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示范说明.docx
《导游词示范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词示范说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游词示范说明
导游词示范说明
篇一:
光岳楼导游词
光岳楼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
我们面前的这座高大宏伟的楼阁就是著名的光岳楼。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
它建于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距今已经有631年的历史了。
光岳楼据于聊城古城的正中心,在当时建造这个楼阁的主要作用是:
”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的军事作用。
楼阁体现了宋元建筑到明清建筑的一种过渡,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在1988年的时候就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有东、西、南、北四个拱门,四门相通,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西曰”兴礼”,东曰”太平”。
从建筑结构上说它与同时修建的西安的钟鼓楼相同,都是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我们看到的用砖石砌成的高9米的(准确的说是9.38米)就是墩台,主楼位于墩台之上,高度为24米,整个楼阁的通高和底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着它的高度是不可超越的。
631年来,光岳楼一直是聊城古城区最高大最雄伟的建筑。
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等楼参观。
(登楼伊始)
因为这个楼阁在当时建造它是军事作用,所以上下通道只有这一个,楼梯比较陡滑,大家在登楼的时候都注意脚下。
在敞轩内檐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块木制的匾额”共登青云梯”,它是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所题。
(乾隆御碑前)
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石碑就是乾隆的御制诗章碑。
乾隆皇帝曾经九过东昌(5次东巡,6次南巡,9次通过京杭大运河路过这里),六次登楼,在楼上即兴做诗13首,这块碑上就完整的镌刻了5首。
碑面两首,碑阴两首,碑侧还有一首。
细心的可能已经发现,这块碑的中间有断接的痕迹,文革期间曾被拉倒毁坏过,史料记载,这里有两块乾隆的御制石碑,在文革后只恢复起一块,另一块已经对不起来了。
我们这块石碑有它独特的文物价值。
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我们着重来看一下碑侧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它的字体,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皇帝,在他一生当中写诗就达到了一万多首,他在各个景点留下来的字也是相当的多,但乾隆皇帝在其他地方留下来的字多为行草或者是小楷字体,您看这首诗,它是行楷字体,这种字体是不多见的,所以比较珍贵,这是其一。
第二点,这首诗是乾隆55年皇帝80高龄的时候最后一次登楼所题,乾隆皇帝80岁写的诗相当少,所以,这首诗就相当的有意义了,我们看他的字写的刚劲有力,圆润流畅,由此可见我们这位皇帝的书法功底是非常浑厚的。
如果大家对书法感兴趣的话,一会可以仔细的揣摩一下。
现在大家随我这边请。
(一楼东门)
在一楼东门的门楣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块木制的匾额,这块匾非常的有意思,您看一下右手边第一个字,非常象我们现在所写的东西南北的”东”字,但是这块匾额是清朝时期所题,在清朝时期并没有”东”字的简写,”东”呢应该是第三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东岳泰山的”泰”字,”泰岱东来做翠屏”,意思就是说:
