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6287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docx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

商业街设计论文15篇

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

商业街设计论文

摘要:

基于“有机更新”设计方法指导下的城市商业街区改造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可延续的时空关系,从“有机”入手,科学理解商业街区本质,尊重城市机体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避免随意切割打破整体的平衡,采用阶段性改造方法,依据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原理,有序替换组织各设计元素,改造后的商业街区顺应城市整体肌理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新”、“旧”之间关系和谐自然,体现了对城市历史的理解与尊重。

关键词商业街设计论文商业街设计设计论文设计

商业街设计论文:

基于城市设计观点的步行商业街研究

摘要: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步行商业街的规划建设成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笔者从步行商业街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步行商业街在国内外的发展与演变,对步行商业街的模式和特点的进行深入研究,其目的是对步行商业街的开发和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城市设计步行商业街模式

城市步行商业街即是城市范围内,以步行为主的活动方式进行商品贸易的街道场所。

[1]商业作为城市的基本职能从城市的产生就已具备,传统城市商业区则是历史沉淀场所。

因此城市步行商业街的设置,一般是在城市历史商业活动地区建立以步行为主的街道。

即城市步行商业街是集历史文化、商业活动和步行活动的统一体,不仅是提供物质交换这种商业环境,同时也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场所,为人们步行交往行为,交流信息和娱乐休闲提供场所。

1步行商业街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当今许多国内外城市设计的案例都力图确定城市的特色,改善城市意象,保留自然属性,提供新的多元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改善安全、健康和舒适状况,以及解决交通问题等。

城市步行商业街的建设是完成这些目标的有效手段,它对于城市设计学科来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1.1步行商业街的规划建设是一种城市生活形态的回归

步行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交通方式,在经历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交通方式变革后,在城市设计中重新被人们认识和重视,体现了一种自然的回归。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步行商业街使城市从汽车的嘈杂声中,尾气污染中得以解脱,还给人类一个清净的世界。

商业街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应该为步行者服务,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是

一个步行者。

我们应努力把更多的空间归还给步行者。

步行商业街的受益者不只是业主,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城市居民。

各种人直接会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多元文化得到共存,这本身对人们自身的素质提高都有极大意义,体现了一种城市生活形态的回归。

1.2步行商业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步行商业街的研究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建成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步行商业街建设的一大成果就是控制了汽车交通的泛滥及其对环境的灾害。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

1.3步行商业街的规划建设是城市更新与改造的有效途径

首先,步行商业街的繁荣有利于保留和体现古老街市传统艺术风貌,有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其次,大量的步行交通可以促进临街商务活动及新近开张商店的业务。

环境良好的市中心可以吸引行人在此逗留、散步及购物,从而增加了消费,促使许多商业收益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1.4步行商业街是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问题的一种理想模式

步行商业街是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商业街历史的演进趋势来看,商业街转化为步行商业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

商业街转化为步行商业街,实际上是在更大范围内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环境质量,满足更大量人流活动的需要。

市中心通常是高密度的交通量及市民各种经济及社交活动的地方,所以城市的秩序、安全以及停车等问题为最大困扰。

城市步行商业街的建立可以减少车辆并缩减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相对鼓励大众运输系统的运营,可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效能。

2步行商业街的实践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回顾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把现在做的更好,以便创造美好的未来。

步行商业街的发展与演变,正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它的兴衰与经济技术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因此,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步行商业街不断变化着与其相适应的形式,并且当形式与经济相适应时,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们就更有必要借鉴已有的形式与经验进行步行商业街的设计。

2.1步行商业街在国外的实践

在西方,较早的商业街是散设各处的店铺,聚集在交通干道两侧而自然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革命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大型综合商店,它们占据城市街区的主要位置;中小店铺为求自身生存而向专业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大型综合商店为主体,辅以多家中小专业店和饮食服务业的商业街形式。

现代商业街的模型就此产生。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中心交通压力逐渐增大,交通堵塞,因此,大型商业中心转移到市郊,市中心被闲置起来。

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汽油价格上涨,商业中心重新回到市中心,西方商业街模式经历了从市中心到郊区又回到市中心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社会学家、市政工作者,从城市的环境角度提出了现代步行商业街设想。

70年代后,这一设想更加具体化,即人车分流,提供多种“自然式”环境,创造具有公共娱乐性和较高文化气氛的多功能的商业空间,体现了一种现代城市设计所要求的紧凑、简洁、方便、舒适以及对文化的表达。

