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8390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docx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

致敬中国经典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1件典藏

▏细数宋代汝窑青瓷之一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汝瓷是陶瓷的最高境界。

它以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

又,因其绝妙的色泽、独特艺术价值和自然简单的美学特点,有“宋瓷之冠”的美誉。

汝窑烧制时间短,制作工艺在北宋灭亡后失传,存世器物非常珍稀。

以下21件汝窑青瓷为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本人已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资料库中一一核实,并摘录繁体简介供各位欣赏。

以后将相续罗列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宋代汝窑青瓷,看看现在世界上已被公认的汝窑青瓷到底有几件。

分类如下:

碟6件,盘4件,水仙盆4件,瓶3件,圆洗2件,小洗1件,花碗1件。

1北宋汝窯奉華碟高2.3公分口徑12.7公分底徑10.1公分編號:

故-瓷-018048敞口淺碟,平底,口緣嵌銅釦,底存三個細小支釘痕。

全器滿施天青釉色,有淺淡的細網狀開片。

支釘處露灰黃如粉的所謂「香灰胎」。

外底中心有窯成器後琢刻的「奉華」二字,並填紅。

2北宋汝窯青瓷碟高3.3公分口徑13公分底徑9公分編號:

故-瓷-009827侈圓口,週壁稍深,平底,圈足微外捲。

胎體薄而滿施天青色釉,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

內周壁積釉處,可看到冰裂紋。

底周留有三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

但是,依據孫新民所長的說法,窯址出土瓷片重新打碎之後,絕大多數露出淺灰或灰白色胎。

底刻乾隆皇帝〈詠汝窯盤子〉御製詩:

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油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詩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題」紀年銘,並落「朗潤」一枚鈐印。

因乾隆皇帝在詩注中,對「景德」一詞,有「鎮名,陶瓷皆於此,有官窯、民窯之分」的解釋,遂反映出他當時以為再也燒不出像汝窯一樣瓷器的窯口,是同時指官窯和民窯而言。

相對於近代學界自一九三〇年代方開始探討汝窯的窯口、釉色與產燒背景,乾隆皇帝對汝窯的識別,無疑超前將近一百五十年之久。

3北宋汝窯青瓷碟高3.3公分口徑13公分編號:

故-瓷-017698侈圓口,鑲銅釦,週壁稍深,平底,圈足微外捲。

胎體薄而滿施天青色釉,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

內周壁積釉處,有冰裂紋。

底周留有三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

底周鐫刻乾隆皇帝御製詩〈題官窯碟子〉:

淡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脩內遺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材歎亦或如斯詩末署「乾隆甲午春御題」紀年銘,並落「雙龍乾卦」一枚鈐印。

乾隆皇帝鑑賞之際,因注意到器底存在的「丙」字銘,故於詩注中,以「大內古玩以甲乙品其等第,此器底有舊鐫丙字,是彼時三等,為今一等,因並識之」。

以此解說刻於前朝的「丙」字銘,代表這件文物的等級。

同時因古物稀珍罕見,在以古為貴心態下,又以「古丙科為今甲第」,將古人認為是三等的文物,提昇至「甲」級一等的評價,同時也借機以「人材歎亦或如斯」,大抒慎選人材的重要性。

4北宋汝窯青瓷碟高3.2公分口徑13.1公分底徑8.9公分編號:

故-瓷-008284侈圓口,淺壁,平底,圈足微外捲。

胎體薄而滿施天青色釉,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

內周壁積釉處,有冰裂紋。

底周留有三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

面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盤子〉御製詩:

祗以光芒嫌定州,官窯秘器作珍留獨緣世遠稱稀見,髺墾仍多入市求詩末署「乾隆丙午清和月御題」紀年銘(乾隆五十一年:

1786),並落「比德」、「朗潤」兩枚鈐印。

因《禮記》中有:

