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部分答案 副本.docx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部分答案 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部分答案 副本.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部分答案副本
华东师大《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答案)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
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
(答案)
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
(答案)
5、P=1010hPa,e=10hPa,t=27℃,求Tv(虚温)。
(答案)
6、当气温为25℃,气压为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答案)
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答案)
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答案)
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答案)
10、某地两时刻f,p相同,当T1>T2时,a,q是否相同?
(答案)
11、简述静力学方程成立的条件、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答案)
12、什么是地面总辐射,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
13、分别涂为黑白色但性质相同的两个物体,在露天下其夜间与白天的表面温度是否相同?
(答案)
14、温度为20℃的气块在r=-0.1℃/100m的大气中绝热上升或下沉500m后的温度是多少?
这时气块周围的气层温度是多少,气层是否稳定?
(答案)
15、求地气系统的短波反射率为0.7时,地气系统的平均平衡温度(设此系统对长波而言是黑体)。
(答案)
16、为什么云层存在会使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
(答案)
17、同为睛夜静风,清晨但较干燥地区夜间的降温幅度一般总比湿润地区大,这是为什么?
(答案)
18、假定地球的行星反射率=0.3,地球处于辐射平衡状态时的等效黑体温度应为多少?
(答案)
19、大气中除贴地层γ,γd外,很少出现γ<γd情况,为什么?
(答案)
20、大气的特殊量T、Td、(T-Td)各有什么含义?
(答案)
21、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是一回事吗?
(答案)
22、静力不稳定与潜在不稳定有什么不同。
(答案)
23、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类型云雨。
(答案)
24、地面蒸发快慢与哪些因子有关。
(答案)
25、气压为960hPa,气温为25℃,相对湿度为35%,求绝对湿度、比湿和虚温。
(答案)
26、气温为10℃,相对湿度为60%时,求露点温度。
(答案)
27、比较云和雾。
(答案)
28、为什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运动的主要推动力。
(答案)
29、等压面上气压处处相等,为什么还能描绘水平气压分布。
(答案)
30、重力位势高度与几何高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重力位势高度?
(答案)
31、比较对流云与层状云的生长条件,形态。
(答案)
32、水平地转偏转力的大小为什么与纬度有关。
(答案)
33、比较同纬度海陆上空气温不同及其原因。
(答案)
34、地面大气活动中心的含义是什么,与一般气压中心有什么不同,北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气活动中心?
(答案)
35、实际风,地转风,梯度风,以及热成风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36、北半球某地风向随高度增加而逆转时,地面气压变化趋势一般是增高还是降低.(不考虑其他因子)。
(答案)
37、你能举出几个属于大尺度、天气尺度及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吗?
(答案)
38、天文气候和实际气候的差异?
(答案)
39、为什么低、中纬地区Rg小,而白天温度T反而高?
(答案)
40、简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其对增温和冷却的影响?
(答案)
41、天气与气候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现代气候学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
42、怎样理解气候系统。
(答案)
43、为什么天文气候具有地带性与周期性的特点,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44、为什么地面辐射差额中、低纬为正值,而高纬为负值。
(答案)
45、为什么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量可以大大的超出所吸收的短波辐射量。
(答案)
46、中、低纬大陆东西岸各受哪些活动中心的影响?
会导致什么气候差异?
(答案)
47、简述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答案)
48、锋面气旋发展过程中,锋系结构、天气的变化如何?
(答案)
49、副高的活动与我国的雨带、旱涝有何关系?
(答案)
50、一般说冷气团变性快,暖气团变性慢,为什么?
(答案)
51、我国不是气团的源地而多锋面活动,为什么?
(答案)
52、为什么锋面气旋主要活动在中纬度地区?
(答案)
53、比较台风与热带气旋。
(答案)
54、ITCZ的分布与季节变化如何?
(答案)
55、怎样理解气团的形成与变性。
(答案)
56、土壤活动层厚度与哪些因子有关?
(答案)
57、何谓最大降水高度,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举例说明。
(答案)
58、与自由大气比较,山地气温随高度递减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冬夏季是否相同?
(答案)
59、为什么冰雪覆盖也是气候系统中重要因子之一,主要有哪些影响?
(答案)
60、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与其他因子的影响有何独特的地方?
(答案)
61、季风、季风气候的定义,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异同?
(答案)
62、低纬沙漠总辐射最多,为什么辐射差额反而比同纬度少,是否意味着提供给大气的热量也少?
(答案)
63、热量南北输送最大处在何纬度,为什么?
主要靠什么环流输送这些热量?
(答案)
64、简述低纬信风带及热带辐合带控制大陆东西岸的主要气候特征?
(答案)
65、何谓行星季风现象?
它可能出现在哪些地区?
