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3380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docx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心得精选多篇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评分:

86

优点:

行文朴素,结构清晰;有观察,有评述,有自己的观点,全文没有出现大的不足。

缺点:

稍嫌平淡,个别地方(杜仲树)等处有些离题。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

 

李韵然00213031

2014.4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

2014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

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

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

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

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

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

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

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

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

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

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

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

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

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

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

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

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

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

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

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

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

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

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

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

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

注意到这次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

研究表明①,首先,(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

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

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

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

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

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

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

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

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

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

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

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

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

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

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

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

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

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

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

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

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

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

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

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

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

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

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

“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williamrobinson)。

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

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

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

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

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

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

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

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

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

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第二篇: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详细内容

北大学生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详细内容

评分:

86优点:

行文朴素,结构清晰;有观察,有评述,有自己的观点,全文没有出现大的不足。

缺点:

稍嫌平淡,个别地方(杜仲树)等处有些离题。

城市生态实习报告李韵然00213031xx.4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

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

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

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

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

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

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

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

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

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

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

在万泉河边,被眼前景象惊呆,河床中已没有水,只有一层散发恶臭的淤泥。

固化的河道,水的匮乏,使其没有了生机。

经老师讲解,路上那些穿着“铠甲”的树木是皮很名贵的杜仲。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种在路边,给树木的养护添加麻烦。

是为了让路人认识新植物吗?

树上没有挂牌,而且让人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树就更危险了。

是它适合种在此处,或是它长成后别有一番景象吗?

到了所谓的绿化隔离带,是将“京西稻田”除掉后的产物,觉得还没有路边的树多,土倒是不少。

老师介绍一种名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该种先锋植物,无人管理,也可茁壮成长。

8.颐和园南如意门:

门前就是昆玉河,又称京密引水渠,岸边已被固化。

该条河流同八一湖相连,构成了所谓的京城水系,已经成了人们游北京的一条水上路线。

驶过两条游船,但均没有按照当初开通此路线时所说的,为保护水体,将窗子封住,不知会给河水带来多少垃圾。

采访中,得知以前的岸边满是树,水里鱼也不少,但为了修路,树砍了,岸修了,现在鱼不见了,由于来往的车辆很多,又没有树,土也很大。

我仔细观察河水,发现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边处还有垃圾。

9.颐和园内:

颐和园主要由**湖和万寿山两部分构成,两者均为自然形成。

沿西堤六桥而行,一路杨柳依依,桃花盛开,同门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在同游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欢这里的风景,觉得“没白花门票钱”,反面的声音没有听到。

湖边老师讲解由芦苇和茭白组成的湿地系统,这种滨水系统,净生产力高,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造福环境。

我夏天来游园的时候,绿色的芦苇配上蓝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当时不了解它原来还有这么多生态功能。

对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公园中正在进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树木的围帐将工地与游览区隔开,从远处看,围帐和园中的花草融为一体,不仔细看,简直无法分辨。

这比起那些路边常见的突兀的围帐,更让人觉得舒服。

但不幸的是我们还是看到有一条管道从工地延伸到湖边,乌黑的水正排到湖里。

围帐很高,无法看到里面,不知这水是施工后的废水,还是将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时,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后者,还是情有可原的。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显眼,老师不讲,我是不可能发现的。

工程对山体的改变不大,只是将山坡改造成鱼鳞状,有点象阶地,这样可以加强下渗,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预防了水土流失。

但我想这只适用于水量不大的时候。

在山上还看到一些丢了脑袋的佛像,对取走佛祖脑袋的人颇不理解,这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

约下午两点在山上解散,实习结束。

三、分析与讨论注意到这次实习中不论是老师的讲解,自己的观察还是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不少关于植物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想着重探讨周围环境中植物的选择,以及对实习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1.关于居民对周围植被看法的问题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对环境进行修理,而对野生的植物则有一些深恶痛绝,这与老师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能让人觉得舒服,使人产生深刻的体验呢?

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其次,要看自然环境的物理特征。

例如,一片矮树林旁边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人们从矮树林中一条小路穿过,坐在草地上玩耍,会产生一种摆脱都市枯燥、乏味、紧张工作压力的感觉,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法通过的灌木丛,这类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对人类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齐修剪过的草地,花园,还是有它们存在的心理基础的。

我们在学这门课之前不也是对一些人工修剪,设计过的园艺作品赞不绝口吗?

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坛,绿地,在心理学上,能够有较高的清晰度,更能够吸引人。

当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

老师是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自然生长的植物有诸如,种类丰富,无需太多人工管理等优点。

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以自然植物为主,这样对资源和环境都有益处。

但处处都是这样,未免让人产生荒芜杂乱的感觉。

居民的不满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心理需求重要,还是环境生态重要?

设计要以人为本,又要以环境为基础,两者兼顾似乎很有难度。

如何处理,改变人的观念?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合适的立足点,将二者有效的调和起来。

但,这立足点在哪里呢?

