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11326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docx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

写邮件

收件箱

草稿箱

已发送

 发件人:

蔡文云 

 发送时间:

2010-12-1022:

48 

 收件人:

蔡文云| 

 抄送人:

 主    题:

高血压防治方案(博客资料) 

 优先级:

普通 

 附    件:

高血压防治方案

默认分类2009-09-2709:

59:

01阅读188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高血压防治方案

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工作应该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综合医院、健康教育技术指导和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掌握社区高血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按照本方案的技术要求,落实社区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

第一章   目的和目标

一、目的

㈠加强社区高血压的三级预防工作,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水平,创造社区支持性环境。

㈡通过明确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具体措施,规范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为社区人群提供连续、综合、价格低廉、方便可及的高血压防治服务,降低医疗费用上升的趋势,评价防治效果。

㈢探索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服务入手,采取社区一般人群健康教育、个体化患者管理和高危人群健康生活指导与干预为主要手段的高血压防治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高血压预防体系。

㈣建立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与评价;综合医院协助确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随访管理,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一体化管理的高血压防治机制。

㈤健全社区高血压防治队伍,规范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务人员高血压防治行为,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我国高血压防治水平,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

二、目标

㈠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全人群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控制行为危险因素。

㈡利用各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提高高血压的早诊早治率。

㈢加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

㈣识别高血压高危人群,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与干预,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㈤加强社区高血压预防控制的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高血压防治的理论和技能,完善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模式。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在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实践中,强化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职责,同当地政府领导,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疾病预防机构实施管理和评价,与医疗机构联合社保、民政、教育、新闻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与协作。

一、卫生行政部门

领导、组织和协调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发展和制定有效的政策,积极开展多部门的合作,落实相关资源的保障措施。

将高血压防治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考核内容,评价和发布高血压防治的工作计划的技术方案。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㈠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⒈组织制订本省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

⒉对市(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⒊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负责组织全省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实施,并进行质量控制、督导、考核和评估;

⒋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本省高血压防治工作实施情况,研究防治策略,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㈡市(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⒈负责本市(地区)的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根据全省计划安排,制定本市(地区)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⒉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⒊负责全市(地区)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实施,并进行质量控制、督导、考核和评估;

⒋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本市(地区)高血压防治工作实施情况,研究防治策略,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㈢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⒈负责本区(县)的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根据全市计划安排,制定本区(县)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⒉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为社区提供适宜的防治方法和技术;

⒊掌握社区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分布状况及趋势,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的沟通,制定或调整高血压防治的策略;

⒋对辖区内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督导、考核和评估;

⒌收集、整理和分析本区(县)高血压防治工作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调整防治方案,协调解决防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

负责组织实施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筛查、诊断、登记、治疗、随访管理和转诊等。

⒈掌握社区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分布的基本情况,根据全区(县)计划安排,制订和落实本社区高血压防治的实施计划;

⒉开展社区人群健康教育,为社区人群提供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社区人群普遍掌握高血压防治知识,转变对高血压防治的态度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⒊通过对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社区居民健康检查等方式检出社区高血压患者;

⒋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信息库,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和危险因素分层,同时对病情和管理效果进行评估;

⒌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分级分层随访管理,并为患者开具健康处方;

⒍督促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及采取合理膳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患者预警,督促患者到医院进一步治疗;

⒎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危急和疑难情况,并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救治;

⒏对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四、综合医院

⒈贯彻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医疗机构机会性筛查的管理,为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⒉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转来的急症或疑难重症的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救治,并将已确诊和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回到社区,进行规范化的社区管理;

⒊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

⒋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协调开展工作。

五、健康教育部门

⒈为开展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提供健康教育的健康促进理论、技能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⒉探索社区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的方法,并研究、开发和制作健康教育的材料;

⒊组织开展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⒋为社区人群提供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第三章   患者的发现和登记

一、目的

早诊断、早治疗和及早管理高血压患者,尽早通过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最大限度的减少或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高血压的危害程度。

二、发现渠道

㈠机会性筛查

⒈就医: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血压测量发现或确诊高血压患者;

⒉社区血压测量点:

如在药店、医院、社区居委会等场所设置血压测量点,提供环境支持,增加检出的机会。

㈡重点人群筛查

⒈35岁以上患者首诊测量血压:

各医疗机构(包括社区)门诊对首次就诊的35岁以上患者测量血压,以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

⒉高危人群筛查:

除非有条件开展进一步的高血压患者干预和管理,否则,不提倡单纯为获得高血压患病率而进行高危人群筛查。

建议有条件的社区,可选择在35岁以上成人中开展筛查,对于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登记和随访。

㈢人群健康档案的建立:

通过建立人群健康档案时的血压测量和询问,发现高血压患者。

㈣健康体检:

定期或不定期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单位组织健康检查时检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高血压患者。

㈤收集社区内已确诊患者信息:

利用家庭访视等机会,收集不在社区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信息。

三、登记

㈠对象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建立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首页)(附件1)。

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高血压计算机数据库。

㈡内容(可选择)

⒈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等一般人口学特征;联系方式和主要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

⒉病史:

现病史、家庭史、既往史、用药情况、生活行为(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等;

⒊体检:

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心血管系统检查:

血压、心率、心脏大小、有无杂音及外周动脉情况;肺部检查:

肺部干湿罗音;腹部检查:

腹部血管杂音、肿块及肝脏增大;神经系统损害等;

⒋辅助检查:

血脂、空腹血糖、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眼底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也可从患者最近病史记录中摘录信息);

⒌诊断和治疗情况:

诊断和高血压分级,饮食、运动、药物处方和随访管理计划。

第四章   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一、目的

⒈监测血压、其它因素以及并存相关疾病的变化;

⒉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规范治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血压稳定维持在目标水平以下;

⒊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⒋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各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自的优势,使不同情况的高血压患者既可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照顾,又能减轻医疗负担。

二、患者随访管理

㈠原则

⒈社区医生在首次随访时,应根据患者血压级别和其他危险因素情况,进行患者危险分层;

⒉根据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情况,实行分级随访和管理;如果由于条件限制或信息缺乏而不能实施危险分层,可按照血压情况分级;

⒊社区医生在首次随访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评估和管理级别,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随访管理方案;

⒋对于每一例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应建立《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首页)》(附件1),由社区医生在首次随访患者时负责认真填写;

⒌社区医生在随访时,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各种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以及观察疗效,认真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随访记录单)》(附件2),同时社区医生要发放健康处方并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坚持治疗的必要性;

⒍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给予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进行健康教育,建议其按照健康教育处方,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要为新诊断的和社区转来的高血压患者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待确诊和血压控制稳定后转回卫生服务机构;

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符合转诊条件的高血压患者及时转向综合医院。

㈡内容

⒈血压动态情况:

指导患者对血压定期自我监测和记录,或为患者测量和记录血压值,分析和评价最近血压控制情况;

⒉健康行为改变:

记录患者现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供健康处方,教会患者改变或/和消除行为危险因素的技能;

⒊药物治疗:

了解患者就诊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

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督促其坚持用药;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督促其到综合医院调整治疗方案;

⒋督促定期化验检查:

根据高血压分级管理要求督促患者定期去医院做心、肾功能检查和眼底检查。

发现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可疑情况时,应及时督促患者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㈢要求

⒈一级管理

⑴管理对象:

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参见附件3)属于低危的高血压患者;

⑵管理要求:

至少3个月随访一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情况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

当单纯非药物治疗6-12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

⒉二级管理

⑴管理对象:

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中危的高血压患者。

⑵管理要求:

至少2个月随访一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当单纯非药物治疗3-6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并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⒊三级效果

⑴管理对象:

高血压3级或合并3个以上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并存临床情况者,按照危险分层属于高危和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

⑵管理要求:

至少1个月随访一次,及时发现高血压危象,了解血压控制水平,加强规范降压治疗,强调按时服药,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发展和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患者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督促患者到医院进一步治疗。

不同级别管理对象在随访时应当定期进行的相关化验和检查项目,请参见表1。

表1.                  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的随访内容和频度表

项目                  一级管理              二级管理             三级管理

测量血压         每3个月至少一次     每2个月至少一次       每1个月至少一次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       做                     做                    做

测量体重(BMI)    每6个月一次        每3个月一次           每3个月一次

非药物治疗             做                     做                    做

药物治疗          6—12个月后血压       3—6个月后血压    立即开始,作为主要

                ≥150/95mmHg时开始  ≥150/95mmHg时开始   治疗手段,根据情况

                                                         调整强度和力度

测量血脂         每2—3年一次            每年一次               每年一次

测量空腹血糖     每2—3年一次            每年一次               每年一次

检测血常规       每2—3年一次            每年一次         每年至少一次,并视

                                                            病情决定检测频度

检测尿常规       每2—3年一次            每年一次         每年至少一次,并视

                                                            病情决定检测频度

心电图检查       每2—3年一次            每年一次         每年至少一次,并视

                                                            病情决定检测频度

肾功能检查       每2—3年一次            每年一次         每年至少一次,并视

病情决定检测频度

眼底检查         每2—3年一次           每2年一次        每2年至少一次,并

视病情决定检测频度

超声心动图检查                            每2年一次        每2年至少一次,并

视病情决定检测频度

㈣随访管理形式

⒈门诊随访管理:

适用于定期去医院就诊的患者。

门诊医生利用患者就诊时开展患者管理,并按照要求填写高血压患者管理随访卡。

⒉社区个体随访管理:

适用于卫生资源比较充裕的社区,可满足行动不便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定期去医院就诊的患者的需要。