巍巍的泰山也不过是光岳楼东面一座翠绿的屏障。
作者用非常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这个楼阁是非常的高大和宏伟的,它的作者就是清朝著名的诗人施闰章。
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当时官居
山东的学政,他有个学生非常给他露脸,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施闰章就是蒲松龄的老师。
施闰章在做山东学政期间曾经断过聊城一个非常有名案件——胭脂案,后被他的学生蒲松龄载入《聊斋志异》当中,就是我们的看到胭脂姑娘的故事(在我们湖心岛的望岳亭重檐就绘有胭脂姑娘的故事,故此岛也叫胭脂岛)
(一楼室内,古城模型边)
请大家到室内来。
在我们一楼的大厅,首先看到的就是我们聊城古城的模型图。
它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东昌府志》的《东昌府城图》制作的。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聊城古城的边界是非常的方正,边长是一公里,面积就是一平方公里。
据于古城正中心的这个高大的楼阁就是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光岳楼。
它是四条主干道的交叉路口,这四条主干道方向是非常的方正,呈十字形,其它大街小巷垂直交叉。
从整体来看我们的古聊城就象是一个大的棋盘,跟古城西安有几分相似,都是棋盘式方格网状构架。
聊城自古便被誉为:
”能陷不失的凤凰之城”,就是说在当时我们聊城的防御体系是非常的完备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聊城的防御体系。
首先我们看到就是古城墙,您看在四个角各有一个望敌楼,每隔一处有一个角楼,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外面的方块叫做”瓮城”,有个成语叫”瓮中捉鳖”指的就是我们的瓮城了。
聊城的瓮城跟其它地方的瓮城有所不同,它的门都是扭头门,这在当时更增加了它的防御性。
瓮城外高秃的部分为护城堤,中间的为吊桥,绕城一周的蓝色地带就是当时宽三丈,深两丈的护城河,防御体系是非常的完备。
这种规模便是明朝建立初年驻守在我们东昌卫的首御指挥佥使陈镛所建。
聊城原为宋元所遗留的土城,陈镛认为这种土城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军事需要了,为了跟元军残余部队作战,他便上书皇帝,由原来的苏绿国,也就是现在菲律宾国家运来了一批进贡的楠木来建造聊城古老的城墙,然后他又用建造城墙所剩余的木料和砖石,在城的正中心建造了这样一座具有军事作用的楼阁就是光岳楼,所以建楼之初被人们称为”余木楼”。
又名鼓楼。
现在大家再顺着我手的方向往上看,在上方有一个神龛,龛里供奉了一尊神像,他就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
(在聊城关于这座楼阁的建造有很多传说,最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鲁班设计建造的。
传说当年陈镛下令建造一座楼的时候,工匠们老是拿不出方案,这时东昌府来了一位白发飘飘的老道,他左手拿着一把没柄的斧头,右手里托着一座小楼的模型,这个小楼模型的高是九寸九。
一位老木匠看到后请求老道留下了小楼模型。
然后他们照此模型扩大了100倍开始造楼。
工程进行的很顺利,楼盖好了却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原来楼上的木头老是活动,现加楔子急既来不及,也不易楔了。
这时,老道又来了,他一声不吭的砍了一大堆木楔子,然后用手一指,楔子全都飞上卯里,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高楼马上稳固了。
老道又围楼转了三圈,木匠们也跟着转,转着转着就看出了门道,此楼还有点向西北倾斜,但见老道最后在西北角把他的锈斧头塞进楼基条石下,人们眯眼一瞧,楼身还真正过来了,木匠们知道遇到了神仙,赶忙跪地叩拜,等他们抬起头来,已不见老道身影,人们知道老道是神人,鲁班显圣了,于是,楼建成后,人们就把鲁班的像塑在这里。
),
“巧夺天工”四个大字便是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1988年为庆贺光岳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题写的。
这四个字发出了对光岳楼的惊叹!