(答案)
66、典型的大陆性、海洋性气候应分布在哪些地区?
为什么?
(答案)
67、柯本气候分类法中用什么指标来反映气候的干湿,为什么。
(答案)
68、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中的可能蒸散量、土壤储水量、多余水量等各有什么气候学意义。
(答案)
69、试述季风的成因(不同的类型)、分布。
(答案)
70、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现象上有何差异?
它们的气候特征如何?
(答案)
71、什么是“ElNino”现象及“ENSO”现象。
(答案)
72、试用热量平衡方程各分量从秋到冬的变化,说明冬季海洋是大气的“热源”、大陆是“冷源”,并且这种差异在高纬更加明显。
(答案)
73、北半球海陆分布对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何影响(冬、夏),以及形成季风。
(答案)
74、什么是海洋性气候,它在温、湿上的主要特征,哪些地方存在着海洋性气候区,高低纬的海洋性气候有什么不同。
(位置、成因、特征等)。
(答案)
75、洋流是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的。
(答案)
76、构造一个气候大陆度主要应包括哪些因子。
(答案)
77、为什么海洋有时是大气的热源,有时又成为冷源?
在各纬度是否一致?
(答案)
78、谈谈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动力、热力、季风等)。
(答案)
79、什么是小气候,为什么会形成小气候差异。
(答案)
80、什么是湍流系数,它的大小和哪些因子有关,有什么实际用途。
(答案)
81、雪线高度和什么因子有关。
(答案)
82、为什么说冰雪覆盖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下垫面,它的天气和气候意义。
(答案)
83、冰雪覆盖面对大气的致冷作用与夏季海洋冷源有何不同?
(答案)
84、青藏高原对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起了哪些作用?
(答案)
参考答案
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
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
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
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
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
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
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3、大气是混合气体,大气摩尔质量也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4、干空气状态方程为:
湿空气状态方程为
:
在T,V,P相同的情况下:
,得出
V相同,所以
5、Tv=(1+0.378e/p)T=301.1228
6、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
e=fE=65%*31.668=20.5842d=E-e=31.668-20.5834=11.0838,
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q=0.622*e/P=0.0119
7、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也要增大,q是比湿,q=0.622e\P,P不变,e增大,所以q要增大。
a是绝对湿度。
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是增大的。
8、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2)垂直对流运动:
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一般情况是:
低纬较强,高纬较弱:
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由于对流层受在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9、臭氧层的形成:
臭氧层(ozonelayer)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
一般指高度在10-50km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30km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
即使在浓度最大处,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
将它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为1013.25hPa,温度为273K),在整个大气层中,总累积厚度只有0.15-0.45cm。
其含量虽少,却能吸收掉大部分的太阳紫外辐射,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着重要保护作用。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引起的加热作用,还影响着大气温度层结和环流。
大气臭氧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
氧分子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2420A°的光量子而离解为氧原子,由此可形成一系列反应,其中最主要的反应过程是氧分子和氧原子在第三气体(M)的参与下形成臭氧。
臭氧层的作用:
(1)臭氧层阻挡了强紫外线辐射到地面,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强紫外辐射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缺损症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可以说,如果没有大气臭氧层的保护,这个世界就不能存在。
(2)臭氧层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能量使平流层大气增温,对平流层的温度场和大气环流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将引起平流层上部温度下降,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温度上升。
因此,臭氧层对建立大气的垂直温度结构和大气的辐射平衡起重要作用。
臭氧层吸收了部分太阳辐射,估计能使地面的平均温度降低1~2度。
10、f,P不变,当增温时,饱和水汽压要增大,而f,P不变,则水汽压也要增大,那么q=0.622*e/P,q将增大。
所以,TI>T2,q增大,a不变。
11.大气静力学方程,表示了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所受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若在静止大气中取一个单位截面积,铅直厚度为dz的空气柱。
由于是静止大气,所以空气无水平运动,只在垂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气体压力的作用。
大气静力学基本方程的物理意义就是在相对于地面呈静止状态的大气中,单位质量空气所受到的重力与垂直气压梯度力处于平衡。
所以大气静力学基本方程又称大气静力平衡方程,简称静压方程。