「君子比德於玉焉」。

而《周書》中,亦曾以「光彩朗潤」形容石質自然散發出來的光澤。

5北宋汝窯青瓷「丙菜」碟高1.5公分口徑10.9公分底徑8.2公分編號:

故-瓷-018224汝窯“丙蔡款碟”,平底無足,器外有支釘痕三枚,開片線紋呈黑色,底刻“丙”、“蔡”二字。

如果將“丙”字及“蔡”字置于顯微像機下來看,“丙”字的琢工淺,線條中尚見琢磨後,剩余釉面的痕迹。

而“蔡”字刻于盤底中央,“筆道”平直勁瘦,略有隸意,帶有琢味。

“蔡”字線條的刀法切入深及胎面,在顯微鏡下,見胎表氣泡被切破的坑洞表面。

6北宋汝窯青瓷碟高3.2公分口徑13.7公分底徑9.2公分編號:

故-瓷-005177汝窯青瓷碟嵌一銅扣,釉表開細密紋片,器底留存三枚支燒痕,圈足具金銀器捲足的特征。

7北宋汝窯青瓷盤高4.6公分口徑21.5公分編號:

故-瓷-017855斂圓口,淺弧形壁,平底,圈足微外捲,足緣嵌銅釦。

通體滿施釉,釉薄處微現粉色光澤,內周壁底緣積釉處,有冰裂紋。

底周有五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

面刻乾隆皇帝〈詠官窯盤子〉御製詩:

周尺將盈尺,宋瓷方是瓷。

晨星真可貴,劫火未曾虧。

薜暴寧須議,完全已足奇。

穆然陳綈几,獨切水圓思。

詩末署「乾隆戊戌仲夏御題」紀年銘(乾隆四十三年:

1778),並落「會心不遠」、「德充符」兩枚鈐印。

乾隆皇帝鑑賞之際,雖然注意到這件作品釉色不純,但是因他具有以古為貴的觀念,故於詩注中特別說明:

「物以少為貴,舊瓷雖微有薜暴,亦入珍玩,若新瓷則以為腳貨也」。

由此可知,相較於乾隆七年(1742)乾隆皇帝降旨頒定腳貨瓷器就地變賣不准送京的規定,古董瓷器確實深受乾隆皇帝所喜愛。

8北宋汝窯青瓷盤高3.7公分,口徑15.7公分編號:

故-瓷-017854斂圓口,淺弧形壁,平底,圈足微外捲。

胎體稍薄,滿施天青色釉,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

內周壁積釉處,有冰裂紋。

底周有五枚支燒痕,中心鐫刻一「甲」字銘,周繞乾隆皇帝〈詠小官窯盤子〉御製詩:

盤子徑五寸,如規口面圓。

出陶無髻墾,閱世獨完全。

冰裂紋隱約,鐵釘蹟屬連。

底心鐫甲字,先得此同然。

詩末署「乾隆壬辰新春御題」紀年銘(乾隆三十七年:

1772),並落「太璞」、「古香」兩枚鈐印。

宋人趙希鵠的《洞天清錄》中有:

「古畫色黑或淡墨,則積塵所成,有一種古香可愛」。

宋人陸游詩中亦有:

「窓几窮幽致,圖書發古香」。

由此可知,「古香」用來形容文物經久歷時所自然散發出來的氣味與韻致。

乾隆皇帝鑑賞古陶瓷鈐蓋之「古香」印,自是透過文意表達古物深具雋永韻味的涵意。

乾隆皇帝在詩注中,再一次以「內府古器列上等者,匣座皆刻甲字」,說明「甲」字為一等品的標記,他甚至也學習古人,降旨在盛裝上等文物的匣、座上刻出「甲」字。

9北宋汝窯青瓷盤高3.3公分口徑18.4公分編號:

故-瓷-013962青瓷盤,斂圓口、弧形淺壁,盤面寬平;圈足外伸,因裹足的釉汁積垂而顯得足緣捲起。

周壁胎薄,底及足略厚。

全器滿施天青釉色,釉澤內斂,色腴潤;積釉處微偏綠色調,薄釉處胎色透映若粉紅調。

釉面滿佈魚子狀細紋片,色淺淡。

足圈外緣有小片縮釉,露香灰色細膩的胎。

器底五個細小支釘痕,呈五角形排列。

乾隆題詩:

雖非髺墾足釘遺,已自為佳今重之,物以少珍有如此,玩當喪志戒惟茲。

精評早具輟耕錄,剏製猶存脩內司,古北秦甎古於是,却誰屬目義堪思。

10北宋汝窯青瓷盤高3.7公分口徑14.9公分底徑10.8公分編號:

故-瓷-018182汝窯青瓷盤弧形圓壁自底足順著口沿向外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銀器風格「捲足」。

底部留存支燒痕,底部刻篆書「甲」字。

11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高6.9公分縱長16.4公分橫長23公分口徑23公分編號:

故-瓷-017851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

通體滿佈天青釉,極勻潤。

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

全器釉面純潔無紋片。

12宋汝窯粉青橢圓水仙盤高6.5公分口徑23.2公分編號:

故-瓷-017699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

通體滿佈天青釉,極勻潤,釉面滿佈開紋片。

裹足支燒,與一般水仙盆不同的是,底部存留五枚支燒痕,而非六枚,略見米黃胎色。

13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高5.7公分口縱15.1公分口橫22.9公分編號:

故-瓷-013977橢圓形,侈口嵌銅釦,淺壁,平底外緣多出一圈窄邊,下接四雲頭形足。

週壁胎較薄,底足略厚,通體施天青色釉,周緣與稜角釉薄處現出淺粉色光澤。

外底留有六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土。

面刻乾隆皇帝〈猧食盆〉御製詩:

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蹵枰却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虬正不如詩末無紀年銘,僅署「乾隆御題」,並落「比德」、「朗潤」兩枚鈐印。

14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高6.3公分口縱18.5公分口橫26.4公分編號:

故-瓷-014019水仙盆,敞口,器身上豐下斂,底處有一道凸緣,外底中間內凹入,外圍四條狀凸起,原為四雲頭形足,因故截斷平磨,露胎處並加塗為紫黑色。

全器裹滿青釉,僅外底留有六個細支釘痕,露出香灰色的胎土。

整體釉色有如天青,且佈細開片,然釉薄處略顯粉白,積釉處頗近湖綠。

又,外底刻有乾隆辛巳(乾隆二十六年,1761)孟春〈猧食盆〉題詩:

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虬正不如以及「比德」、「朗潤」二鈐印。

15宋汝窯天青圓洗高3.8公分口徑15.5公分編號:

故-瓷-017850侈圓口,淺壁,平底,圈足微外捲。

胎體薄而滿施天青色釉,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

內周壁積釉處,有冰裂紋。

底周留有五枚支燒痕,從支痕中可見土色胎。

中心鐫刻一「甲」字,周繞乾隆皇帝〈戲題官窯盤子〉御製詩:

甲字明鐫器底心,撫之薜暴手中侵。

咲斯假借為說項,古已有然何況今。

詩末署「乾隆己酉御題」紀年銘(乾隆五十四年:

1789),並落「古香」一枚鈐印。

乾隆皇帝鑑賞之際,特別在意釉色是否純全與器形是否端正,故在詩注中,解釋「撫之薜暴手中侵」的「薜暴」兩字,乃出自《周禮.考工記》;所謂「薜暴」是指「釉之不純」,同時因《考工記》中也存在形容器形不正的「髻墾」兩字,故經他御覽、鑑賞之後,以為這件汝窯青瓷碟雖見「薜暴」,但絕非「髻墾」。

至於,鐫刻於他之前的「甲」字銘,無疑是上等的涵義。

在以古為貴心態下,乾隆皇帝也以為即使是當朝的上等瓷器,其身價仍然無法超過古代的瓷器。

另一方面,因木座加刻有「安儀周家珍藏」標記,故可從中追溯出這件作品原為安歧家所有。

16北宋汝窯青瓷圓洗高4.8公分口徑15.9公分底徑13.2公分編號:

故-瓷-005176汝窯青瓷圓洗,直口,周壁深,腹微凸,平底稍厚。

口沿或因微損而切齊,淡褐色透明膠著劑尚可見,原口沿應有金屬扣,今已失。

薄釉呈灰青色,器外開片稀疏微黃,器內密而黑。

底有支釘痕五枚,露黃色胎。

帶木座,底刻“甲”字。

17北宋汝窯橢圓小洗高2.8公分縱長9.7公分橫長14.2公分編號:

故-瓷-017849橢圓形洗,器外底淺凹,內有三個墊燒支釘痕,器內隱約有兩隻魚龍相對。

天藍釉呈不透明狀,釉層薄,釉質溫雅。

18北宋汝窯青瓷膽瓶高17.8公分口徑3.6公分,足徑8.4公分編號:

故-瓷-004372膽瓶、圓口、長頸、腹碩圓、圈足外侈;口部切去的痕跡整齊,並鑲鎏金銅釦;足沿亦鑲有鎏金銅釦,底中心鏟去一圈釉,並塗有褐色薄汁,或係支圈痕跡,部分露出淺黃色胎色。

底周刻有清高宗隸書七言絕句詩:

通體純青纈細紋,用圜旅食古攸聞難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實出羣全器釉色天青勻潤,釉積處色碧,腹部釉薄處呈淺粉色。

釉面有砂眼,並密佈淺褐色網狀細開片。

19宋汝窯粉青紙槌瓶高20.4公分口徑4.0公分底徑8.7公分寬13.0公分編號:

故-瓷-004371紙鎚瓶形制如造紙打漿時所用槌具,故名。

此瓶原為盤口,或因口沿損傷,刻意磨平,故成直口露胎。

底微斂,平底支燒,器底留有五支釘痕跡。

通體均施粉青釉,釉色瑩潤樸雅,釉面滿佈細碎透明及淺色開片紋,頸肩聚釉處,呈色青綠。

此器成為清宮收藏後,甚得乾隆皇帝喜愛,乾隆四十一年(1776)命人於器底中心挖釉一方,在長方形的淺黃胎地上刻詩一首:

陶得純青生二成,果然色質勝難兄緣銅試看守口器,書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稱懷已自息心旌足釘薜暴誠何礙,詎以微瑕棄美瓊由詩文得知,露胎的口緣原本是加鈐銅圈的。

20北宋汝窯青瓷奉華紙槌瓶高22.4公分口徑4.4公分底徑8.6公分編號:

故-瓷-017856此瓶有直長頸、斜寬肩、折為上豐下斂的腹部、平底,底部有五枚細小支釘痕;唯該類瓶型在長頸的上方原應有一平折上揚的盤口,本器的口部可能因傷而平截去,並鑲銅稜釦。

全器呈腴潤的粉青釉色。

此種盤口折肩紙槌瓶的造形亦見於同時期阿拉伯的金屬器、玻璃器。

瓶底乾隆題詩:

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餘釘合因點筆意為靜,便不簪花鼻亦馨當日奉華陪德壽,可曾五國憶留停21北宋汝窯青瓷花式溫碗高10.4公分口徑16.2公分底徑8公分深7.6公分編號:

故-瓷-016929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深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圈足稍高。

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

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溫碗、注及高足台盞時常成套出現,溫碗徑略大于執壺,因爲盛熱水用以溫酒而得名。

有關注碗的記錄,文獻上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十,記錄北宋汴京《會仙酒樓》提供客人的飲酒器皿:

”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站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碗菜楪各五片,水菜碗三五雙。

”孟元老的記述除了道出溫碗、注及高足台盞在北宋時期的流行,並說明注子和溫碗並成爲注碗,而帶托的盞似爲必備品的事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