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4013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docx

消费投资替代模型的建构

海湾石油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自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日趋溶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取得了举世注视的成绩。

20年来,中国的GNP年均增速接近10%。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造成能源需求迅速增加。

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能源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生产手腕掉队、运输能力不足、浪费严重等使能源生产不能知足经济建设需求的问题日趋突出。

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供给全面不足,必然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加,能源--其中特别是石油--供给欠缺问题更为突出。

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石油纯入口国。

估计未来15年里,中国不能不在尽力挖掘和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石油市场,对外石油依赖程度加深已是必然趋势,而海湾石油将是中国必需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

一、中国能源形势严峻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能源具有超越一般商品的特性。

能源的供给与国家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欧美国家都将能源供给的安全问题提高到国家安全的地位加以考虑。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大量的石油储蓄,以防意外。

但中国只是最近几年来才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从历史看,几十年来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其发展不谓不快。

7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工业维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除保证国内供给外,有限的石油贸易则维持了出大于进的格局。

可以说,1993年以前,中国石油生产大体上是自产自销,没有战略储蓄,从全国规模来讲也不存在对外依赖问题。

但尔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规模加大和速度加速,加上石油资源的拥有量相对不足,石油生产和供给愈来愈跟不上需要,中国开始进入石油纯入口国行列,且对外依赖程度有逐渐加深趋势。

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未来15年内,中国国民经济仍将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一般以为,GNP要维持10%左右的增加速度,石油消费就必需以6%以上的速度增加,但"九五"期间,我国石油产量的增加率据估量不会超过%。

这意味着国内石油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重。

据国家有关部门和能源研究机构预测,如按GNP年均增加率8-9%,能源弹性系数为左右计算,到200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约为2亿吨,而估计到2000年中国可生产原油亿吨,供给缺口达2000万吨以上。

1国外对中国未来石油需求的预测也显示出形势的严峻性

日本《能源经济》载文以为,若是中国的GNP按年均10%的速度递增,那么,到本世纪末,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00万桶/日,而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只可能达到300万桶/日,天天将有100万桶的缺口。

2《国际石油经济》文章分析以为,中国的GNP在"九五"期间要维持10%的增加速度,石油消费必需以6%-7%乃至更高的速度增加。

到200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亿/年,而同期的石油产量约为1.55亿吨/年,缺口将达7000万吨/年。

3另据美国《油气杂志》载文估量,2000年?

/FONT>2005年间,中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速将达%,按此速度,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500万桶/日(约26亿吨/年)左右,其中缺口将达到200万桶/日(1亿吨/年)以上。

4届时,中国对外来石油的依赖程度将可能高达38%以上。

壳牌中国石油开发公司估量是,到2015年,中国的石油的日入口量将超过700万桶,接近美国目前的入口量。

5而按照美国能源部的近期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460万桶/日到2015年更将增至1050万桶/日,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赞国。

6

以上各方的预测结果虽有必然的不同,反映出对中国未来石油供需情况的评估不尽相同,但中国将愈来愈多地依赖入口石油却是各方一致的观点。

二、海湾石油是中国未来石油入口的主要来源这主如果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

一、与其它产油区或产油国相较,海湾地域具有资源基础、产量及产能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未来仍将是世界石油供给的中心。

该地域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硕的地域,其储量占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5%左右。

受国际市场石油多余及OPEC"限产促价"战略的影响,目前海湾地域油田动工率估量仅为60%左右。

因此,其产油能力尚有较大潜力可控。

该地域目前的原油产量约相当于全世界产量的30%,能源专家预测,此后l0年,世界石油需求总量的近50%将由海湾地域提供。

7沙特阿拉伯前石油和矿产大臣、OPEC前主席亚马尼在1995年瑞士温特图尔国际研讨会上发表题为"石油的全世界作用一一展望2005年"的演讲中指出,倘使伊拉克的石油因各种原因不能保证大量出口,倘使里海石油进入主要西方石油市场的时间比估计的要晚得多,那么世界石油供给的增加只有仰仗两大来源,即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

这两国的石油资源有能力知足需求。

理论上,沙特的已证明储量能够维持两倍于目前水平的年生产率,科威特则是二倍。

换言之,仅这两国的储油量就足以供给2005年以前全世界所需增加量的85%左右。

二、在对能源的需求稳定增加的同时,世界范围的能源资源在萎缩,但海湾地域以石油经济为主的产业优势在21世纪仍将持续。

据亚马尼领导的全世界能源中心估量,全世界的石油需求在2005年前的这段时间将有20%的增加,同时石油在主要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不会有大的变更,而除中亚和中东之外,非OPEC成员国的石油生产2000年后有下降趋势。

中亚的里海地域被以为是未来世界的"第三大能源中心",从石油供给的安全角度和来源的地缘多元化考虑,参与开拓和引进里海的石油资源理应列人中国重点战略目标。

但里海的石油要源源不断地流入国际石油市场尚需时日。

首先,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这一问题不解决,将有可能使该地域的能源投资陷入风险当中。