[3]

2.2步行商业街在国内的实践

中国的步行商业街从北宋开始,在这一时期,商店突破了“市”的封锁,逐渐形成了商业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的描绘了这一景象。

明清时期,在城市中心区出现了商业中心,商业街成为城市中心的主角,如北京的鼓楼,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商业街与西方的商业街逐渐接轨。

经历了解放初期的萧条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制度的实行,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受到西方规划、建筑思想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步行商业街的恢复和建设的空前兴盛。

从恢复和改造传统的商业街市,如上海南京路步行商业街、苏州观前街步行商业街等,到新建设的步行商业街,全国步行商业街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3步行商业街的模式和特点

商业街的出现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类型繁多,因时因地而异。

现代步行商业街大体上有下列几种类型:

按交通时间管制分类:

全步行、立体步行化步行街、地下步行街;按建设模式分类:

更新传统步行商业街区、改造旧的商业交通综合性街道、开辟新的步行商业街区。

3.1按交通限制分类

(1)全步行――这种街道上只允许行人进入,禁止任何机动车辆通行。

在步行商业区内有成套的步行设施,为步行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娱乐环境。

这种步行街较为难处理的是它的服务性运货流线和停车场的问题。

在欧洲,这类步行街大都通过人力车,手推车的方式来运送货物,而且有时间限制。

这种全封闭的步行街特别适用于旧城中心的改造,它有助于保护环境,降低噪音,为市民提供一个有特色的城市生活场所。

这一类的步行街很多,欧洲的许多城市中心都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在我国,上海的城隍庙和南京的夫子庙,新街口都是这样的步行街。

(2)半步行――只允许在本街道内转运的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不允许私人小汽车或卡车行驶,也不允许在街旁停车。

这种步行街的特点是步行道加宽,并加以绿化,小品等设施与车道隔开,步行者提高了舒适度,车速较慢,这一类的例子主要在国外,

较适于小型城市。

例如著名的明尼阿波利斯的尼古莱特大街,巴尔的摩的莱星顿步行道与查尔斯中心。

(3)限定时间通过的步行区――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限制车辆在游人高峰时通过,二是限制车辆在游人的高峰日通过。

这两种步行街的特点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步行设施,在限制的时间车辆改道。

德国慕尼黑在整个老城区实施步行化改造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3.2按街道形态分类

(1)露天步行街――上空无遮盖,空间开敞式的步行街。

如我国现阶段大多数新开辟的步行商业街。

(2)步道连廊式步行街――为改善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在街道两侧或一侧修建回廊,步行街有局部遮盖。

如南宁的民生路步行商业街。

(3)室内步行街――整条商业街都在玻璃顶棚或拱廊覆盖之下,顾客可以免受气候的影响,夏季有空调,冬季供热风,形成一个舒适的全天候的步行世界。

特点是:

一、全封闭;二、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和转换,空间变化丰富;三、受天气影响少;四、购物方式多样化;五、提供了大量的雕塑小品、绿化设施。

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郊的南谷(NorthDale)购物中心。

3.3按空间形式分类

(1)平面步行街――这种步行商业

街形式比较多见,特点是方便购物;

(2)立体步行化步行街――特点是除底层可以直接进入外,二层平台同样可以进入商店,并且在二层平台提供休息环境;

(3)地下步行街――步行商业街设在地下,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这样既可以满足正常的交通要求,又满足了步行要求,并且购物不受天气影响,但同时也缺少了明媚的阳光与新鲜的空气。

3.4按建设模式分类

(1)更新传统步行商业街区: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富有经营特色的步行商业街区,如上海豫园、北京大栅栏等。

这些传统商业街区的改建在力图保留原有经营特色的同时使之具有时代精神。

(2)改造旧的商业交通综合性街道: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原有的许多商业街道变成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

在这些街道中车多、人多,限制机动车辆,拓宽人行道,架步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等措施,如早期的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等。

(3)开辟新的步行商业街区:

将商业街建成步行区,十分适用于居民的采购、散步和闲谈,大量的步行者可以形成生气勃勃的景象,体现商业的繁荣。

许多城市都开辟了新的步行商业街区。

如天津古文化街和南市服装街、北京琉璃厂等。

4结语

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步行商业街的建设与改造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式,本文希望通过对步行商业街与城市设计的关系的分析说明其在城市生活中重要意义。

并分析了步行商业街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对步行商业街的模式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未来步行商业街的建设或改造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李雷立,女,1976年出生,讲师。

商业街设计论文:

元阳麻栗河商业街滨河景观设计

摘要:

河流滨岸带作为城市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唯一的自然和社会结合过渡的地带,在城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基址原有的景观元素及其历史文脉,并结合其生态和沟通的功能,在原地质、地貌基础之上,对周边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作详细分析,以地域特色为基础,挖掘其特点和独有的景观元素。

围绕“民族历史?