其方程式是:
dp/dz=-kg(k表示空气密度)分析静力学方程可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当dz>0时,dp<0,说明随高度的增加气压是下降的。
(2).任意高度处的气压等于从该高度向上到大气上界的单位截面积垂直气柱的重量。
(3).因g随高度的变化很小,所以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
密度大的气层,气压随高度的增加降低得快,密度小的气层,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得慢。
静力学方程是在假设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的条件下求得的,但实践证明,除了有强烈对流运动的山区或强对流天气系统以外,它可以相当准确地应用于运动大气。
因此它在气象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12、地球上某一点接受太阳的能量,一部分来自直接辐射,另一部分则是散射辐射,二者之和称为地面总辐射.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表。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所以在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要小。
13、白天,白色物体的反照率高,黑色物体的反照率低,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更能吸热,所以,白天,黑色物体比白天物体的温度高。
晚上,没有了太阳辐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温度相同。
14、考虑干绝热情况:
上升500m,其温度为:
℃
而周围的空气温度为
℃
下降500m,其温度为:
℃
可得加速度a为
因为
,所以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15、设地-气系统是一个半径为r(约等于地球半径)的球,对短波辐射的反射率为R=0.7。
设地气系统可看作黑体,在地气系统达到平衡时,有
得到
=1367,R=0.7,σ=5067*10^-8W/m^2k^4可得T=38k。
16、白天云层存在,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云层越厚,作用越强,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小,使得白天气温降低;而在夜间,由于云层的存在,而不存在太阳辐射,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超强,地面可以得到热量的补偿,减少热量的损失,地面有效辐射小,所以,夜间的气温升高。
17、温室效应气体中有水,水汽对地面长波辐射也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在晴夜静风情况下,干燥地区夜间保温作用就小,而湿润地区的水汽有保温作用,使得夜间的降温幅度不是很大。
18、设地-气系统是一个半径为r(约等于地球半径)的球,对短波辐射的反射率为R=0.3。
设地气系统可看作黑体,在地气系统达到平衡时,有
得:
T=255K。
20、T、Td、(T-Td)分别指气温、露点和温度露点差。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用Td表示。
空气中水汽含量愈高,露点愈高,反之亦然。
在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要低,即Td<T。
因此根据温度露点差(T-Td),可以大致判断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21、大气对短波辐射吸收比较小,而对长波辐射有一定的吸收,也有一定的反射。
这一特性类似于温室的玻璃,它可以让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但对长波辐射则是吸收的,因此温室内的温度可以比外边的高很多,但应指出,温室玻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隔绝了温室内外的空气对流,从而保持温室内较高的温度,地球大气并没有这一作用,因此,大气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不是一回事。
22、静力稳定度的特点,取决于气块在运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也依赖于周围大气温度的铅直分布。
若使受扰气块有继续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则称大气是静力不稳定的。
.当气块只有上升到某一临界高度后才呈现不稳定的大气,称为潜在不稳定。
处于静力稳定状态的大气,若将该大气的气柱一直抬升到完全饱和时就呈现静力不稳定。
23、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凝结核的存在,空气垂直上升所进行的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
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空气垂直上升运动的形式和规模不同,形成云的状态、高度、厚度也不同。
大气上升运动方式主要有:
热力对流,动力抬升,大气波动,地形抬升。
不同的云,由于其水平范围,云高,云厚,云中含水量,云中温度和升降气流等情况不同,因而降水的形态,强度,性质也随之而有差异。
24、1).蒸发面的温度蒸发面的温度愈高,蒸发过程愈迅速。
因为温度高时,蒸发面上的饱和水汽压大,饱和差也比较大。
这是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
2)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愈大,饱和差愈小,蒸发过程缓慢;空气湿度愈小,饱和差愈大,蒸发过程迅速。
无风时,蒸发面上的水汽靠分子扩散向外传递,水汽压减小很缓慢,容易达到饱和,故蒸发过程微弱。
有风时,蒸发面上的水汽随气流散布,水汽压比较小,故蒸发过程迅速。
3)蒸发面的性质在同样温度条件下,冰面饱和水汽压比水面饱和水汽压小,如果当时实有水汽压相同,冰面上的饱和差比水面小,因而冰面的蒸发比水面慢。
由于海水浓度比淡水大(海水含有盐分),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水比淡水蒸发慢;清水蒸发比浊水慢,因为浊水吸热多,温度升高快。
影响蒸发速度诸因素中,温度是经常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温度愈高,蒸发愈快;反之,愈慢。
其次是风速,风速愈大,蒸发愈快;反之,愈慢。
25、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
e=fE=35%*31.668=11.0838
a=289*e/T=289*11.0838/(25+273)=10.7491q=0.622*e/P=0.0072
Tv=(1+0.378e/p)T=299.3005
26、10℃时,饱和水汽压E=12.271,f=e/E,则
e=fE=60%*12.271=7.3626
当饱和水汽压这7.3626时,由表可得Td=3℃
27、云和雾的形成都是水汽由未饱和达到饱和。
一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二是降温。
一般来说云主要是靠潮湿空气在上升运动过程中绝热膨胀降温达到饱和而生成的。
因此,上升气流和充足的水汽是云生成的必要条件。
而雾出现在贴地气层中,是接地的云。
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
