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3879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四年级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docx

《四年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docx

四年级上

小吊车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2、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对制作模型、设计仿生产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2、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的哪部分肌肉。

STSE目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对一种仿生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描述,体会到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

2、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例如,飞机的飞行与鸟的飞行方式相似。

教学重点

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

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和制作仿生作品。

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关节与其运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

演示用小吊车模型、小吊车制作材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制作小吊车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2、能对制作模型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3、能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调试。

4、能清楚地解释自制的小吊车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小吊车模型: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

(板书课题:

小吊车)

2、你们可别小看它呀,它可以像真的吊车那样灵活的提起和放下重物。

不信,你们看——(教师演示)

3、想知道小吊车的奥秘吗?

那我们就先来制作一个小吊车。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请学生把书翻到第11页,根据书中图例和提示来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和制作方法。

观察:

小吊车模型由几部分组成?

各部分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

选用哪些材料,使用哪些工具?

2、组织小组设计制作计划

小组讨论后交流:

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如何使用工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3、师生补充修订方案。

4、师发放材料和工具,小组合作制作模型,教师巡视指导。

5、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和评价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小组演示并思考:

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2、交流、总结:

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拉紧下牵引绳放松上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第二课时收和放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2、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能利用图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推想表达出来。

4、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哪部分的肌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制作了小吊车,大家回忆一下,小吊车的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拉紧下牵引绳放松上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你觉得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象小吊车这样提起和放下重物?

2、设疑:

你觉得手臂和小吊车的运动原理类似吗?

3、出示手臂剖面图,认识手臂的构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4、学生用手臂模仿小吊车提起和放下重物:

一只手摸住另一只手的上臂,感受体会手臂运动过程中肌肉的变化。

5、交流感受。

(当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前臂向内收;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前臂向外张)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比较一下,手臂的骨骼肌肉构造和小吊车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总结,相机板书:

吊臂…………骨骼

牵引绳…………肌肉

3、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原理是不是一样呢?

学生可以做做踢腿运动,并说出原理。

小结:

肢体运动需要多个运动器官的协调作用,任何一块肌肉、一块骨,孤军作战都不足以完成运动,人体的运动都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师:

事实上,吊车正是人们在研究了手臂运动原理后发明出来的一种机械。

我们把人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制造或改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的科学,称为“仿生学”。

(板书:

仿生)

1、你知道哪些仿生的产品?

(学生自由说)

2、其实关于仿生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大家阅读13页“科学在线”。

3、交流了解到的仿生学知识。

4、小组讨论:

13页讨论内容。

5、全班交流。

6、作业:

结合14页提示,搜集有关仿生的资料并制作卡片,下节课进行仿生产品展示会。

板书设计:

仿生

吊臂………………骨骼

牵引绳………………肌肉

动与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研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stse目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有一次,我坐车时遇到这样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对什么都感到新鲜,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

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

“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他妈妈笑着说:

“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车在动。

1、同学们,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2、房子和树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你同意谁的观点呢?

为什么?

预设:

我同意男孩的观点,因为相对于火车来说,房子和树是运动的。

我同意妈妈的观点,因为相对于车轨来说,房子和树是静止的。

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因为他们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

过渡:

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

今天我们学了动与静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动与静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

荡秋千

师:

同学们都玩过荡秋千吗?

你们看,书中的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

看书中23页插图,提出问题:

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预设:

秋千上的女同学认为是静止的,而秋千下的女同学认为是运动的,

1、你赞同谁的观点?

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教师参与讨论之中,引导学生发现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距离是否发生改变)

2、小组派代表交流观点。

(教师相机板书)

我认为:

()的观点是正确的。

秋千上的男同学,相对于()来说,是运动的,因为他相对于()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秋千上的男同学,相对于()来说,是静止的;因为他相对于()的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

相对于

秋千上的男同学地面上的女同学运动

位置改变

相对于

秋千上的男同学秋千上的女同学静止

位置没变

3、齐读板书。

4、如果我们把秋千上的男同学改成秋千上的女同学:

(1)秋千上的女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是什么状态?

(2)秋千上的女同学相对于秋千上的男同学呢?

