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1627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docx

《新闻采访学》林如鹏

【业务】《新闻采访学》林如鹏方舟笔记

一、新闻采访含义

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

二、新闻采访特点

1、求实性。

要求对被采访换作全面了解,更强调要突出重点,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选取客观事物中最典型、最生动、最具体、最新鲜的部分作重点挖掘。

?

2、时限性。

由新闻的时效性所决定。

?

3、独立性。

记者采访活动多是单枪匹马进行、个体劳动。

?

4、突变性。

由于采访处于被动地位的特点,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

5、艰险性。

风险包括:

生命危险/是非危险(介入矛盾或利益方)。

?

6、广泛性。

新闻记者是把整个人类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报道对象。

?

7、连续性。

一指采访活动是一种没完没了的工作,一指有些报道题材要求记者反复宣传不断深入,还指对某些人物、某些事件的采访和报道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

?

8、公开性。

报道传播范围广,影响人数多。

?

三、新闻采访难点

新闻采访难点:

新闻采访中的三大矛盾:

1、采访要快,同时要“准”;

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

2、采访要快,同时要“深”;

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

3、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又不能虚构。

?

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矛盾

四、记者

广义上泛指新闻工作者,也就是新闻行业中的所有从业人员;狭义上指外勤记者。

(一)正确看待记者职业

1、新闻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2、新闻记者是真理的扞卫者;

3、新闻记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

?

?

(二)记者类型

1、专业记者:

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个领域的记者,是在新闻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新闻从业人员大量增加之后出现的;?

2、常驻记者:

也称地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围的,有时也称本埠记者,指由中央或省市一级新闻单位派驻某地从事驻地新闻采访报道的记者;?

3、机动记者:

没有固定采访范围的、随时准备接受编辑部的调遣以完成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采访报道任务的记者。

(“满天飞”);?

4、特派记者:

因特别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往往由新闻机构直接调遣;?

5、特约记者:

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一般完成一些较为重要或有特色的采写任务;?

6、驻外记者:

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要求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有较强组织纪律性和工作作风,此外要了解国内工作中现行的重大方针和政策,了解本国对国际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

(三)记者的工作任务

1、采写新闻;?

2、反映情况(与公开新闻报道相区别的内参形式);?

3、群众工作(经常联系和组织一批骨干通讯员,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展社会活动);?

(四)记者的采访路线

一是认识路线——与党的思想路线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

二是工作路线——记者的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领先党委、坚持真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

(五)记者的采访作风

1、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2、雷厉风行的敏捷作风;

3、不畏艰难的战斗作风;4、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

(六)记者工作的基本要求

?

1、严格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

必要性:

(1)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采访的生命;

(2)坚持真实怀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3)是广大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

?

?

?

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内容:

?

(1)明显的事实材料真实(5W——When,Where,Who,What,Why+1H——How);?

(2)非明显的事实材料真实(人物心理活动、细节描写、思想认识);?

(3)记者还要注意把被采访的事物放在全局中加以考察,不要因为个别整合的真实而以偏概全,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本质。

?

新闻失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

(1)动机不纯,私心作怪;?

(2)“轰动效应”,集体造假;、(3)万能表态,强扭角度;?

(4)言过其实,夸大“拔高”;(5)捕风捉影,方法失当;?

(6)蜻蜓点水,粗枝大叶;(7)观察失误,缺乏核实;(8)偏听偏信,上当受骗;?

(9)虚构想象,纯属捏造;?

(10)知识缺乏?

记者提高识别能力的方法:

(1)充分的采访前准备;

(2)多侧面的采访;(3)现场采访注意察言观色,进行适当心理调节?

采访中坚持真实性原则要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牢固树立真实是新闻生命的观念;

(2)改进采访作风,认真细致做核实工作;

(3)提高采访技能,在采访各环节上层层把关。

?

2、广泛、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材料?

(1)?

典型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

(2)?

具体的、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材料?

(3)?

生动的现场情景和感人的细节材料?

(4)?

能表现记者立场、观点、倾向的材料?

(5)?

富有生活情趣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材料?

3、速战速决,力求新闻报道时效。

此外,还有新闻质量上的竞争。

?

(七)记者的修养:

指当好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1、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

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反映现实、指导现实十分迅速,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是不能胜任的。

具体来说,新闻记者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主要包括:

(1)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3)相关行业的政府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

?

2、知识方面的修养:

(1)新闻采访广泛性要求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

(2)出于报道和个人成长需要,记者又应成为某一行业报道的专家,具有该专业精深的知识;

(3)成为方寸与精深并重的T型结构人才。

?