当地特色”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努力营造出浓郁的亚热带风情,打造具有民族地域风格,集人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滨河景观。

关键词:

滨河景观;地域特色;元阳麻栗河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地理概况

1.1区位条件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哀牢山脉南段,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辖县。

全县地形可概括为“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

县域内最低海拔144米,最高海拔2939.6米,年平均气温24.4℃,最高气温43.5℃,最低气温3.7℃;年降雨量最高1189.1毫米、最低665.7毫米、平均899.5毫米。

元阳县峰峦叠嶂,云海浩翰,是云南热带水果和云雾茶及黄金的重要产地之一;以哈尼族和万亩梯田为主体的六大文化景点,是元阳旅游业的优势和特色。

1.2场地现状分析

该河道位于元阳县东部,为麻栗寨河的下游部分(麻栗寨河是红河支流,与另一流经元阳的南沙河一起流入元江)。

河道宽约为20米,河流流向由南向北,此地块内河道两岸分别为商业建筑。

场地南高北低,高差约为2米,场地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需要保留的大树数棵。

2.景观设计

2.1指导思想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结构功能。

滨水景观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城市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亦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富有吸引力的休闲空间,使其进行一系列诸如自然观赏、休闲散步以及以景观场所空间利用为主体的特色活动[1]。

2.2元素提取

(1)少数民族特色:

元阳县是哈尼族与彝族世代聚居的土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点。

(2)梯田景观:

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

坝达景区、老虎嘴景区和多依树景区。

其中坝达景区中就有麻栗寨梯田-----麻栗寨即为本设计所在地。

(3)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

元阳不仅被古滇茶马古道文化所覆盖,哈尼族更是对茶叶有极深的情感。

辛苦奔走在古道上的“马哥”,“挑夫”等等,大多是本地的各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占了很大的比例。

3.景观分区布局

3.1入口

入口景观分为入口广场、静思园、梯田跌水景观和棕榈广场。

(1)入口广场:

主要以硬质铺砖为主,并设置一些木质桌椅、景观小品等人性化设施,以满足人流集散的功。

广场中央的保留原有树种,应用树池加以保护,而再以形状与河中跌水石阶相呼应,加强景观联系。

人群透过广场边的依依杨柳看向对岸的水车、石阶和棕树在水中倒影。

(2)静思园:

以保留的几棵大树为主,加以各层小乔木与花灌木围合成静谧的休憩空间,配以休憩的桌椅,人群在其中感受自然,是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而园外时不时传来的流水声也留给了人们思考想象的空间。

(3)叠水迎宾---梯田跌水景观:

主要应用自然石块堆叠,利用地势地形变化,模拟元阳梯田景观,使水流自南而北层层跌落。

此处跌水景观意为让人们联系元阳梯田,激发出人们对哈尼人的钦佩,当地人也引以为傲。

再将具有乡情水趣的水车置于水流之中,通过水的流动而转动起来,展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4)棕榈广场:

棕榈科植物树阵的排列,展现当地亚热带风情,并将滨河景观带与商业区内部景观进行联系。

花坛、花境的运用,丰富景观层次,吸引游人的目光,放置的长条座凳和树池座凳,可供游人们逗留、休息、赏景。

3.2滨河商业走廊

河道两旁离建筑约4--5米,因为是商业街道有大量人流,故主要为硬质铺砖。

并在部分人流集散区做小型广场以满足集散功能。

商业走廊其中包括石阶水岸、临水小憩、时光走廊、古道遗风几个部分,另有一个流水河堤对河水进行适当的拦截以保证枯水期场地内河道水位的高度,还有2个木索桥以贯通河道两岸人流交通。

石阶水岸:

层层的石阶,由平台到水中,不仅与跌水相呼应,还让人群可以与水多有亲近;不仅将生硬无趣的河岸打破加以变化,还增加了人群停留游玩的时间。

因考虑到其安全性,其部分石阶不能到达,其余加以栏杆保障安全。

临水小憩:

亲水木平台延伸而出,低矮的景墙中水流潺潺流出,片片荷叶于水中摇曳。

人们可以在这里实实在在的戏水、游玩,木质的平台增加人们的亲切感,使人群想在这里逗留、赏景,木平台一侧的景观亭不仅可以为游人的停留提供场地,还与对岸形成对景,成为了对岸游人眼中的一景。

时光走廊:

一对哈尼老夫妇的雕塑置于道旁河畔,不免让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如同奔流的河水,一去不复返,让人感叹我们的时光流逝又会留下些什么。

而这2位哈尼老人,又代表了哈尼民族历史的传承,其特有的民族服饰和风俗,都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似乎在说即使时光流逝,哈尼的历史、文化也留存下来并延续了下去。

(4)古道遗风----马帮雕塑群:

马帮雕塑群位于第一个木索桥处,驮着普洱茶的马匹,挑着货物的人们在高低不平的崎岖路上行走,再加以运用堆造地形来展现马帮在茶马古道上的崎岖与艰难。

以此象征民族的历史被人们铭记于心,且世代传颂。

3.3水岸听涛

此处河岸与水高差较大,故做硬质驳岸,而且是与商业区相交的部分,故而采取广场形式以满足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并种植乔木遮阴,设置木质藤架、休息座椅使人也可在此适当停留、赏景。

植物配置

选择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须讲究植物形态的潇洒、色香清隽、细品玩味、有象征寓意的,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形体、线条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造植物景观,供人们观赏[2]。

4.1因地制宜选择树种。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以及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

因地制宜,以亚热带、热带植物配置展示为主,构成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景,冬有型的分层次搭配的四季景观。

4.2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

合理配植,常绿和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4.3滨水植物种植。

河边灌木及地被植物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以及挺水植物各层次疏密有致、有序搭配,临岸乔木可以选择垂柳、红千层等树枝下垂植物,以表现水面倒影等光影变化。

商业街设计论文:

“有机更新”设计方法指导下的城市商业街区改造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有机城市”宏观理念逐步渗透至现代城市改造实践中,对于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城市商业街区进行品质营造、文化营造成为主流趋势,改造策略也从原来的粗放型、模板化向集约型、特色化转变。

本文以“有机更新”设计方法为出发点,明确城市商业街区改造的目标与策略,结合国内近几年部分典型项目的剖析,试图展现“有机更新”设计方法指导下商业街区改造的整体图景。

关键词有机更新可持续商业街区场所记忆文脉传承

1“有机城市”理念引发“有机更新”设计

1.1“有机城市”涵义解读

1.1.1城市的物化生命体征

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曾说过“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同样发展过程。

”城市虽然历经自然生成的各种变化,但其本身的“有机”特质使其如生命活体一般可与后期施加的外力变化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城市规划者如果不能认清城市机体内部赖以运行的规律,对已经生成的组织结构横加切割,对新的体块生硬植入,难免会出现组织排异现象,不仅不能使新结构正常运行,反而影响其他相关结构的正常工作。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有一个经典解释:

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

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纵观过往研究,由经济因素带动的旧城商业街区改造,正在慢慢摒弃过去全盘重建的粗放模式,开始关注文脉传承与历史遗留,注重场所记忆的延续,改造策略也从原来的粗放型、模板化向集约型、特色化转变。

1.1.2城市的精神生命体征

在伊塔洛?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作者描述了许多虚幻的概念城市,与现实中的“特大城市”不同,这些城市各有特质,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是剥离了物质构建之后的记忆、欲望或者言语的符号,而正是这些碎片符号构成了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精神渗透至城市的各个场所,广场、街道、歌剧院等,一座城市得以区别于其他城市。

慢慢地,这些拥有了精神的城市场所,随着时间的沉积,渗透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记忆,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1.2“有机更新”设计方法为城市商业街区改造解困之道

1.2.1城市商业街区传统改造陷入短视误区

近年来,伴随众多破坏性改造项目,已经有许多承载着情感记忆,刻写着城市文脉的商业老街难逃变迁、破坏乃至消亡的命运,老商铺、小作坊不断被剔除,生硬的现代商业区充斥着外来品牌,变成情感贫瘠之地,截断了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政府为求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便草草出台改造方案,真遗存被假古董替代,许多改造项目不仅破坏了原有细腻的城市肌理,还泯灭了延续多年的商业文化积淀。