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怎样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要判断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选择好参照物。

这个参照物必须是假定不动的。

相对于参照物来说,如果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完善板书)

3、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下,男孩和妈妈的观点谁的正确?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看书中24页插图。

(用上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术语)

2、填空。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3)飞机上的乘客对于()来说是静止的,对于()来说是运动的。

(4)坐在船上看到两边的景物在(),说明船正在前行。

3、布置课下作业:

用所学知识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注意安全)

备注:

2、3题选择做。

板书设计:

相对于(参照物——假定不动)

秋千上的男同学地面上的女同学运动

位置改变

相对于

秋千上的男同学秋千上的女同学静止

位置没变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方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STSE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难点:

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能辨别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具准备:

乒乓球橡皮球皮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等。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需要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家平时喜欢玩球吗?

不过我们平常只能在在课外或体育课玩,今天的科学课请大家一起来玩玩小球,会比以前更有意思,想不想玩?

怎么玩呢?

请大家听好,今天这个小球的玩法,是要想出各种办法让乒乓球动起来。

 

那么到底能够想出多少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呢,把你所设计的方法,写或画下来,并且把你所认为的独特的方法用符号标出来。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让小球动起来

1、组织学生讨论,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方法

2、组织学生汇报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法。

提问:

又能用几种方法改变小球的运动方向?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3、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把实验的方法、现象,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如果学生设计有困难,提示学生在常见的力中曾经接触过哪些力,利用哪些材料可以使它动起来,可以添加别的物品)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记录卡:

班级:

_________ 小组:

_________ 填卡人:

_________

内容

方法

小球情况(动、不动)

实验

什么力

实验人员

让小球动起来

“改变运动小球的方向”记录卡:

班级:

_________ 小组:

_________ 填卡人:

_________

内容

方法

小球情况(动、不动)

实验

什么力

实验人员

改变运动小球的方向

4、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

交流各自的做法及观察到的现象,评出采用方法最多且独特的小组。

(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好评)

5、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方案,并记录在横线上进行全班交流

我的结论:

活动二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图中物体各是什么?

引导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P38)

学生活动:

交流汇报

2、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分析力与物体的构造、材料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举出例子并在全班交流物体的构造、材料之间的关系。

3、组织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学生活动:

阅读科学在线。

教师提出问题:

 

(1)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

 

(2)请学生自己说说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P39图中运动分别属哪种形式。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三、实践运用,应用拓展

帆车比赛(学生课外自己找材料制作,各大组自行组织进行比赛):

用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等制作一个帆车。

选择材料,设计车形,进行比赛。

比赛规则:

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

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

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

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板书设计:

11、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运动着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3.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

2.能从不同角度看待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实验说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

2.能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

STSE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能举出3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教学重点: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摩擦力和产生的作用。

教具准备:

自制风车小球。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需要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中有许多运动的物体我们需要让它停下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看谁的方法好又多。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1.教师演示快速转动的风车和课桌上跳动的小球,想象正在向前行驶的自行车。

问题:

想一想有什么方法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学生活动:

若有学生举手回答,

师:

有同学已经想出来了,反应真快。

2.提出要求: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从三个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研究。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将自己想到的方法写在下面

内容

方案

实验

用的力

运动小球停下来的方法

转动风车停下来的方法

前进的自行车停下来的方法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比一比谁的方法多且独特。

4.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生试着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给予补充最后得出阻力和摩擦力,明确阻力和摩擦力的定义。

活动二感受摩擦力

1.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摩擦力的存在,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你能找到它们吗?

学生活动:

先说一说,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结果(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细心聪明的孩子)

2.学生设计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教师可给予补充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边说边演示即可)

活动三探究摩擦的利与弊

1.出示教材42页的摩擦力的图片,可增加汽车轮胎的花纹,体操运动员往手上擦镁粉等图片。

学生活动: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摩擦力有时是有益的,有时候又是无益的。

提问:

还发现生活中那些摩擦是有益的?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介绍:

我们为了使生活更便利,常常要增加有益摩擦或者减小无益摩擦。

学生活动:

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说说摩擦力的利与弊。

3.提问:

自己来改良一下自行车,观察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使它变得更加便利又省力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改良自行车方案。

三、实践运用,应用拓展

在一个小杯子里装满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入中间,将米压紧,使筷子直立。

然后继续向杯子里加米,一边加一边压紧,直到杯子里加满大米,然后往杯子里加入少许水,等一会,拿住筷子往上提,观察有什么现象。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板书设计:

12.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8课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能用简单工具测量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所需时间的关系。

4.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如实记录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得更快的方法告诉其他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stse目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所学的快与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重点:

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难点:

在比较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教具准备:

列车时刻表刘翔夺冠视频每组电动小车3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参加跑步比赛,体验运动的快慢。

2.能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3.通过计算在相同距离内不同列车运行所用的时间,排列出列车快慢的顺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

刘翔是我们国家一名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他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了一枚金牌,下面让我们情景重新一下。

(播放刘翔夺冠视频)

同学们,你们从这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1、刘翔得了第一名。

生2、刘翔在所有的选手中跑得最快。

生3、刘翔是第一个到达了终点。

师:

也就是说刘翔用的时间最短。

所以在相同的距离下,跑完全程,谁用的时间最短,谁的速度就最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研究如何确定快与慢。

(板书课题)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在咱们班中谁跑的最快呢?

