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09929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docx

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

2021临床医学同等学力申硕《临床医学综合水平考试》考点

 生理学

第一单元 绪论

 

考点一、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考点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过程。

2.兴奋性(反应性)

兴奋性是指生命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生殖

生殖是指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考点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反射来调节机体的活动,控制机体的能量活动等。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生成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小循环的途径来调节机体功能活动。

3.自身调节是指许多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考点四、人体功能活动的反馈控制

1.正反馈:

正反馈是指被控制的部分发出信息给控制部分,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2.负反馈:

负反馈是指被控制的部分发出信息给控制部分,最终使受控部分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考点五、稳态与内环境概念

1.稳态:

稳态是指机体能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的概念:

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第二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点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础,其中镶嵌着不同功能的蛋白质,部分寡糖链的结构。

2.跨膜物质转运形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吐(出胞)和胞吞(入胞)

表2-1 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3.载体、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1)载体是细胞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可以与特定的物质结合以发生构象改变,从膜的另一侧将该物质释放,从而将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到浓度低的一侧。

(2)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在其结构发生改变时,可以形成离子通道,促使某种离子发生顺浓度梯度的转运。

(3)离子泵是指能消耗ATP形成的能源,驱使特定的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穿过质膜的ATP酶。

 

考点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主要的有以下3种:

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通过靶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变化引起膜电位的变化。

2.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通过与靶细胞膜上和蛋白偶联的特异受体的结合,再引起膜内侧胞质中的第二信使(如cAMP,IP3,DG等)含量的变化,实现对细胞内功能的影响。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联型受体的膜外受体部分与配体结合,调控膜内酶活性而完成信号转导。

 

考点三、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兴奋性是指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可以发生电位变化的能力。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是达到阈值,阈值是指恰好令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候的刺激的强度。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以及它们形成的原理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①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②细胞的静息电位与K+平衡电位有关。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①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时,细胞膜发生一次可变动并且传播对的电位波动。

②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膜对K+的通透性。

Na+迅速大量内流,以致膜内负电位因正电荷的增加而迅速消除,进而出现正电位。

3.兴奋的引起和兴奋传导的机制

(1)兴奋的引起是刺激达到细胞膜的阈值。

(2)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可兴奋细胞发生的电位变化,可经过细胞膜向远处传播,表现为整个动作电位的传播。

 

考点四、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1.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骨髓肌是由大量肌纤维组成。

肌纤维的肌质中含有大量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

2.骨髓肌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兴奋-收缩耦联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动作电位通过横管传至肌细胞深处→激活肌浆网终末池膜上的Ca2+释放通道→释放Ca2+,与细肌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使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肌质网钙泵可回收和再蓄积Ca2+,肌细胞舒张。

3.神经-骨髓肌接头的结构和兴奋传递

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运动神经末梢→末梢膜上的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2+进入轴突末梢内→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的N2型胆碱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大→出现Na+内流和K+外流→使终板膜去极化。

 

考点五、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1.根据骨骼肌收缩时张力及长度的变化区分为: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2.根据肌肉的刺激频率不同,肌肉收缩呈现单收缩或强直收缩两种形式。

 

第三单元 血液

 

考点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及其功能

1.血液的组成

人类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统称为血细胞。

2.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比重:

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

(2)血液的黏度:

全血的相对黏度(相对于水的黏度)为4~5,血浆的相对黏度为1.6~2.4。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是含复杂溶质的水溶液。

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溶质构成。

由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4)血液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波动范围极小。

3.血液的功能

血液具有物质运输、缓冲酸碱度、免疫和防护以及体温调节等功能。

 

考点二、血细胞的功能

1.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

2.白细胞的功能

(1)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游走和吞噬细菌和异物的能力。

(2)单核细胞:

具有运动和吞噬能力,主要杀死病毒、疟原虫、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3)淋巴细胞:

参与细胞免疫,产生抗体,执行体液免疫。

3.血小板的功能

(1)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2)参与生理止血,有助于止血。

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考点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其基本过程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将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进一步将纤维蛋白酶原变为纤维蛋白酶,启动凝血。

2.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包括4种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激活物与抑制物。

 

考点四、血型和输血原则

1.ABO血型系统

人类红细胞膜上含有A抗原和B抗原。

在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

凡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为B型;含有A、B两种抗原者为AB型;既不含A抗原也不含B抗原者为O型。

