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答案第二次作业答案.docx
《中国教育简史答案第二次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简史答案第二次作业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简史答案第二次作业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1594圣保禄学院;
2.教科书委员会;中华教育会
3.孔子
4.福建船政学堂;1866
5.南通师范学堂;张謇
6.容闳和黄宽
7.美国;4
8.张之洞;1898;劝学篇
9.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1907;清政府
11.礼、义、廉、耻;忠孝会爱、信义和平
12.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3.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总务厅
14.留美预备生
15齐鲁学校
16.张伯苓;陈嘉庚
17.梅溪学堂
18.宗教课
19.天学、数数等科目
20.张謇;江苏南通
21.职业准备教育;各种职业科;综合中学制
22.1902;12
23.女子小学堂和蒙养院;家事、裁缝、手艺
24.讲道理
25.设报馆,建学会;办学堂
26.1909;简易识字学塾章程
27.1920;劳动补习学校
28.中国国民党陆军官学校
29.1903;随长征到陜北的红军大学;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
二、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创立于1862年。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材。
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2、京师大学堂:
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有中学堂、小学堂,同时附设师范斋。
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
3.南洋公学: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举办的学校。
该校兼习中西学术,这是中国有师范教育的开始。
它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
外院生学满三年可经挑选升入中院,中、上院学制各四年。
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4.庚款兴学:
这是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最早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发起,他当时在山西处理“教案善后事宜”提议将山西省应该摊派的赔款银子用于设立学堂,1902年达成协议,建立山西大学堂。
“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倾向。
5、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
其宗旨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6.学部:
1950年,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设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首任学部尚书是荣庆)左,右待郎为副长官,设左,右丞处理部务,设左,右参议及参事4人,负责似订有关教育法规。
7.设计教案法:
设计教案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
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案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习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特点是:
一是改造硬件教案环境,如将传统的教室改造成音乐室、谈话室、工作室、读书室、游戏室等。
二是不上课,学校只规定任务,没有规定学什么科目。
时间、学习计划等都由学生自己掌握。
8.小先生制:
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教案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师。
9.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期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展起来。
其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
“五四”以后,由于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参加,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和内容产生了变化,规模也扩大了。
不仅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教育也有深远影响。
10.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为适当日益高涨的农民运动的需要,讲习所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共在广州举办了6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昌办了第七届,称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教师多是中共著名理论家。
共培养了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1.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由毛泽东在1934年1月第二次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内容是: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和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12.民办公助:
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种具体的办学形式和途径,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三、简答题
⒈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
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案,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但这类新式学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
(1)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之地。
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当然不是私学,但却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缺乏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
(2)教育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
(3)从教案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
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案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式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教案内容方面。
⒉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封建传统教育运行的最大支撑机制就是科举制度,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
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靠八股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缺乏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由于学业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做官的“正途”,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
所以,发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举制度。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新学制的建立意味着旧的科举制度已无存在的基础,清政府于是决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
⒊如何评价癸卵学制。
1904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
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
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着旧教育的各项制度。
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
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⒋新文化运动在文教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
新文化运动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动,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而且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920年,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除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推行国语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成果。
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
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
⒌实施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动机是什么?
主要措施有哪些?
失败的原因何在?
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设置,旨在改变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为文簿案牍形式的缺陷,并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行政的联系。
实施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主要措施:
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机关,与此同时,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国立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每区设评议会为审议机关,设研究院为学术机关,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分掌各类教育行政。
大学院制实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又恢复了教育部,究其原因在于:
行政管理与教育研究的运作毕竟有较大的区别,本想使行政机关学术化,反而使学术衙门化,结果与初衷相反。
另外,这个体制是以中心大学为核心,容易忽视其他学校及其类别教育的利益和需求,造成诸多矛盾。
⒍1922年学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创新?
1922年新学制取消了大学预科,从而使大学可以集中进行专业教案,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教案水平。
⒎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体制是如何构成的?
其中为什么会有明确的主次之分?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
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现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
因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
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尤其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
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
四、论述题
1.概述近代教育形成的主要历程,你从中悟出哪些道理?
历程:
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开始举办教会学校;太平天国对旧教育造成巨大冲击;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教育兴起,各种近代专业技术学校相继创办;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教育进入全面改革阶段,近代教育制度兴起,但尚未成体系;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时与我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同步的,是经济、政治近代化的结果,同时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受到列强先进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中国经济、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2.评述1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背景:
五四前后,一些教育社团积极倡导学制改革,1920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两届年会均讨论学制改革,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同年,广州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以学制改革为主要议题,并提出了改革提案,征求全国意见,由此学制改革的热潮迅速遍及全国.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最后教育部于1922年11月以大总统名义颁布实行.内容:
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其三是四项附则。
戌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上的混乱状态,反映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堪称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
较之壬子?