以北京隆福寺商业街改造为例,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修建了大型商场“隆福广场”,类似于那个年代的大型综合体。

改造前的商业街区虽然略显杂乱,但是小经济生态环境良好,人气旺盛,改造后的“隆福广场”租金高昂,特色小店无力回迁,客流量下降,原本的活力气息不复,元气大伤。

其次,由于对整体规划方案深入研究不足,为了满足商业用地需要,大量居民被迫外迁,本地客流骤减,观光游客消费不足以支撑如此大体量的商业系统。

同时由于对改建后交通体系的考虑不充分,由大量商业建筑带来的繁重的交通负荷也成为这个区域的困境之一,停车位的短缺,交通流线和步行流线的无序规划,无疑都成为了改造后街区发展的隐患。

基于以上陈述,我们可以看到,违背城市机体发展规律的硬性改造,不仅不能带动经济发展,美化城市风景,反而会变成城市自身排异的毒瘤。

1.2.2“有机更新”理念颠覆传统模式

简?

雅各布斯在其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明确指出,如果不能认清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这一事实,即便进行再大规模的重建也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其结果只会使改造对象丧失原有活力,变得死气沉沉。

“有机”概念应用于城市,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和谐,含“产生”、“成长”及“衰落”之意。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体系相较传统方法更加开放亲和,设计上讲究扬弃适度、兼容并蓄,注重对区域文脉与历史的传承。

在对改造对象的认识深度上讲求由表及里、深层次挖掘,贴近改造对象的本质,改造的关键表现为对改造对象物质体系的重建和精神体系的重塑的共同作用。

从“城市更新”的历史来看,代表“有机更新”的“UrbanRedevelopment”这个词的词义也与最初使用的“UrbanRenewal”不同,含有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之意。

2“有机更新”设计方法指导下的城市商业街区立体化建构

2.1建构符合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

2.1.1历史文脉回归,尊重“本土体验”

以青岛中山路商圈改造为例,充分重视体验空间的叙写,作为青岛最早的商业街,沿街充满欧式风情的历史建筑。

在针对中山路商圈的改造中,由于其知名度加之位于火车站附近的地理优势,主要消费群体定位外地游客,所以在对这条由德国人建造的百年老街的改造中,这种保护性修复可以被理解为针对购物者心理的巧妙安排。

“劈柴院”作为商圈营造亮点之一,汇聚本土特色商铺,经营规格以小型为主,经营内容涵盖海鲜烧烤、驴肉火烧、凉粉、甜沫等地方小吃。

“劈柴院”依然保留原址建筑,设计体现其原有院落美感,只对内部流线格局进行梳理调整,行人徒步进入,通过内部的特色雕塑、墙体上的墨线地图、民俗节目表演等设计元素充分调动游客与消费者的感官。

2.1.2景观文脉传承,构建特色商区

基于“有机更新”设计方法的城市商业街区改建强调组织机体间的有机联系,在对商业空间与外部公共空间的改造中强调内外交融、有机共存的设计理念,在经济的发展和景观文脉的保护间寻求和谐共存之路。

杭州城市近年来提出的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也是对杭州“人间天堂”美誉在新时期的延伸、充实和发展。

以杭州南宋御街改造为例,改建后的商业街区依附原有道路修建特色景观水系,导入河水营造景观水池,最后通过暗管排出形成活水循环。

水系的设计与休息座椅、水景雕塑、路边绿化融为一体,尺度怡人,营造了舒适的购物环境。

还有河坊街“挖路成河”改造举措不仅改善了原有景观道路单调、乏味的劣势,更再现了800年前中河和东河环通的水系格局,传承了杭州城市景观文脉。

杭州城市景观文脉传承另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当属湖滨商业街区的改造,适宜的步行街连接了东侧的商业区与西侧的风景区,提升了商圈的整体品质。

商圈内的休闲、餐饮、购物、娱乐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也使得西湖南线成为杭州最具活力的旅游景区。

2.2洗牌传统功能,提升综合品质

2.2.1弱化商业气息,营造艺术空间

新型消费关系的确立要求在改造过程中不仅考虑多层次商业结构,还要针对既定消费群设计各种丰富的消费体验。

通过综合调动消费者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