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250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docx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

高考语文第14课孔孟两章专题1

2020.03

1,孟子引用士卒作战“弃甲曳兵而走”作比喻为的是要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3,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4,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1.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①为短文断句标点。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①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省②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5,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9,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10,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1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13,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

1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用心一也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

'廷尉当是也。

'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

②跸:

皇帝出行的车马。

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

③当:

判决。

1、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

B.于是使(使者)骑捕

C.而更(改变)重之

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

2、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马惊

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属之廷尉

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廷尉,天下之平也

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

D.释之治问

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3、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安所措其手足?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固不败伤我乎!

D.此人亲惊吾马

4、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固不败伤我乎

B.属之廷尉

C.今法如此

D.乃苦身焦虑

5、对'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

B.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加重刑罚

C.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减轻刑罚

D.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刑罚

16,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例:

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8,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斤以时入山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1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20,“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2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畜:

牲畜B.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反复陈述

C.谨庠序之教庠序:

学校D.黎民不饥不寒黎民:

百姓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移其粟于河内

D.非我也,兵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自然地转入了对行仁政的阐述。

C.孟子在最后批评了梁惠王的虐政,从反面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

D.文章结构严谨,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具有雄辩的气势。

2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24,“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25,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

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7,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8,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2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

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0,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3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

3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B.②③C.④⑤D.②④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3.翻译下列各句: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5.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6.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36,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7,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4.登泰山而小天下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粪土当年万户侯

3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9,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

【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40,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41,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2,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

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4,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

‘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4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4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③/④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

47,从下列各题的加黑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1.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答:

〔〕与〔〕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道中迷雾冰滑

2.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

〔〕与〔〕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3.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

〔〕与〔〕

B.圣益圣,愚益愚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48,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49,下边一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辅助          B、危害仆倒辅助

C、不稳定仆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不稳定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0,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A“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答案

1,说明梁惠王与邻国的统治并没什么大的差别

2,B

3,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

4,1.①曰:

“愈?

”曰:

“回?

十,二。

”曰:

“也;也。

”②AB

2.①A.xǐngB.chuán

②A.计谋,主意B.忠诚,忠实C.交往D.讲信用

③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

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

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5,D

6,C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①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②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③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④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9,D

10,D

11,鸡豚狗彘之勿失其时

12,①,宾语前置的标志。

其它“是”译为“这”,代词。

13,C

14,B

15,1.A2.C3.B4.B5.A

16,A

17,C

18,C

19,A

20,②

21,1.A.(畜:

音xù,畜养)2.B.(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A,代词,他们/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C,人称代词,代它们(植物)/指示代词,那儿。

D,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表示肯定的语气助词)3.D.(D中的“上”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其他三个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树:

种植;王:

称王;水:

游水)4.C.(C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定语后置句;B,介词结构后置句;D,判断句)5.C.(孟子在最后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但并不是直接针对梁惠王的)

22,B

23,B

24,②

25,①

26,B

27,C

28,B

29,D

30,C

31,D

32,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3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4,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5,1.D2.A

3.1五亩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3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4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5大王如果做到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5.第一段:

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第二段: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6.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36,②连词,而且。

其它“而”译为“却”,表转折

37,1.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

2.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

3.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

4.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

5.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

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

6.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38,A

39,B

40,A

41,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42,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43,D

44,1.③2.③3.④

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5.④

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

45,A

46,A

47,1.C、D2.A、D3.A、C

48,C

49,D

50,1.C2.C3.D4.①既来之,则安之(释义:

既:

已经;来之:

使之来;安之:

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②分崩离析(解释、分:

分裂;崩:

倒塌;离:

解体;析:

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堪收拾)。

③祸起萧墙(释义: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