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docx
《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
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
各地区根据省碳普惠制试点总体思路,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减碳潜力、可复制推广的碳普惠制试点领域,制定本地区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现以社区(小区)、公共交通、旅游景区、节能低碳产品为例,介绍上述领域开展碳普惠制试点的建设指南。
鼓励各地区选取不同行业领域,探索不同的建设方法,积极开展尝试。
一、以社区(小区)为试点建设碳普惠制
(一)建设思路。
以每户居民为普惠对象,根据数据可获取情况,可选择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气、减少私家车出行、垃圾分类回收等为低碳行为试点,制定各低碳行为减碳量核算规则,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试点成熟后可在其他社区进行推广,并统计试点社区的居民减碳总量,探索社区整体碳减排量与碳交易进行对接。
(二)建议指引。
1.选取试点社区
优先考虑选取低碳示范社区等基础较好的社区为试点。
2.选择低碳行为
根据数据可获取情况及社区实际情况,可在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气、减少私家车出行、垃圾分类回收中选择适合的低碳行为作为试点。
其中,垃圾分类需在社区(小区)按户数配置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根据社区(小区)实际情况,确定试点回收的垃圾类别,并为居民发放垃圾回收积分卡及餐厨垃圾专用可降解垃圾袋。
先期可选择餐厨垃圾定点投放为试点。
3.量化居民低碳行为减碳量
(1)节水、节电、节气行为的减碳量量化。
对市民或社区业主的户均用量进行调研,参考已经实施的阶梯标准,制定水、电、气用量标准,实际用量与用量标准的差即为节约量。
节约量与减碳量的兑换因子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2)减少私家车出行减碳量量化。
由居民自行在个人信息中填写出行日均里程。
从物业处获取每个车牌号每月出行日数,对比上个月减少的日数即为减少出行日。
根据减少出行日、居民的日均里程及百公里油耗(用平台内置缺省值)计算出该行为的减碳量。
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3)垃圾分类减碳量量化。
根据垃圾处理方式确定每个塑料瓶、每公斤纸板、每公斤纸张及每公斤餐厨垃圾等各类垃圾回收利用的减碳量,并提供给平台运营方。
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4.获取低碳行为相关数据
各类行为数据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同时协调数据来源单位将数据按期(如每两个月)导入到碳普惠平台或直接将数据系统与省统一的碳普惠平台对接。
导入模版及接口设计可由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协助开发。
居民在碳普惠平台上注册后可完善个人信息。
(1)用电信息:
从社区所属区供电局处获取。
居民需在个人信息中绑定户号(户号在电费单上有显示)
(2)用水信息:
从自来水公司获取。
居民需在个人信息中绑定户号(户号在水费单上有显示)
(3)用气信息:
从燃气公司获取。
居民需在个人信息中绑定户号(户号在燃气费单上有显示)
(4)减少私家车出行:
从物业管理处获取车辆进出的记录(建议每月获取一次)。
根据物业管理的数据采集方式,确定用户需绑定的类别(如车牌号、户主名等)
(5)垃圾分类信息:
为社区(小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积分卡。
居民每次投放垃圾前刷卡,由垃圾分类回收装置系统记录居民的投放行为并与碳普惠平台系统进行对接。
居民需在个人信息中绑定垃圾积分卡号。
5.确定低碳行为激励办法
(1)商业激励。
动员周边商户及商圈商户对居民的低碳行为给予认同和支持,组建成为低碳联盟,提供“碳币”换取产品/服务优惠,且优惠幅度大于团购等常规促销。
(2)政策激励。
选择可用“碳币”换取优惠的公共服务,如公交费减免、“碳币”换乘车卡等,并制定“碳币”优惠办法。
研究出台政府回购“碳币”政策,回购居民未消费的“碳币”。
6.“碳币”发放及“碳币”兑换
参与碳普惠的公众可到省统一的碳普惠平台注册为会员,并填写相关信息(见第4点),由平台统一为公众发放“碳币”。
