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7605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docx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京石石郑客运专线

 

新建铁路

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天津

2008年11月7日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沉降观测范围

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正线

二、沉降观测技术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3.《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路基和桥梁设计文件

三、沉降观测一般技术要求

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石郑段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桥梁、路基、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4-1规定执行:

(表4-1)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一等

±0.3

±0.1

±1.5

二等

±0.5

±0.3

±3.0

三等

±1.0

±0.5

±6.0

四等

±2.0

±1.0

±12.0

2.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2执行:

(表4-2)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一等

0.3

0.07

0.15√n

0.2√n

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15m,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计差≤1.5m。

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二等

0.5

0.13

0.3√n

0.5√n

DS05型仪器,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0.6√n

0.8√n

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四等

2.0

0.7

1.40√n

2.0√n

DS1或DS3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布设方法为:

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根据京津城际沉降观测经验,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200m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水平位移监测网

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3执行:

(表4-3)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1.5

<300

±0.7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

±3.0

<300

±1.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6.0

<350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3.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4.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的引测

沉降观测引用的水准基点,应采用精密控制网高程水准点。

沉降观测应从最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采用复测方式进行,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的差值满足

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距离,单位km)时,可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处于稳固状态。

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问题后再进行引测。

(2)沉降观测各项限差规定及精度要求

1)水准视线长度、视距差及视线高度要求:

视线

长度

每站前后视距差

视距累积差

视线

高度

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50m

≤1.0m

≤2.0m

≥0.3m

≤0.4mm

≤0.6mm

2)各项观测精度要求:

A.每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B.每测段往返较差或附合路线允许闭合差:

(mm)或

(mm)(注:

n为测站数;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

C.沉降观测点相对于水准基点高差中误差≤±1.0mm;

(3)仪器设备要求

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mm(每千米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气泡式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0.1mm,估读精度为0.01mm。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尺长根据现场情况可选择1m、2m或3m)或条形编码尺,以满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有关规定要求,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定。

(4)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直接测至沉降观测点的支路线法,也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邻近另一水准基点的附合水准路线法。

1)支路线法:

A、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近、且高差也相近时,可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与水准基点间高差。

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变换仪器高双次置镜观测,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当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

B、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远、高差较大,无法一次置镜测得沉降点与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时,可最多两次置镜测量。

为避免单路线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采取往返测测量方式。

当往返测的高差差值≤1.0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差值;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0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

2)附合水准路线法:

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线闭合差均应小于

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当高差之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

(5)观测测量操作要求

1)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有关规定执行。

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3)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数据和有关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在观测手簿(纸质)中或由仪器自动记录在自备的电子文件中。

A、手工记录观测手簿。

按本方案规定统一格式(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执行,要求:

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一律用铅笔直接记录于手簿中,文字、数字应清晰工整,不得潦草模糊。

手簿中的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字(只限于米、分米的读数)与文字,应仔细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数字和文字,并在备考栏内注明原因。

同一测站内不得有两个相关原始数字的连环更改;对作废的连续测站的记录,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测结果记于何处,重测记录加注“重测”二字。

B、电子记录应符合相关要求,观测完成后,应对电子记录成果形成硬拷贝。

4)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主要包括:

沉降观测手簿的计算;沉降观测成果的质量评定(计算每公里或每测站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沉降观测点每期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的计算、绘制h-t-s(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曲线;沉降趋势分析和预测;路基、桥梁铺设时机的评估。

5.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

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施工单位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监理单位还要组织变形监测工作的平行检测工作,以确保线下工程变形监测工作质量满足无碴轨道评估技术要求。

平行检测工作一般地段为总测点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区段为20%。

三、桥涵地段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桥涵变形监测标志的设置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1)桥梁

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

1)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

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3)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应逐跨布置测点。

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6个。

(2)涵洞

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

涵洞自身沉降观测需要在涵洞边墙两侧布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6个。

涵顶填土沉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置方式,采用在涵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的方式。

