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6963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恨歌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恨歌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恨歌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恨歌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恨歌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恨歌习题.docx

《长恨歌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恨歌习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恨歌习题.docx

长恨歌习题

《长恨歌》同步练习

  1.下列各项对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夸张)

B、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夸张、借代)

C、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比喻、拟人)

D、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对偶、比喻)

答:

C

2.根据课文,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从内容上而言,它点明了唐玄宗的好色。

从结构上而言,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构成了全诗纲领,既提示了故事悲剧的原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

 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

 答:

诗人以此作结,既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的余地。

 ③简要概括本诗刻画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

李隆基:

既荒淫重色又对爱情真诚执著。

    杨玉环:

美貌、忠贞。

 ④试结合诗中第二部分对景物的描写,举例说明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的?

 答:

唐玄宗在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使感情更进一层。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分)

 答: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答: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5.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①寒蜇:

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

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4分)

答:

据曲词可知,文中所见之景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所想之景是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通过景物描写,抒写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分)  

答:

对仗:

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答: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

“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国(qīnɡ) 回眸(móu) 霓裳(ní)

B.鼙鼓(pí)千乘(shènɡ)萦纡(yú)

C.驭气(yù)仙袂(mèi)凝睇(dì)

D.人寰(huán)参差(cī)临邛(qiónɡ)

解析:

 B.纡yū。

答:

 B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闲暇姊妹 渺茫B.踌躇峨嵋旌旗

C.辗转阑干迤逦D.城阕卓约连理枝

解析:

 D.阕—阙,卓—绰。

答: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除了你的善良的精神以外,身无长物,我恭维了你又有什么好处呢?

B.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C.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D.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解析:

B.始作俑者:

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此处仅仅将它理解为“第一个”,显然是不当的。

C.弹冠:

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弹冠相庆”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D.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纯熟。

属望文生义。

答:

A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贫穷。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绵绵的春雨,灼人的夏日,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冬雪,历来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随着光阴流转而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了。

D.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解析:

 B.去掉“的检验工作”;C.主谓不搭配;D.“优越”改为“高超”。

答:

A主语“命运、意志”和谓语“鲜明深刻”不搭配。

也就是说不可以说“命运鲜明”或者“命运深刻”,也不可以说“意志鲜明、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5.解释下列词语。

(1)云栈:

(2)萦纡:

(3)青娥:

(4)耿耿:

答:

(1)高入云霄的栈道。

(2)曲折环绕。

(3)青春的美好容颜。

(4)天色微明的样子。

6.试分析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

画线的语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7.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答: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

8.节选的这部分诗句表现了唐玄宗什么样的心情感受?

答:

这部分诗句表现了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愁苦、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对杨贵妃无尽的刻骨相思。

9.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

答:

①通过景物的渲染来描写,有的融情于景,如“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②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描写,如“踌躇不能去”“尽沾衣”“信马归”“孤灯挑尽”等。

③直接描写心理,如“思悄然”“谁与共”等。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读长恨辞

(宋)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0.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

为什么?

答:

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11.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

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