各市的低碳联盟及政策优惠统一到平台上发布,在平台上实现公众的“碳币”兑换优惠。
7.举办宣传活动,普及碳普惠理念及普惠方式
在小区举办以“普惠介绍”、“注册动员”、“个人信息完善”等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低碳日、节能周、环境日等大型低碳环保主题节日进行宣传。
8.汇总减碳总量,与碳交易体系对接
统计试点内居民的减碳总量,将未消费的减碳量流入碳交易市场,获取收益用作社区建设或按比例返利于居民。
二、以公共交通为试点建设碳普惠制
(一)建设思路
以公交出行的市民为普惠对象,根据地市实际情况,以先易后难为原则,选择BRT、公共自行车、用清洁能源的公交(LNG、LPG、混合动力等)、轨道交通等作为低碳交通试点,确定乘坐各类低碳出行行为的减碳量核算规则,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试点成熟后可逐步扩大低碳交通范围。
(二)建议指引
1.选取低碳行为
根据地市实际情况,以先易后难为原则,选择BRT、公共自行车、用清洁能源的公交(LNG、LPG、混合动力等)、轨道交通等作为低碳出行试点。
也可以选取几条覆盖面积及人群较多的公交线路为试点。
2.量化低碳行为减碳量
优先鼓励公交通勤的市民,根据城市公交乘坐规律,确定公交出行次数基准线。
乘坐试点公交(总和)高于基准线(如16次/月)的予以鼓励。
统计本地各类交通工具的能耗及碳排放情况,调研公众单次出行的交通选择及里程数,确定人均单次出行的碳排放和试点普惠交通的单次减碳量。
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3.获取乘客出行信息
通过公交公司、交通卡发行公司、交通运营公司或者交通数据中心获取乘客出行信息(主要为每月出行次数及乘坐公交种类)。
同时协调信息来源单位将数据按期(如每个月)导入到碳普惠平台或直接将数据系统与平台对接。
导入模版及接口设计可由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协助开发。
乘客需在碳普惠平台注册后,在个人信息中绑定“公交卡”号。
4.确定低碳行为激励办法
(1)商业激励。
动员商圈商户对居民的低碳出行行为给予认同和支持,组建成为低碳联盟,提供“碳币”换取产品/服务优惠,且优惠幅度大于团购等常规促销。
(2)政策激励。
选择可用“碳币”换取优惠的公共服务(如公交费减免、“碳币”换乘车卡等),并制定“碳币”优惠办法。
研究出台政府回购“碳币”政策,回购居民未消费的“碳币”。
5.“碳币”发放及“碳币”兑换
参与碳普惠的乘客要到省统一的碳普惠平台注册为会员,并绑定公交卡号(见第3点),由平台统一为乘客发放“碳币”。
各市的低碳联盟及政策优惠统一到平台上发布,在平台上实现公众的“碳币”兑换优惠。
6.举办宣传活动,普及碳普惠理念及普惠方式
在广场以“碳普惠激励低碳出行”、“注册动员”、“个人信息完善”等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低碳日、节能周、环境日等大型低碳环保主题节日进行宣传。
在各类公交站点设置宣传海报,也可选取公交车身及公交座椅作为宣传载体。
7.汇总减碳总量,与碳交易体系对接
统计公交企业(也可以考虑其他低碳联盟商户)提供优惠所收集的碳币,将碳币量折回减碳量,参与碳交易,获取的收益用于低碳改造或返利于低碳出行居民。
三、以旅游景区为试点建设碳普惠制
(一)建设思路
以游客为普惠对象,根据景区实际情况,可选择乘坐环保车(船)、购买非一次性门票等为低碳行为试点,确定各行为的减碳量核算规则,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试点成熟后可在其他景区进行推广。
(二)建议指引
1.选取试点景区
选取以自然风光为主、具有较多森林资源的景区为试点。
2.选择低碳行为
根据景区实际情况,可在购买非一次性门票、乘坐环保车(船)、植物认养、景区周边酒店低碳住宿等中选取低碳行为试点。
3.量化低碳行为减碳量
(1)植物认养、景区周边酒店低碳住宿减碳量及“碳币”发放。
此两种行为的减碳量及“碳币”发放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如低碳住宿1夜发2“碳币”)。
(2)购买非一次性门票减碳量及“碳币”发放。
考虑非一次门票的碳排放及可使用次数,与传统纸质门票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得出购买非一次性门票的减碳量,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3)乘坐环保车(船)减碳量及“碳币”发放。
根据环保车(船)与传统燃油车船的人均能耗对比,得出乘坐环保车(船)的减碳量,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4.获取游客行为信息