其实云、雾本是同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才有云和雾之分。
例如,当云层较低时,云底会淹没高山之顶,可是位于山顶上的人却说,这里弥漫着浓密的大雾。
有时山腰里被大雾所笼罩,可是平地上的人却又说,这是一条白色的云带缭绕在山腰之中。
因为人们通常是生活在地面,因此总是从站在地面的位置来区分云或雾:
笼罩在地面或海面的是雾;离开地面和海面的,不管它有多高,都是云。
因此可以说,云是空中之雾,雾是地面、海面之云。
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清晨茫茫大雾,日出后不久,常常被抬升到空中而成为灰白色的云层;而当一股暖锋移来的时候,云层又往往会越降越低,有时终于碰到地面和海面,就成为茫茫大雾。
简单地说,云和雾都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微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我们知道,空气含水汽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
但水汽饱和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
例如,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水气的量是6.36克;气温在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就可以含水汽17.30克。
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于是,看不见的水汽就变成能看得见的细微的小水滴(当温度低于0℃时,则形成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的体积非常小,它们的平均半径只有几个微米,重量很轻,能够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住,因此能够悬浮在空气中成为云或雾。
28、水平气压梯度力:
当空间存在着气压梯度时,空气便受到沿气压梯度方向的作用力,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因为气压梯度可以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和铅直气压梯度,因而气压梯度力也可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铅直气压梯度力。
铅直气压梯度力与重力基本相平衡,水平气压梯度力便成为驱动空气水平流动的原动力。
29、大气层内,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等压面是一个凹凸不平的曲面,其起伏状况可表示等压面附近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分布状况。
每一等压面有一定的压强数值。
气象上常以500、700、850百帕的等压面作为主要等压面。
30、重力位势:
与地球重力场相配合的位势。
它等于单位质量相对于某标准而(习惯上指平均海平面)的位能,在数值上等于使单位质量在从平均海平面上升到该质量所在高度的过程中为了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等高线的数值是高度单位,但不是几何高度,而是位势高度。
所谓位势高度,就是把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某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来表示的高度,其单位是位势米。
我国从1950年1月1日开始使用位势米这个高度单位。
现在广播电台所说的500百帕等压面的位势高度是指500百帕等压面距海平面的位势。
500百帕高度为什么不用几何高度,而用位势高度表示?
这是因为天气学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上的,用位势高度表示在计算上有很多方便。
其实,几何高度Z和位势高度h在数值上相差不大但概念上完全不同,一个是长度单位,一个是能量单位。
31、层状云往往是由暖而潮湿的空气沿着一定的坡度大规模地从冷空气的背面斜着滑升,致使其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凝结而形成的一种均匀的像幕布一样铺满天空的云层。
这种云层一般厚度不太大,因而不能形成大雨,最多只能下均匀的小雨或毛毛雨。
对流云的形成总是与不稳定大气中的对对流上升运动相联系。
一般为孤立、分散、底部平坦、顶部凸起状。
32、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即在同一纬度上。
风速愈大,偏转力愈大;风速愈小,偏转力愈小;风速为零时,偏转力也为零。
在风速相同情况下,偏转力随纬度减小而减小,到赤道时为零,在两极达到最大。
33、同纬度,夏季海洋上空气温度小于陆地温度;冬季则相反。
其原因在于:
首先,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其次,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面上,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
第三,海面有充分水源供应,以致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
最后,岩石和土壤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由于上述差异,海陆热力过程的特点互不相同。
大陆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
而海洋上温度变化缓慢。
34、大气活动中心:
月平均气压图上表现出来的高压和低压。
出现位置比较稳定。
包括永久性的和季节性的活动中心。
北半球夏季重要的活动中心:
印度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冬季中心有:
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东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
35、实际风是实际观测风。
地转风,梯度风都是一种理论上存在的风,而不是实际风。
实际风与地转风的差异总是存在的,这种差异的存在往往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有,近地层的摩擦作用,这是由于空气运动时与地表面产生摩擦而出现的,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又总是使风速减小。
上、下两层等压面上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热成风(Vt)。
这是一种与两个气层间温度分布不均匀有密切关系的。
热成风的方向与气层间的平均等温线平行,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区在右侧,低温区在左侧。
热成风的大小与气层间的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
即等温线越密集(疏),热成风就越大(小),这就是热成风原理。
36、北半球风向逆转说明近地层有冷平流,风从冷区吹向暖区。
不同性质的气团往往密度不同。
冷空气密度大。
则该地上空气柱中质量会增多。
气压随之升高。
37、大尺度天气系统:
超长波、长波、副热带高压,赤道辐合带季风。
天气尺度天气系统:
气旋、锋、副热带低压切变线、台风、云团。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背风波、飑线、暴雨、热带风暴对流群、雷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