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2766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docx

与人格相关心理笔记

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概述

一、知识点导读

主要知识点

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研究

资料来源

研究领域

二、知识点

1、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它们是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的。

(3)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

(4)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社会人所特有的。

外部

社会性

内部

稳定性

独特性

整体性

2、人格研究中,资料来源有哪些?

(1)生活资料(L)

  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用以了解个体的生活经历

(2)观察资料(O)

  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

(3)测试资料(T)

  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获得被试在测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反应纪录

(4)自我报告资料(S)

  当事人通过对自己的评判而得到的资料

主观

自我报告资料

客观

生活资料

观察资料

测验资料

3、简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

(1)人格的结构。

人格心理学家用人格结构来解释个体差异。

如用“特质”和“类型”来解释人们稳定的个别差异。

(2)人格的动力。

通过对人格动力的研究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原因。

(3)人格发展。

对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以及随着年龄、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4)人格适应。

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对外

人格发展

人格适应

对内

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

第二节 人格特质(特定的;因素、维度)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人格特质理论

主要人物或理论名称

其它概念

人格结构

复仇者,奥尔波特

健康人格

个人特质与共同特质

卡特尔

十六种人格因素

艾森克

人格三维度

“大五”人格特质

五种因素

二、知识点

4、健康人格具有哪些特点?

残疾人心理学-弗洛伊德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自我广延的能力

具有自我客观化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具有现实性知觉

5、什么是特质?

奥尔波特将特质分为哪些类型?

特质作为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特质等值于动机或意向,具有动力性

奥尔波特将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两大种

6、艾森克将人格特质分为哪些维度?

各指什么?

(1)外倾-内倾,指皮质唤醒水平。

外向者皮质唤醒水平比内向者低。

(2)神经质,指情绪的易变与坚定。

高分特征是情绪易变,低分特征是情绪很少动摇。

(3)精神质,高分者特征是自我中心、攻击性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冷酷的,低分特征表现为温柔、善感。

7、“大五”指哪五项因素?

各指什么?

(1)神经质,指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

(2)外向性,指内向或者外向。

(3)求新性,指对经验开放,探求态度。

(4)随和性,指乐于助人、可信赖或者怀有敌意、为人多疑。

(5)尽责性,指自律、自控。

 

第三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理论

内涵

外延

人格驱力

人格结构

焦虑及其表现

  本节主要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即人格结构、人格驱力以及焦虑。

之所以将人格结构、人格驱力称为内涵,主要因为两者分别阐述了在弗洛伊德眼中,人格本身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是什么在推动人格向前发展。

而把焦虑称为外延,则是因为焦虑及其表现主要介绍了人格本身在与社会环境交流过程中的工作方式。

二、知识点

8、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力比多与生俱来,贯穿于人的机体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特别是儿童时期四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潜伏期、生殖期。

(1)口唇期,从出生开始持续一年左右。

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嘴和唇。

如果婴儿在该阶段未得到基本照料,以后可能变得贪婪与喜欢掠夺,日后的人格问题包括不信任别人、抗拒别人的爱、害怕及无法与人形成亲密关系

(2)肛门期,从一岁半到三岁。

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肛门。

大小便的训练方法与父母的态度与反应,对人格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

(3)性器器,从三岁到六岁。

这个阶段的动欲区是生殖器。

此时,男孩会有阉割焦虑和恋母情结,女孩会有恋父情结

(4)潜伏期,从六岁到八岁。

新的兴趣取代了婴儿式的性冲动,社会化作用开始出现,引导儿童注意外界环境

(5)生殖阶段。

这个阶段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期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

注释:

性欲发展阶段

名称

出现时间

相关品质

口唇期

出生至一岁左右

贪婪、不信任他人

肛门期

一岁半到三岁

纪律

性器期,俄狄浦斯

三岁到六岁

潜伏期

六岁到八岁之后

生殖阶段

爱与工作

 

9、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即原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事不违背社会规范,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名称

所遵循的原则

超我

道德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本我

快乐原则

10、什么是焦虑?

焦虑分为哪些类型?

焦虑是一种紧张的状态,主要来源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

焦虑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现实性焦虑。

自我感知外界环境中真实的威胁,由此引发的焦虑称为现实性焦虑。

(2)神经性焦虑。

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冲突,担心本我冲动会战胜自我引起的恐惧感称为神经性焦虑。

(3)道德性焦虑。

超我和自我的冲突,即自我受道德良心指责引发的罪疚羞耻感称为道德性焦虑。

11、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它的特性是什么?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缓解焦虑的防卫功能

心理防御及其的特性包括:

(1)不是否定事实就是扭曲现实

(2)是潜意识的层次上运作的

12、心理防御机制具体指哪些?

