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1693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docx

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习期末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一神经冲动

2.—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动作电位_来说明。

P16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电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一化学传导_。

P16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P16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兴奋另一种是_抑制_oP16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P14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P16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悄绪状态下,_交感神经—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P19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

_额叶、_顶叶_、_

枕叶_、_颍叶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顶叶一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枕叶—主要是视觉中枢;颍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P19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P20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抑制—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

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无条件抑制包括:

_外抑制、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P25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

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P25

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的;当一个反应的概率依赖于随后事件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操作性的_。

P25

13、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是—应答性的行为是对其之前出现的刺激的应答。

另一位心理学大师斯金纳系统硏究了人类的另一种学习一一操作性反应,并认为行为是被其之后的刺激—强化_的。

14、对行为起动力作用的个体因素很多,如:

_需要动机_、_意志_、_价值观_、_理想信念_、_情绪_等。

P4-5

15、意识分为正常意识状态和异常意识状态;_注意_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状态。

P6

16、一般把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叫_认知过程主要包括:

_感知觉_、记忆、_思维_、_想象_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P6

17、_心理动力系统_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的选择与偏向。

18、人如果把意识指向自己内部的大脑加工过程,这是对认知的

认知,也叫_元认知_P7

19、_心理理论_是一个人对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岀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20、心理学上研究个体差异心理的主要两个方面是—能力_,人格_。

P9

21、如果说,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那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_内隐行为另一类是—外显行为_。

P4

2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或写心理现象)_。

P3

23、个体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五大方面:

需要动机和意志,意识和注意,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能力和人格_。

P9

24、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是_弗洛伊德它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该是_潜意识P31

25、采用多种先进的脑成像技术,研究认知活动、大脑神经元电生理反应和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是—认知神经科学_。

P37

二、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oP25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P25

A冯特B韦伯C费希纳D艾宾浩斯

3.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C),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P3A思维B脑电C心理D情绪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下面(C)是人本主义代表。

P34

A皮亚杰B苛勒C马斯洛D科胡特

5.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A)。

P19

A额叶B顶叶C枕叶(负责视觉)D颍叶

三、名词解释

1.反射弧P14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反射方式来实现的。

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叫做反射弧,它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感受器、感受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一般情况下,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会反馈给中枢,以便于中枢调节效应活动,使之更精准,因此,在实际活动中,执行反射的结构装置是环状的,所以也叫反射环。

2、保护性抑制

过久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的减弱是保护性抑制,是保护大脑以避免过度疲劳的。

3、面孔失认证

枕叶损伤的病人会患“面孔失认证”。

其表现为:

对照片上自己的家人不认识,甚至对站在病房、站在她面前的家人也不认识,但家人一开口说话时,她靠声音或听觉可以准确辨认出来探视者。

而且,不同的脑损伤病人,可以表现对面孔的情绪、年龄以及人物识别的选择性障碍。

4、正强化和负强化P28

行为之后是增加了刺激,结果这个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提高,这叫做正强化。

行为之后取消了厌恶刺激,也能让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这是负强化。

5、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费洛伊德在对精神疾病进行治疗的实践中于19世纪末创立的,代表人物还有荣格,埃里克森,梅莱尼克莱因,费尔贝恩等。

四、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P3-4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其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

心理研究的内容包括;

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P10-12

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的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

(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描述行为)

(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

(解释行为)

(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

(预测行为)

(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

(控制行为)

(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

(改善行为)

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P14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包括:

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P26-34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主要有冯特和他的弟子铁钦钠,该学派于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

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2.机能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桑代克。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

研究对象:

意识的过程。

基本观点:

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的注意。

3.行为主义学.

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等。

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连结建立的后果。

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4.格式塔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勒温、考夫卡、柯勒。

研究对象:

意识(直接经验)和行为。

研究方法:

知觉场。

基本观点:

心理意识是整体的或完整的。

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5.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末创立,创始人是弗洛伊德,代表人物还有荣格、埃里克森、梅莱妮.克莱因、费尔贝恩等。

研究对象:

潜意识。

研究方法:

临床实践。

基本观点:

人格的三种构成相互作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沙利文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徳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6.人本主义

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等人。

研究对象:

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

基本观点:

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

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禺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7.认知心理学

出现在20世纪初,发展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

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研究对象:

人的认知过程。

研究方法:

实验。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徳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8.认知神经科学

起源于19世纪后叶,布罗卡,研究对象:

脑认知功能模块的实验性分离,意识和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与记忆的脑机制,个别差异的脑机制等等。

研究方法:

1、对机能进化水平不同的动物进行基因水平、蛋口分子水平、细胞突触水平、行为的神经网络水平等多层次的神经生物学研究;2、对脑损伤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临床研究;3、对正常人进行脑功能成像研究。

评价:

其研究结果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内容研究有巨大的影响。

第二章需要、动机和意志

一、填空题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2、(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最有力量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3、(韦纳)对动机的归因理论作了系统研究,指出归因的三个纬度是(因素来源即内外源性)、(稳定性)、(可控性)。