3、新闻业务方面的修养:

(1)要有敬业精神;

(2)要具备单兵作战的能力,首先体现在采访能力上,其次是写作能力。

?

(八)记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

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首先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提出的特殊要求。

?

职业道德失范的体现:

1有偿新闻;2收受礼金;3贪图享乐;4报道失真;5导向错误。

?

职业道德规范: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五、新闻采访活动

(一)新闻采访环节

明确报道思想→确定新闻线索→做好采访准备→开展采访活动(中心环节)→考虑采写安排。

?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新闻采访无常式的特点要求记者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每一次采访都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选择最适合自己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

?

1、个别采访:

记者选择某个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以口头问答为主,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主要手段之一。

要求记者选准访问对象,关键在于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个别访问是发现独家新闻的重要手段之一。

?

难点在于要能抓住关键和要害的问题。

?

2、现场观察:

是记者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观察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个别采访主要通过口头提问进行,而现场观察主要通过眼睛来采访。

?

好处:

可以抓住具体细节、生动的场景、现场的气氛、人物的表情,可以听到精彩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声音,增加报道真实性;可以发现大量一手资料,现场核实还可辨别真伪;还可以培养记者扎实、严谨、深入的作风,使报道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

3、座谈会:

也称调查会,是记者通过座谈的形式,同时向多个人了解情况,搜集和核实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

?

好处: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听取多方面看法,搜集来自各方资料;同时听到正反两方面不同意见,有利于记者准确地分析事实材料;共同回忆有利于尽快弄清事实真相。

?

注意:

(1)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确定参加会议的人选和人数:

有代表性的人物/知情人物;

(2)会前做好准备,拟好座谈提纲;

(3)善于启发引导,牢牢抓住会议的“缰绳”;

(4)记者要有虚心求教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发号施令。

?

4、蹲点调查:

也称蹲点采访,是记者选择某一地点,针对某个重大题材而进行的较长时间的定点采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往往是为连续报道、典型报道、深度报道,写作长篇通讯及报告文学而进行。

?

5、交叉采访:

【12名解】指记者在一段时间里同时对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的活动方式。

要求记者在采访一条新闻线索的间隙里穿插进行第二条、第三条线索的采访,特点:

时间紧凑、头绪复杂、发稿量大。

特别适用于大型运动会和重要会议的采访。

?

6、立体采访:

也称为全方位采访,是指记者围绕着某事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突破了一点一线一个平面的采访模式,从而获得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材料,能比较全面、深刻、准确地反映某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法。

是随着80年代中后期尝试报道在中国新闻文坛上崛起而日益受到记者青睐的一种采访方式。

1、上下结合(下下级,领导机关与基层群众);

2、点面结合(事件当事人、知情人、旁观者;个别访问、座谈会等相结合)

3、今昔结合;4、横向采访,左右延伸;5、纵横结合;6、多面发掘?

7、隐性采访【07隐形采访有什么利弊】

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不表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

优点:

真实、可信,不会由于记者的采访改变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缺点:

受记者视野所限,有可能弄错事实。

?

显性采访:

公开采访,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谋求对方支持与合作。

?

使用隐性采访的情况:

(1)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性采访,得到的材料更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2)采访那些不善于、不愿意与记者打交道,或者不愿意谈自己情况的人,可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获得所需的材料;

(3)采访揭露性或批评性的报道,为了防止对方弄虚作假;

(4)为提防被采访对象对记者造成危害?

采用隐性采访注意问题:

(1)隐性采访往往用于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的采访,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困此,要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与协助;

(2)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或事件进行暗访时,记者可以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进行笔记或用隐蔽的录音机等设备进行记录,以防止日后可能发生的新闻诉讼;

(3)隐性采访不暴露身份,记者要有吃苦的准备,同时无处核实材料,记者采访要更小心,准确把握新闻事实;

(4)将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争取得到被采访对象的支持。

?

8、突击采访:

对没有预兆、突发的重大事件的采访。

像车祸、沉船、空难等都属于突发性事件。

?

注意:

(1)记者要根据事件性质准确判断;

(2)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记者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结局、处理结果、经验教训等过程随机应变加以连续报道。

?

9、集体采访:

【02名解】指一家新闻单位两名以上的记者或两家以上新闻单位的多名记者对某人、某事、某单位的共同采访。

(1)合成采访:

也称战役性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派出多名记者组成记者团围绕某个问题或事件分头采访,往往有统一的指挥和分工;采访所得材料供本单位写综合稿或专版、专栏。

(2)联合采访:

大型采访活动中一种协同作战方式,指多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一个记者团,围绕某一大问题或事件分头进行采访。

(3)新闻发布会,也称记者招待会,是新闻发布者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里接受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的方式,要获得独家或深入材料,往往需要记者在会上发现问题后再进行个别访问进行补充采访。

参加记者执行会要注意:

前期做好充分准备;要勇于抢机会,善于提出关键的、重要的问题;要注意倾听。

(4)全景采访:

指一家新闻单位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位记者对同一事件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同时进行采访。

(5)现场会采访。

指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同时来到某一现场,对某个事件进行采访。

?