神龛两侧可以看到一副红色楹联,上联是:
”泰山东峙,黄河西临,月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
”下联是”层台射书(鲁仲连射书喻燕将),微乡(殷纣王时期,封其兄启于此,称微子国)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
”上联写景,描绘了聊城的地理位置,下联写人,说聊城自古人杰地灵,而登上这座楼,就可以让我们想起古人创下的伟大业
绩。
这是一副人景合一的对联,是1933年聊城县县长孙桐峰所制,1992年10月由山东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蒋维松先生重新书写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楼阁的主要构件。
这个楼阁全部都是卯榫搭扣的木制楼阁,在它的主框架结构中,没有用过一颗钉子。
我现在手扶的这根两边有红色抱柱的木柱一共有32根,我们在屋里可以数到12根,另外有20根是砌于砖墙之内的。
楼阁是框架结构的楼阁,墙倒楼不倒,砖墙只是起到了挡风避雨的作用,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就是这32根木柱,这种木柱我们现在叫金柱,因为它非常的高大,当地人也叫它通天柱,它的高度是11.58米,从一楼一直通到三楼,它是一整根的木柱,中间没有断接的。
这种木柱便是由原来的苏绿国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国家由海运经京杭大运河运到我们聊城来的,它是一批贡木,当时是用进贡的木料来建造聊城古老的城墙,可以看出,在当时聊城的军事地位是非常的重要的。
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她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登楼参观。
因为楼阁是木制楼阁,为了防火,楼上没有电,楼梯是比较黑的,所以大家在登楼的时候都注意脚下。
(二楼,摄影展聊城俯瞰图前)
刚才我们已经看了聊城的古城模型图,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副图片,它是2002年10月所航拍的聊城的俯瞰图。
从这副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聊城古城保留的非常完整,边界非常的方正,边长一公里,面积就是一平方公里。
位于古城正中心的就是光岳楼,四条主干道方向是非常的方正,东、西、南、北四座关桥就是当时东、西、南、北四座吊桥的原址部位,绕城一周的蓝色地带就是当时的那条护城河,但是现在经过几百年的开凿,已经形成了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东昌湖,它是北方最大的人工湖,和杭州的西湖相当,它的储水量是1.5亿立方米,主要引用就是黄河水。
从这副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聊城这种独特的城市格局:
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湖河一体。
一会我们便可以在四楼非常直观的看到这种景观。
只是有一点比较遗憾,您看一下,这面是西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面的湖面是最窄的,这一部分水面已经让房屋给挡住了,我们看不到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西关桥,它就是当时西吊桥的原址部位。
下面我们到乾隆行宫。
(乾隆行宫内)
乾隆行宫是乾隆皇帝当年题诗和休息的地方。
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36行宫之一。
在行宫之内,我们可以看到墙壁之上有一副图,它就是《南巡盛典图.东昌段》,乾隆皇帝南巡之时带了随行的画师,画师用笔把沿途的景色描绘下来,集结成集后,有一部分便称为《南巡盛典图》,它就是其中的《东昌段》,再现了清朝时期聊城的部分景色.我们看一下,最高的楼阁掩藏不住的就是我们的光岳楼,往下是古老的城墙,再往下这条河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京杭大运河.这条河是元至元26年所开凿的会通河的一段.运河给聊城带来四百多年的繁荣史,特别是明永乐十三年,海禁,这条河就成了连通南北的唯一的一条水路通道,因此在当时聊城是非常的繁华,被誉为”漕挽之襟喉,天都之肘腋”,也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
旁边的塔就是聊城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北宋年间的铁塔,据今已经有一千所年的历史了。
在乾隆行宫之内我们再抬头往上看,由二楼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到三、四楼的景致,这叫做”空井”,它是宋元的一种建筑风格。
空井是用来通风、采光的,而在当时建造这个楼阁的时候,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一个上料口。
整座楼都是用木头构建,用料很大,别的地方运很困难,所以通过这个地方用绳子把木料拉运上去,然后进行上层的建筑。
再往上看,我们就可以看到四楼的屋顶,一个非常漂亮的屋顶。
是用木头依次雕刻而出的一朵硕大的莲花,周围是荷花、菏叶和莲子来衬托。