2.关于路边种植杜仲树的问题前面提到,在去往颐和园的路上,对路旁种植穿“铠甲”的杜仲树不理解,回来后特意查了一下该树的特征,发现自己当时的看法过于简单,是错误的。

当时看到的树,因为是刚移植过来的,树干很细,也没有枝叶,再加上那圈铁衣,觉得不是很美观。

其实,据查得的资料②,杜仲干形直,枝繁叶茂,树冠多呈圆形或圆锥形,遮萌面积大,且树体抗性强,病虫害很少,不需喷洒农药,是城市园林绿化非常理想的树种。

北京、南京,杭州、洛阳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树或进行公园、庭院绿化,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而且由于杜仲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也是广大山丘地区理想的水土保持树种。

杜仲树耐旱,耐寒,耐碱,却不喜湿热,在北京种植非常理想。

杜仲树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可以说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它的树皮,这也是给它穿衣的原因。

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杜仲树的树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对主干某一区段树皮进行全部环剥,只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短期内在剥掉皮的木质部上又可长出新的树皮,3~4年后即可赶上未剥皮部分树皮的厚度。

通过环剥皮还可以促进树株直径的生长。

杜仲不管幼树或老树都存在树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壮龄树再生能力最强。

所说的保护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用有网眼塑料薄膜包裹树干。

我想,既然剥皮不会给树造成太大的损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对树有好处,何苦要把树围起来呢。

而且我看那铁圈很小,没有给树留生长的空间,不如没有。

希望这是因为树还没完全长好,进行保护的缘故,以后能看到小树解脱枷锁。

那我们要怎样选择种植的植物呢?

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

不能将人的意志强加给环境。

正如在实习中看到的,针叶树的落针有一定酸性,会使周围的土壤酸化,因此树下的植被很少,我们强种上草也没有用;还有在颐和园山坡上看到的侧柏,它本是一种耐旱,耐碱的植物,所生长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园如果片面的追求绿化效果,铺上草坪,为保养草坪又浇灌很多的水,反而会对侧柏的生长不利。

还有前几年,北京提出要给杨树做“节育手术”,因为每年一到春天,杨絮就铺天盖地,无孔不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这是当初种植时所没想到的。

这些都是由于设计者不了解植物的习性造成的。

形式不是我们追求的一切,和谐才是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乡土植物的应用。

所谓“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

“在乡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材料,它们生长繁茂,管理粗放,无需对土壤作特殊的处理,可供选择用于公园、娱乐场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喷泉花坛等处的镶边栽种。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williamrobinson)。

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可为城市居民区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

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攀爬树木,摘取花朵和进行其他活动,而这正是现在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的。

乡土树种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季节变化,而引入的外来树种却不能反映季节的特点。

在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中。

乡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风貌,也许更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段,乡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

在不具备表土的地段,更可显现出其特殊的栽培价值。

许多乡土植物并不需要优良的表土。

贫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过量生长,并减少相应的管理问题,而且这些植物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寿命往往比在优质土中更长。

燕南园中几乎遍及各处的二月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墙角,土坑都成为它生长的场所。

前面也有提到关于人们对修剪得很好的花坛,绿地的需求。

鉴于以上所说的乡土植物的优点,我们可以考虑以其作为园林设计,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态和人们心理需求的统一。

最后,我想到静园被砍掉的苹果树,也想到高中校园里的那排柿子树,那是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一到秋天树上挂满了柿子,但没有人去摘它。

长满果实的树木能给人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与欣喜。

在校园等地种植一些适宜当地环境的果树,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应该被提倡。

四、收获与问题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经老师的讲解,我体会到“生态无处不在”这句话。

同时通过提出与解决问题,增进了知识,加深了理解,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这次实习中,我感觉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的需求或者愿望与生态的矛盾。

要改变人的认识,但这绝非我们短暂的一生所能实现的,我们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纠正人的意识上面,还要努力去寻找协调二者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应该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植物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中的问题,这虽在前面有所讨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植物知识,显然还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海淀公园发现树少反而成为人们放风筝的好地方,所以不应该仅仅以树木的多少来衡量公园的好坏,还要看植物的分布以及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但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园中的植物,当然最好应该沿用其原有的状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再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来设计。

而究竟具体应该怎样做,还待讨论。

五、资料来源及参考资料①《环境心理学》俞国良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②《风景园林植物配置》brianclouston陈自新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第三篇: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实习人:

地理科学学院规划班,方姣

实习时间:

2014年11月11日

实习地点:

北碚区人民政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今天我们在吕瑜良老师的领导下到北碚区人民政府进行了实习。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次实习我们主要以步行的方式从二号门出发到六号门再沿途到区政府进行实习考察。

一路上吕老师边走边给我们大家讲解路边的植物名称、种属、功能、价值等。

由于老师我们此次实习的队伍比较庞大,老师恰好没带扩音器,所以老师讲的东西,听得断断续续。

但这些都是客观的原因,为了尽量的听到老师讲的知识点,所以必须围着老师的身边转。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觉得西南大学的绿化很不错。

在从二号门到六号门的一小段路上我就看到了差不多二十种不同的植物。

首先是西南大学的校树——樟树,一片樟树林,再加上我们的共青团花园,再加几张石凳子石桌子,让人觉得好像是在深林公园一般。

由于实习的当天天气是早晨,天空中太阳公公也很早就出来了,所以心情也很好。

沿途的花台里除了一些茶花外,还有很多三叶草、麦草。

在招待所对面还有一些梧桐、棕树等树木。

走到三十三教学楼外,花台中还种植了很多合欢树,它的叶子有很多小羽片组成,听说它的叶子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到了夜幕来临时,那无数的小羽片便会成

对成对的折合关闭,就像被手碰的含羞草的叶子,全部合拢起来。

当走到六号门时回头看一下西大,发现西大仿佛是一座坐落于花园中的大学,顿时觉得自己原来是这么幸运。

我们整个队伍走出西南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