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资料.docx
《印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资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度资料
印度”一词在梵文中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译法,在这以前称天竺。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千米,面积约298万千米2(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
印度历史: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
公元前1500年—1200年,雅利安人开始从西北大规模移入,并逐渐向印东部扩张,在恒河的河套等地建立起城市。
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分工不同为基础的种姓制度。
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
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印度独立之初,工业高度集中在少数沿海大城市。
仅孟买、加尔各答和阿默达巴德所在的三个邦,工业产值占全国70%以上。
近年,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已有所改善。
目前,印度可分为五个比较重要的工业区域。
(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里是全国最早形成的工业区,近几十年略有衰退。
现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
麻纺和机械是本区的两大工业部门。
(2)以孟买—浦那为中心的工业区。
工业产值占全国1/6,已显著领先于其他工业区。
棉纺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占全国30%。
此外,机械、化工、炼油等部门在国内均有突出地位,已成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工业区。
周围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产地。
以传统工业为主,棉纺织业和油脂工业在国内居首位,水泥、化工两部门地位突出。
(4)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是发展最快的工业区,规模已接近于加尔各答区。
区内集中了电力、飞机制造、造船、炼油等工业部门,以及航空、电子、电机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5)以那格浦尔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
它接近主要煤炭产地,煤和钢铁产量均占全国的3/4,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内地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北靠喜马拉雅山,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边和缅甸、孟加拉国接界,东南濒临孟加拉湾,南面隔印度洋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相望,西南临阿拉伯海。
由于扼亚、非、欧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4000多年以前,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古代的印度人在印度河、恒河流域繁衍生息,发展农牧业生产,建造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后来的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2300~前1750年的哈拉巴时期,印度人已经在耕作、养殖、纺织、印染、制陶、彩绘、造船、宝石镶嵌和象牙雕刻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技艺。
印度的“圣河”──恒河
恒河长约2700千米,就世界范围来说,还算不上是较大的河流,可是,在8亿多虔诚的印度教徒心目中,它却是条“圣河”。
神圣的恒河是他们永恒生命的象征。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流经恒河平原,下游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冲积成750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
最后,它奔流泻入孟加拉湾。
混浊的江水远离海岸400千米以外,才同大洋激流融汇在一起。
多少年来,在恒河两岸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出了世界著名的印度文化。
恒河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摇篮。
在占印度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徒心中,对恒河的崇拜,还有一层宗教色彩。
关于恒河,有着种种宗教传说。
印度教徒称恒河为“圣水河”,认为圣水可以延年益寿,又可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赎罪之源”。
因此,印度教徒一生中最大的宿愿就是到圣河边的圣地朝圣,以喝到无比洁净的圣水,到恒河沐浴以洗刷自己的过失。
在恒河与其主要支流朱木拿河汇合处的阿拉哈巴德城,每年举行一次为时两星期的庙会。
每年的庙会在1月25日这一天达到高峰,人数之多为世所罕见。
据报道,1982年1月25日,印度的男女老少有1000多万人到这里来洗澡。
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领袖和政府官员。
早在几天前,人们就在这里搭起供临时住宿的帐篷,沿河两岸可绵延数十千米,蔚为壮观。
除了上述原因外,恒河平原地区现在还是印度重要农业区,两岸人口稠密,城市众多,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印度的牛
牛给印度人提供了奶食,并担负耕地、运输等工作。
印度教徒把白色母牛看作“神牛”,牛受到特别的尊敬。
在街道上,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车辆要给它们让路。
在市场上,牛可以随便吃市场上的食品。
牛衰老时,就被送到“养老院”去供养。
印度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敬牛的节日活动,人们把花环和铜铃系在牛颈上,牛角涂上彩色,并在牛颈上挂糕饼和椰果。
僧侣们打鼓诵经护送牛在大街上游行。
当牛把颈上的食物、果品摇掉时,旁边的人纷纷抢拾,认为这是神的恩赐。
印度是世界上拥有牛最多的国家,有3亿多头,约占世界上牛的总数的1/5。
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印度新德里东南的阿格拉,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王夏杰罕的王后穆莫泰姬·玛哈尔的陵墓。
玛哈尔38岁死去,帝王悲痛欲绝,动用了几万工人,耗费巨资,花了16年时间,才在1648年建成泰姬陵。
初见泰姬陵,眼前仿佛一亮。
因为泰姬陵完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进入陵园,就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洁白的泰姬陵就屹立在水池后面,池水中倒映出它的身影,显得妩媚动人。
陵墓的底部是一座7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正方形台基,每边长约100米。
台基上是穆莫泰姬·玛哈尔的寝宫。
寝宫的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圆顶,直径约有17米。
顶端还竖有一座金色的小尖塔,离地面约有80米高。
大穹顶四周还有四座较小的凉亭式圆顶,台基四角又有四座高约40米的白色大理石宣礼塔,与中央的大圆顶遥相呼应。
每到夜晚,溶溶的月光投向花木、水池、塔尖和圆顶上,给白色的陵墓加上一层神秘的光泽,宛如人间仙境。
印度的人口问题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几十年来,印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印度人口的高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持续偏高有很大关系。
首先,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偏低,小农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相信人多劳力多才能发家致富,这种观念直接刺激了农民的生育愿望。
其次,印度人大部分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这两种宗教都鼓励人们生育。
再次,印度存在着森严的种姓制度,全国计有3万多个种姓和亚种姓,这些种姓往往是内部通婚的封闭式社会集团,为了生存竞争,集团内部也对生育持鼓励态度。
在这些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印度历来早婚多产成习。
庞大数量的人口给印度的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在过去的40多年里,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4倍,但是,人口增长了1倍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了1倍,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改善的并不多。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劳动总人口的70%,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致使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一个山村,但它却因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而闻名于世。
那里终日乌云密布,人们上街买东西必穿雨衣,儿童只能在泥水里玩耍,建筑物的油毡上长满青苔,皮鞋隔两天不穿就发霉。
1861年这里的年降水量达22990毫米,这是有降水记录以来,人们记录到的最大年降水量,因而被称为“世界雨极”。
其年均降水量达10000毫米以上。
乞拉朋齐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东、北、西三面都有高山屏障。