心理防御机制具体指:

(1)压抑。

压抑是将一些具有威胁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觉排除在意识之外。

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

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2)否定。

否定通过拒绝看见或拒绝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来减轻焦虑,保护自己的情感不受伤害。

(3)反向或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是为了防范具有威胁性的行动,不让真实欲望被表达出来,以对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

(4)投射。

投射是将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和冲动归为他人,以免除自责的痛苦。

(5)转移。

转移是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

同时它也是一种解除情绪压力的方式,即将情绪上的冲动转移发作在“较安全的对象”上。

(6)合理化。

合理化是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这可以使自己的特定行为显得合理,并有助于减缓所受的打击。

合理化有两种形式:

“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

“酸葡萄”机制来源于伊索寓言,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用酸葡萄机制缓解自己的失落。

甜柠檬机制是指,不仅自己不能够得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而且显示自己所有的东西是特别好的。

(7)退行。

退行是指行为退回较不成熟的阶段中去。

在面临巨大压力或甚大的挑战时,有人会以不成熟、不恰当的行为来回应,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8)自居。

自居表现为通过攀附别人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借他人的光彩来荣耀自己。

(9)补偿。

补偿是指借助培养出正面的特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弱点。

(10)幽默。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11)升华。

升华是将受挫的欲望或冲动改头换面,以一种积极的、可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回避

压抑、否定、退行

发泄

转移、升华、反向形成

纹饰

合理化、投射、幽默、自居

第四节 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人物

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

人格发展

人格适应

埃里克森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阿德勒

 

寻求优越,克服自卑感

 

社会风格

霍妮

 

基本焦虑

 

人际交往类型

荣格

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中年期人格变化

 

沙利文

 

 

人格意象

 

科赫特

 

 

自我对象

 

二、知识点

1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认为每个阶段都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期,个体都面临着重要的生活任务,都可能遭遇成长的危机,教养环境直接关系着危机是否能够得到积极解决。

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就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不能顺利应对,则会影响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在出生到1岁的孩子,如果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1岁到3岁左右的孩子,若能成功解决危机,则会形成意志品质;若解决不成功,则会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

4岁至6岁左右的儿童,发展出主动性或进取心,则会形成目的的品质;若不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

(4)勤奋对自卑。

6岁至11岁的少年。

如果勤奋感占优势,其人格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若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危机,则会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岁至20岁左右的青年,如果能顺利解决发展危机,则具备忠诚的品质,如果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则在青年人格中形成不确定感。

(6)亲密对孤独。

20岁到24岁的成年早期。

能成功解决发展危机,则形成爱的品质,若不能成功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会导致混乱的亲密关系。

(7)繁殖对停滞。

25岁到65岁成年期。

如果繁殖感高于停滞感,在其人格中形成关心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私的品质。

(8)自我完善对绝望。

65岁到死亡。

若自我整合胜过失望,则具有智慧的品质特质,反之则会导致无意义感与失望。

 

阶段

年龄

相关品质

对应弗洛伊德的性欲发展阶段

内部整合

基本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

希望;恐惧

口唇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1-3岁

意志;自我怀疑

肛门期

主动性对内疚

4-6岁

目的;无价值感

性器期

勤奋对自卑

6-11岁

能力;无能感

潜伏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20岁

忠诚;不确定感

 

横向拓展

亲密对孤独

20-24岁

爱;混乱的亲密关系

 

纵向拓展

繁殖对停滞

25-65岁

关心;自私自利

 

总结

自我完善对绝望

65岁-死亡

智慧;无意义感与失望

 

14、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不仅仅是青少年对自己作为一个人在时空中存在的一致性、连续性的事实知觉,而且是对自我品质的知觉。

15、简述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阿德勒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

他指出,“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越,而是一种知觉到较低的位置发展到较高位置,从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通过追求能力、控制、完美从而克服自卑感

16、什么是社会风格?

社会风格分为几种类型?

