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2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一历史学案2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学案2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学案2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学练三案一体实用系列》2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
概述赫、勃、戈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
活动法;讨论法;团队合作,综合分析。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先后执政时期,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积重难返、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这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3)改革的结果:
①好的一面:
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3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②不好的一面:
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的乱指挥,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的影响,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了危机。
(口诀:
形势好转四年丰收;人祸天灾再现危机)
3.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4.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
(1)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3)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而仅仅将错误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4)赫鲁晓夫在大权在握之后,也搞起了“一言堂”,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
‘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刊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5.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3)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混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他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2.改革的重点:
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3.改革的成效
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4.改革的局限
(1)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2)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5.改革的停滞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停滞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2)勃列日涅夫之后(1982年以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是暮年上台,在他们短暂的执政期内没能遏制住苏联的衰败趋势。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过高估计了苏联实际发展水平,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恶果
(1)政局失控。
→→
(2)民族分裂。
→→(3)松散的邦联。
→→(4)“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共组织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5)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为标志)。
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评述: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对苏俄及苏联经济建设的评述: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号召:
“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
“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通通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
“坐在座位上自已摇动身体,做出火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
“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解体了。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
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学案部分
第2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基础导学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
(1)必要性:
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可能性: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尝试改革。
2.内容
(1)经济方面
①农业方面:
以农业作为改革突破口,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方面
①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
②会后,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3.成效
改革虽然取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4.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成效
(1)前期: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2)后期:
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目的
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大国地位。
2.内容
(1)经济方面:
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困难重重,遂将改革重心转到政治领域。
(2)政治方面:
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纵容自由化思想,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推出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结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
4.影响:
导致苏联解体。
(1)开始:
1991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松散的邦联。
(2)加速:
一些苏共干部为维护苏联发动“八一九”事件遭到失败,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3)解体: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4)消失:
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问题研讨
1.赫鲁晓夫改革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反对个人崇拜和农业入手,选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
(3)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赫鲁晓夫的改革对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启发性。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我们应该从苏联解体的史实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不断地坚持改革,而不能固定化、模式化。
(2)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
(3)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问题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点拨
本题考查世界历史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以两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为切入点展开探究,客观地评价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强调两种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
答案
(1)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下图中的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
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2.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6.右图是我们熟悉的1945年二战时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时的情景。
苏联国旗不复存在已经近20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7.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
C.模式僵化缺乏活力D.推行霸权主义外交
8.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B.没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
非选择题
9.下列五位历史人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列宁图二 斯大林
图三赫鲁晓夫 图四勃列日涅夫 图五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在苏联(俄)历史上图一人物曾采取不同的措施领导苏(俄)联人民渡过了困难时期,主要措施有哪些?
(2)图二人物对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有何影响?
在经济政策上如何认识图二和图一人物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图三、四、五三位人物怎样试图改变图二人物的经济模式。
(4)回顾苏联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
参考答案
1—5:
BCBBC6—8:
ACC
9.
(1)主要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影响:
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影响深远。
关系:
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后,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3)改革:
①赫鲁晓夫统治时期:
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