它的学名叫’藻井”,也叫”莲花井”,古人把莲花雕刻在屋顶之上有自己很深的用意,楼阁是木制楼阁,最怕的就是火,当时古人已经有了防火的意识,但是他们没有措施,因此便把水中的吉祥物雕刻在屋顶之上,起一个警示的作用,提醒自己一定要防火。
你看这朵莲花,它是倒置在屋顶之上的,莲都是生长在水中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屋顶便是水座的,”天水克地火”,古人巧妙的利用这种五行相克的原理,是希望这朵莲花可以镇住这个楼阁,给这个楼阁带来一片祥和。
现在我们到三楼参观。
走到这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的楼梯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因为当时是军事功用,这样易守难攻,便于防御。
(三楼上)
三楼是一个结构暗层,光线非常暗。
它是一个过渡层,在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刚才在一楼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我们这个楼阁是由32根高大的木柱起了主要的支撑作用,现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32根木柱的顶端。
(在梁枋下面)。
这就是其中的一根,11.58米的高度就此终结。
在它的上端周围都是一些木头的梁枋,是用圈梁的形式把内外两漕圈起来,我们看到只是它最里面的一部分,外面还有一漕,中间有一定距离,在梁枋上方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笨重的类似龙头一样的构件,它叫做斗拱,这些斗拱都是承重构件,它首先把下边柱子上的压力进行层层的向上传递,然后把楼上的压力进行层层分解,这样上下两个方向的力达到了一个平衡。
大斗拱外面檐壁之下还有200多个小斗拱,斗拱内外两部分是连在一起的,这内外两者之间又可以把内外的力层层的分解、传递,使内外两个力达到一个平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建造这个楼阁的时候已经把力学研究的相当的透彻了。
好,现在我们到四楼参观。
(四楼上)
四楼是我们这个楼阁的最顶层。
四楼有四个嘹望口,这四个嘹望口就是当年明军嘹望敌情的地方。
由这四个嘹望口我们就可以看到聊城古城的全景。
(站在南嘹望口)
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就是南嘹望口,您看到的湖面就是当时的护城河,现在的东昌湖,桥就是南关桥,是在原南吊桥的原址部位上修建起来的。
在前方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古建筑群,它就是清朝四大私人藏书楼阁之一的海源阁。
海源阁是由当时江南河道总督聊城本地人——杨以增创建,它是江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bi)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1972年,毛泽东主席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的《楚辞集注》就是出自于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站在西嘹望口)
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西嘹望口,西面的水域是最宽阔也是最漂亮的。
前面的这座桥就是西关桥,也叫东昌大桥,还有个名字叫世纪拱桥。
它是二十世纪末开始建造,二十一世纪初建成,有二十一个拱洞,象征跨入二十一世纪。
这座桥是目前聊城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座桥梁,全长322米。
它的护栏非常考究,全部都是采用北京房山一级汉白玉,用浅浮雕的手法雕刻了266块《水浒》故事图案,如果我们漫步东昌大桥一个来回,就象是看完了一整部的《水浒传》。
在西南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半球形的建筑,它就是我们新城的标志性建筑——水城明珠大剧场。
水城明珠大剧场是根据澳大利亚悉尼歌舞剧院,由北京清华大学设计建造而成的,全国唯一一个具有开启闭合功能的
歌舞剧院,它的高度也是33米,九丈九尺,和光岳楼一样高。
里面一共有3636个新型座椅,它也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大的室内单体剧场。
(站在北嘹望口)
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是北嘹望口,北面的水域是比较窄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到水。
前面的桥就是北关桥,是在原北吊桥的原址部位上修建起来的。
由北面我们可以看到聊城独特的城市格局,”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湖一体”,东昌湖以内的这些底矮的建筑就是古城区,湖以外的高楼大厦就是新城区。
早在建国初期,为了保护聊城历史文化遗产,在制定第一个城市规划时,就确定了”保护旧城,开辟新区”的建筑原则,古城区内所有的建筑物的建筑高度都不能超过12米,也就是光岳楼一楼房檐的高度,因此,较完整的保留了聊城古城原有的风貌。
近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绿色植被比较多的方正院落,这就是范筑先纪念馆。
