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诊言录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6454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中医诊言录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名中医诊言录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名中医诊言录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名中医诊言录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名中医诊言录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中医诊言录3.docx

《名中医诊言录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中医诊言录3.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中医诊言录3.docx

名中医诊言录3

 

论治

治疗原则

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新方八阵·补略)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现代·岳美中《岳美中论集》)

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

此句言虚证用补不在多,贵乎维护胃气。

 

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痰厥)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十七·杂证谟·脾胃)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

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军火相火论》)

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

情志中病,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怔忡治法)

常言道“无情草木之品,不能胜有情之病”,须牢记心中。

 

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要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

(清·俞嘉言《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

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木。

(清·王旭高《王旭高议案》卷二·臌胀水肿)

此言治疗水肿的两大治法。

肝虚无中虚直补之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痰饮)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木乘土)

胃以痛为补,脾以健为运。

(近代·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卷八·膏方)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而大有害者,何也?

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清·徐灵胎《医学渊源论》卷

 

上·病同人异也)

腑病宜开通,不得以脏药犯之;脏病宜补益,不得以腑药犯之。

(清·石寿棠《医原》卷上·阴阳治法大要论)

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

(明·周子干《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

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华岫云评语)

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淤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

(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一·用药宜忌论)

肝主疏泄,肾司闭藏;肝有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泻。

(清·叶天士《医效秘传》卷三·阴虚论)

 

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

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

(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又录名言)

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

(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解)

补,戒急授而骤壅;伐戒亟夺而竣利。

(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

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

(清·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参苓白术散)

老人之痰,慎于吐利,尤宜用食以补之。

(宋·陈宜《养老奉亲书食·治养老序第十三》)

 

大凡以药功病者,去其大半,即宜养正气而佐以祛邪,正气充则邪气自尽。

(明·黄承昊《折肱漫录》卷一·医药篇一)

外感忌酸收,内症戒消导。

(清·宝辉《医医小草·精义汇通》)

体实气壮,要治病留人;体衰气虚,须留人治病。

(现代·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六君子汤和真武汤加减治疗尿毒症)

人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治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治法》引《医学入门》语)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

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

(清·唐容川《血证论·脉证死生论》)

 

有形之学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明·赵献可《医贯》)

补气之品可重也,行气之品不可重。

补血之品可重也,行血之品不可重。

(清·周声溢《靖安说医》)

此言用药须分清主次与用量轻重。

治血之要;其取效在调气而补血,其收功在安神而固精。

(清·罗美《名医汇粹》)

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形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

(清·汪昂《医方集解·理血之剂》)

初病在经,久痛如络,以经主其,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活血之当然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医评语)

此言疾病的发展总是由浅入深,由气及血。

血贵宁静,不善疏动,疏动则有泛滥之虞;血贵流通,不当凝滞,凝滞则有淤著之患。

(宋·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方》)

 

阳火一清便退,阴火愈清愈起。

(清·程杏轩《医述》卷一·引吴天士语)

实火吐血,宜清宜降;虚火吐血,宜补宜和。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吐血)

百凡治病,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胃气虚者,攻之不去。

(清·程杏轩《医述》卷七·引自《见闻录》)

治少年人,惟恐有火,高年人惟恐无火。

(清·喻嘉言《寓意草》辨鼎翁公祖颐养天和宜用之药)

夺血者不可发其汗,夺汉者不可取其血。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卷五·诸见血证)

病伤犹可治,药伤最难医。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并按》汪绍由翁堂脱证救苏)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用药》)

养生则以实脾为枢,治病则以膀胱为枢。

(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小便)

清阳明以利机关,养肝肾以滋阴血,运脾气以运化湿痰。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中风)

养营阴需求甘润,理肝郁必用苦辛。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一·疟疾)

养心营以济肾阴,清肝热以安相火,(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

 

凡病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

(清·程杏轩《医述》卷七引周慎斋语)

病颠倒,是病愈而多反复之谓,难明,也是此意。

情志之病,药饵难疗。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堂妹吐证)

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之二·吐血三要法)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

(清·莫枚士《研经言》卷一·用药论二)

药贵中病,不论贵贱,在善用之而已。

(清·余听鸿《余听鸿议案·湿痹》)

滋益之味,骨血为重;疏利之气,草木为先。

(清·程林《医睱卮言》)

 

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清·唐容川《血证论·吐血》)

治痰不效,专补中气,久之,其痰自消。

《清·程杏轩《医述》卷十·引吴簧池语)

治重病先须用药探之,方力小胆细心。

(清·程杏轩《医述》卷二引《医验录》)

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明·周慎斋《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论)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清·叶天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五脏皆有精,精者人之本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盖人赖胃气以生,药亦赖胃气而运。

(清·程杏轩《医述》卷三引《赤崖医案》)

 

肝为刚脏,非柔养不克;胃为阳土,非温通不和。

(近代·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卷七·调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