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x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看小学语文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于永正
(摘自《小学语文教与学》
2012年第10期)
一
语文姓“语”。
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
说语文姓“语”,是对语文学科的定
性。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文就是语言。
它是交际的工具(当然也是思维的工具)。
文字一旦在人们的意志的驱使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成“串”,成了文章,就有了意思。
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都是选的一篇篇文章作课文,所以课标又说“语文是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语文教材使用的是字典,就没有“统一”之说了。
但是,字典不能充当语文教材。
众所周知,文章是阅读的对象。
阅读,是“披文得意”,即通过语言文字,获取文章中的信息。
但是,文章一旦成了“课文”,身份就不一样了,它就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
义。
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形式意义――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
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
阅读能力。
这就是阅读教学。
为什么潘自由先生一再说“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为什么钱正权先生一再强调“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道理就在这里。
如果只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得意”,那么,什么办法也比不过讲解法,讲解法最便捷,既省时又省力。
但这样做,学生就不能“得文”了,自然也不可能获得阅读能力。
至于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就更无从谈起了。
这里讲的还只是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还有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
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弄清这个问题很重要,否则就不知道语文教学教什么。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有关。
说小语姓“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
我们明白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知道了学语文的目的还不够,还得明白小学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
小学语文教学是教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
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
不能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大学生。
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区别,不能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当做六年级的学生。
小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
培养哪些能力?
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有那些量和质的要求?
每个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
每教一篇课文、一册语文书,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这些,我们必须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现象,如不适当地拔高、挖掘、拓展,忘记了坐在我们对面的是几岁的娃娃。
相比之下,“不到位”现象更普遍、更严重。
比如书写水平、朗读水平、表达水平(口头
和书面的),以及背诵量、阅读量,还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多学生与课标要求相差甚远。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
我的导师张庆先生说: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
1
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
”
的确如此。
以上四个方面落实了,其他方面会有的,人文性也跑不了。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
就像幼苗,它需要吸收阳光、水分和养料。
幼苗是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
小学生也是如此。
在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幼时的“厚积”恐怕是最要紧的。
曾国藩就反对老师过早地教他儿子作文,强调先把
书读好。
现在,有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解读很怪异,说法很多。
不要轻易用“思辨”“智慧”“诗化”等一类空洞的字眼来描述小学语文教育。
二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
我这样说,有的理论家可能不赞同。
怎么能这样呢?
要改变学习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但不要忘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理念出发。
生搬硬套,有时是要碰钉子的。
不要只从字面上理解我说的“手把手”和“实打实”地教。
“手把手”,说的是耐心、细
心。
理论家若走进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一节课(不要多,只上一节),就会发现,小朋友并不都是想象中的天使。
十分钟之后(或许还要不了十分钟),准得把某些理论家的鼻子气歪!
你教了多少遍了,有些小朋友还是把“左”读成“右”,把“右”读成“左”;你纠正多少次了,有的小朋友仍旧把“甜”写成“甛”;你领读了很多遍了,有的小朋友还是一词一顿地读书。
教室里还没安静五分钟,右边有人打起来了;你还没制止住,左边又有小朋友报告:
“老师,他骂我!
”,,所以教低年级的老师,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细心细心再细心!
教低年级可
是一门大学问。
教高年级的学生就不要“手把手”教了吗?
要的。
到了六年级,有的学生还需要手把手地教写字,手把手地教朗读,手把手地教写作。
一次,我听一位五年级的老师指导学生写字,其中有一个“左右逢源”的成语。
老师在黑板上一写,我就知道她没认真读字贴。
我走上讲台,让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上写的这两个字
(书上的字都是楷体),然后请这位老师把这“左右”两个楷体字放得大大的,投到屏幕上去。
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第一笔――横有什么不同。
这一点拨,大家立刻发现“左”的一横短,“右”的一横长。
这里,如果老师不指点,许多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注意的。
还有一次,我
和一位老师备《掌声》一课,这课有6个字要书写。
我说:
“你先把这些字临写一遍。
”(苏教版小语教材――是请书法家写的。
)写完,我说:
“‘班’字你没写好。
你看看书上的‘班’字,当中这一竖撇,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
”他细心一看,原来,这一笔起笔要高,收笔要低。
各位看官,写字教学不手把手教能行吗?