社会风格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的、追求优越的方式

类型包括:

(1)统治-支配型,倾向于支配别人,别人必须听他的观点

(2)索取-依赖型,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竭力通过对别人的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回避型,总是回避问题,以这种应答方式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抱着碌碌无为的态度,避免失败,以这样的方式来赢得他们的人生

(4)社会利益型,正视问题,努力积极地寻求一种创造性的、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追求优越

社会风格

较低的位置发展到较高位置

统治-支配型

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

索取-依赖型

克服无助感

回避型

社会利益型

17、什么是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是一种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体验到的孤独和无能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并向各个方向渗透

18、降低基本焦虑的策略有哪些?

基本焦虑的体验会带给人们无能和恐惧的消极感受,那么人们就会设法将这种体验降到最低程度。

对此,霍妮提出了十种降低基本焦虑的策略,她称这些策略为精神病症倾向,也称精神病症需要

(1)对友爱和赞许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活着是为了获得爱和赞美

(2)对求助于人生伴侣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需要依附于某个保护他免遭危害,满足他所有需要的伴侣

(3)对自己狭隘生活圈子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非常保守,为了避免失败而无所欲求

(4)对权力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崇拜强权、蔑视弱小

(5)对剥削别人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害怕别人占他的便宜,但把自己得到的好处视为理所当然

(6)对社会成人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活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最高目标是获取威望

(7)对个人景仰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活着是为了被人奉承与恭维。

他们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与他们理想化的自我意向一致

(8)对抱负与个人成就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对成名、发财、地位均有极大的兴趣,甚至不顾后果

(9)对自足和独立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极力回避对任何人承担责任,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不惜一切代价免受他人奴役。

(10)对完善和完美无瑕的精神病症需要。

这种人力图成为完美无缺的人,因而对批评极为敏感。

克服孤独

1、对友爱和赞许的精神病症需要

2、对求助于人生伴侣的精神病症需要

克服

孤独与无能

6、对社会成人的精神病症需要

8、对抱负与个人成就的精神病症需要

7、对个人景仰的精神病症需要

10、对完善和完美无瑕的精神病症需要

克服无能

3、对自己狭隘生活圈子的精神病症需要

9、对自足和独立的精神病症需要

4、对权力的精神病症需要

5、对剥削别人的精神病症需要

19、霍妮认为人际交往的类型有哪些?

(1)趋向人的活动,依从型。

往往通过压抑自己的敌意,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2)反对人的活动,敌对型。

这类人认为,如果他们拥有权利就不会受到伤害

(3)避开人的活动,分离型。

他们认为,离群索居就不会受到伤害

20、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

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意识是人格的最上面一层,能被人感知。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意识的作用就是令人适应周围的环境,使人日常生活机能正常运转

个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他是表面的无意识,储存着个体的经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直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

个体无意识相当于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领域。

有些个体无意识被唤起以后,会构成情结,具有威胁性

集体无意识位于心灵深处,使处于最底层的无意识。

它是先天遗传和进化来的。

它的内容是原型。

人格结构

内容

意识

能被人所知觉的,例如记忆、思维、情绪

个体无意识

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

集体无意识

原型,即人格中的根本动力

21、什么是荣格所说的原型?

原型与本能相似,是人格中的根本动力。

原型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

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暗影和自身

人格面具用以描绘个体公布于众的自我。

它是因人类必须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而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如果过分重视自己的人格面具,就会忽视其他人格的发展产生问题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即女性意象和男性意象

阿尼玛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

阿尼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

彼此提供了交往中的参照系

暗影是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原型。

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

包括一切原始的欲望、情绪和行为。

由于暗影的存在,人们会形成强烈的不道德、攻击性和易冲动的趋向

自身是精神中协调、整和所有其它组成部分的力量,体现了人类对整个人格的和谐、完整和整合的追求。

一旦达到了这种整合,个体就获得了自身展现

22、简述中年期的人格变化

中年期的健康发展是进入个体化,趋向精神的和谐。

要做到这点,个体必须了解自己精神的不同部分。

个体化的过程,就是个体逐渐认识到诸如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暗影等等所有精神的组成成分。

只有这些以前隐蔽的精神的组成部分被认识到,个体才能对它们加以整合。

一个人只有熟知自己的全部精神结构,意识到自己忽略的东西,并加以完美的协调、整合,才能自我实现,达到人格的个体化状态。

个体性意味着人格面具消失或是废除,个体不再依赖于人格面具,从而实现对社会角色的超越;个体化能够体现天性的自然流露,需要得到和谐满足,返璞归真,展现人性的纯真与美好;个体化表现出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可同时产生,对个体经历能够加以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所在,形成个人独特鲜明的特点。

