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8222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人教版

第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全面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

(1)从图中可以看出:

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

水文、地貌、

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

(2)箭头反映出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是

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合成

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

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

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

(1)成因

(2)特点:

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

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低、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距离海洋的远近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热状况

海拔的变化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1.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地区逐步退耕还湿。

试说明三江平原地区退耕还湿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提示:

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其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气候条件改善,降水增多,昼夜温差变小;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增强,有利于调节径流,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变小;湿地增多,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生物多样性增加等。

2.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农业类型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分异规律。

请举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

提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甘蔗,北方地区种植甜菜;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内蒙古草原地区由东向西草场载畜量逐渐减少。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天山牧场的转场。

非地带性现象:

新疆荒漠地区绿洲的形成。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续表

(2016·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

(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思维探究]

[答案] 

(1)C 

(2)D (3)C

考向1 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

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

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

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

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

(1)~

(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答案 B

解析 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B项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C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故D项错误。

(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D.珊瑚、贝壳碎屑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结合图可知,鸟粪也为土壤提供了磷的来源,C项正确;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A项错误;读图,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磷,死亡分解后,体内的磷再回到土壤中,对土壤中含磷量的影响较小,B项错误;珊瑚、贝壳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项错误。

考向2 地理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2019·四川德阳一诊)水面蒸发是最大可能蒸发量,属于水分供应不受限制的蒸发。

气温是影响蒸发的重要因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气温升高时,水面蒸发量也相应增加。

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世界不少地区观测到的水面蒸发量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据此完成

(1)~(3)题。

(1)一般情况下,世界上水面蒸发最旺盛的地区位于(  )

A.赤道附近B.回归线附近

C.南极地区D.温带大陆内部

答案 B

解析 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显著,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故B项正确。

(2)不少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  )

A.大气湿度逐渐下降B.水体面积逐渐减少

C.大气云量逐渐增加D.大风天气逐渐增多

答案 C

解析 大气湿度下降、大风天气增多均会加大水面蒸发量,排除A、D两项;水体面积减小,干旱加剧,水面蒸发量增大,排除B项;大气云量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降低,导致水面蒸发量下降,故C项正确。

(3)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这会使(  )

A.区域水循环变活跃B.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C.农作物收获期提前D.农业干旱得到缓解

答案 D

解析 水面蒸发量下降,区域水循环活跃度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A、B两项错误;农作物收获期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与水面蒸发量关系不大,排除C项;水面蒸发量减少,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农业干旱得到缓解,D项正确。

1.地理环境整体性原因的分析思路

2.“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表现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如下图:

考点2  地带性地域分异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

续表

(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思维探究]

[答案] 

(1)A 

(2)C

考向1 自然带的分布与判断

(2018·天津高考)结合图一和图二中的信息,回答

(1)~

(2)题。

(1)最有可能观察到图一中景观的地点,是图二中的(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天山。

据图一可知,云杉林出现在海拔1400~2700米之间,山麓为草原,说明该景观位于天山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

据图二可知,甲地位于天山向西敞开的河谷地带,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天山的抬升,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优越,故A项正确;乙、丙、丁三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且乙地海拔低于1000米,丙地海拔超过3000米,故B、C、D三项错误。

(2)在图一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

答案 C

解析 天山北坡因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云杉林。

考向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019·山西太原期末)下图示意世界某著名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

读图,完成

(1)~(3)题。

(1)该山脉位于(  )

A.非洲B.亚洲

C.北美洲D.南美洲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山脉位于从10°N到50°S之间,只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符合该条件,故D项正确。

(2)该山脉山麓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C

解析 该山脉山麓自然带呈现南北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C项正确。

(3)影响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从赤道向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C.降水D.土壤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该山脉山地阔叶、针叶林带的海拔分布从赤道向南逐渐降低。

从赤道向南纬度增加,热量降低,故B项正确。

考向3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土壤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换算,下图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图。

完成

(1)~

(2)题。

(1)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看,有机碳含量大体由东向西递减,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正确。

(2)影响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①降水 ②风力 ③气温 ④地形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多,有机碳含量丰富;降水适宜,气温较高的地区植物生长茂盛,则土壤有机碳含量丰富。

所以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故A项正确。

考向4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2016·江苏高考)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

“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

(1)~

(2)题。

(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D.冰川带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教授身后为森林,所处之地花草相映,再往前方看是冰雪。

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判断,教授此时位于高山草甸带。

(2)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 D

解析 阿尔泰山南坡受西风带影响,从大西洋带来水汽形成降水;阿尔泰山高山草甸下部的森林以针叶林为主;不只山麓地带有草场分布,山地森林与冰川的过渡地带分布有高山草甸;阿尔泰山纬度高,且教授所在地海拔较高,由“簇簇花草相映”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1)分析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如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2)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影响因素有三个:

①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体海拔:

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如下图所示:

2.雪线高低的判断方法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山地雪线高低的判断方法如下:

(1)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一般来说低纬地区气温高,雪线高,高纬地区气温低,雪线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2)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降水减少,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3)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表现在坡向和坡度两方面,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高,阴坡雪线较低。

(4)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雪线高低主要看气候和地形两方面。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由降水量大小决定,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

(5)全球山地雪线的纬度变化

受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影响,全球山地雪线由副热带地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向低纬度地区递减是因为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增多;向高纬度地区递减是因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如下图所示:

考点3  非地带性现象

(2015·江苏高考)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思维探究]

[答案] 

(1)D 

(2)C

考向1 地形与非地带性

(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图示区域植被类型的分布为(  )

①东侧是热带雨林 ②西侧是热带荒漠 ③东侧是热带季雨林 ④西侧是热带草原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图示区域位于中美洲地区。

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草原。

(2)造成该地东、西两侧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B.海陆位置

C.地形D.土壤

答案 C

解析 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知,图示地区中部为山地。

图示东部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且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图示西部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考向2 洋流与非地带性

图中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100千米。

据此完成

(1)~

(2)题。

(1)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向北延伸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

C.大气环流D.降水

答案 B

解析 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向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受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2)与纳米布沙漠分布特点最相似的区域是(  )

A.北部非洲大西洋沿岸B.南美洲太平洋沿岸

C.澳大利亚印度洋沿岸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

答案 B

解析 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热带沙漠具有南北狭长的特点,且向赤道逼近,B项正确。

考向3 水源与非地带性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

该地理兴趣小组一直沿着条带状分布、稀疏干枯的森林考察,沿途地形开阔,地势起伏较小。

到达目的地后,GPS屏幕上显示的纬度为40°N。

据此完成

(1)~

(2)题。

(1)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  )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考察地位于温带地区,故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C项正确。

(2)考察地的森林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其受控于(  )

A.降水量分布B.地下水分布

C.地势的高低D.气温的分布

答案 B

解析 森林耗水量大,该地有稀疏干枯的森林,说明该地降水少,水资源不足。

沿考察路线,森林呈条带状分布,说明沿考察路线水源较充足,故B项正确。

 非地带性现象的分析方法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

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带,西部是热带草原带;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以东的温带荒漠带等。

(3)约束:

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素能专项突破

聚焦核心素养15  地域分异与人类活动

2018年大雪(12月7日)过后,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已绽放,这预示着2019年度油菜花赏花的大幕徐徐拉开。

婺源的油菜花一般是3~4月开放。

受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油菜花赏花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如云南罗平赏花时间为2~3月,青海门源赏花时间为7月。

核心素养定位:

地域分异与人类活动

1.地带性地域分异与人类活动

2.非地带性现象与人类活动

(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七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

我国某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

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

下图示意该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3题。

1.该平原是(  )

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

答案 B

解析 该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可推断该平原为华北平原,B项正确;松嫩平原无法种植冬小麦,太湖平原、江汉平原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故A、C、D三项错误。

2.该地植被生长期内林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该林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

答案 A

解析 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发芽,光合作用逐渐增强,植被覆盖度随之增加;6月份该地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光合作用降低,植被覆盖度增长速度变慢;8月份,该地区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故该林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A项正确。

3.该地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出现峰值的时间及对应的农作物类型是(  )

A.4~5月冬小麦B.6月玉米高粱

C.8月冬小麦D.11月玉米高粱

答案 A

解析 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中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该地11月份玉米、高粱已经收获,植被覆盖度低。

突破图表技能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

(1)~

(2)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答案] 

(1)B 

(2)B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

迎风坡降水多,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气温偏高。

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如下图所示。

(2019·广西柳州1月模拟)下图示意广西三座山的气候垂直带谱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相近纬度上,从东向西,山地气候垂直带谱中,第③类气候类型的海拔分布下限逐渐(  )

A.升高B.降低

C.先升高再降低D.先降低再升高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③类气候类型的海拔分布下限从东向西逐渐升高,故A项正确。

2.大明山的西坡与东坡的气候垂直带谱组成相同,但同类垂直带谱分布的海拔东坡明显低于西坡,主要原因是(  )

A.西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东坡反之

B.东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西坡反之

C.西坡为阳坡,光热资源丰富;东坡反之

D.东坡为阳坡,光热资源丰富;西坡反之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相同自然带,东坡分布海拔低,西坡分布海拔高。

大明山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东坡是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故B项正确。

3.根据三座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分布,推测其山麓地带性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有(  )

①土壤碱性强,土质黏重 ②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③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有机质分解比较快 ④在冷湿的环境下,有机质积累慢,土层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酸性强,土质黏重,①错误;当地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②正确;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有机质分解比较快,③正确;该地纬度低,气候较湿热,④错误。

故选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