当然,有些东西是可以自主的。
学了汉语拼音后,可以自学生字,课文可以预习,高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会更大。
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因年级、
因人、因文、因学习的内容而异。
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不要搞形式的“合作、探究”。
“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
有人用“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来概括教学的三个境界,很有意思,很实际。
我们不能满足
于“教过了、教对了”。
“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目的。
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
总之,“会了”才算数。
总不能狗熊掰棒子拟的,忙活了半天,一无所获吧?
不说别的,就拿写人物对话来说吧,我先让学生抄课文中的对话,又让学生写
人物对话,抄、练了七八遍,有学生还不过关呢,不“实”,怎么能会呢?
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小孩子学语言、用语言的,“会运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大家看看2011年版的课标,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运用”。
千万不要把语文教学虚化了,不要把小学生教浮躁了。
如果说“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和细心,那么“实打实”地教,说的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三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课标说: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
2
吕叔湘先生说:
“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语文是工具,语文水平低,影响别的学科的学习,有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诉苦,说是得兼做语文老师。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
于课外看书。
”吕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
凡语文水平较好的,无一不是喜欢读书的人。
吕叔湘先生还说:
“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
例如什么书值得看,什么书不值得看,这本书有什么长处,那本书有什么缺点,等等。
多少指导一下,学生得到的帮助就很大。
还有一条经验也是共同的,就是多写,大作文、小
作文、笔记、周记、日记等等都可以,教师看一部分,做点讲评指导。
”这段话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
师讲出来的。
我按照吕先生的指示,回想了一下自己。
我的语文能力哪儿来的?
课内课外各占多大比例?
我得益于课内的,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三十。
有人曾经反对吕老和我的说法。
我们说的是自己,你还能比我更了解我吗?
我庆幸在小学里,老师激发了我的读书、作文的兴趣;在中学里老师让我有了当作家的梦想,因此所有的晚自习、星期天,我都用来读书、写作。
到现在,读书不断、笔耕不辍。
因为读、写已成了一种习惯。
我庆幸在我上学的年代没有家庭作业,所有的晚上、周日、寒暑假都是属于自己的。
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在上学期间,和同学比,虽然作文水平稍高一些,但那时的我远不能与今天的我相比。
所以,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
盯着一本语文课本。
山东潍坊的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浙江富阳永兴学校陈琴老师的“素读”,还有山东潍坊李虹霞老师的“统合”教学,都突破了原有课程的格局,推出了自己的教
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
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
“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写作就有了话语基础,就不再成为困难之事。
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
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如果拘泥于教材文本,肯定教不出有水平的学生来。
只有在学好课文的同时,又‘海选’一些经典进行诵读,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
站在韩兴娥、陈琴、李虹霞面前,我顿觉自己矮小。
我在反思:
我的那么多追求完美的公开课,在某些方面对大家是不是误导?
四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常”是什么?
“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
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
全国中小学的学生书写、阅读、写作水平有多少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的?
30年前,吕叔湘先生说“大多数不过关”。
如今呢?
依我看还是“大多数不过关”。
不说别的,有多少学生
能把字写得“合乎规格”?
有多少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线的老师心里有数,但各级教育的领导者、研究者,有多少心中有数的?
不敢说。
不从实际出发的教科研,“研”出来的东西终究是一纸空文,没人理会的。
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教科研课题才是有
价值的。
语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为人诟病?
就是没守住“常”,没规律办事。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
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
无论是硬笔
3
字、软笔字,概莫能外。
新中国成立以来,谁按照这一规律去指导学生写字了?