社区医生可通过在社区设点或上门服务开展患者管理,并按照要求填写高血压患者管理随访卡。

⒊社区群体随访管理:

适用于卫生资源不很充裕的社区,可满足行动不便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定期去医院就诊的患者。

社区医生可通过在社区设立高血压俱乐部或高血压管理学校等各种形式开展患者群体管理,并按照要求填写高血压管理随访卡。

三、血压控制效果评估

每年度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评估。

按照患者全年血压控制情况,分为优良、尚可、不良三个等级。

优良:

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9个月);

尚可:

全年在二分之一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6个月—9个月);

不良:

全年有二分之一或以下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6个月)。

四、转诊

㈠原则

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

⒉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⒊最大限度的发挥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各自的优势及二者的协同作用。

㈡转出:

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综合医院。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患者,应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出,进入综合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⒈初次就诊怀疑高血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诊断的患者,应该立即转到上级医院确诊。

⒉在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转诊单(附件4),将患者转到上级医院就诊。

⑴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血压控制不能达标,需要开始药物治疗;

⑵规律药物治疗2—3个月,降压效果不满意者;

⑶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

⑷血压波动很大,临床处理困难者;

⑸出现高血压急、慢性并发症的症状;

⑹出现新的严重临床情况或靶器官损害;

⑺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

⑻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的患者;

⑼高血压危象,应就近做紧急处理,将血压降至160/100mmHg或在原血压基础上降低20%—25%后尽快转诊;

⑽妊娠或哺乳期有高血压的妇女;

⑾其他难于处理的情况。

㈢转回:

指综合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综合医院应判断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患者,填写综合医院高血压患者转诊单(附件5),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

⒈诊断明确;

⒉治疗方案确定;

⒊血压和伴随的临床情况已经控制稳定。

第五章 高血压诊断、分级和危险分层

一、定义和分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将高血压定义为: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收缩期≥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行分类(表2)。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表2.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

类别                        收缩压                          舒张压

正常血压                      <120            和              <80

正常高值                      130~139         或             80~89

高血压                        ≥140            或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或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或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              <90

二、高血压的诊断方法

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和分类的主要手段。

临床上通常采用间接方法在上臂肱动脉部位测得血压值,需要经非同日的三次反复测量才能判断血压升高是否为持续性,如有两次血压升高(2/3次),可诊断为高血压(血压测量标准方法参见附件6)。

并根据高血压的诊断与分类标准分级,分级前须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如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级。

三、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

针对高血压患者,通过整体心血管病危险性评估来确定治疗措施是高血压治疗的核心宗旨,也是近年来高血压治疗策略最主要的进展。

因为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相关疾病和死亡的危险都相同,一旦确诊高血压,要首先进行临床评估,确定高血压病因、潜在危险大小及适宜的治疗措施等。

㈠分层目的

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非药物治疗;

⒉决定开始药物治疗的时间和强度;

⒊合理地选择降压药物;

⒋确定目标血压;

⒌治疗其他危险因素。

㈡分层依据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决策不仅根据血压水平,还要根据患者并存的临床情况,如心脑血管病、肾病及糖尿病;靶器官损害,患者个人情况及经济条件以及其它危险因素等影响预后的因素(附件7)综合考虑。

㈢分层标准

按照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并存临床情况等合并作用将危险量化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档(附件3).

㈣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评估

为了确保高血压患者分层的正确性,在对患者确定高血压管理级别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临床评估方法和步骤参见《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

临床评估内容应包括:

⒈全面的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庭史;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水平、是否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及其疗效和副作用如何;目前及过去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肾脏疾病等的症状或病史及其治疗情况;仔细了解膳食中的脂肪、盐、酒摄入量,吸烟情况、体力活动情况;询问成年后体重增加情况等;

⒉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测量身高、体重和腰围,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查心肺功能、眼底等;

⒊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包括检测有无血尿,测蛋白、糖含量等;血生化,包括检测钾、肌酐、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肝功能等;心电图;根据病史、体检、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者的需要,选择其他相关的检查。

进行临床评估时,应考虑卫生资源共享、便民的原则,评估资料可由其它医疗机构提供。

四、高血压患者的处理原则

   根据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对应的处理原则如下:

⒈对于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分级为一级的低危患者,首先进行单纯非药物治疗,6—12个月后视血压水平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⒉对于有1—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分级为一级的中危患者,首先进行单纯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视血压水平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⒊高血压危险分层处于中危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要同时开始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必要时应及时转诊。

第六章   非药物干预

高血压的非药物干预是指针对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个体存在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和高危个体采取相应的健康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以及减少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一、原则

⒈高血压非药物干预是所有高血压的基础治疗,应终身进行。

除高血压急症和继发性高血压外,均应在开始药物治疗前首先应用或与药物治疗同时应用;

⒉高血压非药物干预要与患者和高危人群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要具体化、个体化;

⒊针对存在的各种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多方面的干预,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