要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

什么是中年期的

健康发展

如何做到

做到之后能够产生哪些效果

进入个体化,

趋向精神的和谐

了解自己精神的不同部分;整合自己精神的不同部分

不再依赖于人格面具,从而实现对社会角色的超越

返璞归真,展现人性的纯真与美好

形成个人独特鲜明的特点

23、简述荣格的人格类型说

人格类型有两个维度。

一个是态度,一个是功能。

首先,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

内倾型人格朝向个人主观世界的内部,外倾型人格则朝向外部。

其次,荣格认为有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感觉是用感官觉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

荣格认为人们在思维和情感时要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理性功能;而在感觉和直觉时没有运用理性判断,所以它们属于非理性功能。

荣格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

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划分的这八种类型是极端情况,实际上个体的性格往往是某种性格类型占优势,还有另外一种或两种性格类型居于辅助位置。

他的心理类型理论已被实验心理学家证明是基本可信的。

 

功能

思维

情感

感觉

直觉

态度

 

内倾

内倾思维型

内倾情感型

内倾感觉性

内倾直觉型

外倾

外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

外倾感觉型

外倾直觉型

24、什么是人格意象?

沙利文的人格意象包括哪些?

沙利文用人格意象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

人格意象是个人对他们自己或他人在需要满足,或是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

沙利文的人格意象包括:

(1)好我,由养育者对婴儿所给予的喜爱关怀赞扬构成,能给婴儿美好的感受和满足。

形成“好的我”意象

(2)坏我,包含着幼儿成长过程中所不断积累的焦虑经验,通常是由养育者的烦躁不快发怒粗鲁的情绪行为构成,形成“坏我的”意象

(3)非我,保存在无意识里,演进相对晚一些,源自个体高度的焦虑体验,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个体在清醒状态下往往压抑“非我”

人格意象

记忆方式

好我

我应该做的

坏我

我不能做的

非我

无法被自己接收的

自体心理学

25、什么是科赫特的自我对象?

包括哪些类?

自我对象就是被个体体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或为自身提供一种功能服务的人或事物

分类:

(1)镜像性自我对象,对儿童固有的活力感、伟大感和完善感作出响应,并给以证实的对象

(2)理想性自我对象,儿童所尊敬的,并能将其作为安宁、完美、全能的表现而与之融合的那些对象

(3)他我自我对象,人们感到与自己基本相似的人,帮助个体找到归属感

 

第五节 行为主义及相关人格理论

一、知识点导读

人物

知识点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思里

联结学习理论

米勒

学习四要素

班杜拉

观察学习与自我效能

二、知识点

26、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活动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27、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异同点有那些?

相同点:

基本原理相同,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

不同点:

(1)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被动接受刺激

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

(2)强化出现的时机不同

   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前,同刺激有关

   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同反应(操作)有关

28、格思里的学习理论强调行为学习的什么规律?

格思里的学习理论只有一条核心的学习律:

“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某一动作,那么当某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这一动作往往也会随之发生。

格思里的学习理论强调行为学习的联结规律,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当有机体对某种刺激做出某种反应时,就已经充分实现了他们之间的联结,当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就会再次做出这种反应。

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

29、米勒所说的学习四要素指的是什么?

(1)内驱力,即机体内部驱动机体产生行为的强烈刺激,内驱力驱使行为。

初级内驱力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和个体的生存密切相关,而二级内驱力是由学习或文化因素决定的

(2)线索,线索决定了一个人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

(3)反应,由内驱力和即时的线索诱发出来,反应的发生将降低或消除内驱力

(4)强化,任何引起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强化物

学习四要素

内驱力

初级驱力

二级驱力

反应

线索

强化

30、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包括哪几个心理过程影响?

(1)注意过程,个体只有注意到榜样行为的典型特征,才有可能习得这一行为

(2)保持过程,如果个体不对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进行主动加工,那么就不会受到观察的影响

(3)动作再现过程,个体按照被编码过的榜样行为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榜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再现

(4)动机过程,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习得某一行为,但个体不会将所有习得的行为都表现出来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机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

31、什么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32、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主要信息有哪些?

(1)成就行为:

也就是动作性掌握经验。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功给个体带来自我效能的体验。

直接的成功经验对自我效能的确立十分有效。

它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个体对在其他信息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加以检验的手段,因为它以确证的方式显现了个体驾驭环境事件的能力

(2)替代经验:

当我们目睹周围和我们相似的人取得了成功,会使得我们加强对自身成功的信念。

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能使观察者相信:

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即人们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