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06692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

《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语文复习题.docx

七上语文复习题

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紫藤萝瀑布》

(一)、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也充分体现出了作者情深意长,隽永如水的散文特点。

2.文章题目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特点。

3.文章开头写道“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开篇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既以行踪为线索,又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请具体分析之。

行踪线索:

情感线索:

6.请分析《紫藤萝瀑布》的写景顺序及写景角度。

7.本文哪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细节探究:

8.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①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②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③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④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⑤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9.难点突破。

①“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一句,写得非常细致,颜色为什么会“上浅下深”?

“花苞”指什么?

 

②第9段中写“藤萝又开花了”“又”可否删去?

为什么?

 

③文章描写紫藤萝在十年“文革”期间的衰败凋零和今天的繁茂盛开形成对比,作用是什么?

 

④如何理解第7段“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⑤第7段中“它”和“别的一切” 分别指代什么?

⑥紫藤萝花的稀少实际上是写作者对什么的回忆?

二、我们来到一处空地。

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其他爬上去了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

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

”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

”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划分层次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请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在原文段中用双竖线标出),并说明你的理由。

理由:

                                

2.把握关键语句能让我们快速掌握文章内容。

请从文段中选一句话,作为对文段所叙事件的概括。

这句话是: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瞻前顾后”是我们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关键。

第4段中划线句是文中的伏笔,与之相照应的一句是:

5.“走进文本,对话生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核心目标之一。

如果将选文第7段划线的句子改为下面的说法,你觉得可行吗?

为什么?

“不要害怕,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你下来吧,爸爸在下面为你鼓劲加油,爸爸相信你自己一定能行的。

你的看法:

6.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孩子,是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孩子?

请谈谈你的理解。

7.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8.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9.选文给了你哪些启示?

你怎样评价文中的那个父亲?

10.把文章的题目换成“记一次脱险经历“,比较一下,哪一个好,问什么?

三、短文两篇(《蝉》《贝壳》)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有颜色吗?

“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蝉的,分析它的作用。

3、《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把它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4、《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5、《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贝壳》中有这样的话: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7、《贝壳》的写作手法与《蝉》的相同吗?

试分析《贝壳》一课的手法。

8、试比较阅读两篇散文,分析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四、《绿色蝈蝈》

1、《绿色蝈蝈》选自,作者是,国的家。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

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就像鹰在天空上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什么比作鹰,把什么比作云雀,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呢?

6、“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7、“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怎样理解“麻烦”一词?

8、作者在写蝈蝈时,为什么还写到了蝉、螽斯、鹰、螳螂这些小动物?

9、《辞海》中说“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五、《皇帝的新装》

(一)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枣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本段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

3、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4、从本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5、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阅读5-22段,回答问题。

1、在描写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时内心活动各不相同,试分析句式特点和人物心理活动。

A大臣:

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B官员:

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C皇帝: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2.第24段中,为什么不由骗子来发问,却由两位诚实的官员来发问?

3.第21段中用的什么描写方法?

写出了皇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4.第22段中,“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每人”指哪些人?

他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5、在描写皇帝的心理活动时用了“骇人听闻”“最可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6、这布是华丽的!

精致的!

无双的!

这三个形容词能互换位置吗?

(三)阅读《皇帝的新装》23-35段,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2. 第24段中,作者用“高贵的”来修饰骑士们,这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27段中,“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一句写出了皇帝什么特点?

4.第28段中,“大家”指的是哪些人?

大家说的话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特点?

5.第31段中,详细写内臣们的动作,有什么作用?

6.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7、文段中两次写到了“最后”,说说他们分别是指什么时候?

8、“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这句话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9.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10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发抖?

11.皇帝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12.童话最后以一个小孩子说真话揭穿骗局来收尾,这给人们一个什么暗示?

六、《小圣施威降大圣》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掣棒(zhì)吆喝(yāo)金箍棒(gū)

B、钉住(dìng)寻觅(mì)淬入水内(cuì)

C、鲂鱼(fáng)花鸨(bǎo)幌一幌(huàng)

D、高擎(qíng)青鹞(yào)大鹚老(z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树梢铁钳窗棂园睁凤目

B、磕头云宵饿鹰趁着机会

C、踪迹猢狲低贱众皆愕然

D、翎毛鳜鱼拽满安下云头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应,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

B、《西游记》运用的语言是古代白话,其中杂用了不少方言、俗语,所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

C、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D、文中的大圣指二郎神,小圣指孙悟空。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字汝忠,号()。

汉族,山阳人。

()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节课后,班内决定举行一次“走进西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西游故事】《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肯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出两个。

(2)【西游人物】西游人物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

为什么?

(3)【西游歇后语】写出两条你积累的西游歇后语。

(4)向你的同学推荐这部小说,并写出推荐理由。

(二)阅读理解。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

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真君前前后后乱赶,只见四太尉、二将军,一齐拥至道:

“兄长,拿住大圣了么?

”真君笑道:

“那猴儿才自变座庙宇哄我。

我正要捣他窗棂,踢他门扇,他就纵一纵,又渺无踪迹。

可怪!

可怪!