目前看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这样编排了,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和与之配套的“习字册”的小学生这样做了。
实事求是地说,江苏小学生写的字比十年前大有改观。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
是“跟我读”(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语),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
老师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
和音乐老师教唱歌一样,要范唱、领唱。
教低年级小朋友,必须领读。
不要怕某些理论家讥笑我们“抱着学生走”。
该抱不抱,是不负任。
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
读是基础。
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
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
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重视课外的阅读。
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们的古人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摸得很透了,“熟读、精思、愽览、多做”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
毛泽东同志当年曾批评过“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者,但至今
还有人“言必称希腊”,把老祖宗忘掉了。
山东的郭宗明老师直言:
“现在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搞不过古人。
”我同意他的说法。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古人的好的经验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也是事实。
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的提法不少,“颠覆”“革命”“转身”之类的词语屡见报端。
其实,“常”是颠覆不了的,正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是跟“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的道理一样
的。
不可也不能改变的,要守住;规律,要遵循。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并似乎明白李大钊为什么取字“守常”。
五
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老师。
做小学语文老师不易。
不能只看文凭,得有真本领。
我曾听过一位研究生的实习课。
一看他板书的课题,再听他范读课文,使我对“文凭不等于本领”这句话更深信不疑了。
不能怪年轻的大学生,这是师范教育的悲哀。
师范院校的导师、教授们“导”出了这样的“研究生”,不知有何感想。
是的,追根溯源,小学老师也有责任。
小学语文老师要有比较好的语文基本功,即我们平时说的“看家本领”。
比如书写、朗读、表达(口头的和书面的)等方面,都要有扎实的功底。
此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
你既然选择了师范教育,就得去修炼。
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
但做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仅有这些还不够。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个“文化人”,以“文”化“已”。
这个“文”主要指读书。
不读书正如黄永玉教授所说――就“没有消化生活的胃”。
语文老师不读书,别说“消化生活”了,就连一篇语文也“消化”不了!
一开口、一动笔,甚至一投足,就知道这个人是不是读
书人。
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谈举止,以至心灵状态。
读书同时读自己,明理导行、学以致用是我们读书的最重要的目的。
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是个读书
人,成为终身阅读者。
“文化人”的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
艺术细胞多的人,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灵性。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
列宁为什么那么欣赏罗丹的雕塑“思想者”?
为什么建议“同志们,都要看看罗丹的‘思想者’”?
我以为他是想让我们学会思考。
大到教育,小到一个字词教学,我们都要思考。
教一篇课文,开展一次活动,事前要思考,过后还
要思考,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把活动开展好,“前思后想”(尤其是“后想”)才能长心眼、长智慧。
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
一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
习惯。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善于与人交流。
多与同事交流,如果“谈笑有鸿儒”,常与专家交流更好。
经常读书、读杂志、读报纸也是与别人交流的形式。
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
4
可能使你茅塞顿开。
交流是一种便捷的、常常会使人顿悟的一种学习方式。
不然为什么人们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六
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人人去摘跳一跳才能摘得到的桃子。
例如,字,会写的,且写得规范了,一定不要再写了;对书已读得很多、作文写得很好的学生,就要动员、启发他们多“玩”。
对学困生,就要耐心、细心地指导,鼓励他们多朗读,吸纳语言、培养语感;多读课外书,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一些难做的作业不妨搁在一边。
老师要珍惜每位学生的宝贵时间,“少做题,多读书”(课标语)才是正道。
许多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之所以失去了兴趣,其一是老师讲得多,分析得多。
一篇好端端的感人的课文,一分析,便味同嚼腊,学生怎么能喜欢?
其二是作业多,学生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能不痛苦吗?
能不讨厌语文吗?
钱正权老师向我讲过这
样一件事:
一天,他小学五年级的外孙女问:
“外公,您认识沈大安吗?
”“认识呀!
你问他干什么吗?
”“我们班的同学恨死他了!
”“为什么?
”“他编的语文练习册把我们害苦了!
白天做,晚上做,双休日还得做,一点玩的时间也没有了。
”“原来,杭州市小学语文练习册上,都印有“沈大安主编”的字样。
唉,沈老师当初为什么答应挂这个“主编”的头衔呢?
写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陈琴、韩兴娥、李虹霞等老师,为她们让学生读书不做练习册叫好!
还想了吉林省吉林市的杨巧云老师,她教有一班学生,六年来只做了两件事:
读书,写日记。
毕业会考时,全丰满区3000多名小学毕业生,前17名都是她班的。
她班的作文成绩特别优秀,非他人能比!
语文能力哪儿来的?
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教出
来的。
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
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
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
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心理。
他们需要玩,需要活动,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
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
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
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请各语文备课组组织教师学习,并要求各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