其次,必需铺设输油管道才能把里海的石油输送出去,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而且管道运输走向的选择更是具有浓厚的地缘政治冲突色彩,而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困扰该地域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

英国牛津研究所以为,里海石油生产的起飞将十分缓慢。

依照超级乐观的估量,2010年整个里海地域日产原油350万桶以上,仅相当于挪威1998年初的生产规模。

8亚马尼也以为,里海石油进入主要西方石油市场的时间要比估计的晚得多,出口量也将比预期的要低。

中国已于去年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正式签署了建设从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新疆石油管道的协议,但其意义并非在于协议本身,也不在于目前,而在于更远的未来。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里海石油不可能取代海湾石油的地位。

因此,至少到下世纪初,国际市场的需求和非OPEC国家石油供给之间日趋增大的缺口,只能依托以海湾产油国为主的OPEC慢慢增加石油产量来填补。

按照OPEC目前的生产计划,到本世纪末,它只要动用不到90%的生产能力即可知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一样,未来中国入口石油中的绝大部份也未来自海湾。

事实上,据海关统计,早在1993年,阿拉伯国家一主如果海湾国家一提供的石油已占中国原油入口的46?

07%。

业内人士估量,去年中国入口的原油,大约60%来自中东地域。

另据美国《油气杂志》估计,到2000年和2005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到77%和92%。

9三、中国开展同海湾地域石油合作的优势、机缘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同海湾国家进行石油合作具有自己的优势。

其主要表此刻:

一、中国同海湾诸国乃至中东所有的国家都维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和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贸易基础。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前外长钱其琛1997年12月在访问中东王国并会面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吉德时全面地归纳了中阿之间的友好关系。

他说:

"首先,咱们彼此尊重,平等相待。

其次,中阿增强对话,密切磋商,中国与许多国家成立了磋商机制。

第三,咱们有条仵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增进一路发展。

阿拉伯国家拥有丰硕的资源和广漠的市场,活着界上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中国在市场和资源方面也拥有优势,两边合作领域广漠,前景美好。

第四,在国际事务中,中阿可以进行很好的合作。

中国愿意同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增强协调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上彼此支持与配合。

所以,中阿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联合尽力的一个组成部份"。

最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在介入中东事务时几回采用双重标准,其主导的和平进程又长时间停滞不前,海湾国家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愈来愈不信赖,而对国际地位日趋提高,并在联合国发挥踊跃作用的中国的期望愈来愈大。

"中国是海湾国家的朋友这样一种印象愈来愈深,海湾国家开始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迅速接近中国"。

10这种良好的关系将有效地增进两边在能源方面的合作。

二、中国既拥有充沛的外汇准备,又是一个庞大潜力的石油消费市场,且对入口海湾石油持踊跃态度,这对急于扩大石油出口市场的海湾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受今世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式转变的影响,去年以来国际石油价钱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对石油收入占总收入2/3以上的大部份海湾国家的经济来讲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促使油价下跌的因素之一是,亚洲国家普遍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对海湾石油的需求减少。

较其它亚洲邻国而言,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较轻,中国目前仍维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国内能源需求继续呈上升势头,且确保中东石油供给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目标。

这一切对急于扩大石油出口市场的海湾国家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3、海湾国家最近几年推出的新能源战略有可能打破其石油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连年来主要由欧美和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投资的固有格局,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新兴工业国家开拓海湾石油市场提供良机。

为了改变油价波动带来的被动局面和适应世界能源市场的需求和转变,1996年以来波斯湾各国开始对能源战略进行调整,从以出口原油为主慢慢转向成立勘探﹑开采﹑提炼和运输一体化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其中包括:

1﹑扩大石油生产能力,提高产量。

(勘探新油田﹑扩大开采规模﹑更新设备和技术,如以先进的水平开采技术取代陈腐的垂直开采方式)2﹑提高炼油能力。

具阿拉伯石油投资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阿拉伯产油国最近几年内将投资381亿美元成立和改造石化炼油项目,其中235亿美元将用于形成新的石化生产能力。

这一庞大计划一旦完成,阿拉伯国家的炼油能力将在此刻天天约600万桶的基础上成倍成长。

3﹑有计划地与国外在勘探﹑开采﹑加工﹑运输和炼油厂。

这一战略思想的起点是:

通过成立合伙炼油厂将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利益结合起来,即便用产油国的原油,在生产国推销石油产品。

这样,产油国有了稳定的销售市场,消费国有了稳定的供油基地。

一些消费国,特别是亚洲地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工业国还可以利用海湾产油国雄厚的财力资源改造陈腐掉队﹑不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炼油厂设备。

目前海湾产油国参与亚洲石油精炼设备的项目规模总额已超过145亿美元。

海湾国家推出的这些新的战略举措,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开拓海湾石油市场提供良机。