2.Rh血型系统

Rh血型指人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命名血型的,故称Rh血型。

3.输血原则为同型输血

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

①O型血输给A、B、AB型血;AB型可接受A、B、O型血。

②每次输血量必须少量(<300mL),且缓慢输入。

 

第四单元 血液循环

 

考点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动周期是心脏机械性收缩舒张一次所进行的周期。

2.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

(1)心脏泵血的射血与充盈的过程(以心室为例)

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减慢充盈期→快速充盈期→等容舒张期。

(2)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产生压力差,血液从压力高的部位流向压力低的部位。

3.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和调节

(1)搏出量与射血分数

搏出量是指一次心搏由单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是指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2)心输出量与心指数

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量。

心指数是指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所得的心输出量。

(3)心脏做功量

每搏功(心脏做功量)是指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机械外功。

(4)心输出量的调节

心输出量的调节包括前负荷和后负荷两方面的因素。

4.心音

(1)第一心音:

第一心音出现于心室收缩初期,其产生原因是心室开始收缩。

(2)第二心音:

第二心音发生于心室舒张初期,其产生原因是心室开始舒张。

 

考点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

1.心肌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

心肌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和膜对于不同离子的不同通透性。

2.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表4-1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3.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跨膜电位

表4-2 心室肌细胞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跨膜电位

4.心室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

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相似,都可以通过电刺激来产生兴奋和动作电位。

(2)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3)传导性

传导性是指心肌细胞膜产生的动作电位不仅可以在整个细胞膜上传递,并且可以通过细胞之间的连接,从而引起整个心房肌或整个心室肌的兴奋和收缩,产生“同步”舒缩效应。

(4)收缩性

心肌细胞的收缩也由动作电位触发,通过兴奋-收缩耦联使肌丝相对滑行而发生。

5.心电图

(1)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2)PR间期(或PQ间期)或PR段:

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

(3)QRS波群和QT间期:

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4)ST段:

此段代表两心室均处于去极化状态。

(5)T波:

反映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6)U波:

低而宽的小波,其意义和成因尚不十分清楚。

 

考点三、血管生理

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表4-3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征

2.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动脉血压的形成:

血压的前提条件是循环系统内须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影响因素:

①搏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关系。

3.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

静脉血压是指血流对于静脉管壁的压力,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流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4.微循环与组织液的生成及意义

(1)微循环的意义:

血液流经微循环血管时,可通过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三条通路,从微动脉流向微静脉,实现微循环的功能。

(2)组织液生成的意义:

回收部分体液,对细胞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

 

考点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1)心血管神经支配:

心血管系统由交感、迷走神经支配。

(2)压力感受性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指动脉血管壁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血压变化后,引起心血管系统反射,最终导致血压降低。

2.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对RAS血压调节,血管重构,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均有重要作用。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于心血管系统有正向调节作用,可以增加心率和心输出量等。

(3)血管升压素

血管升压素可增强水的重吸收,产生抗利尿效应,调节细胞外液量。

(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血管内皮可以生成各种促进血管收缩或者舒张的物质,进一步调节身体的体液平衡。

 

考点五、器官循环

1.冠脉循环

(1)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

灌注压高,摄氧率高,周期供血。

(2)冠脉循环的血流调节:

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神经调节冠状动脉受自主神经双重支配,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可通过增强心肌代谢活动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

2.肺循环

肺循环血流阻力小,血压低;血容量变化大;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为负值。

3.脑循环

脑循环血流量大,耗氧量大;血流量变化小;存在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

 

第五单元 呼吸

 

考点一、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动力是指呼吸运动即呼吸肌的节律性舒缩运动。

2.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是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力,约占总阻力的70%;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黏滞阻力,约占总阻力的30%,其中以气道阻力为主。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主要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等。

4.胸内压

胸内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压=大气压(肺内压)-肺回缩力,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主要在于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有利于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5.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肺通气功能用潮气量,余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总容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肺通气量,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来测定。

 

考点二、肺换气

1.肺换气的动力

气体在细胞两侧的浓度差是肺换气的动力。

2.肺换气的原理

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血液PO2比肺泡气PO2低,肺泡气中O2顺着分压差向血液扩散,使流经肺循环的混合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CO2从血液向肺泡扩散而被排出。

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通气/血流匹配关系都可以影响肺换气过程。

 

