加()17、为宫室之美为之()()18、得我与()()19、乡为身死()20、是亦不可以已乎()21、失其本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