对中国而言,海湾石油开采本钱低,石油油质好,单位产出高,理应成为中国参与海外经营活动的重点地域。

中国石化工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在国际上有必然声誉,在同中东国家打交道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完全有能力参与这方面的竞争。

如1992年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曾在竞争科威特艾哈迈迪炼油厂重建项目中,一举击败美、英、法、日、韩等九家著名公司中标,并按期以超卓的质量完成了这项工程。

为中国博得了荣誉,并为两边往后进行更多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近几年,中国石油公司踊跃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对赴海湾国家投资经营的热情升温。

1997年10月,中国已同伊拉克签定了联合开发伊拉克中部阿赫达1油田的两项协议。

另外,中国和伊拉克、伊朗、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正在进行联合勘探,实施合作开发本国及国外石油的计划。

中国还准备同英、法、俄三家石油公司一路开发伊拉克的拉菲丹油田。

同欧美国家相较,中国同海湾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只能说是方才起步,这方面有着广漠的发展空间。

对海湾国家而言,中国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人材和劳力资源充沛且相对廉价,政府还提供诸多优惠政策,到中国投资有利可图。

总之,增强中国与海湾地域的石油合作既有利于减缓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又顺应海湾地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对外经贸合作的总趋势,前途是光明的。

固然,中国也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世纪之交,各国为下一世纪能源安全而展开的世界石油争夺战已经拉开序幕,对中国利用国外能源形成压力。

中国将不能不参与同业洲及欧美国家的激烈竞争。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能源形势整体缓和,但同时亚太地域的能源形势趋于紧张。

其大体特征是,该地域主要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增加迅速,供求缺口扩大,对从本地域外入口石油的依赖严重。

受去年暴发的金融风暴影响,一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放慢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整体上仍维持着较高的增加率。

本地域能源的供求矛盾未取得明显的减缓。

由于从生产本钱和安全的角度考虑,石油在能源结构中具有其传统优势,因此,海湾石油对亚洲国家的战略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

据日本石油业专家估量,未来10年,亚洲各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将上升。

目前亚洲国家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程度已超过70%,估计到2010年依赖程度将达89%,其中日本1973年度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约为78%,1997年度达到81%。

日本有关人士以为,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早晚将达到90%。

随着资源绝对数量的减少和相对稀缺的增大,亚洲各国围绕中东石油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与此同时,美、欧、日、俄等国家对中东石油的控制和争夺也将进一步加重。

美国通过海湾战争,已大体掌握了海湾石油的控制权,西欧各国则利用其地缘优势和同中东国家的传统关系扩大其影响,加紧对该地域石油的争夺,日本正踊跃谋求增强同中东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的双边关系,其能源外交弄得有声有色;俄罗斯力图重返中东,其同伊拉克和伊朗的经济关系最近几年来十分引人注目。

大国的争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平等利用海湾石油资源是不利的。

二、过量地依赖外来石油,尤其是依赖海湾这个充满不稳定因素地域的石油,对中国来讲,可能成为能源安全战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严重时乃至可能要挟到国家的安全利益。

中国能源走向世界的历史很短,尚缺乏对应国际石油市场转变的应变能力及其保障体系。

按照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情况分析,当前及此后一段时期内世界能源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长期国际石油价钱将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对中国入口部份海外石油以减缓国内的需求压力是有利的。

但从久远看,风险很大。

咱们知道,真正的能源危机往往是由政治因素而非石油市场的大体要素引发的。

1973年阿拉伯的石油禁运致使国际市场上油价涨至原来的4倍,世界经济因此出现衰退。

70年代末,伊朗革命再一次引发全世界石油紧张和经济衰退。

此刻,把石油作为武器的时期虽然已不太可能再现,但以色列和中东邻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仍然是原油市场不稳的主要因素。

中东地域的紧张局势可能对油价产生影响。

1997年11月,当美军向海湾大举进发去对付伊拉克危机时,国际市场上每桶原油的价钱上涨了快要2个美元,达到23美元以上。

可以说,海湾任何一次冲突都不可避免地引发世界油价波动,再次发生石油供给欠缺或油价暴涨的可能性也是不可轻易排除的,届时中国经济可否经受石油危机带来的庞大冲击,令人忧虑。

综上所述,中国愈来愈多地依赖外来石油已是不争的事实,为防范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有关部门在立足国内,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国资源的前提下,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石油战略和久远的目标计划乃是当务之急。

注释

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信息研究所编:

《石油在我国能源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1995年2月版,第23页。

2.日本《能源经济》1995年10月号。

3.《国际石油经济》,1995年第l期。

4.美国《油气杂志》1995年5月8日。

5.美《外交》双月刊,1996年3一4月号。

6.美国《洛杉矶时报》,1997年10月5日。

7.《经济参考报》,1997年7月19日。

8.参见英国《战略研究》1997一1998年度号文章:

"里海石油,并非19世纪大比赛的重演"。

9.美《油气杂志》,1995年8月25日。

10.参见《日本经济新闻》1998年5月4日载文:

"海湾国家急剧接近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