范筑先,山东馆陶南彦寺人,著名民族英雄,时(1936)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
他积极拥护党的抗日主张,坚持抵制韩复榘南撤命令,并于1937年11月19日通电全国,誓死抗战到底。
1938年11月14日,日军侵犯聊城,由于顽固分子破坏,范筑先等不及撤退,坚守城池15日,日军攻破城池,壮烈殉国。
1987年,聊城地区行政公署和聊城市政府共同在此修建了范筑先将军殉国处纪念馆。
中间黑色最大的石碑就是邓小平所题的”范筑先殉国处”,旁边有一个小的石碑,是1947年1月解放聊城时,八路军某政治机关为保护固有文化免于战争损坏,向入城部队发布的三项命令。
其中第一条就是”向范筑先烈士墓地立正,敬礼”。
第二条在海源阁,”保护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第三条就在我们的东面了,”妥为保护傅斯年在北关街的住宅。
”
(站在东嘹望口)
过了东关桥就是北关街了,傅斯年纪念馆在北关街的东首。
傅斯年,字孟真,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做过北京大学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务。
傅斯年的一生,做了许多深有影响的大事。
他创办了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了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和安阳殷墟的挖掘工作等。
他是我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也是我们聊城的骄傲。
站在这,我再给大家讲一下光岳楼名字的由来。
光岳楼初名为余木楼,它是建造城墙剩余的木料所建,又称”鼓楼”明成化22年,光岳楼大修后,东昌知府扬能,因其地处东昌,将其更名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随东昌太守金天锡登临此楼。
李赞对这个楼阁大为赞赏。
他就是站在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面向东面,隐约中就看到了泰山,据说倒退四五十年以前,在雨过天晴的时候是确实可以看到泰山的。
在古时候,泰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因此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这样说道:
”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
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
乃与天锡评,命之曰:
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
”意思就是说这个楼阁靠近东岳的泰山,是受泰山神光的庇佑,所以取名光岳,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说这个楼阁确实是有泰山神灵的保佑也好,或者是说是莲花井的警示作用也好,或者是聊城人们人为保护的好也好,这个楼阁631年来,大小火灾一次都没有发生过。
631年了,它一直屹立于聊城古城正中心,见证着聊城的历史和沧桑,它是聊城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聊城历史文化的象征。
好了,我们光岳楼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分钟后我们楼下集合。
篇二:
东昌湖边:
我心中有一座孔繁森纪念馆
东昌湖边:
我心中有一座孔繁森纪念馆(图)东昌湖边:
我心中有一座孔繁森纪念馆(孔繁森塑像我们从济南匆匆赶往聊城。
在济南我们参观了4个景点,3个与水有关,而惟一一个飞机场也是为了远方的客人来看水准备的。
可见济南人对水是多么的重视。
然而一到聊城东昌湖,我们又被水震慑住了,主人自豪地说,东昌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面积足足是济南大明湖的7倍。
看上去真有烟波浩淼的感觉。
聊城有一个著名品牌就是”孔繁森故乡”,现在,聊城上上下下都在打造一个新品牌:
”江北水城”。
湖畔,大片的绿地已经变得嫩绿,一股股水的气息扑面而来。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没有山,不靠海,特色在哪里?
答案是水。
在聊城,你随时会感受到水的灵气,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20多条,在40多平方公里的城区,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一还多。
营造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是冀鲁豫接壤地区最为著名的风景区。
我们先来到湖滨公园,接着到了水城明珠大剧场,这个剧场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顶棚能旋转、开合,能容纳观众3600多人。
随后,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乘坐游艇,穿越在东昌湖和古运河的水间。
为发展旅游事业,聊城已经把8公里的古运河改造成垂柳依依的景观带。
不时有鱼儿从水中跳出水面,呯然有声。