考点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

O2主要以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化学结合方式在血液中运输。

2.二氧化碳的运输

CO2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O2的分压影响CO2以血红蛋白结合形式的运输过程。

3.氧解离曲线的特点

氧解离曲线呈S型,上段平坦,中段陡直,下端最陡,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血液的pH、PCO2、温度和2,3-二磷酸甘油酸等。

 

考点四、组织换气

1.组织换气的过程:

组织换气的过程与肺换气相似,且扩散膜两侧O2和CO2的分压差随细胞内氧化代谢的强度和组织血流量而异。

2.影响因素:

与机体的代谢情况有关。

 

考点五、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2.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吸气切断机制

吸气神经元控制吸气,同时肺牵张反射感受器兴奋将冲动传入中枢,激活吸气切断装置。

3.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包括肺牵张反射和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4.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CO2(PCO2)刺激呼吸运动通过两条途径实现

①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②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2)H+的作用

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3)低氧对于呼吸运动的调节

长时间高CO2的状态,会使机体对于CO2的敏感度下降,此时需要靠低氧对呼吸中枢进行刺激,保持患者的呼吸。

 

第六单元 消化与吸收

 

考点一、概述

1.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1)一般功能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且有如下的特点:

①兴奋性较低;②具有节律性;③具有紧张性;④富有伸展性;⑤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机械牵拉、温度改变和化学性刺激特别敏感。

(2)电生理特性

①静息电位不稳定。

②存在慢波电位。

③动作电位时间较长,幅度较低。

2.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及其机制

消化腺具有分泌消化液的功能,消化液主要由各种消化酶、水、无机盐组成,一般认为消化液分泌的机制是消化液对应的受体被激活,通过G蛋白介导第二信使系统,最终导致消化液的分泌。

3.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是指在胃和小肠、大肠等内部存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可以调节消化吸收的激素。

4.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1)内在神经丛:

主要调节腺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的功能。

(2)外来神经:

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包括调节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等。

 

考点二、胃内消化

1.胃液的性质、主要成分与生理作用

(1)胃液的性质:

性质无色,酸性,pH在0.9~1.5之间。

(2)胃液的主要成分与生理作用

①盐酸:

主要作用是提供酸性环境,促进物质消化。

②胃蛋白酶原:

主要作用是胃内消化。

③黏液和碳酸氢盐:

主要作用是保护胃黏膜。

④内因子:

主要作用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2.胃液分泌的调节

(1)头期胃液的分泌:

主要靠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调节。

(2)胃期胃液的分泌:

食物直接刺激胃底感受器,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G细胞,或者食物直接作用于G细胞。

(3)肠期胃液分泌:

主要依靠体液调节机制实现。

3.胃的运动与功能以及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包括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和蠕动。

(2)胃的运动的功能是充分研磨食物,将食物输送给小肠方便吸收。

(3)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胃排空是指食物由胃间断性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促进胃排空的因素包括促胃液素和食物的直接刺激。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包括肠胃反射,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抑胃肽等。

 

考点三、胰液和胆汁的分泌、生理作用及其分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成分生理作用及其运动形式

1.胆汁的成分、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胆汁的成分和生理作用:

胆汁中主要包括胆盐、卵磷脂、胆固醇、胆色素、黏蛋白和多种无机盐,但不存在消化酶。

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吸收。

(2)胆汁的分泌的调节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以体液调节为主,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胆盐都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2.胰液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胰液:

胰液中包含有多重消化酶,主要作用是对食物进行消化。

(2)胰液的调节:

胰液的分泌以体液调节为主,主要依靠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进行调节。

3.小肠液的分泌和小肠的运动

小肠液是由肠腺分泌的一种弱碱性液体,除水分外还含有无机盐、黏蛋白和肠致活酶。

小肠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等运动形式。

 

考点四、吸收

1.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有利于吸收的主要条件包括:

(1)吸收面积大;

(2)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3)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4)吸收时间长。

2.食物中各主要成分的吸收

(1)水的吸收:

绝大部分在小肠内被吸收。

(2)无机盐的吸收:

铁,钠,钙等无机盐多数在小肠进行吸收。

(3)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糖须在小肠内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

(4)蛋白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须在小肠内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

(5)脂肪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6)胆固醇的吸收:

酯化的胆固醇须在小肠内经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后才能被吸收。

(7)维生素的吸收:

大部分维生素在小肠上端进行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