10、电话采访:

记者通过打电话的方法找到被采访对象,了解需要的新闻材料,这是一种快速简捷的采访形式。

适用情况:

(1)收集资料、核对事实,征询意见,补充情况等,作为采访活动的辅助手段;

(2)一些简单事情的采访;

(3)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空间距离太远;

(4)某些特殊场合下,记者一时无法挤进现场,用电话可以强行突破时空限制,迅速接近难采访到的人。

?

优点:

简便、及时、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

缺点:

缺乏现场感;不适合一些复杂事情?

注意问题:

(1)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拟出提问提纲,以防漏问重要问题,提问时简洁明了;

(2)要注意倾听,不但要记下对方最生动、最具活动话语,而且要善于听出对方谈话中“弦外之音”,体会对方内在情感;

(3)注意电话采访的口气和语调,保持谦虚平和的态度?

11、巡回采访:

也称“旅行采访”、“专线采访”,是记者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

采访前一般没有确定的报道题目和采访对象,而是根据记者沿线的现场观察,就地取材,一边采访一向编辑部发回报道。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12、易地采访:

指常驻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

?

13、跨行业采访:

一般是对专业记者而言?

(二)新闻采访确定?

1、新闻线索?

【11名解】

(1)概念:

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信号或简要的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大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需要记者去做进一步证实和了解。

?

(2)特点:

?

a)?

新闻线索以某种客观事实为基础;?

b)?

新闻线索的表现往往是简单的、零碎的、不完整的;?

c)新闻线索具有突现性,稍纵即逝,没有高度的新闻警觉,便把握不住;?

d?

)新闻线索可信度小,变动性大;?

e?

)新闻线索不是新闻事实本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

(3)作用:

?

a)?

新闻线索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b?

)新闻线索向记者指示新闻的存在;?

c?

)线索的获得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关口。

?

(4)来源:

?

a?

)从上级机关和领导那里得到新闻线索;

?

b)从编辑部那里得到新闻线索;?

c)?

从通讯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新闻线索;?

d)?

从会议中获取新闻线索;?

e)?

从各种书面材料中发现新闻线索;?

f)?

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需要往更加深度挖掘和广度挖掘);?

g)?

记者有意识的对某些情况进行积累,顺藤摸瓜的发现新闻线索;

?

h)?

记者在耳闻目睹、观察思考中获得新闻线索。

?

2、新闻敏感?

【11名解】

(1)概念: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眼”、“新闻鼻”,是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

(2)作用:

【07新闻敏感对于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

?

a.帮助记者找到新闻线索,使记者每天有写不完的题材。

?

b.帮助记者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从而决定是否投入采访与报道。

?

c.帮助记者独立思考,对各种复杂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从中发现重大新闻。

d.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有所准备的抓到重要新闻。

?

?

(3)内容:

?

a.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

?

b.判断一个新闻事实在诸多事实中,那个重要,那个次要,从而把最主要的事实突出表现出来。

?

c.判断某个实施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兴趣。

d.从平凡的事实中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

?

e.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作出科学的预见,增加新闻报道的计划性。

?

(4)新闻敏感培养的途径:

【10简述新闻敏感的培养】

?

a.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b.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c.掌握全局情况,关心群众生活。

?

3、?

新闻价值(见新闻传播学笔记)?

六、新闻采访准备

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日常准备,属于战略性的准备;一是临时准备,属于战术性的准备。

?

(一)采访准备的意义

1?

缩短双方距离?

2?

避免工作盲目?

3?

有利于采访的深入4?

提高采访能力。

?

(二)采访的日常准备?

1、概念:

又称采访的平时准备,是指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新闻采访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准备工作。

?

2、内容?

(1)明确报道思想(记者对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的掌握)?

(2)掌握全局情况?

(3)汲取百科知识?

(4)积累各种资料?

(5)训练业务能力?

(三)采访的临时准备?

1、概念:

指记者在明确新闻线索之后,与采访对象正式接触之前,在材料上和采访的安排的部署上所作的一系列准备性工作。

?

2、内容:

?

(1)研究采访对象?

(2)搜集相关材料?

