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2977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docx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考纲与课标

考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复习方法

1、列表巧记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方法点拨:

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内容多、头绪乱。

逐个朝代分中央和地方设置表格记忆整体性强,纲目清晰,能够增强记忆效果。

3、目标落实: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两汉

建立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后期设节度使

宋朝

设二府三司

设州郡、置通判、转运使

元朝

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行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按察使司

清朝前期

设立军机处

 

三、知识要点

一、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

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

(二)商朝政治制度:

1、内服外服制度;

2、神权色彩浓厚,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裔,建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

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特点:

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②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③分封对象多元化;

④层层分封。

4、作用:

①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②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3、作用:

①确立了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制:

政治生活准则。

实质:

维护宗法制、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国家政治机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一)形成过程:

1、秦朝

(1)统一全国的条件:

①春秋开始,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②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各国进行变法改革。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结束分列割据局面,完成国家统一。

(2)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建立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指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

副丞相,掌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地方设立郡县两级。

县设乡、里。

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④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⑤制定《秦律》。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②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确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其灭亡。

2、汉朝

(1)刘邦时期:

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设中朝(内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酬金夺爵,以酬金名义,剥夺诸侯爵位。

(3)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内容:

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2)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4、北宋

(1)措施:

①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设禁军;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枢密院(调兵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兵权)。

②削实权:

削宰相权(二府三司):

1.军事权——枢密院;2.行政权——设“中书门下”(宰相办事机构),参知政事(副宰相);3.财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又称“计相”。

削地方权:

派文臣任州郡长官,设立通判,监督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

设立转运使,消除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全。

(2)影响:

①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③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5、元朝

①中央:

废三省,设一省(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管理六部。

②地方:

设行中书省,推行行省制度。

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君主专制的新高度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明太祖:

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直接管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

②明成祖:

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内阁大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批红”。

(2)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影响:

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7、清朝——君主专制的顶峰

(1)背景:

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康熙时设南书房;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2)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二)选官制度

1、形成过程:

(1)西周:

“世卿世禄”;

(2)战国:

军功授爵;(3)汉朝:

察举和征辟;(4)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5)隋唐-明清:

科举制。

2、科举制:

(1)形成过程:

①隋开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完善:

唐太宗设明经、进士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宋发展:

设乡、省、殿三级考试;重文轻武;实行糊名制,防止考官作弊;增加录取名额。

④明清:

八股取士。

(2)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②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③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④对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和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都有影响。

消极作用: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②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中国自然科学技术的落后。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血缘世袭到道德品德,逐渐发展到德才兼备。

②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三)监察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

御史大夫(中央)

(2)汉朝:

御史大夫(中央);设刺史(地方)

(3)宋朝:

御史台(中央);通判(地方)

(4)明清:

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中央);地方:

按察使司(按察使)。

2、谏议制度(目的:

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1)隋唐:

门下省

(2)宋朝:

谏院(独立的谏官机构)

(四)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产生原因:

(1)经济: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2)政治:

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阶级利益;

(3)思想: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影响;

2、特点:

(1)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之争,中央与地方之争;

(2)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过程:

(秦——宋)重点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元明清)重点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

3、内容:

(1)中央机构:

①秦:

三公九卿;②汉:

设中朝(内朝);③隋唐:

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

二府三司;⑤元:

废三省,设中书省;⑥明:

废丞相,设内阁;

⑦清:

设军机处。

(2)地方机构:

①秦:

设郡县制;②汉:

郡国并行制(刘邦),设刺史(汉武帝);

③唐朝: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藩镇割据);④北宋:

设通判;

⑤元:

设行中书省。

⑥明清:

按察使司

4、影响:

(1)进步作用:

①政治上: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

②经济上:

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③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2)消极作用:

①政治上: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经济上:

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

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四、巩固提高

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

“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3、“大宗能帅小宗,小宗能帅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5、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百世不迁之宗”的说明,这是指

A、大宗的嫡长子B、大宗的庶子C、小宗的长子D、小宗的次子

6、老舍的《四世同堂》描述了我国传统的家族制度,而如今,核心家庭正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制度的崩溃B.经济的发展C.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D.法律的规定

7、《荀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8、《诗经·大雅》上说: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这段诗歌说明了

A.分封的目的B.分封对象的主体

C.分封的依据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9、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10、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

1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注:

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材料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D.世卿世禄制确立

13、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14、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15、图中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秀才看榜图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17、汉统治者吸取秦的教训,建立了太子制度,立太子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对此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其原则继承了先秦宗法制

②其确保了西汉初年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是汉出现太后听政和宦官专权的一个制度原因

④目的是为了保证帝位的传承,维护刘氏统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8、北宋基本解决的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主要是通过以下哪些官制的变化实现的()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转运使的设立③通判的设置

④刺史制⑤三司使的设置

A.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③

19、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0、右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4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2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

 

(2)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答案:

B

解析:

西周主要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答案:

C

解析:

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葵丘会盟是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强调礼法,结合盟约内容,可得C项。

3、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基本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正妻所生长子才能成为大宗,故①的说法错误,排除就可。

4、答案:

C

解析:

读懂材料意思是解题关键。

从“周幽王大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周天子的权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5、答案:

A

解析:

宗法规定“有百世不迁之宗”。

意思是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而能继承大宗的只有嫡长子。

6、答案:

D

解析:

家族制度的形成与古代的宗法关系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发展变化多是由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封建制度的崩溃,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有关。

家族关系的变化不是能够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的。

7、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内容强调君主看不到墙外的事物,听不到一里之外的声音,而君主的一些官吏应该知道近处和远处的状况,也就是说君主要加强对近处(中央)和远处(地方)的监察和控制。

因而答案为C。

8、答案:

D

解析:

材料涉及的内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A、B、C三项都是D项的内容。

9、答案:

A

解析: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

10、答案:

A

解析: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就是要师古,而师古内容是学习商周时期的分封,才能维持天下和平。

11、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郡尉不能拥有封地。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

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13、答案:

C

解析:

题中信息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之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是在北宋时期。

14、答案:

C

解析:

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中央集权制,也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而是奴隶制的产物,排除A、B,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D。

15、答案:

D

解析:

读图结合所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形式的一种选官制度。

16、答案:

C

解析:

从上述材料的君臣关系看,大臣的地位是越来越低,表明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17、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第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因为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西汉初年的统治秩序主要是实行了郡国二制并行,而不是单纯的分封制,第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因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导致形成以太子、太后为主的势力集团,第四个选项是正确的,之所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王权的平稳过渡,是为了保证帝位能够在一家一姓中传递。

18、答案:

D

解析:

北宋时期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通过采用文官任州郡长官,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设通判掌地方司法,第四个选项不是北宋时期的,而是西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五个选项是不正确的,三司使的设置主要是保证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9、答案:

B

解析:

明朝之所以要废除丞相制度,是加强皇权的需要。

在此之前,历朝都建立丞相制度,因此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不符合史实。

20、答案:

A

解析:

取名“大龙”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原因是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2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实行的政治制度,从所给图中就可以看出来,图一是周初分封制,图二是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图三是元代行省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央的制度,也就体现了在中央方面的君主与相权的矛盾,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也就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三种制度的影响,可联系所学知识,主要从积极方面来回答就可以。

答案:

(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元代行省制度

(2)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3)分封制度影响:

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行省制度的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