4、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

5、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包括(成就需要)、(成功恐惧)、(交往需要)。

6、若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状态,如总是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样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则不仅减低

动机,也会有碍于人格的成长。

7、在期望理论中,(效价)指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任务或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的判断,即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或目标吸引力;(期望值)指个体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即目标实现的主观概率。

若V(效价)和E(期望)都很高,说明激励价值目标高、意义大,有吸引力,那么激励的力量(动机强度)就大,反之,就激励不了人。

8、在双因素理论中,包括的两个因素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9、意志行动的两个基本阶段是(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意志行动中的四种冲突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

1、(B)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非指活动本身。

A需要B动机C意志D情绪

2、(D)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B爱与归属的需要C生理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3、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B)

A内驱力B诱因C需要D爱好

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A)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5、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境界是(B)

A每个人都能达到的B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

C少数人能够达到的D没有人能够达到的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A,B)

A、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

B、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C、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D、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2、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A,D)

A、需要B内驱力C情绪D诱因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他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而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缺失性需要是(A,B,C)

A、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

B、力量强的需要

C、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

D、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

4、社会需要包括(A,B,D)的需要。

A、求知B、交往C、休息D、成功

四、名词解释

1.需要

需要指的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要求,这种需求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2.动机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机。

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3.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有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4.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用自我效能感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

个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就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

5意志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五、问答题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a.人的需要是有不同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

b.需要的层次越低,其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c.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是曲低到高按顺序逐级递升的,呈现出波浪式演进的态势。

2、你的意志品质怎样,举例分析。

(—)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立意志行动的目的,并能清楚地、深刻地认识到该目的及其正确性和重要性,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以服从相应的目的的意志品质。

(二)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能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

果断性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和计划,虽然也有内心冲突,但在动机冲突时,没有多余的疑虑。

在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但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时或者是惜况有所变化时,有能立即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三)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的意志品质。

坚韧性的人,一方面善于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的目的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做到目标专一,始终不渝,直到实现目的;另一方面能在行为中做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坚韧性是人的重要的意志品质,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具有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目的前进的坚韧的品质。

(四)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等方面的品质。

自制力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职能。

自制力又称为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抑制冲动行为,抑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釆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

3、简述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行为总是受到一定的动机支配和调节的,动机是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而行为是实现动机的外部活动。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乂推动行为,在整个过程中,两者又都受到行为主体的人格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4、依据动机理论,如何激励动机?

动机理论有多种,主要有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期望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归因理论有三个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性。

控制好内外源性对自豪和自弊的情感,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失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当事人自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决定这三方面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人动机越强。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个人的经验、受教育水平有关,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技能,多增加正向经验,接受自己缺点,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激励等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在期望理论中,动机强度二效价*期望值。

当目标适当,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以及目标要有价值这两个条件达到时就可以激励动机。

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关键是让人们获得满足感。

保健因素:

满足低级的需要(生理安全感情);激励因素:

满足高级的需要(成就趣味挑战责任尊重自我实现)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一、填空题

1、介于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之间,高度卷入的幻想活动室

(白日梦)。

2、睡眠可分为两种状态:

(快速眼动睡眠)和(飞快速眼动睡眠)°做梦是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

3、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睡眠窒息和(嗜睡)。

4、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

二、单项选择题

1、(Alpha)波出现在睡眠的(A)阶段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

2、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A)

A.注意的起伏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3、梦境在(D)开始出现。

A睡眠初期B睡眠中期C睡眠晚期D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三、名词解释

1•意识

意识是指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觉知。

是人自觉的、有目的的高级心里活动。

2.注意

注意是我们从无限的信息(外界、信息加工过程中)中针对部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包括指向与集中、激活和抑制。

3.有意注意

也称作随意注意,是有H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

也称为随意后注意,兼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点。

它像有意注意那样有预定目的,但乂像无意注意那样不需要意志付出努力,因此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5.注意分配

指在同意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6.无意注意

也称为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问答题

1、什么是注意广度?

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注意的广度乂称为注意的范圉,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如果形状、大小、数量相同,规则排列的对象要比大小不一、排列无规则的对象更容易把握清楚。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注意的广度就会越小。

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完整,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它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P96-97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

时间的长短。

这是时间的时间特征。

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注意对象本身的一些特点会影响到注意在它上面维持的时间长短。

一般来说,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单调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

(2)人的主观状态

3、教师应如何利用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来组织有效教学?

P92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是什么?

(1)刺激物的特点

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在一定限度内,刺激物的强度越大,它所引起的兴奋就越强,在这里强度不仅仅指绝对强度,还指相对强度。

(2)个体的自身状态

同样的一些客观事物,由于感知它们的人的本身的状态不同,就可能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而不引起另一个人的注意。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填空题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觉104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知觉。

3、当我们从壳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降低这个过程是—明适应_o110

4、_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敬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敬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107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降低或减少—的现象。

110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知觉的整体性、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o116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114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21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和恳求。

129

2.单项选择题

1.觉察岀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C)107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或限

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110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

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乂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A)125似动现象

A、动景运动的作用B•适应的作用C•对比的作用D•联觉的作用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120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