河边,有仿古建筑在树丛里掩映,让人觉得仿佛到了久远的年代。
东昌湖的文化积淀非常丰富。
据传说,很久以前,聊城一带下起大雨,全城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城南100里处的黄河又决了口,在城里冲出一个湖来,深不可测。
有一次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来此云游,但见湖里映出五彩霞光。
于是就把随行的雌凤仙子留在这里,建起六角攒尖飞檐亭,遍植奇花异草,使东昌湖成为圣境。
这仅仅是传说,现实的情况是:
东昌湖初建于宋熙宁三年,也就是公元1070年,引黄河水为源,当时的水域面积为4.2平方公里。
到了元代,东昌湖又引来京杭大运河的水。
穿过聊城城区的运河全长5公里,中间设有一闸,不仅南北货运必经聊城,而且”达官富商皆取道于此”,由于船多,又在闸口以东开出1公里长的越河,越河上架起12座形状各异的小桥,称为”十二连桥”。
那时的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
是一个商业大埠,也是一个物流中心。
别的知府是四品官,只有东昌府是三品,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东昌湖曾经叫”胭脂湖”,与杭州西子湖、南京莫愁湖并成为”三大美人湖”。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过一个叫《胭脂》的故
事,就发生在东昌湖畔:
东昌湖是美女胭脂浣纱的地方,牛医之女胭脂在水边洗衣时与英俊潇洒的秀才鄂秋隼相遇,一见钟情,本欲结成佳偶,不料卷入一场杀人案,两人含怨受尽牢狱之苦。
幸得山东学政智破此案,才洗清了他们的不白之怨。
最后县令作媒,有情人终成眷属。
聊城真是一个值得一聊的城市,要不然连蒲老先生也把故事的背景放在这里。
作为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一个交汇点,聊城值得聊的东西不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都提到过聊城。
中共聊城市委副书记金维民说,《金瓶梅》的方言都是聊城风格,有聊城味,《水浒传》里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聊城及其所辖地区。
这东昌湖的水文化养育了一代代性格鲜明的聊城人。
山东人的性格东西有差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尽相同。
聊城文化呈现典型的鲁文化特征,民风厚重憨实,纯朴自然,重视传统道德,但也封闭保守。
我发现聊城人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忠孝”,在孙膑、武训、张自忠、孔繁森、徐本禹等这些杰出的聊城人身上都体现了这一性格。
我曾经数次到孔繁森的家乡采访,当看到他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和家里两间透风的旧屋时,我热泪盈眶,内心深处被一种传统的人性温暖了。
特别时家里人谈起孔繁森离别时与妈妈的对话,眼泪打湿过多少人的衣襟。
大学生徐本禹就是因为别人曾经帮助过他,他要报乡亲和国家之恩,所以去了贵州的大山里支教,知恩图报,这一信念支撑他渡过最为艰苦的岁月。
他因此成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
”他为什么能够长期用生命坚守寂寞,因为东昌湖赋予他坚韧不拔和顽强刚毅的性情。
东昌湖边,有一串明珠似的建筑,像孔繁森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傅斯年纪念馆、光岳楼、山陕会馆等,个个光彩夺目。
而在我心目中份量最重的是孔繁森纪念馆,每次到这里,我都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10年前,为了采访孔繁森的事迹,我一年间到聊城来过数次,之后的日子也一直关注着关于与孔繁森有关的所有消息。
我知道,每年11月29日,这个孔繁森殉难的日子,曾经在阿里与他战斗过的战友们,会从天南地北汇聚聊城,一起到这里祭奠孔繁森,10年过去了,他们的怀念之情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浓烈。
去年10月,当叔叔伯伯们赶来时,孔繁森的大女儿孔静和儿子孔杰专门在济南接待大家,说起当年的故事,大家仍然热泪盈眶。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
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于岗底斯山。
”这幅挽联的作者柴腾虎已经是山西省环保局的干部,但是他仍然搜集大量材料写了《永远的孔繁森》一书;在阿里大雪灾中陪伴孔书记度过一次生命难关的警卫员梁福兴,现在是济南市公安局某派出所副所长。
大家说起孔书记,仿佛他没有离去,仍在我们身边。
在孔繁森纪念馆,当导游讲起当年的一幕一幕,我热血奔涌。
在这里,工作人员送我一本由我执笔撰写的《孔繁森》一书,巧合的是,当年我们赠送给聊城2万本书已全部售出,这是柜台上最后一本。
据介绍,自1995年建成以来,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
这里已接待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观众近300万人次,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记者郝桂尧)