这种簸箕形的地形,特别是北面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迫使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西南季风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印度的“绿色革命”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耕地面积约有1.6亿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87%,有一半国土已开垦为耕地。
全国有近7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的“绿色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果。
粮食总产量从1950年的5500万吨提高到1999年的1.95亿吨。
其中,水稻产量增加了3倍,小麦增加了近7倍。
在开展“绿色革命”之前,印度粮食根本无法自给,必须从国外进口。
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致力于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措施包括扩大耕种面积,实行集约化生产,改善灌溉条件,推广优良品种,以及提供肥料和农药。
1965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8936万吨,但仍然不能自给。
而这个数字已是印度靠传统作物品种和传统耕作技术所能获取的最高产量。
继续沿袭传统耕作方式和种植已退化的传统品种,已无法再提高粮食产量,于是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应运而生。
1967年和1968年,印度开始了“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尤其是对小麦生产进行“绿色革命”的变革,结果粮食总产量一下增加到9500万吨,1999年已增至1.9亿吨以上。
“绿色革命”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
最重要的变化是把原先只适于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适于较寒冷和较干旱地区种植的冬季作物,使不适于种植夏季作物的地区变成重要产粮基地。
农民现在种植的是能抗倒伏、抗病虫害的高产优良品种。
“绿色革命”还使农民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他们采用轮作制,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可收两三种作物,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单位土地的粮食收获量。
但是,尽管“绿色革命”成果巨大,这些成果大部分都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掉了。
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急剧增长的人口已形成尖锐的矛盾。
1951年,印度人均占有可耕地0.48公顷,到1981年降到0.21公顷,到1999年,已降到0.17公顷。
印度科学家呼吁,要在加速应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尽快地大幅度降低人口增长率。
印度的工业分布
印度独立之初,工业高度集中在少数沿海大城市。
仅孟买、加尔各答和阿默达巴德所在的三个邦,工业产值占全国70%以上。
近年,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已有所改善。
目前,印度可分为五个比较重要的工业区域。
(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里是全国最早形成的工业区,近几十年略有衰退。
现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
麻纺和机械是本区的两大工业部门。
(2)以孟买—浦那为中心的工业区。
工业产值占全国1/6,已显著领先于其他工业区。
棉纺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占全国30%。
此外,机械、化工、炼油等部门在国内均有突出地位,已成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工业区。
周围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产地。
以传统工业为主,棉纺织业和油脂工业在国内居首位,水泥、化工两部门地位突出。
(4)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是发展最快的工业区,规模已接近于加尔各答区。
区内集中了电力、飞机制造、造船、炼油等工业部门,以及航空、电子、电机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5)以那格浦尔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
它接近主要煤炭产地,煤和钢铁产量均占全国的3/4,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内地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印度的核技术、空间技术和软件产业
印度是世界上几个核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全国共建有5个原子核反应堆,用于和平利用核能发电。
另外,印度还将核技术应用于国防建设,目前,已发展有若干类型的中短程导弹。
印度一直梦想成为南亚的核大国,不过,它的梦想已引起南亚邻国的不安。
他们担心印度发展核武器可能将南亚引向战争。
印度是全球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航天技术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
印度的空间技术研究始于1962年。
在前苏联的帮助和合作下,印度先后建立了若干空间技术研究基地,并于1963年成功发射第一枚火箭,1975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现在,印度将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和自行研究的设备结合,能够发射多种类型和用途的卫星。
印度还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2000年,软件产业总产值达到83亿美元,软件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除有政府相关政策保障外,注重人才培养和产品质量是其成功的关键。
印度为加速信息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在全国所有邦设立了信息技术学院,并大力鼓励民间办学。
在产品质量方面,印度鼓励软件公司提高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
印度在发展软件产业上雄心勃勃,计划在2008年将印度建成“世界超级信息大国”。
新德里
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也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新德里和旧德里及市郊区总称为德里。
北面的旧城叫旧德里,建于13世纪,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名胜古迹众多;南面的新城叫新德里,于1929年建成,其风格独特,将古典传统与现代风格融于一体。
新德里的城区街道呈放射状,向四外延伸。
这里科学研究机构很多,许多大学也建于此。
还有国立博物馆、全国美术馆、德里堡博物馆、战争纪念博物馆、手工艺博物馆等,以及许多文娱、体育设施。
新德里位于恒河支流朱木拿河的西岸,市容整洁、清新,城市绿化工作搞得很好,道路两旁树木成行、鲜花盛开。
一座座办公楼房和别墅坐落于树阴之中,空阔的地面上绿草如茵,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印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新疆独山子一中徐晖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
在第一章亚洲的学习中,学生对印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水旱灾害频繁;(3)自给有余的的粮食生产;(4)发展中的工业。
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
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3.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4.了解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5.通过比较学习印度,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有两处重点:
一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问题;二是发展中的工业。
难点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自学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图导图练法:
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
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4.比较教学法:
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
2.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等;
3.印度空白地图
4.自制幻灯片:
(一)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
(二)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三)印度工业布局与日本之比较;(四)印度概况与中国之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创设
幻灯片放映:
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
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
新课学习
1.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你们能够利用地图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吗?
2.学生活动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
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北部:
山地
中部:
平原地形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
南部:
高原
*读印度人口增长图,计算:
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长了多少?
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
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讨论:
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资料“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讨论: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应当如何解决?
3.教师讲解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人口问题。
所以,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转折
人口增长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又深受地形与气候的影响。
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5.学生活动
*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说这是什么气候?
有什么特点?
*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
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
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如何治理?
*思考讨论:
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
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6.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
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印度的地形、气候、人口有什么特点?
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师生评议,引入新课: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学习
1.学生活动
*读课文,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与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情况有什么不同?
*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
*读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说说它们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读资料“饮食习惯”想一想:
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完成上述学习。
2.转折
印度是一个资源、物产丰富的国家,独立后,不仅仅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学生活动
*读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分布图,看看棉花、黄麻和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想一想,在这些资源、物产的基础上,印度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这些工业部门可能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
*读印度工业分布图,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看看这些工业城市主要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
为什么?
*思考分析:
印度的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对比观察“印度工业分布图”和“日本工业分布图”,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什么不同?
*我们独山子也是一个工业区,想一想,影响我们独山子石化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读资料“印度、日本等国的产业构成”,分析:
印度、日本的产业构成有哪些差异?
印度哪一产业的比重最大,哪一产业比重最小?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相互交流,评价,完成上述问题。
5.承接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9%,但是印度各方面都很落后吗?
6.学生活动
*阅读资料“印度的核工业、航天工业和软件生产,”谈一谈有什么感想?
*从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比较印度与我国的国情有哪些相似之处?
7.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
教学要求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通过地图及图片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借助阅读材料及地图,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
4.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中,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是基于以下几点设计思想:
(1)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2)教材没有“八股式”展示印度的各项地理内容,而是简明地选取了人口的过度增长、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粮食产量的巨大变化、工业部门的调整及迅速发展,这四大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当今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这里特别突出了印度的现代人文地理特征;(3)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强化发展中国家能够赶上世界经济潮流、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本信念;(4)以上述地理知识为线索,以上述价值判断为指向,在本节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信息判断、现象对比、总结规律、原因分析、概括特征等项思维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尝试和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地理区域人地协调发展其变革之路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内容点析
1.关于印度的人口问题
本段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广泛涉及印度人口的增长、分布、迁移及民族等问题,而是简明地抓住印度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这一主要特点,纵向深入,以诱发学生去思考人口增长速度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确定这一主线后,教材采取了叙述与活动有机融合的呈现方式。
课文并没有围绕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地理事实进行长篇大论,而把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活动设计──研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其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充分地展示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本节的活动设计与过去地理教材的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1)它没有像以往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印度人口过度增长及其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影响的结论。
而是以递进设问的巧妙方式,引导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印度的人口增长数值、判断递增或递减的特点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必须指出的是,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印度的人口增长数值,并不是要求学生记忆这些数字,其目的是通过信息的获取,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与过程,并为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原因与前景打下基础。
(2)教材以极其隐蔽的手法给出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的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印度城乡居民在观念上的差异及计划的实施效果。
虽然这段内容没有直接设问,但对学生分析印度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及进行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提供了线索与依据。
(3)提供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统计表,并给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的讨论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关结论──印度资源丰富,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钢和粮食产量都有一定的差距。
本段教材力图达到以下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的教学目标。
(1)印度是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