购买非一次性门票:
在合适的位置摆放二维码,购买非一次性门票扫码可得相应“碳币”奖励。
乘坐环保车(船):
在环保车(船)内或其他合适的位置张贴相应二维码,扫码可得相应“碳币”奖励。
植物认养:
由景区管理处提供认养人姓名、碳普惠账户、认养植物种类、树龄、高度等信息,定期交给平台运营方录入信息。
景区周边酒店低碳住宿:
在酒店中选留几间普惠专房,该专房不提供一次性物品,同人住几日不更换床单。
在专房内张贴二维码及宣传材料,扫码可得相应“碳币”奖励。
5.确定低碳行为激励办法
(1)商业激励。
动员旅行社及景区周边酒店、餐饮店及纪念品店对游客的低碳行为给予认同和支持,组建成为低碳联盟,提供“碳币”换取产品/服务优惠,且优惠幅度大于团购等常规促销。
(2)政策激励。
选择可用“碳币”换取优惠的公共服务(如公交费减免、“碳币”换乘车卡等),并制定“碳币”优惠办法。
研究出台政府回购“碳币”政策,回购居民未消费的“碳币”。
6.“碳币”发放及“碳币”兑换
参与碳普惠的游客要到省统一的碳普惠平台注册为会员,由平台统一为公众发放“碳币”。
各市的低碳联盟及政策优惠统一到平台上发布,在平台上实现公众的“碳币”兑换优惠。
7.举办宣传活动,普及碳普惠理念及普惠方式
在景区举办以“低碳普惠伴你游”的系列宣传活动,设点专门宣传低碳理念及碳普惠原则,充分利用低碳日、节能周、环境日等大型低碳环保主题节日进行宣传。
8.汇总减碳总量,与碳交易体系对接
统计景区边界内游客低碳行为的减碳总量,由景区管理处或景区运营中心等将减碳量汇总流入碳交易市场,获取收益用作景区低碳建设或按比例返利于游客。
四、以推行节能低碳产品为试点建设碳普惠制
(一)建设思路
以低碳产品消费者为普惠对象,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低碳行为可选择购买节能冰箱、节能空调等节能电器或者购买低碳认证产品,试行“碳币+现金=产品+返碳币”的模式。
确定购买各类节能产品、低碳认证产品的减碳量核算规则,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试点成熟后可扩大产品范围。
(二)建议指引
1.选取试点节能低碳产品
(1)采用企业自愿上报的形式,选择3~5种居民生活用的节能产品。
(2)采用企业自愿上报的形式,选择2~3种比同类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低且做了低碳认证的产品。
2.量化购买试点产品的减碳量
(1)购买节能产品减碳量。
核算试点节能产品与同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年减碳量,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2)购买低碳认证产品减碳量。
核算低碳认证产品对比同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减碳量,减碳量与“碳币”的折算系数由碳普惠平台后台统一配置。
3.获取消费者购买产品信息
可以选择以下方式作为获取消费者购买行为。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方式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反馈到碳普惠平台上。
在试点低碳节能产品的包装上张贴相应二维码,扫码即承认购买行为。
由销售员记录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包括购置的产品、消费者碳普惠账户及联系电话等,并定期反馈给平台运营方。
4.确定购买低碳产品的激励办法
(1)商业激励。
动员试点产品厂商等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企业对消费者的低碳行为给予认同和支持,组建成为低碳联盟,提供“碳币”换取产品/服务优惠,且优惠幅度大于团购等常规促销。
(2)政策激励。
选择可用“碳币”换取优惠的公共服务(如公交费减免、“碳币”换乘车卡等),并制定“碳币”优惠办法。
研究出台政府回购“碳币”政策,回购居民未消费的“碳币”。
5.“碳币”发放及“碳币”兑换
参与碳普惠的消费者要到省统一的碳普惠平台注册为会员,由平台统一为公众发放“碳币”。
各市的低碳联盟及政策优惠统一到平台上发布,在平台上实现公众的“碳币”兑换优惠。
6.举办宣传活动,普及碳普惠理念及普惠方式
在试点产品的各个销售处设点宣传碳普惠原则。
充分利用低碳日、节能周、环境日等大型低碳环保主题节日对碳普惠进行宣传。
7.汇总减碳总量,与碳交易体系对接
统计试点产品厂商等提供优惠所收集的碳币,将碳币量折回减碳量。
减碳量可参与碳交易,获取的收益用于产品低碳升级或返利于购买低碳产品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