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12240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宝鸡社会建设的调研报告

 

市委政研室

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市社会建设工作,近期,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市社会建设方面的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我市加强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采取措施,不断探索创新,从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全市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思路目标更加清晰。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上要求,我市在建设和谐新宝鸡的过程中,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建设。

在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上,推进加快高新区发展和突破蔡家坡、突破西山“三大战略”,实施重点区域加快发展、突破发展,为我市进一步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注重抓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出社会保障、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八大民生保障工程,带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2011年出台《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全市社会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提出到2015年,社会建设总体水平达到西部一流。

到2020年,构建“体系完善、城乡一体、保障有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建设新格局,使宝鸡社会建设引领西部、影响全国,把宝鸡建成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

二是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我市市县财政将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实现了城乡并轨,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宝鸡模式。

20l1年,全市民生工程的投入达到69.1亿元,市县财政配套投入达到19.6亿元,全面实施10大领域100类民生工程,项目完工率达到97%。

全市城乡居民养老、城镇职工医疗、城镇居民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97%、95%和98%。

目前国家制定的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已扩面提标。

我市创新试点实施的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入学救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社会医疗救助、免费职业教育等,基本覆盖了包括农村居民、城镇居民、被征地居民、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高中阶段学生、少年儿童、残疾人在内的社会各类群体,涉及人一生所经历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各个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三是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大幅改善办学条件,使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双高普九”和“教育创强”走在全省前列。

积极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率达到100%,卫生服务体系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国家联系城市。

全面发展文化事业,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深入开展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区活动,目前已经建成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区7个,实现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覆盖,被确定为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水平全面提升,成功举办了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15项国际、国家级赛事,取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承办权和全国全民健身运动示范城市试点。

高度关注受灾群众和弱势群体,突破西山板块扶贫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市3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荣获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

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投资58.5亿元。

四是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部署实施,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等12个方面工作,细分为55个重点项目,用项目管理的办法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实行层级负责制、项目运作制、动态管理制和优先保障制“四大机制”牵引带动,社会管理工作初现新格局。

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五步工作法”、组织“大下访”、建立全市“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推行社会矛盾“四级研判”制度“四大举措”前端预防,维护社会稳定初成新态势。

实施流动人口“牵手计划”、重点人群“新生计划”、闲散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关护计划”、网上网下“互动计划”“四大计划”破解难题,特殊人群和信息网络服务管理初见新成效。

不断推进平安工程、细胞工程、堡垒工程、蛛网工程“四大工程”,平安宝鸡建设初见新突破,五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五是社会环境显著改善。

树立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新理念,编制实施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在大城市建设上,通过东扩南移拓展城市空间,拉开城市骨架,建成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高新区三期建设加快推进,蟠龙塬新区开发正式启动,蟠龙、凤凰、蔡阳、龚刘等渭河大桥建成通车,高速客运站、新滨河南路、宝钛路、宝福路、川陕路、陈仓大道改造等项目顺利完成。

通过创卫创模和创文创园、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通过弘扬和宣传姜炎和周秦文化彰显城市人文魅力,通过支持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开发建设提高载体服务功能,推进关中西部城镇群崛起。

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环境优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等殊荣,实现了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在西北地区率先形成生态示范城镇群。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向县区延伸,新农村“晋星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市四星村、五星村分别达到437个和163个,农村水、电、路和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观,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存在问题

我市社会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问题不可忽视。

从城乡人均居民收入看,近年来我市尽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81∶1,缩小到2011年的3.52∶1。

尽管比全国3.13:

1高出0.39点,但比全省的3.63:

1低0.11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仍需加力。

从县域经济发展看,县域经济实力相对较弱,2011年我市9县GDP占全市的46.4%。

2011年全市县域人均GDP19453元,而全市人均GDP31578.59元,两者相差12125.59元。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市虽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成效突出,但冷静分析,消除城乡差距,尤其是消除城乡之间在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问题不可忽视。

2、社会建设与群众愿望仍有差距。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在社会建设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现实与期望很不适应的问题。

民生保障方面,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各项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就业和再就业渠道较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门路不多,整个社会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帮扶政策力度不大。

社会保障方面,由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医疗保险和低保政策在一些层面存在好政策执行不好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打工和居住人员因为身份、户籍等原因很难享受平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与市民的平等待遇。

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农村社会资源配置薄弱的局面仍然没有很好解决。

诸如此类的问题出现,反映出社会建设与群众愿望仍有不少差距。

3、社会建设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我们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的是非均衡性发展模式,导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身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多。

一些干部对社会建设认识有偏差,认为经济建设创造财富,社会建设消耗资源,不同程度存在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社会建设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社会单元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多。

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现有的社会组织也需要培育引导。

加之一些干部存在重发展经济建设历练和培养,缺少社会建设实践锻炼,能力欠缺。

总体来看,整个社会建设需要一个牵头机构、一套政策体系、一套体制机制来统筹协调和全面推进。

4、社会建设目标考核机制亟需建立。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部门工作,但是各部门依据自己的职能开展工作,缺乏统一的目标规划,而且相关的推进措施又有相互制约的情况,有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也缺乏督促检查的抓手和考核奖励的手段。

因此,目前我市社会建设亟需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来促进和推动工作,把社会建设工作实绩纳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奖惩,以全面加强和推进社会建设工作。

