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
《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组:
高一
主备人:
朱朝
复备人:
研讨时间:
一、单元教材分析
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
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这些诗作为: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
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解析:
读诗可以怡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鉴赏诗歌应反复诵读,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在诗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广泛阅读诗歌,培养自己对诗歌的艺术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
4.学习写作新诗。
解析:
诗歌的学习,主要是加强诗歌的朗诵,以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人情感的表达。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习意象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体验并理解诗歌中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
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讨论。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各2课时,余下2课时可以作教学过程中的机动时间,主要用于包括问题探究时间超量,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习作课等的教学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多媒体,用以播放诗朗诵的课件。
课题
沁园春·长沙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重点:
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难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教学程序和内容
【含导入、新授、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知识要点等】
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提示学习
1、诗歌基本常识
概念: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
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放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的形式上,不是与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类:
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为:
抒情诗(如舒婷《致橡树》)和叙事诗(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如闻一多的《死水》)、自由诗(臧克家《有的人》)、散文诗(高尔基《海燕》)。
按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诗经》中的“国风”)和文人诗作。
按时代可分为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产生)和古典诗歌两大部分。
现代诗歌按形式又可分为新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
古典诗歌又有诗、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诗的种类很多,但从格律上来看,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也有一定的句式和音节,但写法较为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则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按照诗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七言。
近体诗中按诗句数分绝句(每首诗四句),律诗(每首八句),长律(或排律,超过八句)。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是中国古代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词又叫诗余;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词由词牌和题目构成,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结构、用韵、乐谱等形式,因此又叫倚声。
词的分类:
按字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前阕,后阕;上片,下片;正式双调;换头,过片)、三叠、四叠;按风格可分为婉约词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和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曲可分为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和戏剧(杂剧和传奇)
2、鉴赏诗歌的方法
A、从作者了解背景(包括作者所出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
B、从字面读出感觉
C、从意象掌握感情、洞察心胸
D、从语言赏析技巧
3、朗诵、背诵的要求
(二)、课文导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我们的印象中秋天有两种不同的感觉,有些人认为秋天树木凋零,落叶纷飞,代表了生命的结束;而有的人却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中有许多就是这样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的秋天是怎样的。
首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沁园春”词牌名。
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所夺,有人咏其事,于是得名。
“长沙”标题。
作者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
毛泽东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提问)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
而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也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了解了这些会对我们理解词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
(四)重点词句分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先让个别学生把上阕朗读一遍)
提问:
上阕中哪里有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A、“看”字,总领七句。
提问:
“看”字管到哪里?
或者作者看到哪些东西?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
“红”的象征意义?
“万”:
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
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这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
“漫”:
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
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
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
提问:
“击”“翔”好在哪里?
换成“飞”“游”如何?
“击”:
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翔”:
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描写“鹰”和“鱼”实际上是要表达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这几句,诗人描写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提问:
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
——绚丽多彩、充满生机、雄奇伟丽)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幻灯片展示上片思路)
上片作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现在一起来在下片中寻找答案。
4、“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峥嵘”一词解释。
(A、高峻:
山势峥嵘、怪石峥嵘、殿宇峥嵘B、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
头角峥嵘)参看世纪金榜
怎么个不平凡,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字,总领七句。
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联系写作背景)
“粪土当年万户侯。
”: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对万户侯的鄙视,看得如粪土一般,也就表明他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
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描绘了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提问:
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
(“中流”象征当时的险恶环境。
象征手法,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多媒体课件展示下片内容)
(五)问题探究
1、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看,是否可以大致理清本词的思路,请作具体分析?
答题思路:
上阙先围绕“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看”字总领以下六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
面对这一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怅”),和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主人的发“问”呢?
下阙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轻一代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做的努力。
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借“忆”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既手维护应,又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总之,这六个动词连成一线,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
2、上片以写景为主,如何做到由景生情?
而下片以抒情为主,如何做到情中含景?
情景交融?
答题思路: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3、课后练习解答。
(六)鉴赏要点(多媒体课件展示)
1.写乐景,抒豪情。
意象——意境——感情
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含关键词语)。
立——看——问——忆——恰——记(思路)
遍——尽——漫——争——击——翔(事物特点作者感情)
3.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
颜色对比动作对比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燎原的革命火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
(七)、小结
个性修改
(二次复备)
布置
作业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雨巷》
教学
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3、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重点: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难点: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感悟法。
教学程序和内容
【含导入、新授、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知识要点等】
一、导入新课: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作者简介:
师: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师配乐朗诵
学生听朗读录音时,老师板书生字词
巷道(Hang)街巷(xiàng)惆怅(chóuchàng)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师:
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
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
追问: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
低沉幽怨
师:
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
明确:
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
齐声朗诵
2、师:
朗诵完诗歌,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明确:
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
她长什麽模样?
穿什麽衣服?
师:
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
(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
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师:
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
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
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
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
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
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一定更美了
师: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
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明确: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诗歌介绍宋人秦观词中这样描绘春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看来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
何况这时诗人正在一个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还有“颓圮篱墙”的小巷里呢?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
那么,为什么诗人会这么忧伤呢?
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
★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
【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寂,凄清的氛围。
【篱笆墙】颓圯---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狭窄---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丁香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哀怨、凄婉。
★意象说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师: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
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
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
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集体朗诵)
个性修改
(二次复备)
布置
作业
教
学
反
思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题
《再别康桥》
教学
目标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重点:
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难点:
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和内容
【含导入、新授、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知识要点等】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
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
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
徐志摩:
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教师板书:
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
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板书:
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