2.宣布比赛规则:

100米的距离,5人为一组进行pk,优胜者再结成组进行比赛,评出赛跑冠军。

3、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宣布比赛结果。

2.为什么说这个同学跑的最快呢?

预设:

因为他跑完100米用的时间最短。

师:

也就是说他的速度最快,我们可以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还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某某同学在预赛的时候是第一,可在决赛中却不是。

师:

也就是说快与慢总是相对的。

板书:

相同的距离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师:

既然我们学会了怎样表示快与慢,那我们就来运用一下吧。

(出示列车时刻表)大家先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在这张表上发现什么。

预设:

生1.这张时刻表是石家庄到北京西的列车时刻。

生2.一共有四趟列车到北京,它们的发车时间和到站时间都不一样。

……

2.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能根据这张时刻表计算车这4趟列车哪趟跑得最快吗?

(用到站时间减去发车时间)

3.学生各自计算列车速度。

4.说出排序结果,并交流排序理由。

预设:

T202最快,4412最慢,因为同样的距离T202用了2小时27分,而4412用了7小时36分。

师小结:

我们是通过比较它们运行时间来确定的,和刚才我们比赛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相同距离,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

T202最快,一般情况下带T字头的列车为特快列车,4412在这4趟车中是最慢的,但它和自行车比呢?

(比自行车快)所以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运动的快与慢关键要看比较的对象。

(板书:

相对的)

怎样能让小车跑得更快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每组带一个玩具小车)。

板书设计:

快与慢(相对的)

相同的距离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使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充分发挥自己发散思维的能力。

2.能用工具测量并记录一个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如实记录和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实践的关系。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找出使小车速度产生变化的原因。

5.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获得运动物体的相关数据。

6.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

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得更快的方法告诉其他组。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看大家每组都有一个玩具小车,现在咱们就来进行一个头脑风暴,在1分钟内你能想到哪几种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

2.预设:

用手推、用扇子扇、用脚踢、铁质的小车用磁铁吸、电动的通电……

3.你们的想法能不能让小车动起来呢?

我们来试一试。

在试的时候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小车动起来的?

(风力、推力、电力)

4.看来大家都发现了,让物体动起来的条件必须有力。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

小车比赛,理解小车的快与慢

1.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时间相同比快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

为了公平,咱们每个组的赛车要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出发,而且跑的时间也应该是一样的,咱们确定5秒,看看谁的小车5秒钟跑得最远。

(2)距离相同比快慢——距离相同比时间的长短

2.小组进行实验。

3.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1)汇报实验现象与结果。

(2)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一下,怎样比较小车的快与慢?

(时间相同,经过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快;路程相同,需要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活动二:

影响小车快慢的因素

1.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车有快有慢,那你们知道小车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2)学生进行猜想:

小车的重量;用力的大小;与地面的摩擦力(光滑与粗糙的地面)……

2.实验验证猜想:

(1)先测量改变前的小车前进的距离(或时间);

(2)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别的先不变,测出改变后的小车前进的距离(或时间);

(3)三次重复;

(4)研究第二个影响因素时,把上一次改变的条件复原;

4.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汇报实验现象与结果:

预设:

在相同条件下,用力越大,小车越快;

在相同条件下,小车质量越大,小车越快;

在相同条件下,摩擦力越小,小车越快。

……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影响小车快慢的因素,回家收集有关物体运动快慢的资料,记录在资料卡片上。

板书设计:

时间相同,经过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路程相同,需要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备课教师:

城西小学赵宗军双桥小学孙洪昌刘家店中心小学

实验记录单

影响小车快慢的因素

不变的条件

改变的条件

实验现象

得出的结论

15课昼夜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

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昼和黑夜的变化,可你们想过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昼夜形成的原因”。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昼夜形成的原因。

课堂预设:

⑴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

⑵地球绕着太阳转形成

3.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