”众皆愕然,四望更无形影。

真君道:

“兄弟们在此看守巡逻,等我上去寻他。

”急纵身驾云,起在半空。

见那李天王高擎照妖镜,与哪吒住立云端,真君道:

“天王,曾见那猴王么?

”天王道:

“不曾上来。

我这里照着他哩。

”真君把那赌变化,弄神通,拿群猴一事说毕,却道:

“他变庙宇,正打处,就走了。

”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

“真君,快去!

快去!

那猴使了个隐身法,走出营围,往你那灌江口去也。

”二郎听说,即取神锋,回灌江口来赶。

却说那大圣已到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

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

他坐中间,点查香火:

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

正看处,有人报:

“又一个爷爷来了。

”众鬼判急急观看,无不惊心。

真君却道:

“有个甚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

”众鬼判道:

“不曾见甚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

”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

“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

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掣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

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

这康、张太尉等迎着真君,合心努力,把那美猴王围绕不题。

(6)课文中展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变化,选项中都是孙悟空变化的一组是()

A、麻雀雀鹰鱼儿B、麻雀鱼鹰花鸨

C、水蛇灰鹤鱼儿D、麻雀花鸨水蛇

(7)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变成一座庙宇时,二郎神认出的原因是()

A、孙悟空的气味B、旗杆(猴子的尾巴)立错了位置

C、孙悟空的眼睛D、孙悟空的腿

(8)在《西游记》中最能吃苦耐劳却有很多缺点和弱点,常常引人发笑的人物是()

A、唐僧B、猪八戒C、孙悟空D、沙僧

(9)从作者语言特点方面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0)简要回答:

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

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

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

类似的写法?

七、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

⒀其此之谓乎()

3、古今异义。

(1)虽有佳肴古义:

()今义:

()

(2)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3)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4)学学半古义:

()今义:

()

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5、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6、下列“其”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B、不知其旨也

C、不知其善也D、其此之谓乎

7、下列“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其此之谓乎B、沿河求之C、然则天下之事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8、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虽有至道(达到极点)过中不至(到达)

B、善不知其善也(好处,优点)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精通)

C、故故曰:

教学相长也(故人,老朋友)马无故亡而入胡(缘故)D、食弗食(吃)饭疏食饮水(粮食)

9、下列加点的“学”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学而时习之B、吾十有五而志与学

C、教学相长也D、学学半

10、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再得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最后,作者又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以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C、课文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

较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

其二,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D、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两个主体而言,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

八、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文中斜写的词语。

文学常识。

2、作者是代文学家纪昀,字晓岚。

出处,《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2、一词多义。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此何遽不为福乎?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以为顺流下矣()众服为确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之:

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求之地中()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下车引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择善而从之()近塞之人()其此之谓乎()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石性坚重尔辈不能究物理乃:

是。

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B、盖石性坚重然则天下之事……盖:

原来。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C、固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颠,通“癫”,荒唐。

暴涨:

猛烈地涨

D、可据理臆断欤但知其一臆断:

主观地判断。

但:

只。

4、对下列四组句子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子好骑如其言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知其二者多矣

C、众服为确论以为顺流下矣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当求之上流

5、下列对文章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河兵判断正确的原因是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B、故事的寓意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C、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有实际经验,开心地笑。

D、文章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九、《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字词解释:

1、一词多义:

①亡:

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之:

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此独以跛之故()

人皆吊之()人皆贺之()

③而:

暮而果大亡其财而疑邻人之父

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丁壮者引弦而战()

④富:

宋有富人()家富良马()

2、古今异义: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逃跑(古);死亡(今)。

②居一年:

经过(古);居住(今)。

③死者十九:

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

3、词类活用:

①天雨墙坏。

形容词作动词,毁坏。

②其家甚智其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③近塞上之人。

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④有善术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精通。

(三)选择题

1、下列“而”的用法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而疑邻人之父B、马无敌亡而入胡

C、堕而折其髀D、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马无故亡而入胡(丢失)B、天雨墙坏(下雨)

C、居一年(经过)D、父子相保(保全)

3、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B、《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初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C、《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西汉淮南王刘安等著。

D、《塞翁失马》这则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词语积累

(二)

第四单元

16、迸溅 bèngjiàn挑逗tiǎodòu沉淀 chéndiàn花苞huābāo瀑布 pùbù伫立 zhùlì枯槐 kūhuái伶仃 língdīng

忍俊不禁 rěnjùn-bùjīn:

忍俊:

含笑。

不禁:

不能自制。

忍不住要笑出声

仙露琼浆xiānlùqióngjiāng:

神仙所喝的饮料和美酒,多喻美酒。

17、凸tū训诫 xùnjiè峭壁 qiàobì迂回 yūhuí嘲笑 cháoxiào暮色 mùsè啜泣 chuòqì屡次 lǚcì

高不可攀 gāobùkěpān:

亦作“高不可登”1.高得无法登攀。

常形容难以达到。

2.谓难以攀交、接近。

 

瘦骨嶙峋 shòugǔ-línxún:

瘦得连骨头都露出来,形容十分消瘦。

头晕目眩tóuyūnmùxuàn:

头脑晕乱,眼睛昏花。

纳罕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