癸丑学制,这一学制具有以下进步性:
其一,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也基本上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其二,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设立三年制综合高中,既增加了办学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中学的普及。
其三,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其四,在中学开始便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可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
历史地位:
该学制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的下移,总体来讲比较简明,又给各方留有伸缩余地,总体构架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所以后来除个别地方有所调整外,基本结构一直维持至今。
3.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
改革措施:
1.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延揽各方人才;2.调整系科结构;3.改革教案制度,实施选科制;4.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5.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6.首招女生进入大学学习。
启示:
:
1.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与繁荣;2.教授治校,以教案及学术研究为中心,行政色彩淡化;3.高校应当“学”、“术”分明,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展与主攻方向;4.以学生为中心,实施选科制(学分制)。
4.阐述近代中小学教育课程变革的要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什么启示?
变革要点:
1.教会中小学校:
第一类为宗教课,第二类为传统中文和经学课,第三类是近代科学文化课,重视外语教案;2.清末维新时期国人自办中小学,低年级以英语、数学为主,高年级兼学各国史鉴,地舆和格物,同时讲读经史之学等;3.癸卯学制中的初小主课为读经讲经,另有修身、中国文字、算术、史地,格致,体操等,高小增加图画课;中学课程增加外语,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理财等,1909年后分文科和实科;4.民初,小学课程废除读经讲经,加强各科教案,特别是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和生活能力的唱歌,手工,缝纫等课程,中取消文实分科,,自然学科比重上升,为女生开设缝纫和家事、园艺,免修军事体操;5.1922年学制采用633学制,小学的卫生、历史、公民和地理合称社会科,增加自然园艺科,唱歌改音乐,体操改体育,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小课程包括公民训练、国语、常识、工作、唱游,高小增加公民知识、历史、地理三科,初中为公民、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算学、自然、卫生、图画、音乐、体育、劳作,高中历史分为本国历史和外国历史、地理分为本国地理和外国地理,增加军训和论理二科,高三酌情增设各种简易职业课。
启示:
教育内容的变化取决于政治和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并为后两者服务。
具体而言,近代中小学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有:
1.中学阶段重视外语教案;2.重视生计教育和职业教育;3.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等。
5.近代高等师范学校在独立设置和纳入普通高校之间是怎样转变的?
这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转变过程:
1.1902年最早于京师大学堂内设师范馆,高等师范附属于高等学堂;2.1908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成立,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开始独立设置;3.民初将优级师范学堂改称高等师范学校,全国划分为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高等师范学校;4.1922年学制改革中,高师与普通大学合并或改建为普通大学,只有北京高师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仍一直保留师范主体,因与国情不合,削弱了师范教育;5.抗战时期,1938年通过《师范学院章程》,决定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对发展师范教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启示:
1.高师教育是一国教育发展的根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高师与普通大学历史上的每次分合对高师教育影响都很大,目前又有取消独立设置的趋势,不论是合是分,国家应当及早出台相关完整配套政策,努力促进高等师范教育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启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6.阐述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实施情况,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措施值得借鉴?
背景:
乡村教育运动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入乡村,进步教育人士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占着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中国的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归根结底需要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推广近代教育体制,同时改良农村社会,以实现救国理想的必然之举.实施情况:
中华职教社和黄炎培比较重视培养农民的生产技能,改善农民生活状况。
陶行知重视普及基本文化及将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
平教会和晏阳初主要是想总体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
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则着眼于农村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仅靠乡村教育,是不可能根本改善农村面貌的,本身的推广也有限.借鉴:
“乡村教育运动”具有实施主体民间性、教育对象全民化和教育内容适用性的特点。
它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在于:
民间力量应该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农村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以成人为主体的农村社会的全体成员。
农村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合当前农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7.革命根据地教育有哪些主要特色?
你认为当今应该如何继承发扬?
特点:
1.紧密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2.新型的教育体制,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结合;4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5教案制度和方式的改革,主要是缩短学制,教案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教案方法如小先生制的广泛应用等借鉴:
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根据地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革命干部,广泛地教育了工农群众,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无论是在支援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还是在教育上的极大普及性和改革力度,它的成效都是毋庸质疑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方针、原则并没有过时,例如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动群众,多种形式办学等等,它的许多经验措施至今也仍然是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在成人教育、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值得我们继续发扬。
启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