(3)制定采访计划

a)选定采访对象b)选择采访角度c)考虑采访的方式方法

d)确定报道的范围、重点、步骤、周期、初步考虑报道的体裁、字数、截稿时间

e)作好疏通采访渠道的准备。

?

(四)设计采访提纲

要求:

a)要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来准备问题;

b)要根据采访任务和写作体裁来设计提纲;

c)要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设计提纲。

?

(五)作好物质准备(纸、笔、墨水、录音设备等)

七、谈话采访——采访的基本手段?

(一)?

创造谈话采访的有利条件?

1.选好访问时机。

采访对象情绪较好,能腾出时间来接受采访的时候。

?

2.选准访问环境。

?

作用:

a)有利于谈话采访顺流直下,少受干扰。

b)有利于采访对象触景生情,谈出有关情况。

c)有利于采访深入,增强记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d)有利于表现新闻人物,烘托新闻主题。

?

?

3.重视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记者的时间观念、仪表风度往往是影响首因效应的重要方面。

?

4.寻找共同话题。

?

5.摆正双方关系(平等的、互相合作的关系)。

?

(二)提问的要求和方式方法

1.提问的作用:

导向主题和挖掘材料。

?

2.提问的要求:

a)提问要具体。

b)提问要简洁。

c)提问要自然。

d)提问要抓住要害。

e)提问要想着读者。

f)提问要由易到难。

?

3.提问的方式?

a)开放式的提问:

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

这种提问方式比较省力,几乎是对任何陌生的采访对象都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而且问题题完后,记者有一定的喘息时间。

?

但这种提问不利于挖掘关键材料,因而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

b)闭合式提问:

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

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

一般来说,被访问者回答这种问题也十分简单明了。

?

这种提问形式的气氛往往严肃、紧张,但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

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

?

c)一次采访过程中,两种提问方式往往是交替使用。

?

4.常见的提问方法:

a)开门见山-正问法;b)明知故问-反问法;?

c)旁敲侧击-侧问法;

d)设身处地-设问法;e)穷追猛打-追问法;f)循循善诱-诱问法。

?

(三)谈话采访记录?

1.采访记录的方式:

a)心记?

;b)笔记;c)录音机记录。

?

2.采访记录的内容:

a)关键性的材料;b)有特色的现场材料;c)容易忘记的材料;d)?

访问对象个性化的语言;

e)采访对象的思想和记者的自身感受;f)有疑问的材料。

?

3.记录的注意事项:

a)要注意倾听;b)笔记的行与行之间要留多一些空白,不宜密密匝匝;

c)?

尽快追击和整理记录;d)定期对采访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

(四)采访的心理调节

1.记者采访时心理素质的要求:

a)自信大方的沉稳风度;b)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c)沉着冷静的处变能力;

d)活泼开朗的乐群性格;e)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

记者采访时的不良心理:

a)自卑心理;b)急躁心理;c)惰性心理;d)冷漠心理;e)盲目心理。

?

2.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心理:

a)积极配合;b)无所适从;c)消极应对:

d)抵御抗拒。

?

3.采访心理的互感和调节

采访心理互感指得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互相感应

a)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b)穿插适度的身体语言;c)有的放矢的排除障碍?

八、观察采访——采访的基本手段

记者用眼睛采访,对客观事物进行目击和思考,了解、搜集和核实新闻事实材料的一种方法。

?

(一)观察采访的作用

1、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

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

2、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

3、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

?

4、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时能够为开展批评、揭露敌人寻找最有力证据,增强报道的战斗力?

5、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

6、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

(二)观察的方式、方法?

1、观察的方式

(1)旁观式观察:

记者进入现场,亮明身份,以比较超然的观察者的角度对采访事物进行直接审视的观察方式。

?

(2)隐蔽式观察:

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或混入被观察的群体中,从而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采访方式。

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

(3)体验式观察:

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

2、观察的方法?

(1)选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地点上进行,一般以能观察得全面、准确、清楚为宜)?

(2)把粗看和细察相结合(既把握全面的情况,又有局部的重点的考察)?

(3)把观察思考相结合?

?

(4)把现场观察和背景资料相结合(掌握有关的背景资料,把相关的背景资料融入观察报道中)?

(5)把观察和其他采访手段相结合?

(三)观察的主要内容

(1)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烘托新闻人物、深化新闻主题;增加报道的感染力)?

(2)观察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有利于从事物发展过程的逻辑联系中去把握事件的本质,抓住有特点的现场镜头)?

(3)捕捉生动有特点的细节(生动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节)?

(4)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表情(克服新闻人物千人一面)?

(5)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动作(具有生活气息的、能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语言;典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群众在特定场合下发自内心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