5、社会建设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人们对社会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加上宣传力度不够,普遍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认同度不高,社会工作人才严重不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尚未形成。

而且我市社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存在着现有人员能力素质较低,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岗持证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等职称的人太少,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工作职能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专业化的社会建设工作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对策建议

立足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推进我市社会建设,要准确把握发展内涵,科学定位建设目标,完善建设路径办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从而为推进宝鸡特色的社会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一)科学制定规划,完善建设思路举措。

一是细化方案,高点起步。

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从突出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科学编制社会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和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社会建设全面开展。

二是典型示范,重点突破。

按照每个主城区确定2个社区,高新区、其它县区确定1—2个社区(中心村)的要求,在就业保障、户籍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等社会建设重点领域试点探索,逐步推进。

到2015年,在西部率先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和适应新形势的社会管理体系,成为全国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

三是总结经验,加力提速。

在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切实解决社会建设中瓶颈制约问题,探索完善思路措施,加快推进步伐。

到2020年,构建起“体系完善、城乡一体、保障有力、安定有序、引领西部、影响全国”的社会建设新格局,把宝鸡建成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

(二)加强社会保障,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合并轨步伐,制定宝鸡市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和低收入群体保障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等补充养老方式,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加大城乡低保与扶贫开发、教育资助、住房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等政策的衔接力度,提升社会保障的层次和水平。

到2015年,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6%以上。

2、加大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救助。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完善城乡低保家庭申报听证、收入核查和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实现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框架的同域对接。

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建立健全社会捐助接收网络,做大基金规模,发展慈善事业。

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3、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化。

启动实施社会事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二期工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服务向下延伸、数据向上集中,使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同时,加快实施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使全市人民享受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群众多样需求。

1、加强就业创业服务。

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以“两区多园”为重点,建设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形成经济发展与带动就业、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的良好格局。

整合农业、扶贫、教育、人社等部门的政策资金,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普惠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打响“宝鸡技工”品牌,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充分就业。

拓展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2、推进公共教育均等化。

通过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和相对薄弱的学校倾斜,切实解决“入园难”和“入校难”问题。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普通高中办学质量。

2015年前,全市70%的普通高中建成省级标准化普通高中。

加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加大对宝鸡文理学院筹建宝鸡大学的支持力度,打造优势专业品牌,为关天经济区人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创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公益性文化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认真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激情广场、文艺调演、秦腔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到2015年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强化医疗公共服务。

完善县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加快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尽快实现全市县域二甲医院全覆盖。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本建立具有宝鸡特色的公立医院发展服务体系。

率先在全省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作。

到2015年,每万人病床数达到44张,城乡居民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居民健康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

5、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监督管理规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中心城区建设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在城镇社区建设福利型养老服务中心,在农村社区建成老年人活动中心。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

6、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和保障对象,制定分层次住房保障和管理办法,健全保障性住房对象准入和退出机制。

结合城中村、旧城改造、撤乡并镇、重点镇建设、农民进城等工作,在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加快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

每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5万套,基本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四)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1、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加快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检验检测能力、企业诚信、社会监督、应急救援“五大体系”建设,构建食品药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健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通过实施监管监察、技术保障、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防治等能力建设工程,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专项治理,强化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重大事故发生。

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强力推进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开发建设城市地理系统,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功能,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精确管理城市部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视频监控报警系统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和高危行业全部联网。

建立全市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加强网上舆论引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深入推进最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推动平安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使全市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3、强化对各类人群服务管理。

整合公安、计生、人社、民政、残联等部门人口信息,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口综合信息库,提高社会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流动人口集中区域探索建立“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在县城所在地和重点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青春驿站”,加快建设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立项,帮助问题少年、刑释解教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

建立健全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4、加强城乡社区建设。

积极适应当前“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新形势,深化新农村晋星创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不断提升城市社区综合服务水平。

探索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新型模式,强化基层组织社会服务管理职能,确保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

5、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培育、鼓励新经济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

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构建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团结、吸纳更多同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

(五)净化社会氛围,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1、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加强决策调研,对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公示制度,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公众参与决策程度。

2、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企业工资指导线标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收入差距,让低收入群体有尊严地生活。

消除社会分配中户籍、就业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保障城乡居民发展机会均等,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3、加强干部廉政建设。

加大干部教育、监督和惩治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等行为,加强“三公”消费管理,压缩会议、接待等公用经费,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4、大力提升市民素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市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积极创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陶冶公众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六)强化组织领导,构建推进建设体制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按照市委常委会要求,建议尽快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宝鸡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日常办公机构设在市委政策研究室,负责牵头抓总、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下设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共信息等4个指导组,分别由市委政法委、市人社局、民政局、工信局、卫生局、教育局等指导落实,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机制。

2、整合激励资金资源。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会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完善。

科学整合人社、民政、卫生、计生、扶贫、残联、老龄等部门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形成资金多元化投入格局。

制订出台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管理使用激励政策,加大对社会建设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社会建设工作队伍,为宝鸡推进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3、加强指标任务督查指导。

制定科学完整的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对社会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建立“例会交流、包点联系、监督指导、宣传推广”的制度,确保社会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宣传我市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内容,及时回答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课题组成员:

谢丽娟吕守奎蔡广林安鲤军王育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