2.桥涵观测标规格

各种沉降观测标图示及安装说明如下:

 

3、观测标的安装保护要求:

(1)各类观测标应按照附图所示标样制作和安装,并进行点号编排,各工程项目部应组织专门的部门,进行观测标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

(2)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各类观测标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

4.桥涵变形观测方案

(1)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确定变形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

(2)首次测量

根据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

首次观测的变形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mm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气泡式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3)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4)观测时间及频次要求

1)桥梁

①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每个桥梁墩台承台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表4-12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表4-12)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观测点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二者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要求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

预制梁桥

架梁前

全程

1次/周

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1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桥位施工桥梁

制梁前

全程

1次/周

上部结构施工中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各1次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月

13~24个月

1次/6月

②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梁体徐变变形观测需在梁体施工完成后开始布置测点,并在张拉预应力前进行首次观测,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表4-13要求。

(表4-13)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梁体

预应力张拉期间

张拉前、后各1次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安装前、后各1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1天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每天1次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4~12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13~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2)涵洞

每个涵洞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表4-14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4-14)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观测点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

涵顶填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6个月

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5.数据采集要求

数据采集要求真实,杜绝弄虚作假。

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的要求,及时进行沉降和徐变观测,并注意每次进行观测的当日时间应尽可能相同。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月将采集数据整理,以书面及电子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

(1)数据采集要求

按照统一的表格形式填写,现场测量原始记录要建档保存。

报送的数据采用电子表格记录,数据格式统一。

(2)数据汇总、管理

对测量数据建立管理档案,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

6.数据分析处理

1)单一墩台、涵洞或梁跨工点变形观测曲线分析

对采集数据及时整理,绘出变形观测曲线这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过程,通过绘制的单墩、涵洞或梁跨的变形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阶段墩台基础、涵洞及梁跨的变形数值。

2)对多个墩台沉降归纳、分析

对于一座桥,不仅仅要控制每一个墩台的沉降,同时也要控制相邻桥墩的不均匀沉降。

因此,对多个桥墩沉降进行整体分析,由单墩沉降曲线绘制出多个桥墩的沉降曲线。

3)计算变形与实际观测对照分析

我国的普通铁路桩基设计一直按强度理论控制,沉降控制较宽松。

但对于高速铁路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高速暂规》有着严格的规定:

“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容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于无碴桥面桥梁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

对于无碴桥面桥梁:

Δ=5mm。

”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

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

因此有必要对设计中采用理论计算的沉降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对照分析。

根据《客专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的规定:

“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估算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4)对桥梁沉降判断

根据沉降观测结果及对照分析,对全线桥梁是否满足现行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判断,确定桥梁沉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最终确定铺设无碴轨道时机,及时采用措施确保列车运营的安全和舒适。

 

四、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路基上铺设无砟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不少于12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完成沉降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并有针对性的对路桥过渡段差异进行重点观测。

(一)、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布置说明:

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2、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

(1)路堤均采用堆载预压。

路堤地段采用Ⅰ、Ⅱ、Ⅲ型监测断面,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每间隔3个Ⅰ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2)Ⅰ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4.7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3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3)Ⅱ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埋设方法同Ⅰ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

(4)Ⅲ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剖面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基床底层顶面上,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碎石垫层顶面处。

3、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

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处设置一个I型观测断面,平面布置见Ⅳ型。

4、路堑地段均采用堆载预压,采用Ⅴ型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距两侧路肩1m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至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二)监测元件埋设说明:

1、沉降监测桩:

桩体选择Φ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沉降板:

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75mmPVC管)组成。

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5cm。

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

(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3、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

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

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C20素混凝土保护墩(0.5m×0.5m×0.95m),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4、剖面沉降管:

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

Ⅳ型断面中剖面管在涵顶填土0.6m厚开槽施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面管埋设方法。

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C20素混凝土保护墩。

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三)监测方法与要求

1、监测方法

(1)横剖面沉降监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按二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

(2)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